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逻辑概论:认识世界和认识自己过程中知识转化为智慧的逻辑研究_逻辑学论文

《认识逻辑学》纲要——关于在认识世界和认识自己过程中转识成智的逻辑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逻辑学论文,纲要论文,逻辑论文,过程论文,世界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B8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 —1920(2000)03—0001—05

一个思想家,如果他真切地感受到时代的脉搏,看到了时代的矛盾(时代的问题),就会在他所从事的领域里,形成某个或某些具体问题。这具体的问题,使他感到苦恼、困惑,产生一种非把问题解决不可的心情。真正碰到了这样令人苦恼的问题,他就会有一种切肤之痛,内心有一种时代责任感,驱使他去作艰苦、持久的探索。如果问题老得不到解决,他就难免心有郁结,甚至产生如黄宗羲所说的‘龙挛虎跛,壮士囚缚’的心态,迫使他作强力的挣扎、抗争。如果他在这个问题的探索中有所前进,就会感到精神上有所寄寓,情感上得到升华,于是就体验到人生真正的乐趣、真正的价值。

冯契:《认识世界和认识自己》,第6页

如果在某一领域的基本规律被发现了,这一领域的各个主要方面和各个主要过程,可以用基本规律把它们连贯起来加以解释,于是可以用科学的预见来卓有成效地指导这一领域的实践活动。到这时,这门科学中的这一领域的研究便算是达到了系统理论的阶段。这是一个质的变化,即由抽象到具体的飞跃。

同上,第288页

康德先验逻辑和黑格尔辩证逻辑,都是从认识论角度来阐明思想形式的性质。它们都不只是研究思想形式本身的正确性,而是要研究思想形式的真理性。它们都是不同于形式逻辑的认识论逻辑。

周礼全:《黑格尔的辩证逻辑》,第27—28页

黑格尔的辩证逻辑,是思维形式的辩证法,是以辩证的方法来研究思维形式在认识过程中的内容、联系和发展。

同上,第3页

我当时倾向于认为:辩证逻辑,至少在一个重要意义上,就是从辩证法和认识论的角度阐明逻辑形式的内容、发展和联系。

同上,序言

第一章 人与自然、社会

一、人与人生

1、自然的人与社会的人。

2、生存与发展。

3、本能与意识。

4、思想(意、理)与情感(情)。

5、亲知、闻知与说知。

6、记性(记忆、入肚)、悟性(理解、开窍)与灵性(智慧)。

7、才、学、识与能(力)。

8、解蔽与反骄、去私。

9、环境、机遇与奋斗。

10、好人、勤人与能人。

11、劳心者与劳力者。

二、人、自然、自然科学与技术

1、自然之子与万物之灵。

2、征服自然、破坏环境与保护自然,美化环境。

3、自然科学与技术。

三、人、社会、社会科学与文学

1、人与群。

2、利与德、理、法。

3、法(包括德与理)与权、钱、力(拳、刀、枪)、党、 神(宗教)、族(民族、宗族)、习(风俗习惯)、情。

4、社会(人文)科学与文学。

5、认识论与价值论。

四、人生真谛

1、世界观与方法论。

3、自由与真、善、美。

第二章 事物、思想与语言

一、自然、世界与思想:

二、事物、思想与语言

三、听、说、读、写与思:接受、创造与表达

四、事实的叙述、描写,理论的说明、论证与感情的抒发(抒情)

