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云芳[1]2014年在《非言语交际在泰国汉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认为伴随着全球经济贸易和文化的不断交流和融合,中外交流的渠道变得更加丰富,中国的改革开放程度也越来越深,经济发展飞速,中国综合国力和地位也得到不断提升,对世界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这一切让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开始对中国这个有着五千年灿烂文明和悠久历史的东方巨龙感兴趣,开始学习汉语。他们热情高涨,很快在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一股“汉语热”。这股热潮让很多人更加地了解中国,了解中国的文化,历史,经济等;于此同时,跨文化交际中的误解和冲突也屡见不鲜。这就使得我国的对外汉语教育事业在蓬勃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新时代,新情况带来的巨大挑战。对外汉语教学是一个具备鲜明交际特点的跨文化语境。跨文化交际有两种交际方式:一种是言语交际,通过语言行为来完成;另一种是非言语交际,通过非语言行为来完成。话语是传递和领悟信息的有效途径,我们不可否认言语交际是人类最有效也是最重要的交际手段和工具,可以很好的表达思想感情,传递信息;但非语言交际也是一种很有效的沟通方式,人们可以借助非言语行为来提供足够的信息量,以补充,重复或替代言语信息,发挥非言语交际的辅助功能。甚至在特定情景中,非语言交际也可以用来代替言语交际,起到言语交际难以表达的作用,尤其是在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际时,非语言交际更能彰显其独特的魅力。而课堂教学是一个相对复杂的动态化的系统行为,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双边关系共同构成的具有特殊表现行为的人类认知活动和交际活动。“言语”和“非言语”的表达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因此,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只有“言语”和“非言语”这两个方面同时进行,才能共同构成完整而有价值的交际过程。非言语作为一种教学手段,在辅助对外汉语教师完成汉语教学方面具有不可忽视和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就目前的实际情况来说,非言语交际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并没有引起大家足够的重视,从而导致了有关非语言交际(尤其是有关对外汉语教学)的研究相对滞后。因此,针对对外汉语课堂教学中的非言语交际的研究很少,很少有专门的文章全面细致地分析对外汉语课堂教学中的有关非言语交际的种种问题,这种现象与现如今对外汉语教学的蓬勃发展态势是极不相称的。本文正是聚焦于这个问题上,着眼于对外汉语教学,结合教育学,心理学,跨文化交际等学科,通过对泰国汉语课堂教学的仔细观察,实地实习记录,教学录像以及访谈交流,问卷调查等方法,主要对外汉语课堂上非言语交际行为进行分析,通过体态语、空间语言、副语言、装饰语等四个主要方面进行分析,引领读者深刻了解非言语行为的有效运用对对外汉语课堂教学所起的辅助、暗示、替代、重复、反馈和模仿等作用。本文不仅对对汉语课堂效果和教师教学进度的提高也有很大的参考价值;而且对中华文化的传播及促进教师教学水平、技巧和教师反思也有重要的作用和及其深刻的意义,也能为今后新手对外汉语教师的培训和新手教师能更早更快的进入教师角色,更好的开展汉语教学提供一定的依据和参考。本文旨在引读者对非言语教学的关注,也希望读者对本文提出一些意见和建议。
徐文闻[2]2007年在《小学教师课堂非言语行为对师生亲疏关系的影响研究》文中提出在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的非言语交流占很大比例,教师的非言语行为对于构建融洽的、理解的与可交流的师生关系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对大连市(包括普兰店市)两所小学现场教学的观察与对两位班主任教师、大量学生的深入访谈结果显示,教师的非言语行为对师生之间亲疏关系的形成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研究发现,教师的课堂非言语行为对师生之间融洽的、理解的、可交流的、误解的与对抗的关系的影响主要集中在五个方面,即:1.教师使用非言语行为的意图是否善意;2.教师的课堂非言语行为是否具有恰当的自我意识与高度的自我控制;3.师生之间的非言语交流是否顺畅;4.教师非言语行为的使用是否与课堂氛围相一致;5.非言语行为使用的程度是否恰当,能否自然运用。在师生亲疏关系中,融洽、理解的师生关系是我们鼓励并积极构建的。通过对所观察班级中师生课堂行为的观察和分析,教师课堂非言语行为的使用具有对象性与选择性,这种对象性与选择性会使教师与大约23.81%的学生之间比较容易产生误解的或对抗的师生关系。对此,教师可以通过五个方面的努力来改善师生之间误解、对抗的师生关系,构建融洽、理解与可交流的师生关系,即:1.让“爱的非言语”贯穿课堂始终;2.加强教师对课堂非言语行为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控制;3.提高教师运用非言语行为进行师生沟通的技巧;4.增强教师非言语行为与课堂氛围的契合度;5.把握非言语行为的“度”。
