贸易对中日韩经济周期合作的影响研究_经济周期论文

贸易对中日韩经济周期协动性的影响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日韩论文,对中论文,经济周期论文,贸易论文,协动性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114.46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3-7411.2009.04.008

[文章编号]1003-7411(2009)04-0060-(07)

一、前言

国际经济周期领域的国内外研究文献普遍认为,国际贸易的增长不仅引发了经济的快速增长,也将对本国和伙伴国的经济周期产生影响。理论上说,贸易的增长会从两个方面影响贸易伙伴国的经济周期:一方面,如果世界贸易联系的增强促进了各国生产的专门化,那么产业冲击将会导致各国经济周期更具独立性,例如Krugman(1993)[1]认为随着贸易联系的加深,将产生更高的生产专业化程度,这将导致经济周期同步性的降低;另一方面,贸易的增长扩大了伙伴国之间冲击传导的途径,[2]从而可能导致经济周期同步性的提高,例如Frankel和Rose(1998)[3]、Choe(2001)[4]以及Clark和Wincoop(2001)[5]等的研究认为贸易强度与经济周期协动性之间存在很强的正相关关系。

在贸易与经济周期协动性关系的研究中,还有很多学者关注产业内贸易的作用,认为产业内贸易的扩大是经济周期协动性提高的原因。例如Fidrmuc(2004)[6]对OECD国家的截面数据进行分析后认为,经济周期的协动性与产业内贸易有关,但与双边贸易强度没有直接的关系。Shin和Wang(2004)[7]研究亚洲12国的数据后也发现,产业内贸易是东亚各经济体的经济周期协动性的主要原因。

日本和韩国作为中国的主要贸易伙伴国,进出口贸易无疑是经济周期波动传导的重要渠道,[8]然而中日和中韩之间的双边贸易究竟对经济周期协动性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哪些行业的商品贸易影响更大,需要进一步检验和分析中国与日本、韩国经济周期协动性的变动规律以及影响其变动的主要贸易行业。

本文分别从双边贸易强度、产业内贸易强以及分行业商品贸易的角度出发来分析贸易对中日韩经济周期协动性的影响。本文第一节是前言;第二节首先介绍国际经济周期协动性的滚动相关系数的计算方法、双边贸易强度和产业内贸易强度的计算方法;第三节基于对上述指标的计算结果,具体分析以双边贸易强度和产业内贸易强度与中日和中韩经济周期协动性的关系;第四节通过分析中日、中韩的分行业贸易状况,找出对中日、中韩经济周期协动性及其变化产生重要影响的主要贸易行业;最后是本文的结论。

二、相关指标的计算方法

1.经济周期协动性

经济周期协动性(business cycle co-movements)可以用两国经济周期的相关系数来衡量,相关系数越高,说明两国经济周期的协动性越强。为了分析经济周期协动性的变动趋势,本文将使用固定样本长度的滚动相关系数来度量经济周期协动性。下面首先介绍一下滚动相关系数的测算方法。假设i国和j

本文中计算经济周期的滚动相关系数时采用的滚动时窗长度m等于10年。这是考虑到中、日、韩三国的平均经济周期长度为4~5年,大约2倍于平均经济周期长度的期间,既可以比较全面的概括短期经济周期波动的关联性特征,又避免了由于原始时间序列过短导致的动态趋势表现不充分的问题。

2.双边贸易和产业内贸易强度

本文中对双边贸易强度(bilateral trade intensity)的度量引用Frankel和Rose(1998)[2]提出的计算方法:

为了分析双边贸易强度和产业内贸易强度与经济周期协动性之间的动态关系,本文按照与经济周期协动性的滚动相关系数的时窗长度m相同的时间段(即10年)对双边贸易强度和产业内贸易指数取平均,进而得到相应的m期滚动平均序列:

