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城市群众体育的新篇章——为《全民健身计划纲要》颁布一周年而作,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篇章论文,纲要论文,而作论文,全民健身论文,周年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编者按:城市体育无论是健身还是竞技体育,都是我国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亦是本刊研究和宣传的重点问题之一。值此我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实施一周年之际,我们特约国家体委刘吉副主任为本刊撰写了《我国城市群众体育的新篇章》一文,以飨读者。
1995年6月20 日国务院颂布了《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为我们展现了一幅与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相配套的系统工程和面向21世纪的发展蓝图。《纲要》的推出,为我国群众体育了新的生机与活力,掀起了全民健身的高潮。尤其是大、中城市,借助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和雄厚的体育基础的优势,在实施全民健身计划中起到了龙头的作用,谱写了我国城市群众体育的新篇章。
一、我国城市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概况
全民健身计划是一个由国家领导、社会支持、全民参与,有目标、有任务、有措施的体育健身计划。《纲要》集中体现了新中国发展体育事业的一贯方针,提出了中国群众体育改革和发展的新思路,确立了到本世纪末乃至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群众体育发展的方向和奋斗目标,是新时期发展体育事业的纲领性文件。它的实施,得到了各级城市市委、市政府和各级领导的重视及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一些大、中城市相继成立了由市委、市政府领导挂帅的全民健身计划领导机构,将全民健身工作列入了市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规划,把实施全民健身计划工作与城市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紧密结合,把通过体育运动增进市民的身心健康,全面提高人的素质,作为推动城市经济、社会和文化、生活方式整体发展的一个手段。例如:北京市政府将4 项实施《纲要》的工作列入市政府的《折子工程》;上海市委把全民健身工作列入了《上海市1995年至1997年精神文明建设发展规划》;天津市委、市政府提出“要把群众体育工作作为关心群众生活的大事来抓”,把实施全民健身计划工作作为1995年改善人民生活的20件实事之一。正因为这些城市政府的重视,使全民健身工作有了更高的立意和动力,并在实施中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工作思路。
组织社会宣传,营造健身氛围。为扩大全民健身的社会影响,做到家喻户晓,国家体委会同国家教委、农业部、广播影视部、解放军总参谋部、解放军总政治部、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中国残联等在全国共同举办了“’95全民健身宣传周”活动。一时间,大力宣传《纲要》,群众踊跃参加的全民健身宣传、活动热潮在全国相继展开。宣传周期间,大、中城市充分发挥新闻媒介和体育科技的优势,开展街头宣传,印发宣传资料,张贴、悬挂宣传标语、口号,设置咨询、培训、体质测试、健康诊断等服务项目,举办了游园会、体育表演、体育竞赛、体育器材展示,形成了宣传促健身、健身促宣传的生动局面。中央各新闻单位在舆论导向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各新闻媒介扩大了体育版面,设置了体育专栏,加大了宣传报道力度,发表群体工作和全民健身的各类文章超过了以往任何时期。中央电视台对全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全民健身活动进行了连续报道。中央、北京、天津、上海等大城市广播电台、电视台开辟了全民健身咨询、全民健身热线等节目,组织了大量的全民健身现场活动的直播和各种专题节目。据不完全统计,北京两次宣传周吸引64万多人次参加,发放各种宣传材料25万份,电台、电视台和会议的宣传讲话近500次,仅第一个宣传周, 中央电视台就进行了100分钟的现场直播,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对市民健身游园会进行了一个多小时的现场直播。
