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海绵城市市政道路建设论文_王赵聪

谈海绵城市市政道路建设论文_王赵聪

诸暨市规划设计院 浙江诸暨 311800

摘要:海绵城市的提出旨在解决我国水资源匮乏、水资源污染、水生态破坏、城市内涝等严重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居民生命安全等长期面临的突出问题,改变传统粗放式的城市开发模式,城市规划、建设、管理都本着雨水自然循环理念,规避不透水屋面、地面等基础设施对雨水自然渗透和积存的不利影响,采用一系列自然和人为的修复措施,充分利用自然降雨,减小地表径流,消弱内涝威胁,进而改善城市微气候,缓解城市“热岛”效应,解决困扰我国城市发展的水危机。

关键字:海绵城市;市政道路;建设

近年来我国城市化进程得到了快速发展,不仅表现在城市数量的增加,更显现在城市规模的扩张。受古代城市营建思想的影响,我国位于平原地带的城市大多呈“同心圆式圈层结构”的模式发展 。在经过数十年的外延式土地扩张后,上述城市发展模式带来的城市弊病也日益凸显,其中城市内涝频发、径流污染加剧、水资源短缺等城市水环境问题尤其突出,市政道路是城市雨水径流及其污染物产生的主要场所之一,有必要实施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措施,实现海绵城市建设。《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中关于城市道路,在城市规划、工程设计和工程建设等方面给出了相应的要求,为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措施的选择和应用提供了一定的依据。

1 海绵城市概述

1.1海绵城市概念

海绵城市顾名思义,就是指把城市建设成像海绵那样可以将水吸走,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排走。海绵城市是指依靠着建筑、道路、排水系统等多样化的基本设施,将这些设施当做海绵城市建设的载体,同时要考虑好城市的基础设施能够安全运行和城市的用水能够得到保障,依靠渗透、滞留、蓄存、回用、净化灯技术措施,使城市能够利用洪水,同时又不会让洪水带来损害,让城市良好的生态环境得到保护,最终的目的是让地下水供应充足,让城市水循环保持健康状态。

1.2海绵城市理念与城市道路的融合

在市政道路的建设过程中,海绵城市建设也是非常重要的,在城市道路的建设中,首先在建设材料的选择上,要根据实际的情况选取合适的透水材料,主要是空隙性较好的材料,比如沥青磨耗层,多孔混凝土,碎石混凝土,泡沫混凝土等。其次在施工过程中,要在保证使用质量的基础上,提高道路空隙性,提高道路的透水性,让道路遇到雨水时能够快速排除,防止雨水聚集引起的打滑和炫光等,还要在道路旁加强绿化,提高地下水的保持率,这样,海绵绿化建设才能做好。

2海绵城市理念在市政道路工程中的应用

2.1道路标准横断面设计

道路标准横断面的设计是整个市政道路工程设计的核心,具体的设计要遵循一个大前提,那就是道路的各种交通功用必须深入发挥,同时,也要以环保为基础,应该在道路两旁增设绿化带,为植物生长存留空间,这样一方面能吸烟滞尘、绿化美化道路环境,另一方面也能保持水土,从而环节地表径流量,控制溢流问题,控制排水系统的运行负担。结合此工程实际,决定将道路红线宽度确定为24m,其中车行道12m,车行道两边分设人行道各3m,车行道与人行道之间设置3m绿化带,其中车行道坡度为2%,位于最两边的绿化带则降低其地势达-2%,以此来确保雨水能够集中汇聚流向绿化带,充分利用了自然水体资源,体现了海绵城市理念的应用。

2.2路面交通设计

(1)车辆交通路面结构规划

为了提高交通路面结构的稳定性、平滑度,决定选择透水性沥青材料作为车辆路面,该沥青面层材料特征为:高孔隙率(15-20%)同普通质地的路面有着明显区别,具体体现在:防水漂、控制溅水、控制车行噪音,即便是雨雾并发天气下,路面标识依然清晰可见,从而确保安全通行、安全驾驶,同时,透水性沥青路面具有一定的防滑性,从而保护车辆安全。该市政道路工程车行道路面材料构成为:排水沥青混合料(5cm),稀浆封层(0.6cm),粗粒状沥青混合料,乳化沥青封层(0.7cm),水泥稳定碎石(35cm),级配碎石(16cm)。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人行路面的结构设计

