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当前经济金融形势及相关政策分析_银行论文

当前我国经济金融形势和相关政策解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我国经济论文,相关政策论文,形势论文,金融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当前经济金融形势

(一)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金融业的影响

从2007年年初开始,美国次贷危机逐步升级,进而引发了一场全球经济金融危机。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逐步扩大,我国经济金融运行面临着较为严峻的形势。

1.股市大幅震荡

图1 我国深沪两市上市公司和筹资额变化情况

(1)股市大幅缩水。随着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影响不断加剧,受经济增长放缓,上市公司利润下滑等多种因素影响,股市在波动中大幅走低,融资额和成交额明显萎缩。2008年1-12月,A股一级市场累计融资3336亿元,较2007年同期下降56.8%;全年沪深股市累计成交26.71万亿元,同比少成交19.34万亿元,较2007年下降42%,日均成交1086亿元,同比下降43%。2008年年未,沪深两市上市股票数为1690只,总市值为12.14万亿元,较2007年年未大幅缩水63%。2008年,沪深两市指数均经历大幅下挫,年未,上证综合指数与深证成分指数分别收于1821点与6486点,比年初分别下跌65.5%与63.7%。

(2)上市公司业绩下降。2008年我国上市公司业绩降幅逐季增大,第四季度上市公司业绩整体出现急剧下滑态势,净利润环比下降79%,同比下降80%。2008年沪深两市1624家上市公司,其中1370家上市公司实现盈利,占全部上市公司数量的84.36%,254家上市公司亏损,与2007年相比亏损面扩大了7.99%,盈亏相抵后实现净利润8208亿元,按年度同比减少16.82%。

2.金融机构运营损失增大

(1)商业银行国际化程度提高,信贷投放反弹,信用风险加大。

综合来看,由于我国金融机构尚处于“走出去”的起步阶段,参与国际金融市场的程度不高,因此直接损失不会很大。但是,国际金融海啸对于我国实体经济和金融市场的影响却不可小视。

一是商业银行改革取得了较快进展,不良贷款率大幅下降,但仍然存在潜在风险。我国银行业贷款集中度过大,对集团企业客户多头授信和对重点行业集中授信的现象普遍存在,不利于分散经营风险和防止关联交易风险,往往会导致风险扩散和放大的负面效应,从而产生系统性风险。

二是银行信贷大幅增长,风险控制难度加大。2008年年末,全部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30.3万亿元,同比增长18.8%,增速比上年末高2.7个百分点。2009年金融机构信贷增量1月份为1.62万亿元、2月份为1.07万亿元、3月份为1.89万亿元,虽然4.5月份信贷资金量投放下降,也分别达到了5918亿元和6645亿元,5个月投放总量约为5.84万亿元,相当于去年全年信贷资金总量的1.2倍,6月份各项贷款较上月新增15304亿元,再创“天量”。当前银行信贷高速增长,未来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过快的贷款增加会持续推高货币供应量,从而加大通胀预期。第二,历史经验表明,银行贷款过快增长时期,往往也是产生不良贷款可能性较高的时期。第三,由于不均衡放贷而导致的信贷风险过于集中,出现行业集中、客户集中和期限长期化的趋势。第四,由于中长期贷款占比较高,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加快给未来经济带来了刚性需求,易造成经济过热。

三是我国银行机构大多仍是靠存贷款利差盈利(利差达3%之多,比世界各银行普遍的1.2%要高得多)。2008年四季度央行大幅度降息后,名义利差已逐步缩小,意味着银行利润也将出现下滑。

(2)证券行业利润下降和资产规模减少。由于受到次贷危机的影响,我国股市交易量在减少,投资活动也面临较大风险,证券公司的利润在下降。

一是我国的证券公司存在整体规模偏小,盈利模式同质化,行业集中度不足,公司治理结构和内部控制机制不完善,整体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

二是证券公司的利润较大幅度下滑。证券业协会公布的2008年证券公司年报显示,107家证券公司总资产达到13011.62亿元,与2007年底总资产相比下降31.8%;利润总额合计670.02亿元,同比缩减67.5%。