各大、中城市在大力开展《纲要》的宣传发动工作中,还结合各自特点,通过丰富多彩、富有新意的活动,寓宣传发动于活动之中,增强宣传发动的深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上海市开辟了由众多群体健身活动点连接起来的全民健身体育风景线,形成了纵横交错、固定的、群众自觉参与的体育活动地带。这个体育风景线将成为上海的一个新的人文景观。江苏以南京市为轴心,在各个城市中建立了“孙晋芳全民健身服务网络”,旨在为实现全民健身计划目标建立一个为大众提供无偿与适度有偿相结合的健身服务系统。其任务是引导大众改变观念,为自身健康小额投资,同时,吸引有关企业薄利多销,使入网企业在为大众服务中发展壮大。“网络”实行会员制,每5 万人将拥有一个“孙晋芳健身中心”,以各城市师范院校体育系为依托,组织各种健身娱乐活动和优惠提供健身产品,并免费提供健身咨询、资料、讲座和锻炼场所。目前,该“网络”已推出3项全民健身器材,发展了10多万会员, 组织了千人万人参加的蹦蹦球有奖比赛,受到广大群众欢迎。苏州市提出了发展“特色体育”,抓好群众体育活动,办好“服务经济项目”和“友好交往项目”,深化体育改革,促进两个文明建设的新思路。他们积极开展体育先进街道的争创活动,建立了“星期日体育俱乐部”,用健康有益的体育文化活动充实人们的假日和业余生活,在“双休日”组织开展各类体育活动。大连市两年前成立了“步行健身俱乐部”,深受广大群众欢迎,社会支持,市领导赞扬。市委、市政协的领导带头步行上下班,市政协副主席还担任该俱乐部名誉理事长,企业、机关、街道等130 多个单位成为理事会员单位。目前,会员已从4000多人增至20000多人, 并呈现不断扩大的趋势,不少单位还对享受通勤月票的步行者发放通勤补贴费,鼓励职工步行锻炼的积极性。
改革现行的社会体育活动的管理体制,打开体育场馆大门,这是实施全民健身计划在城市已见成效的一大“德政”。在北京,原本已“客串”了近一年家俱展销馆的北京朝阳体育馆于1996年2月10 日恢复了它的本来面目,至此,北京市87个公共体育场馆的绿茵场、木地板都成为普通老百姓可以涉足锻炼的地方。甘肃兰州市体育场馆以体为本,成立了“五环体育俱乐部”开设“健美健身中心”和“体育培训中心”,每天向社会开放,周日上午还免费向少儿开放。沈阳市人民体育场封闭了20年,去年投资50万元修建,并向社会开放,除草皮足球场外,其余场地设施均免费开放。上海市为使开放的体育场馆充分发挥作用,市体委提出:1995年9月1日起,调整上海公共体育场馆双休日为周一、周二或另行安排。湖北武汉最大的体育馆在95年的使用率创建馆10年来最高纪录,开馆天数达302天。 “服务”“保本”“微利”已成为大多数体育场馆对群众开放的宗旨。深受其益的广大群众,对体育场馆的开放拍手叫好,他们纷纷走出家门,参加不拘一格的体育锻炼。目前,在城市中,预定几个月到半年场地的人群,活跃在公园、街区空地的晨练人群,住宅小区、立交桥下敲锣打鼓的老年人秧歌队,已构成了都市的一大景观,体育正使城市更具魅力,使市民的生活更丰富多彩。
城市中,在人们共同生活的一定区域内,以居民为主体,辖区内单位参与,为增进身心健康开展群众体育活动和提供体育服务的社区体育的蓬勃兴起,形成了城市全民健身运动的又一特色。社区体育依托街道办事处等基层组织,发挥社区内各单位在人、财、物等方面互补的作用和就近就地开展体育活动的优势,为城市群众体育开辟了横向联系的渠道,使社区内的体育资源得到较为充分的利用,形成了群众体育社会办的新模式,是我国城市群众体育发展的方向。
二、当前城市群体工作的几个着重点
如何在城市中进一步实施《纲要》,并为《纲要》第一期工程的第二阶段即:“通过重点实施、逐步推进,形成崇尚健身的社会环境和社会风气。”做好准备,当务之急,我们要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切实将体育事业的发展纳入到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之中。李鹏总理在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所作的“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的报告”中指出要“坚持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共同进步,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同时,他又指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归根到底要靠加快科技进步,提高劳动者素质”。社会发展与经济增长是有区别的,发展不是一个单纯的经济现象,不仅仅包括人民生活的物质和经济方面,还包括精神领域的进步,而且两者是相辅相成,互相推动的。体育做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劳动者体质,陶冶民族情操的极其有效的方式,应得到各级城市人民政府的重视。因此,各级城市人民政府应当将体育事业的发展纳入到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之中,通过必要的行政手段,对体育事业的发展实行宏观调控,以促进社会的全面发展。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以下简称《体育法》)的有关条款,采取有效措施,落实城市场馆建设的规定。从我国城市现有体育场馆的数量和使用面积来看,无法满足群众的体育锻炼需要,如不及时解决,将成为制约体育事业发展的重大因素。《体育法》明确规定:“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按照国家对城市公共体育设施用地定额指示的规定,将城市公共体育设施纳入城市建设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合理布局,统一安排。城市在规划企业、学校、街道和居住区时,应当将体育设施纳入建设规划”。城市体育场馆建设问题已经有法可依,各级体育行政部门应学会利用这一武器,会同有关部门监督落实情况。