五、思想的性质

1、实践性。2、分析性。3、抽象性。4、系统性。5、问题性。6、推导性。

六、认识世界

1、认识规律:实践——认识——再实践。

2、认识过程:感性认识——知性认识——理性认识。

3、认识对象:事物的属性、关系与规律。

4、继承与发展。

5、否定与肯定。

6、再现性思维与创造性思维。

7、循序渐进与灵感突发。

8、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

9、从无知到知,从知识到智慧。

10、理论思维与形象思维:科学与文学(一个硬币的两面——李政道)。

七、科学发现

1、事物的类的发现(包括新事物如艾滋病毒、冥干星的发现)。

2、事物间关系的发现。

3、整体与部分关系的发现。

4、犯罪的发现(侦察逻辑)。

八、改造世界

1、创造欲。

2、改造自然。

3、改造社会。

4、综合治理与系统工程。

九、科学发明

1、语言文字的。

2、工具的。

3、社会制度的。

4、方法的。

5、精神的。

6、娱乐的。

7、体育的。

十、逻辑学

1、思想的表现形态:概念、判断、推理、论证。

2、思想的语言形态:词、句子、语段、篇章。

3、思想的逻辑形式:思想的深层结构,表达与交流的密码。

4、思维的逻辑规律与逻辑方法。

5、普通逻辑的工具性

(1)超稳定性。(2)全民性。(3)自发性。(4)可操作性。(5)生长性(演绎)。

6、逻辑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1)名辩、因明与逻辑。

(2)普通逻辑、辩证逻辑与数理逻辑。

(3)论证逻辑(思维解剖学的, 静态的)与认识逻辑(思维发生、发展学的,动态的)。

(4)接受逻辑、创造逻辑与表达逻辑。

(5)辩证法、认识论与逻辑学的统一。

(6)认识史的总结(冯契的《智慧学三篇》)。

7、认识逻辑

(1)在实践的唯物辩证法指导下。

(2)从思维实际出发。

(3)结合自然语言。

(4)以开发智力为目的。

(5)对普通逻辑作贯通考查。

(6)将概念、判断、推理理论在认识过程中重新定位。

(7)研究认识过程中的逻辑内容、联系与发展(或曰形式、 机制与程序)。

(8)吸收名辩与因明。

(9)引进数理逻辑与辩证逻辑成果。

(10)打有中华民族的整体思维的烙印。

第三章 事物的类规律的发现与类逻辑

一、属性类比:

因为:S[,1]有P属性

所以:S[,2]可能有P属性

二、属性归纳:

因为:S[,1]有P属性

S[,2]有P属性

S[,3]有P属性

……

所以:所有S可能有P属性

三、归纳建类:

四、归纳意识、归纳域与归纳角度。

五、属性演绎:对归纳结论的检验、校正、发展与否定。

肯定式:因为:所有S可能有P属性

S[,1]是S

所以:S[,1]可能有P属性

否定式:因为:所有S可能有P属性

T没有P属性

所以:T不是S

六、普通逻辑的类逻辑:对当关系、换质与换位、三段论。

七、推理链:属性类比、归纳与演绎的整合。

八、推理链的封闭性、保守性与真理的相对性。

九、或然的绝对性与必然的相对性。

十、新事物的发现逻辑(三段论第二格AEE式)。

十一、类逻辑、类科学(动物学、植物学等)与科学分类学。

第四章 事物的因果规律的发现与条件逻辑

一、因果类比:

因为:S[,1]与P间有因果关系。

所以:S[,2]与P间可能有因果关系。

二、探求因果归纳。

三、因果关系与条件关系:已知p与q间有因果关系。

四、假言判断与推理:充分非必要条件、必要非充分条件、充要条件与负判断推理等。

五、因果推理链。

六、科学规律与科学体系。

第五章 事物整体规律的发现与整体逻辑

一、事物的内部组织与事物的功能。

二、共存关系的联言判断与推理。

三、选择关系的选言判断与推理。

四、整体类比:

因为:S[,1]有a并且b并且c部分组成

所以:S[,2]可能有a并且b并且c部分组成

或,因为:S[,1]有a并且b并且c部分组成

S[,2]有a并且b部分

所以:S[,2]可能有c部分

五、整体归纳:

因为:S[,1]有a并且b并且c部分组成

S[,2]有a并且b并且c部分组成

S[,3]有a并且b并且c部分组成

所以:所有S有a并且b并且c部分组成

六、整体演绎:

因为:所有S有a并且b并且c部分组成

S[,1]有a并且b部分

所以:S[,1]有c部分

七、推理链。

八、整体逻辑(S是整体,a、b…n是部分,G、G[,1]等是功能):

S(a∧b∧c∧d…n)←→(G[,1]∧G[,2]…G[,n])。

九、整体逻辑与整体科学(生理解剖学、思维解剖学等)。

第六章 文字发明的逻辑

一、表意文字与拼音文字。

二、汉字六书:

1、象形字:观察实物特征,以线条描摹的造字法,如马、车。

2、指事字:描摹的虚化,以象征性的符号来表示意义的造字法, 如木上曰“末”、木下曰“本”。

3、会意:符号的组合,利用已有的字,依据事理加以组合, 表示一个新的意义的造字法。如日月为“明”,山高为“嵩”。

4、形声:类的推广,意符(类)与声符并用的造字法, 如“秧”,从禾,央声。

5、转注:音、形、义的推广,如考、老。

6、假借:同声的兼职,多义字出现。“本无其字,依声托事。 ”如“求”(即‘裘’,皮衣),本无字,借请求之“求”。(转注与假借不是造字法)