其中Z代表双边贸易强度或产业内贸易强度,T代表样本长度。

三、双边贸易和产业内贸易强度与经济周期协动性

本文基于中、日、韩三国的年度数据对双边贸易和产业内贸易强度进行了计算,其中,中韩双边贸易数据的样本期间为1987-2006年;中日双边贸易数据的样本期间为1976-2006年①。本文把中、日、韩三国的GDP增长率的循环要素作为经济周期的代表性指标,即用Christiano-Fitzgerald带通滤波处理GDP增长率后得到的循环要素②。我们分别利用公式(1)、(2)和(3)计算中、日、韩三国的经济周期协动性、双边贸易强度和产业内贸易强度。在计算产业内贸易指数时,由于国际贸易分类标准(SITC)-2位数的产业划分与我国国内经济意义上的行业大类划分比较接近。因此为了可比性本文将以SITC-2位数的产业划分标准为基础来计算中、日、韩三国的产业内贸易强度。图1和图2为计算得到的中日和中韩之间双边贸易强度和产业内贸易强度与经济周期协动性的关系曲线图。图中左边坐标对应的是经济周期协动性,是用双边经济周期计算的10年期滚动相关系数,用实线表示;右边坐标对应的是相应的双边贸易强度或产业内贸易强度,分别以相应指标的10年期滚动平均值来测度,以虚线表示。

从图1可以看出,中日两国的双边贸易强度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呈现出直线上升的趋势,这与中日之间经济周期协动性在2000年以后表现出的增强趋势相吻合,但与2000年之前中日经济周期协动性的减弱趋势相背离。具体来看,中日之间双边经济周期协动性与贸易强度之间的简单相关系数在2000-2007年的样本区间内为0.95,即显著正相关;在1993-2000年的样本区间内为-0.22,表现为负相关。根据Frankel和Rose(1998)[3]以及Shin和Wang(2004)[7]等的观点,如果在双边贸易中产业间贸易占主导地位,则由于生产的专业化会导致两国经济周期协动性的降低;如果在双边贸易中产业内贸易占主导地位,则两国间的经济周期传导就会随着贸易强度的加深而更加通畅,从而导致经济周期协动性的提高。因此理论上说,中日双边贸易强度与经济周期协动性之间的动态关系在2000年之前表现为负相关,是由于这一时期③产业间贸易在双边贸易中占主导地位;而在2000年之后表现为正相关,是由于这一时期④产业内贸易在双边贸易中占主导地位。这一推论可以从中日产业内贸易强度的动态发展趋势中得到证实:中日的产业内贸易强度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都呈现出直线上升趋势,双边贸易关系由原来的产业间贸易占主导地位逐渐发展为产业内贸易占主导地位,因此导致了双边贸易强度对经济周期协动性的影响从负相关转变为正相关。

从图2可以看出,中韩两国的双边贸易强度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呈现出直线上升的趋势,这与中韩之间经济周期协动性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表现出的增强趋势相吻合,在1996-2007年的样本区间内中韩之间经济周期协动性与双边贸易强度之间的简单相关系数为0.93,即显著正相关。因此可以认为双边贸易联系的增强对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中韩经济周期协动性的增强具有正向的影响作用。

从图2中韩两国产业内贸易强度与经济周期协动性的动态发展趋势之间的关系来看,产业内贸易强度对经济周期协动性的影响关系并不明确。2000年以来中韩两国之间产业内贸易强度的提高并不明显,而经济周期协动性却有了明显的增强。但是可以看到自有数据记录以来,中韩之间的产业内贸易强度大都处在一个比较高的水平上,因此虽然无法观察到中韩两国产业内贸易强度与经济周期协动性之间动态发展趋势的相关性,但不能否认较高的产业内贸易强度可能对两国间经济周期协动性的提高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或者说对中韩两国间双边贸易强度与经济周期协动性之间的正相关关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通过上述对中日和中韩之间双边贸易以及产业内贸易对经济周期协动性动态影响关系的分析可以看出,双边贸易强度对经济周期协动性的影响取决于双边产业内贸易强度的大小:当产业内贸易强度较小,产业间贸易占主导地位时,经济周期协动性与双边贸易强度之间表现为负相关关系;当产业内贸易强度增大到一定程度时,经济周期协动性与双边贸易强度之间表现为正相关关系。这一结论进一步证实了Frankel和Rose(1998)以及Shin和Wang(2004)等对贸易与经济周期协动性关系所持的观点。