加大城市体育场馆的开放力度,使其得到充分利用。这一工作需要从深度和广度两方面入手:从深度上讲,一是充分采取行政手段,督促公共体育场馆全面向社会开放。有关同志应该认识到公共体育场馆是社会财产,向人民群众开放是它们应尽的责任和义务。二是开发体育市场,开展有偿服务。由于公共体育场馆长期吃皇粮,缺乏向社会开放的积极性,把人民拒之门外,这对双方来讲都是损失。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它们应变“输血”为“造血”,做到以体育养馆。从广度上讲,公共体育场馆数量毕竟有限,我们要争取企事业、机关单位和学校的体育场馆也能向社会开放,做到教学、训练、开放三不误,形成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同步增长、良性循环的局面。
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全民体育意识要成为我们长抓不懈的工作。当前许多人仅仅看重体育的娱乐功能,只是凭兴趣偶尔参加,不能持之以衡。正如毛泽东同志在《体育之研究》一文中所指出的“人多不知运动对于自己有如何之关系,或知其大略,亦未至于亲切严密之度,无以发其智,因无以动其情。夫能研究各种科学孜孜不倦者,以其关系于己者切也,今日不为,他日无以谋生,而运动则无此自觉。”形成目前这种状况的主观因素在于体育锻炼是一项艰苦的活动,而且不是能够立竿见影地增强体质的,对体育仅有一般的认识是不能变为坚持参加体育锻炼的动力的。而体育的功效也不是一劳永逸的,稍有怠惰就会前功尽弃,必须通过宣传使它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个部分,伴随一个人的终生。
重视加强我国中年人的体育锻炼。中年人在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但有关调查显示,我国城市中年人的体质状况和体育锻炼情况不能令人满意,这是由于中年人承担的家庭及工作负担最重,而且精力充沛,在生理和心理上对体育锻炼需求不高,平时普遍忽视体育锻炼,加上保健制度的松驰,往往出现英年早逝的现象,对个人和国家都造成了损失。因此,有关部门应加强中年人的体育工作,不断提高他们的健康水平。
三、城市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增强人民群众的体育意识
回顾我国群众体育事业四十多年来的发展历程,特别是《纲要》颁布以来,群体工作在城市中取得的显著成绩和积累的经验,我们对未来充满了信心。
政府将加强体育保障措施。《纲要》在目标和任务中明确规定:“到本世纪末,初步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全民健身管理体制,初步形成人民群众广泛参与、充满发展活力的运动机制,建立起社会化、科学化、产业化和法制化的全民健身体系的基本框架。”我们将以《纲要》所规定的对策和措施及《体育法》为依据,以宏观调控为手段,采取加强群众体育法制建设,实施《社会体育指导员技术等级制度》和体质测定制度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方式保障城市群众体育的发展。
应不断增强人民的体育意识。一方面,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增长和社会的不断进步,社会要求更高素质的生产者,人民追求生活质量的提高,这首先要求一个人有好的体质,而体育是增强体质的最佳手段,这就必将导致人民体育意识不断增强。另一方面,由于人民的体育意识是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标志,而体育具有较强的教育功能,因此人民将从理性上不断加深对体育的认识,去主动接受它。
促进体育进入家庭。小康生活目标在城市中将率先实现,这为体育进入城市家庭创造了物质条件。人民收入的增长,住房条件的改善使家庭有能力购买各类健身器械,家庭成员不出门就能得到锻炼。余暇时间的增加必将促进休闲体育的发展,休闲体育主要以家庭为单位来开展。家庭是社会的细胞,体育进入家庭,家庭成员通过共同参与体育活动,增强亲情关系,创造和睦的家庭氛围,保持社会的稳定。制度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是城市群众体育发展的保障。
促进体育消费不断增长。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将使体育从福利型向消费型转变。体育消费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购买各种体育产品,如服装、健身器材等。二是体育服务消费,如租用场地或观赏体育竞赛等。人民体育意识的不断增强将使体育消费观从“花钱买健康”向更高的精神层次发展,城市居民收入的增加将使体育消费的增长成为可能。体育消费水平是反映一个社会群众体育开展程度的最准确的指标,因此,随着城市体育事业的发展,体育消费将在人民生活消费中占有更大的比重。
标签:全民健身计划纲要论文; 全民健身论文; 健康中国论文; 时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