三是证券投资基金亏损严重,资产净值大幅缩水。据统计,2008年473只基金累计亏损额高达1.5万亿元,与2007年1.11万亿元的利润形成巨大反差。QDII基金损失惨重,9只QDII基金累计亏损达505亿元,平均每只亏损56亿元。到2009年3月31日,473只基金披露了2008年年报,基金资产净值合计19388.67亿元,同比减少13367.23亿元,下降40.81%。

(3)保险业总资产增长减缓和投资风险加大。由于受次贷危机的影响,我国保险业总资产增长放缓,系统性风险加大。

一是由于受次贷危机的影响,保险机构会出现赔付增多,退保增多,业务费用增加等问题,有可能引发系统性风险。美国国际集团(AIG)发生危机后,其下属的友邦寿险(AIA)发生了退保现象。在我国设有机构的外国保险公司,大部分都不同程度地受到这场金融危机的影响,这些公司在中国设立的机构是否受到连累,有待观察。

二是保险业资产和保费收入增长放缓。2008年我国保险总资产增长减缓,总资产为3.34万亿元,同比增长15.2%,增速同比下降31.8个百分点。2009年1月,全国原保险保费收入为1147.64%,同比增长仅为8.6%,相对于上年同期55%的高增长,增速大幅放缓。

(二)金融宏观调控各项政策实施情况

2008年以来,国际金融市场动荡加剧,全球经济增长明显放缓,国际经济环境中不确定不稳定因素明显增多,国内经济运行中也存在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我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促进国民经济稳定发展。

1.根据形势需要适时调整货币政策

2008年7月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及时提出对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进行“双转向”,明确提出“当前要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针对形势变化,我国宏观政策相应从“双防”转向“一保一控”再到“灵活审慎”,同时出台了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一揽子经济刺激计划(10项措施和30条意见)。初步匡算,到2010年底约需投资4万亿元,其中仅增值税转型一项就将减轻企业税负1233亿元。

2.灵活运用存款准备金率工具

2008年上半年,针对我国“双顺差”继续扩大、外汇大量流入、外汇占款持续增加的态势,为对冲一部分多余的流动性,中国人民银行先后五次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共3个百分点。与此同时,对农村信用社和灾区金融机构执行较低的存款准备金率。下半年后,随着国际金融动荡加剧,为保证银行体系流动性充分供应,分别于9月25日、10月15日、12月5日和12月25日四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其中,大型金融机构累计下调2个百分点,中小型金融机构累计下调4个百分点。截至年未,动态测算共释放流动性约8000亿元。

图2 我国存款准备金率调整情况

3.灵活运用利率杠杆进行调节

图3 我国一年期贷款利率变化情况

为落实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2008年9月以来,先后五次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基准利率,四次下调人民币存款基准利率。其中,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由7.47%下调至5.31%,累计下调2.16个百分点;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由4.14%下调至2.25%,累计下调1.89个百分点。两次下调人民银行对金融机构的存贷款利率。加大对地震灾区恢复重建的利率政策支持力度。从2008年10月27日起,将金融机构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利率的下限扩大为贷款基准利率的0.7倍,最低首付款比例调整为20%。

4.适时适度开展公开市场操作

中国人民银行根据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变化,灵活调整公开市场操作策略。

一是灵活调整央行票据发行力度,保持银行体系流动性充足。2008年7月初前瞻性地暂停发行3年期央行票据,并于第四季度逐步调减央行票据发行规模和频率。全年累计发行央行票据4.3万亿元。2009年,中央银行对货币供应量进行了微调,截至3月底,2009年一季度公开市场操作投放资金17045亿元,回笼15150亿元,净投放货币1895亿元。

二是不断优化操作工具组合。适时增加短期正回购操作品种,逐步缩短操作期限结构,进一步提高银行体系应对短期流动性冲击的灵活性。

三是提高公开市场操作利率弹性。公开市场操作与存贷款利率、准备金政策等货币政策工具协调配合。公开市场操作利率稳步下行,进一步加强对市场利率的引导。2008年12月份,银行间同业拆借加权平均利率比6月份下降183个基点。