四、影响经济周期协动性的主要行业

前面的分析表明,2000年以来中日和中韩之间较高的产业内贸易水平对双边经济周期协动性的提高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而具体是哪些行业导致了中日和中韩之间产业内贸易水平和经济周期协动性的提高,值得我们进一步深入研究。为此,本文选取中日和中韩双边商品进出口总额中所占比重较大的那些行业作为考察对象,通过考察各行业的产业内贸易强度,寻找那些对中日和中韩经济周期协动性的变动产生了重要影响的行业。

考虑到不同行业的贸易比重可能在样本期间内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而在近期内贸易比重较大的行业对于当前和未来的经济周期协动性更具有实质性的影响作用,因此这里将以2000-2007年的数据为样本来确定待选取的重要行业。表1列出了2000-2007年间在中日双边商品进出口总额中所占比重的平均值大于2%的13种行业(其进出口总额合计约占中日双边商品进出口总额70%以上)的贸易比重和产业内贸易指数数据。

从表1中列示的分行业进出口贸易比重数据可以看出,中日之间电力机械相关行业以及服装相关行业的贸易比重最大,2000-2007年平均比重份额都超过了10%,分别为17.05%、和10.02%。因此这2个行业的产业内或产业间贸易水平对中日两国间贸易与经济周期协动性关系的影响应该是最大的。其次,办公室用机械及自动数据处理设备行业,电信及声音的录制或重放装置及设备行业,特种工业专用机械行业,钢铁行业,通用工业机械设备及零件行业,纺织纱线、织物未列名制用品及有关产品行业,陆路车辆(包括气垫式)行业,专业、科学及控制用仪器及设备行业,未列名杂项制品(指SITC第8类中未列名的杂项制品)行业,有机化学品行业,摄影器材及光学物品、钟表相关行业的贸易比重也相对较大,这些行业的产业内或产业间贸易水平对中日两国间贸易与经济周期协动性的关系也应该具有较大的影响。

从表1中列出的13种重要行业的产业内贸易指数可以看出,纺织纱线、织物未列名制用品及有关产品行业(85.27%),电信及声音的录制或重放装置及设备行业(81.20%),摄影器材及光学物品、钟表行业(71.40%),办公室用机械及自动数据处理设备行业(70.55%),未列名杂项制品(指SITC第8类中未列名的杂项制品)行业(63.04%),以及陆路车辆(包括气垫式)行业(50.83%),在2000-2007年间的产业内贸易指数都较大。这也就是说,中日两国间双边贸易比重较大的13种行业中的大部分都具有较高的产业内贸易水平,而那些在双边贸易中比重较大同时产业内贸易强度也较高的行业,是导致中日双边的产业内贸易总体表现为较高水平的决定性因素。因此,这些行业的冲击会对中日之间当前和未来经济周期协动性的提高产生较为重要的影响。相反,那些在双边贸易中比重较大同时产业内贸易强度较低的行业的冲击,则会对中日之间当前和未来经济周期协动性的降低产生较为重要的影响,这些行业主要包括服装、特种工业专用机械等相关行业。

表2列出了2000-2007年间在中韩双边商品进出口总额中所占比重的平均值大于2%的13种行业(这13种行业的进出口总额合计约占中韩双边商品进出口总额75%以上的份额)的贸易比重和产业内贸易指数数据。

