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癌组织端粒酶活性与肝癌病理类型的关系探析论文_任建强

湖南省湘潭市中心医院病理科 湖南湘潭 411100

【摘 要】目的:探析肝癌组织端粒酶活性与肝癌病理类型的关系。方法:原发性肝癌分为四种病理类型:块状型、弥散型、结节型、小癌型。本文中端粒酶活性采用端粒酶PCR-ELASA法检测。结果:通过观察分析得出87.2%的肝癌标本可测到端粒酶活性,各种类型肝癌的端粒酶阳性率差异较小,一般资料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比较得出多数肝癌标本呈现端粒酶阳性,端粒酶的阳性率与肝癌病理类型间无关联。

【关键词】肝癌组织;端粒酶;活性;病理

所谓端粒酶是指真核细胞内部,用于延伸端粒DNA并且具有转录作用的核糖核蛋白酶。而端粒是整个真核细胞的染色体的末端结构,在碱基序列中,它拥有较为稳定的染色体结构以及决定细胞分裂的次数的功能。通常情况下,正常机体没有端粒酶活性(干细胞和生殖细胞除外),并且绝大多数肝癌细胞呈端粒酶阳性。本文采用的是通过改良后的端粒酶活性检查法,针对55例肝癌组织的端粒酶活性表达情况进行观察探析。

一、一般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研究选择的是55例肝癌标本,其中癌块型13例,直径>5cm,其中癌结节的数目都不相同;结节型18例,癌结节的直径范围是3-5cm;小癌型11例,孤立直径<3cm的结节或者相邻者间的结节之和<3cm;弥散型9例,患者的癌组织呈弥散型分布,没有较为明显的结节现象。在患者术后半小时之内进行取材,并将所取之材放入氮液中进行速冻,最后将其放入-80摄氏度的冰箱内。

1.2提取和检测方法

在55例患者中各取组织标本50mg,将其放入预冷的裂解液中搅匀,在冰块上放置3min,放置在-80摄氏度的冰箱中做备用。端粒酶活性检查方法是:将所取样品使用25ul反应混合液,再加上细胞裂解液2ul和离子水50ul,最终采用PCR仪器来将引物延伸和DNA的扩增。阴性对照组采用的是:在样品中通过提取后,将其放置到37摄氏度作用下,检查20min,进而再进行PCR-ELISA,PCR参数:引物延伸25摄氏度,时间为20min,并且端粒酶进行94摄氏度5分钟的灭活处理,然后热循环变性为94摄氏度30s,复性数据为50摄氏度30s将其延伸到72摄氏度90s;整个过程进行30个循环后,再加入5ul的扩增产物,将其置入温室10mim,随后又加入225ul的DIG标记探针,将其调均匀。将所得混合液加入用亲和素预包被的微量反应板,培养2h。最后使用洗液进行清洗3-4次,每次30s并甩净空内部的液体。

1.3统计学方法

运用SPSS.18.0统计软件加以分析,使用χ2检验统计计数资料,使用(x±s)表示本实验的计量资料,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结果

在观察的55例中,不同类型的肝癌病理组织检测到的端粒酶活性总阳性率是87.2%。其中块状型肝癌的阳性率是84.5%,结节型肝癌的阳性率是94%,小癌型肝癌的阳性率是100%弥散型肝癌的阳性率是100%。通过χ2检验分析后,不同类型的肝癌组织,端粒酶阳性率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如表1所示。

3讨论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现如今对于端粒酶的研究已经处于成熟阶段。最早发现端粒酶的人是Morin,那是在1989年,在此之后人们又在卵巢癌中检测出了端粒酶活性,进而也引起了医学界对端粒酶和恶性肿瘤关系的探讨。上世纪九十年代,建立起了TRAP法对端粒酶活性进行有效的检测,后来又研究出了PCR-ELISA检测法。至今仍然使用PCR-ELISA检测法,因为这种检测法的敏感性非常高,检测的特异性也高,再加上操作简单使用便捷等特点,进而受到了医学界的高度认可和推广。通过国内外临床上的实验证明,正常的机体细胞正常情况下都没有端粒酶活性(造血干细胞和生殖细胞除外),从总体来看,87.2%的恶性肿瘤呈现的是端粒酶阳性,观察分析得出端粒酶活性的表达是癌细胞无限增殖的一个必备因素。

从上世纪初开始,我国的肝癌发病率呈现的是上升趋势,在我国的恶性肿瘤死亡原因中占第二位,仅低于肺癌。纵观国内外的临床研究可以看出,肝癌组织端粒酶活性阳性率普遍都在78-100之间,端粒酶活性的表达与肝癌的临床上的特征以及分化程度等无统计学关联,但是,端粒酶检测法却可以作为肝癌的一种辅助诊断方法,因此该方法能对肝癌术后判断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采用的是通过改良后的端粒酶活性检测方法,即端粒酶PCR-ELASA检测法,选择的是55例肝癌标本,其中癌块型13例,直径>5cm,其中癌结节的数目都不相同;结节型18例,癌结节的直径范围是3-5cm;小癌型11例,孤立直径<3cm的结节或者相邻者间的结节之和<3cm;弥散型9例,患者的癌组织呈弥散型分布,没有较为明显的结节现象。检测结果发现,端粒酶活性的阳性率是91%,统计学分析结果表明,端粒酶活性的表达和肝癌病理类型之间无关联,由此可见,端粒酶活性检测法能够成为肝癌诊断方法中的一种辅助项目,但是在使用过程当中要注意与肝癌病理类型之间的异同。

参考文献:

[1]吴小溪,米志宽.肝癌组织端粒酶活性与肝癌病理类型关系的研究[J].延安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2014,01:4-5.

[2]杨东梅.肝癌胃癌组织中端粒酶活性的检测及其与癌组织病理类型关系的研究[J].陕西医学杂志,2012,07:888-889.

[3]范瑞芳,卫立辛,沈锋,王维峰,贾凤岐,卜欣欣,郭献灵,吴孟超.肝细胞癌端粒酶活性及hTERT mRNA表达与术后早期复发的关系[J].肿瘤,2006,01:48-51.

[4]张营,赵金满,尚海.端粒酶反转录酶基因在肝细胞癌中的表达及其意义[J].中国全科医学,2008,11:951-953.

[5]战淑慧.胃癌组织中幽门螺杆菌感染与hTERT、hMSH2和p27蛋白表达的相关性研究[D].青岛大学,2007.

论文作者:任建强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5年6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12/14

标签:;  ;  ;  ;  ;  ;  ;  ;  

肝癌组织端粒酶活性与肝癌病理类型的关系探析论文_任建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