5.适度发挥再贴现引导信贷资金投向的功能

2009年以来,票据业务快速增长,第一季度新增票据贴现1.5万亿元,占新增贷款量的32.3%。总体看,票据融资有利于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满足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融资需求。

一是适时增加再贴现额度。2008年年初,对遭受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和地震灾情的省(区、市)及时安排增加再贴现额度共256亿元。2008年12月,对票据业务量较大的16个省(区、市)增加再贴现额度共346亿元。

二是两次下调再贴现利率。根据市场利率变化和调整要求,将再贴现利率由4.32%累计下调共2.52个百分点至1.8%。

三是进一步完善再贴现制度管理。适时增加再贴现窗口,扩大再贴现的对象和机构范围。

6.加强窗口指导和信贷政策引导

2008年年初,中国人民银行指导金融机构实事求是地编制全年信贷规划,合理安排信贷投放总量和节奏。下半年根据形势变化,适时取消对商业银行信贷规划的约束。引导金融机构坚持“区别对待、有保有压”的原则,根据实体经济有效需求,合理均衡放款,努力优化信贷结构。

7.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

我国继续深化外汇管理体制改革,支持对外贸易健康发展。

一是继续按主动性、可控性和渐进性原则,进一步完善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发挥市场供求在人民币汇率形成中的基础性作用,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同时,积极推进贸易投资便利化,完善跨境资金流出入均衡管理。

人民币对美元加权平均汇率(人民币/美元)

图4 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变化情况

二是继续推进外汇市场建设。批准武钢财务公司等进入银行间外汇市场交易,新批准两家货币经纪公司开办外汇经纪业务,活跃外汇市场交易,提高外汇市场流动性。

三是跨境资金流动监管进一步加强。修订施行《外汇管理条例》。加强和改进外汇资金流入与结汇管理。实行出口收结汇联网核查,实施贸易项下债权和债务(贸易信贷)登记管理制度,加强对贸易项下资金流入与货物出口的真实性、一致性审核。

(三)金融宏观调控措施取得较好成效

1.货币供应量总体上高位运行

2009年6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为56.89万亿元,同比增长28.46%,增幅比上年末高10.64个百分点,比上月末高2.72个百分点;狭义货币供应量(M[,1])余额为19.32万亿元,同比增长24.79%,增幅比上年末高15.73个百分点,比上月末高6.09个百分点;市场货币流通量(M[,0])余额为3.36万亿元,同比增长11.46%。M[,1]的快速增长,反映出经济活力明显增强。

各层次货币供应量增长(%)

图5 我国各层次货币供应量增长情况

2.银行信贷大幅度增长

2009年6月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37.74万亿元,同比增长34.44%,增幅比上年末高15.71个百分点。上半年人民币各项贷款增加7.37万亿元,同比多增4.92万亿元。自2008年12月份以来,金融机构贷存比逐步上升,6月末,金融机构贷存比为66.64%。

3.信贷结构趋于优化

从新增贷款结构看,自2008年11月以来,中长期贷款增速呈持续加快态势;2009年6月末,短期贷款增加4652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5955亿元。票据融资增长迅猛,但自3月份增速开始回落,占比下降。从新增贷款投向看,主要投向国家基础设施项目和基本建设项目,还有部分投向民生领域和商务领域,其中包括仓储、物流业等,特别是加大了对农业的支持。

4.企业存款增速显著上升

2009年6月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56.63万亿元,同比增长29.02%。上半年人民币各项存款增加9.99万亿元,同比多增5.02万亿元。其中,企业存款增加52934亿元,同比多增37665亿元。企业存款尤其是企业活期存款增速大幅上升,扭转了近一年来持续下降的局面,反映出当前企业经济活动渐趋活跃。

5.银行间市场利率趋于下降

银行间市场交易活跃,市场利率趋于下降。2009年6月份,银行间市场人民币交易累计成交13.72万亿元,日均成交6236亿元,日均成交同比增长50.2%,同比多成交2083亿元;6月份银行间市场同业拆借月加权平均利率0.91%,比上月高0.06个百分点,比2008年同期低2.16个百分点。