从表2中列出的分行业进出口比重数据可以看出,中韩之间未列名电力机械、装置、器具及其电气零件行业的贸易比重最大,2000-2007年的平均比重份额达18.74%。因此该行业的产业内或产业间贸易水平对中韩两国间贸易与经济周期协动性关系的影响应该是最大的。其次,电信及声音的录制或重放装置及设备行业,钢铁行业,专业、科学及控制用仪器及设备行业,有机化学品行业,纺织纱线、织物未列名制用品及有关产品行业,初级形状的塑料行业,石油、石油产品及有关原料行业,办公室用机械及自动数据处理设备行业,服装及衣着附件行业,有色金属行业,通用工业机械设备及零件行业以及特种工业专用机械行业的贸易比重也相对较大,这些行业的产业内或产业间贸易水平对中韩两国间贸易与经济周期协动性的关系也应该具有较大的影响。

从表2中列出的13种重要行业的产业内贸易指数来看,有色金属相关行业(91.91%),办公室用机械及自动数据处理设备行业(84.24%),电信及声音的录制或重放装置及设备行业(82.04%),纺织纱线、织物未列名制用品及有关产品行业(73.28%),钢铁行业(61.72%),通用工业机械设备及零件行业(58.16%),在2000-2007年间的产业内贸易指数都较大。这也就是说,中韩两国间双边贸易比重较大的13种行业中具有较高产业内贸易水平的行业也较多,而这些在双边贸易中比重较大同时产业内贸易强度也较高的行业,是导致中韩双边的产业内贸易总体表现为较高水平的决定性因素。因此,这些行业的冲击会对中韩之间经济周期协动性的提高产生较为重要的影响。相反,那些在双边贸易中比重较大同时产业内贸易强度较低的行业的冲击(如服装及衣着附件、初级形状的塑料等行业),则会对中韩之间经济周期协动性的降低产生较为重要的影响。

五、结论

中日和中韩的双边贸易强度对经济周期协动性的影响取决于双边产业内贸易强度的大小。当产业内贸易强度较小时,经济周期协动性与双边贸易强度之间表现为负相关关系;当产业内贸易强度较大时,经济周期协动性与双边贸易强度之间表现为正相关关系。

首先,从中日之间商品贸易对经济周期协动性的影响来看,纺织纱线、织物未列名制品及有关产品行业,电信及声音录制或重放装置及设备行业,摄影器材及钟表行业,办公室用机械及自动数据处理设备行业,未列名杂项制品以及陆路车辆行业等6大重要行业的产业内贸易水平较高,因此随着贸易联系的加深,将进一步提高中日经济周期的协动性;而服装以及特种工业专用机械等相关行业的产业内贸易水平较低,因此随着贸易联系的加深,将降低中日经济周期的协动性。

其次,从中韩之间商品贸易对经济周期协动性的影响来看,有色金属行业,办公室用机械及自动数据处理设备行业,电信及声音录制或重放装置及设备行业,纺织纱线、织物未列名制品及有关产品行业,钢铁行业,通用机械设备及零件行业等6大重要行业的产业内贸易水平较高,因此随着贸易联系的加深,将进一步提高中韩经济周期的协动性;而塑料以及服装等相关行业的产业内贸易水平较低,因此随着贸易联系的加深,将降低中韩之间经济周期的协动性。

[收稿日期]2009-02-21

注释:

①其中贸易数据来源于联合国商品贸易(UN Comtrade)统计数据库,其他原始数据主要来源于各国的统计局网站、统计年鉴。

②由于经济周期理论所关注的频率区间是6~32个季度,而本文中使用的是年度数据,所以用带通滤波处理时,对应的频带区间近似的取值为2~8年。

③由于这里的产业内贸易强度是以产业内贸易指数的10年期滚动平均值来测度,因此对于中日之间的双边贸易来说该时期是指1990年之前。

④对于中日之间的双边贸易来说该时期是指1990年之后。

标签:;  ;  ;  ;  

贸易对中日韩经济周期合作的影响研究_经济周期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