三、字的音形义

1、音节。

2、汉字。

3、同音字:如易、议、意、义、艺等。

4、多音字:如差(cha、chai),系(xi、ji)。

5、形近字:如“末”、“未”。

6、多义字:如飞快、痛快的“快”,配偶、偶然的“偶”。

7、近义字:如记与纪。

8、异体字:如“回”字不同写法。

9、繁体字:如“体”与“體”。

四、词:单音词、双音词与多音词。

五、汉字的变迁:篆书、隶书、楷书、行书与草书。

六、文字改革与推广普通话:减笔画(简化字)、淘汰异体字等。

七、文字与文章

八、文字发展的思维轨迹。

第七章 工具发明的逻辑

一、“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二、原始发明与科学发明

1、原始发明:生存的需要,事物属性的利用,钻木取火、石刀、 弓箭、骨针。

2、科学发明:科学原理的演绎运用。

三、组合发明(印刷、飞机)与化合发明(炸药、中药)。

四、小发明(曲别针、纽扣、创可贴)与大发明(炸药、飞机)。

五、生产工具:弓箭、锄犁、刀锯、车床等。

六、生活用具:取火(食)、房屋(住)、布(衣)、车(行)等。

七、学习用具:纸、印刷、复印机等。

八、娱乐用具:棋、牌、球等。

九、科学发明规律与逻辑:

发明物=原理(根据)+创意(关键)+设计+制造+运用(成或败)。

第八章 社会制度发明的逻辑

一、社会与国家。

二、国体与政体。

三、宪法、法律、规章与纪律。

四、党派、宗教与社会团体。

五、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归纳逻辑。

六、政策、法律贯彻的演绎逻辑。

七、管理创新与教条主义。

第九章 方法发明的逻辑

一、事半功倍与事倍功半。

二、原理与操作。

三、思想方法:形而上学方法、辩证方法、实事求是方法等。

四、工作方法:选举、开会、调查、家访等。

五、技术操作:饲养、种植、驾驶、把脉等。

六、学习方法:“温故知新”、“不耻下问”、考试等。

七、经验总结与原理运用的逻辑。

第十章 文学创作的逻辑

一、理与情: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情动于衷,理形于外。情理交融。

二、理论思维与形象思维;文学家与思想家;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

三、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

三、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

四、“翘翘板说”:科学理论是观点(论题)明朗与材料(论据)压缩(叙述方法),文学形象是观点(主题)隐蔽与材料展开(描写方法)。

五、偶然中见必然:“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出乎意料之外,却在情理之中。”

六、典型创造:在原型基础上的升华与杂取种种。

七、作家的美学评价:世界观与潜在的美学理想。

八、典型的认识意义:通过个别表现一般(归纳)。

九、典型的社会意义:类比(像林黛玉)、归纳(阿Q 精神)与演绎。

十、艺术、科幻(神话、童话)与宗教。

第十一章 刑侦与司法逻辑

一、对社会安定的维护与破坏。

二、案情勘察——破案线索。

三、案情分析——作案的原因与可能对象。

四、案情的动态追踪——犯罪嫌疑人的落网。

五、公诉人的犯罪论证。

六、法庭的调查与判决。

第十二章 斗智逻辑

一、善与恶、力与智,美与丑的较量。

二、知己与知彼。

三、先法制人与后法制人。

四、智慧故事的逻辑分析。

第十三章 表达逻辑

一、说与写。

二、生活实践与思想源泉。

三、复述表达与创意表达。

四、形象表达与理论表达。

五、言人未言:构思与立意。

六、言之有物:事实、数据与原理。

七、言之有序:思路与结构。

八、言之有文:选词与炼句(限制、概括、定义、划分,鲜明生动)。

九、言之有理:类比论证、归纳论证与演绎论证。

十、表达规则: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

第十四章 接受逻辑

一、听与读。

二、语言的接受与思想的接受。

三、记忆与理解。

四、接受原则

1、忠实原则。2、怀疑原则。3、问题原则。

五、接受对象的选择:1、开放观。2、价值观。3、效率观。4、系统观。

六、接受过程

1、由句到篇,再由篇到句。

2、少——多——精。

3、博学与精思。

4、问、思、议与悟。

七、文章的逻辑分析

1、记叙文的逻辑分析。

2、论说文的逻辑分析。

3、文学的逻辑分析。

收稿日期:2000-05-22

标签:;  ;  ;  ;  ;  ;  ;  

认知逻辑概论:认识世界和认识自己过程中知识转化为智慧的逻辑研究_逻辑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