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长三角一体化区域协同创新指数》五大亮点
推进长三角区域协同创新,是支撑引领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重要举措。为有效监测、跟踪和引导长三角区域协同创新发展,5月6日下午,上海市科学学研究所发布《2019长三角一体化区域协同创新指数》报告(以下简称“《指数》报告”)。
结合长三角一体化背景下区域协同创新发展要求,《指数》报告以提升长三角协同创新策源能力为目标,从资源汇聚、科研合作、技术溢出、产业发展和环境支撑五大维度构建指标体系,对2010-2017年长三角区域41个城市协同创新情况进行研究分析。《指数》报告反映了长三角区域协同创新发展的特点和趋势,也为该区域进一步推动区域协同创新提供了可借鉴的量化参考。
报告显示,长三角区域科研协同极化效应显著,技术溢出多点爆发。协同创新指数总体得分从2010年的100.00分(基期)增长到2017年的178.91分,年均增长8.67%,说明自2010年以来,长三角区域协同创新水平稳步提升,发展势头良好。
亮点一:资源要素加速集聚,协同创新基础不断夯实
2010-2017年长三角研发经费投入显著提升,研发经费增速普遍高于GDP增速。2017年长三角地区总体R&D投入强度为2.71%,但区域差异显著,其中上海研发投入强度为3.93%,江苏、浙江和安徽分别为2.63%、2.45%、.05%。三省一市政府在创新驱动发展的主导和引导作用较强,长三角地区财政科技拨款占政府支出的比重为4.33%,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56%)。
长三角区域研发人员集聚效应不断加强,多极化的人才分布格局基本形成,近沪城市仍然成为未来研发人员集聚的重要地带,核心城市已带动边缘城市实现整体崛起。
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伴随着上海转型发展的历程,1997年6月,上海市化工行业协会在上海化工产业转型升级的改革大潮中应运而生。自行业协会诞生的那天起,便将“服务企业、服务行业、服务政府、服务社会”作为工作宗旨,在全力推进上海化工创新驱动、转型升级、安全发展、绿色发展中发挥社会第三方服务职能。
从大型仪器共享情况来看,截止2018年12月,“长三角区域科技资源共享平台”已集聚区域内的628家单位的价值50万元以上的仪器设施达20407台(套)。区域内大型仪器共享为三省一市高质量科研协作提供了高能级服务。
从长三角地区科研人才流动来看,总体特征表现为人才流动“高位运转”,上海成为交汇之地。上海、南京、杭州、合肥四大城市之间科研人才流动总量逐渐趋于平稳,上海科研人才流动性最强,且上海与南京之间科研人才流动最频繁。
亮点二:科研合作不断深化,人才流动成为重要联系纽带
当代中国主流政治文化,是新时期广大民众参政议政的政治价值规范和导向,也是我党吸引和动员民众的一面旗帜。正如毛泽东所强调的:“主义譬如一面旗子,旗子立起了,大家才有所指望,才知所趋赴。”[4]554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要做到“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被任何干扰所惑,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奋勇前进”[5]30,就要充分发挥主流政治文化的价值导向和情感激励作用,将最广大人民群众纳入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共同理想的政治系统之中,有效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的政治热情,坚定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政治信仰。
本次实验研究表明,RNA干扰Fascin表达后的宫颈癌细胞的体外增殖能力降低,说明Fascin在宫颈癌细胞生长中可能具有促进作用。为明确Fascin对整体动物肿瘤生长中的作用,我们进一步研究了敲低Fascin对宫颈癌细胞裸鼠成瘤能力的影响。结果发现,发现敲低Fascin后的宫颈癌细胞裸鼠移植瘤体积和重量均降低,说明敲低Fascin同样可以在体内抑制宫颈癌细胞的生长,抑制肿瘤的增殖。以上实验结果表明,敲低Fascin具有一定的抗宫颈癌细胞生长的作用,对治疗宫颈癌具有积极意义。
从长三角地区科研合作网络发展来看,科研合作网络的构成密度和节点联结广度不断增强。上海、杭州、南京、合肥四大城市是长三角地区科研合作网络的核心节点。四大核心城市中,上海“首位城市”地位明显,形成了“上海-南京”G42沿线、“上海-杭州”G60沿线的科研合作主干线,以及“上海-合肥”、“南京-杭州”的次级干线。
亮点三:技术溢出呈现多点爆发,两个“三角”成为核心枢纽
基于此,笔者详细讨论了竖井掘进机在凿岩掘进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偏斜问题,编制了基于模糊控制理论的纠偏算法,并跟据实际情况,设计了以灰色系统理论为基础的偏斜预测系统。
从长三角区域内跨省域合作国内发明专利申请量来看,从2010年的357件增长到了2017年的1671件,7年间增长近5倍,参与跨省域合作城市从2010年的31个增长2017年至37个。其中,沪宁、沪杭、杭宁成为技术合作主要通道,在空间上构成技术合作“三角”枢纽地带。
从长三角区域技术专利转移情况可以看出,上海、苏州、南通三大技术转移枢纽城市已逐步形成。其中,上海是典型的技术输出型城市,对长三角区域的创新辐射能力极其显著;苏州是典型的均衡型城市,技术输出量和技术输出量基本保持平衡;南通是典型的技术输入型城市,是长三角最大技术专利输入城市。
亮点四:产业发展生态逐步优化,协同互补大于同质竞争
从长三角国家高新技术园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数量变化呈现快速增长特征,总量从2010年的46家提升到了2017年的97家,园区的创新服务和产业集群极大改善了区域产业生态,为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动力。
从长三角区域整体产业发展生态来看,三省一市在产业大类中的同质化竞争略有增强,但基本实现细分领域的错位发展格局。其中,上海生物医药产业增速最快,江苏在新材料和智能装备制造领域形成优势,浙江信息服务行业发展迅猛,安徽则在装备制造、新能源等工业领域后发赶上。
亮点五:协同创新环境日趋完善,一体化创新格局倪端初
从创新环境来看,长三角区域交通基础设施快速发展,支撑创新资源要素高效流动;国家级孵化器蓬勃发展,全力推动长三角“双创”升级;长三角区域内创投资本加速集聚,科技型创业倍受青睐;落户长三角三省一市的外资研发主体总量趋稳,溢出效应逐步显现;在科技项目联动、资源共享、人才政策等创新政策跨域协同方面试点突破持续稳步推进。
(来源:上海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