6.经济运行开始出现回暖的迹象

当前我国经济运行出现积极变化,经济加速下滑的情况得到了遏制,整体表现好于预期。2009年我国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GDP)为6.6万亿元,同比增长6.1%;二季度GDP增长7.9%;上半年GDP为13.9万亿元,同比增长7.1%;比一季度加快1.0个百分点;显示了经济企稳的现象。上半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0%(6月份增长10.7%),比上年同期回落9.3个百分点;其中一季度增长5.1%,二季度增长9.1%,工业生产加快回升,工业利润降幅减缓。

7.价格调整比预期温和

2009年上半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CPI)同比下降1.1%,6月份同比下降1.7%,环比下降0.5%。上半年,全国工业品出厂价格(PPI)同比下降5.9%,6月份PPI同比下降7.8%。

图6 我国价格变化情况

8.投资的拉动作用明显

图7 我国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和中长期贷款变化情况

在宏观经济政策刺激作用下,我国固定资产投资自2008年9月份以来的连续下滑态势得到了有效遏制。2009年上半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91321亿元,同比增长33.5%,增速比上年同期加快7.2个百分点。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78098亿元,增长33.6%(6月份增长35.3%),加快6.8个百分点。中央政府预算投资已大部分到位。2009年前5个月,中央政府已完成全年投资预算额的61.9%。2009年以来,地方项目投资速度明显高于中央投资。2009年1-5月份,地方项目投资48786亿元,增长33.4%,占全国城镇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90%以上。

9.市场信心开始恢复

我国宏观经济形势逐步向好,市场信心开始恢复。从企业层面来看,由于我国企业的订单增加,库存下降,微观经济回升趋势日益明朗。2009年5月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为53.1%,已连续3个月保持在50%以上。从消费层面来看,在“扩内需、保增长”政策的推动下,消费则继续保持加快的步伐。2009年上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8711亿元,同比增长15.0%(6月份增长15.0%),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6.6%,同比加快3.7个百分点。

二、未来经济金融运行趋势和各项政策措施

(一)经济金融运行趋势

1.国际经济金融领域出现企稳信号

2009年3月以来,随着各国稳定经济措施逐步显效,特别是G20伦敦峰会和美国银行压力测试结果公布后,国际经济金融形势出现企稳信号。

一是主要发达经济体产出及消费下滑放缓,信心回升。美国居民消费在连跌3个月后在5月出现回升,消费者信心指数升至9个月来高位。法国、德国商业信心指数连续3个月上扬。

二是主要国家房地产市场初显正面信号,运行接近底部。美国新房开工数量在4-5月低位企稳,现房销量连续两个月增加,房地产经纪人购买能力指数创近期新高,抵押贷款申请数量逐步增长。英国5月抵押贷款批准数也较上年同期增长15.8%,结束连月下滑态势。

三是新兴市场经济体率先出现企稳迹象,资金流入增加。国际清算银行报告称,2009年一季度以来,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市场经济体率先出现企稳迹象。2-5月份,摩根斯坦利国际资本系列指数(MSCI)新兴市场股指上涨38%,比发达经济体高出15个百分点。

四是金融市场信贷紧缩局面有所缓解。目前,反映市场流动性状况的TED利差(即3个月美元LIBOR利率与美国国库券收益率之差)已从危机高峰时的4.64%回落至0.46%左右,已恢复到危机爆发前的水平。

五是全球股票市场大幅反弹,公司盈利预期回升。2-5月份,全球主要股指涨幅均在15%-25%,已恢复或超过年初水平。标普500金融股指从17年来的最低点上涨96%。金融机构一季度业绩状况好转,美国10家大型银行已获准提前偿还财政部贷款。

六是以石油为代表的大宗商品价格回暖。国际原油价格从2月份的34.6美元/桶的低位大幅反弹至目前70美元/桶左右。代表金属、农产品等19种大宗商品价格走势的CRB指数5月份上涨14%,创34年来最大单月涨幅。