为了达到方便行人安全通行、环保的目标,决定在人行道表层铺设透水砖,这样不仅能保护城市土壤安全,预防地标硬化现象,打造出一个安全、生态化的环境,同时,也能有效维护城市生态安全,让人行道表层的水体及时渗透到地下,保持城市地面土地的水分,达到防滑、御寒、降噪音等目标。透水砖的主体成分为:矿渣料、废陶瓷,其色彩多样、生态环保、而且具有一定的装饰性作用,能够达到艺术性设计的效果。

具体的人行路面构造如下:透水砖(5cm),混凝土基层(10cm),级配碎石垫层(10cm)。

2.3路面排水设计

(1)车行道排水设计

由于车行道采用了特殊的沥青面层,能够有效抑制水体的下渗,这样就能使路面水体自道路两端逐渐向绿化带流进,并逐渐汇集于雨水收集系统。车行道的排水性能体现在:雨水可以逐渐向排水面层渗透,这样就能避免路面雨水淤积,提供安全车行通道,而且排水层中的水体也不会向深层次渗透,能够保护最底层沥青混合料的安全,在这其中渗入到排水层中的雨水也能凭借连通孔隙逐渐流向绿化带,聚集到雨水收集系统,经过这样细致、全面地设计、规划,最终达到了雨水的良性循环与深入利用。

(2)人行道的排水设计

人行道同绿化带距离较近,同样依靠排水底基层来逐步排除雨水,使雨水逐渐向人行道两边的绿化带中流动,并逐渐汇集于雨水收集系统。

(3)绿化带的排水设计

1)道路红线内的中央分隔带或机非分隔带宜建设为下沉绿地、植草沟和生物滞留设施;道路周边绿地宜建设植草沟、生物滞留设施、雨水塘和人工湿地。低影响开发设施建设,应结合道路功能、道路竖向和景观要求,合理组合,优化布局。

2)面积、宽度较大的绿化带、交通岛、渠化岛等区域可依据实际情况采用雨水湿地、雨水花园、湿塘、调节塘、调节池等

设施。

3)设计道路路面雨水宜首先汇入道路红线内绿化带,一般采用路缘石开口,排至下沉式绿地、植草沟等;人行道雨水通过表面径流、透水铺装排至下沉式绿地、渗管(渠)等。

4)为充分利用道路红线内的绿地,当中分带宽度>4m,允许路面径流汇入中分带,超量径流通过溢流式雨水口流入市政雨水管道;当中分带宽度<2.5m,由于中分带的绿地面积有限,且考虑溢流式雨水口连接管过长,不允许路面径流汇入中分带。为推进海绵城市的建设,不建议采用中分带宽度在2.5-4m之间的城市道路。

5)城市道路绿化带内低影响开发设施(如下沉绿地、雨水湿地、雨水花园、湿塘、植草沟),应采取必要的防渗措施,防止径流雨水下渗对道路路面及路基的强度和稳定性造成破坏。

6)采用渗排管、渗管(渠)时应采用透水土工布外包处理,防止管渠堵塞。

总之,海绵城市建设不是一个单一的目标,而是一个综合的目标,是城市发展理念和建设方式的转型,应该严格按照低影响开发模式去规划和建设海绵城市。而作为路桥行业的科研工作者和广大工程师们需要结合当前国家政策,做好海绵城市建设中涉及到本行业的创新工作,主要研究方向是排水式沥青路面、排水基层、透水混凝土、自洁净路面或相关的路面清洁设备。在城市建设中主干路、次干路的道路覆盖率较高,传统透水路面的堵塞问题和寿命问题严重影响其在城市道路中应用,故科研工作者们需要结合市场需求,重点在全透水道路、透水廊道、透水广场、透水停车场、生态微渗河渠等领域研发出一批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材料特殊、性能优越、价格低廉的新产品、新结构,方能满足我国海绵城市的建设需求。

参考文献

[1]李德春.海绵城市市政道路设计方式探讨[J].建筑知识,2016,01:16.

[2]孙芳.基于海绵城市的城市道路系统化设计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5.

论文作者:王赵聪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6年2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12/6

标签:;  ;  ;  ;  ;  ;  ;  ;  

谈海绵城市市政道路建设论文_王赵聪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