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活使用地理新教材 精心设计讨论主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教材论文,灵活论文,精心论文,地理论文,主题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利用内容的“生活性”设计讨论题目
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地理教材内容的“生活性”来设计讨论题目。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是地理新课程理念之一,而且高中地理新教材内容不再遵循严格的地理学科体系,而是凸现了地理学科的社会性和生活性的价值,成为引领学生观察生活、认识生活的重要窗口。教师可以从学生生活的视角来架构地理教材内容,组织学生“尝试从学习和生活中发现相关地理问题,提出探究方案,与他人合作,开展调查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1]。教师还可以就地理教材中与当今的时代主题、社会热点相关的内容设计讨论题目。如可以利用电视、网络、报刊等媒介及时收集信息,并力争找到同教材嫁接的切入点,让学生结合现象,运用地理知识分析、评价。例如,在学习有关“环境的保护”内容时,教师可以选取当时在网络上引起争论的新闻话题“号称投资3亿元——《无极》盛宴和被毁容的香格里拉”案例,让学生讨论“香格里拉环境破坏,谁之过?类似的剧组破坏自然生态的报道时有耳闻,应该如何从根本上解决这样的问题?经济的发展与环境的保护能否协调?”等问题。这样的新闻案例,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参与兴趣,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从地理视角去看待现实中的问题,形成正确的地理观点。
总之,教师要“激活”与生活相关的地理书本知识,使知识恢复到“鲜活状态”,并在多向互动和动态生成的教学过程中显现出地理知识的活性[2]。
二、利用“图”作为讨论“媒介”来设计讨论题目
地理新教材相对地理老教材,加强了图文并茂、以图引文的直观性。教师可以围绕“图”来设计讨论题目。地理教材中的原理图、区域图、统计图表等隐含着丰富的地理信息,适宜于作为“讨论的媒介”,组织学生讨论。教师可以将这些“图”浸润在一定的问题情景之中,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就“图”来提出问题、探讨问题、解决问题,发挥学生的主动参与性。如案例:“看图说话”(如图1)。
图1 区域地形图
分组讨论:“从图1中你能得出哪些信息?假如你是一位高考出题者,根据信息编制一些地理题目,并给予解答的思路。看哪个小组编制题目最多?但要科学。”每个小组经过讨论,编制出很多有价值的题目。如关于国家的判断、对等值距的判读、坡度陡缓与农业生产的关系、悬崖高度的计算、高度差和温度差的转换等,甚至有的学生对图进行迁移,设计了假如上述闭合线代表等压线、等温线,提出了与之相关的一系列问题。可见,通过一张简图、信息蕴藏量大的地图,组织学生讨论,能够有效拓展学生的地理思维,激活学生已有的地理知识,也让学生体会到集体合作的力量。
三、利用“活动”来设计讨论题目
地理新教材(人教版)区别于老教材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新教材把“活动”作为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于一节内容的始末。它的功能已经从课后的复习巩固课堂知识转变为承担一部分新知识教学任务,切实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增强了教材的探究性和实践性。但教师对活动题的常用做法是通过“师生一问一答”的形式,这并没有很好地发挥“活动题”的价值。其实,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的实际,灵活地选取其中的活动题进行改造,设计成适宜的讨论题目。
例如,地理教材中的活动根据内容可以分为“资料分析式活动”、“思维拓展式的活动”、“理论、实际结合式的活动”、“实验探究式的活动”等,下面以“资料分析式活动”为例,参考鲁尔区综合整治的经验,在分析我国辽中南传统工业特点和问题的基础上,为它的改造献计献策。教师可以进行如下的设计:设计“鲁尔之旅”,即成立东北工业区经济发展考察团去鲁尔“淘金”。团体内部划分小组,并安排相应的任务。如代表经济学家的小组主要考察鲁尔区20世纪50年代经济衰落的原因;代表企业家的小组主要考察20世纪60年代鲁尔区整治的措施;环境保护者主要考察鲁尔区的环境状况等。最后考察团进行一次“成果发布会”,进行全班的讨论交流,为我国东北工业区的改造提出实际可行的有效措施。本设计对“活动题”进行情景化的“包装”,能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锻炼地理思维能力、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等。
四、利用难点来设计讨论题目
地理新教材难点区别于传统的教案上的“教”的难度,而是基于学生自主“学”的难度和教师“导学”的难度。教师在课前可以通过学生问卷或与学生交谈来了解学生“学”的难度,并结合教学的实际来确定地理“难点”知识。然后围绕这些难点,创设一定的问题情景,激发学生探讨。这样可以实现每个学生都能够参与,能够说一说自己的想法,“暴露”自己难以理解的“关节点”,互帮互助,最终能够分散、突破地理教材难点知识。
例如,在学习“地球的运动”时,关于“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的内容比较抽象复杂,学生理解有难度,也感到很枯燥。教师可以将生日相近的学生组成小组,讨论绘制自己生日那天的太阳光照图。并根据自己小组成员的太阳光照图来总结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并用自己喜欢的形式表示出来。通过这样的讨论活动,学生不仅深刻地理解和掌握了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而且每位学生课后写出一篇以“自己生日那天的太阳光照状况”为主题的很有创意和科学性的地理小论文。
五、利用“地理观点教育”来设计讨论题目
贯穿高中地理教材的核心思想就是“人地协调”观点,因此教材中有大量与此相关的教学内容。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的总目标之一即是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树立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并形成全球意识和爱国情感。因此教师可以将教材中这些内容融合在相应的现实生活情景之中,让学生展开讨论。
例如,在学习有关中国民族文化时,教师可以通过播放“2008年北京奥运会吉祥物的发布会”,通过观看“福娃”宣传片和相关资料,然后让学生分成5个小组分别扮演“福娃”:贝贝、晶晶、欢欢、迎迎、妮妮,每组分别承担一个值得骄傲而自豪的使命:向外国朋友介绍这五个奥运小精灵,承载着中国什么样的文化底蕴。通过这样的情景创设,不仅激发学生兴趣,更重要的是让学生通过向外国朋友介绍中国的传统民族文化,激发了学生对中国传统民族文化的情感,培养了学生爱国主义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