2.全球经济复苏基础依然薄弱

从全球经济企稳的范围、力度和可持续性看,目前全球经济复苏的基础仍然十分薄弱。

一是全球经济基本面仍不容乐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009年3月中旬预测,2009年全球经济增长率将为-0.5%,美国、日本和欧元区的预测经济增长率分别为-2.6%、-5.8%和-3.2%。

二是主要经济体就业形势严峻,严重制约经济复苏。美国5月份失业率高达9.4%,为26年来最高。据国际劳工组织5月份预计,2009年全球失业率可能高达6.8%,为1991年来的最高水平。

三是主要经济体房地产市场仍处谷底。美国房价仍在缓慢下跌,4月份房价指数环比下跌0.1%,同比下跌6.8%,1季度按揭贷款违约率又创下9.1%的历史记录。

四是虽然流动性紧缩得到缓解,股市回升,但信贷市场和证券化活动仍极度低迷。据国际清算银行数据,4月份金融企业债券发行量仅为去年同期的60%,商业票据市场5月底余额为1.3万亿美元,仅为2004年水平。据英国《金融时报》数据,4月份,国际银团贷款从3月份的2240亿美元降至930亿美元,远低于上年月度平均水平。

五是各国财政形势不容乐观。美国政府2009年财政赤字预计将占GDP的13%,远高于二战后的历史高位(1983年的6%)和国际公认警戒线(6%)。非常规政策实施后,许多国家央行的资产负债表已膨胀至历史高位,大量发债引起的币值不稳、长期债券利率攀升、潜在通货膨胀风险加大等问题都将对政府未来干预能力形成制约。

3.国内经济金融复苏的基础尚不稳固

一是需求不足仍是当前经济运行面临的主要矛盾。从“投资、消费、出口”三个拉动经济增长的驱动轮来看,尽管内需在较快增长,但仍难以完全弥补外需的减弱。我国从2008年11月份起出口已经连续7个月下降,虽然2009年6月出口状况有所好转(5月份同比下降26.4%,6月份同比下降21.4%),但因为我国此前出口跌幅过大,外贸形势仍然严峻。居民未来消费增速受居民收入、就业、消费信心等因素影响,未来预期存在不确定性。

二是警惕潜在的通胀风险。一些专家认为,在充裕的流动性推动下,CPI和PPI连续同比双降现象难以持久。在M[,1]增速从年初6.68%升到6月份24.79%的情况下,在国际国内市场初级产品价格普遍明显上扬的推动下,有可能在未来出现阶段性通胀局面。

三是投资高增长对信贷的风险。2009年以来,在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刺激下,投资明显加快。一些地方有可能穿投资“金鞋”,走低水平重复建设老路,从而加剧产能过剩的状况。在大多数地方政府财力有限的情况下,往往通过政府投融资平台进行融资。随着地方政府债务率的上升,银行信贷的风险也在加大。商业银行信贷猛增的同时,加剧了“垒大户”的现象,贷款集中度明显上升。在贷款增速加快的同时,年初贷款投放加速和月末、季末突击放款的现象仍然比较突出。信贷增长波动加剧,明显脱离了企业正常经营的资金需求规律,降低了信贷资金使用效率。

(二)继续实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目前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效应正在显现,经济运行出现积极变化。但下一步的经济走势还存在不确定性,还需要继续保持金融宏观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一是保持货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继续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货币政策之所以应继续保持适度宽松,在于目前我国经济稳定回升的基础并不稳固,经济走势出现波动的可能性较大,货币政策如果在此时贸然“紧缩”将面临很大风险。在目前和信贷增速分别高速增长的情况下,如果继续加大放松的力度,可能会造成新一轮大起大落。因此,延续当前的货币信贷政策,主要是从总体上把握好宽松货币政策的“度”,采取措施保持经济平稳回升。

二是要灵活运用货币政策工具组合保持合理流动性。根据国内外经济形势变化和银行体系流动性状况,灵活安排公开市场工具组合、期限结构和操作力度,加强再贴现、公开市场操作和存款准备金的协调配合,保持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充裕,维护货币市场利率平稳运行,引导货币信贷适度增长;有效发挥再贷款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稳定的作用。继续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发挥利率杠杆的作用。

(三)继续引导金融机构优化信贷结构

在继续实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保持信贷总量合理均衡增长的同时,优化信贷资金结构。

一是引导金融机构按照“区别对待,有保有压”的原则,在坚持监管标准和信贷原则的基础上,全面加强信贷结构监测分析和评估,合理把握信贷资金投放的投向、节奏和进度,保证符合条件的中央投资项目配套贷款落实到位,加大对重大工程和民生工程建设、“三农”、中小企业、灾后重建、消费、就业、助学、自主创新、兼并重组、产业转移、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等领域的信贷支持力度。

二是积极利用当前国际市场调整带来的压力,通过财政金融政策和手段、企业兼并重组等方式,大力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尽快促使落后产能退出市场。严格控制对高耗能、高污染和产能过剩行业的企业贷款。引导金融机构提高对项目贷款的风险评估和管理能力,完善对政府主导项目的评估模型和贷款程序,加强对地方投资项目资本金情况的监测和风险控制。引导金融机构完善业绩考核机制,强化对增长质量、风险管控的考核,促进信贷均衡投放,提高贷款支持经济增长的质量。

(四)推进外汇管理体制和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

继续深化外汇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促进贸易投资便利化。

一是继续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按照“三性”原则,最大限度地发挥市场供求在汇率决定中的基础作用,适度扩大人民币汇率浮动区间,增强人民币汇率浮动弹性,提高人民币汇率水平决定的市场化程度。

二是协调外汇市场发展。按照从易到难的思路,稳步发展外汇市场,完善市场基础设施和监管制度,丰富汇率风险管理工具,完善市场主体运用外汇衍生产品管理汇率风险的机制,提高微观经济主体的避险能力。

三是稳步推进人民币可兑换进程。从国际形势发展变化中把握发展机遇,抓住区域金融合作的时机,积极推动实现人民币贸易支付和人民币区域化。支持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改进出口收结汇联网核查管理,简化操作流程,便利企业贸易外汇收支。在有效防范风险的前提下,有选择、分步骤地放宽对跨境资本交易的限制,逐步实现资本项目可兑换。

(五)进一步推进金融机构改革

继续深化金融企业改革,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强化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

一是继续推进商业银行改革。要继续深化公司治理改革,进一步明确“三会一层”之间职责边界,充分发挥各自的职能和作用。要坚持审慎经营理念,足额计提风险拨备,强化资本约束,提高资本使用效率。要始终抓住转换经营机制、强化内部控制、防范风险这条主线,严防不良资产反弹和经营效益下滑,全面落实责任追究制度,确保稳健经营。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要切实发挥资本市场对建立现代银行制度的监督、促进和约束作用,继续完善公司治理,加强内部风险控制,保持资产质量和盈利能力的稳定和提高。目前,金融业综合经营已逐渐成为世界金融发展的趋势。在借鉴国外经验和推进国有商业银行综合经营过程中,要加强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建立和完善监管协调机制,避免出现监管真空和监管过度现象以及系统性的金融风险。

二是继续推进政策性银行改革。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政策性金融机构面临的市场环境、经营条件和目标任务都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需要大力推进中国进出口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等政策性金融机构改革发展,明确职能定位,加快推进内部改革,转换经营机制,加强风险控制。

三是深化农村金融改革。农村金融改革的核心是通过农村金融的制度安排,推动农村经济制度的创新和变革,支持农业从传统农业、分散农业和低效农业向现代农业、规模化农业和高效农业转化,以支持中国经济高速可持续发展。认真落实人民银行资金支持政策,推动农村信用社切实转换经营机制,不断增强支农服务功能。要明确农村金融机构功能定位,健全农村金融组织体系,发展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激活农村金融市场。

标签:;  ;  ;  ;  ;  ;  ;  ;  ;  ;  ;  ;  ;  ;  

我国当前经济金融形势及相关政策分析_银行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