潘森源(Sophon, Puapattanankul)[3]2011年在《跨文化背景下汉语教师课堂行为对学生学习影响》文中研究表明课堂教学是一个师生互动的过程,教师的课堂行为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乃至最终的学习效果,跨文化的课堂教学更是如此。随着“汉语热”在泰国的升温,近几年在泰国任教的中国汉语教师和汉语教师志愿者也逐年递增,越来越多的中国教师远赴泰国从事汉语教学工作。这些中国汉语教师的到来,不但解决了泰国汉语师资紧缺的问题,而且也加强了中泰两国文化的交流。汉语教师言语和非言语行为对学生的学习成果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汉语教师除需拥有良好的教学方法外,还必须对泰国的语言、文化、风俗习惯及思想价值观念等有一定的了解,这样才能保证汉语教学工作顺利开展。反之,教学效果就很难达到令人满意的程度。本文主要从中泰两国文化差异的角度来对汉语教师的课堂行为进行研究。考察在中泰不同文化背景下,汉语教师的课堂行为与泰国人的文化价值观之间是否融合的现象。其中,调查了泰国学生认可并喜欢的教师课堂行为和不被学生接受的具体教师课堂行为,并具体分析了其中原因。本文通过对比分析、调查与访谈、统计分析等方法,希望能让中国汉语教师了解泰国学生的文化和价值观念,减少某些不当课堂行为对泰国学生学习造成的影响,同时对推动泰国汉语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贡献一点力量。本文共分四章:第一章是引言。共叁节。主要介绍了本文研究的缘起和意义,选题研究的现状和选题的理论依据及研究方法。第二章是汉语教师课堂言语行为调查结果与分析。第叁章是汉语教师非言语行为的调查结果和分析。我们通过对教师在课堂的感情表达、身势语言及与学生的距离、教师的穿着打扮等几个方面来调查学生对教师非言语行为接受程度,并分析了具体原因,同时提供部分案例。第四章是汉语教师课堂行为调查的师生对比分析针对汉语教师的课堂行为,同时对教师和学生进行了调查。包括教师的言语行为方面和非言语行为方面。通过师生调查结果的对比分析,我们清楚地了解跨文化教学中文化的重要性及其对汉语教学的影响,同时我们也具体分析了其中的原因。最后是结论。本文通过分析调查结果,然后指出在泰国进行汉语教学时,汉语教师在言语和非言语方面需要注意的问题,并提出汉语教师相关的课堂行为策略。
徐小明[4]2010年在《跨文化非言语交际论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非言语交际是跨文化交际的重要组成部分,与语言交际互为补充,在跨文化交际中起着语言交际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非言语交际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长期处于被忽视的地位。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经常发生因非言语交际误解导致交际无法顺利进行,引发不愉快乃至冲突的情况,成为跨文化交际中最敏感、最现实的问题。文章对非言语交际的内涵、跨文化非言语行为差异作了较为深入的分析,重点探讨了跨文化非言语交际能力培养的途径。
孙乐飞, 周金声[5]2007年在《外语教学和跨文化交际中的非言语行为》文中研究说明在跨文化交际中,除了语言行为之外,非言语行为也发挥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在外语教学中介绍有关非言语交际的文化内涵,培养学生跨文化非言语交际能力,使学生具备较为全面的跨文化交际素质,是培养进行国际交流与合作所需人才的需要,也是外语教学面临的一个新任务。
韩明霖[6]2016年在《泰国汉语教学中的非言语行为调查研究》文中指出非言语行为一直在交际中占有重要的位置,且在第二语言教学中,越来越多的教师在授课时,发现非言语行为的重要性。正确的运用非语言行为进行辅助教学,可以提高对外汉语课堂上的教学效果和效率。本文以泰国地区的汉语教学为例,采用问卷调查法、数据分析法以及归纳法等,面向中国籍汉语教师和当地各年龄层的学生发放问卷,对数据进行专业的总结分析之后,汇总教师在汉语课堂上主要运用的非言语行为以及所遇到的问题。在对数据进行统计、分类和分析后,归纳总结出有利于教学的非言语行为,为汉语教师以及有关单位提出建议,为提高汉语课堂教学质量献出绵薄之力。本文主要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主要阐述了本文的选题依据、研究背景以及研究方法和理论。第二部分阐述了对非言语行为的分析和研究,主要概括了非言语行为在国内外的研究状况,并指出了现有研究的不足。第叁部分,对赴泰的志愿者教师在汉语课堂上所使用的非言语行为展开问卷调查,同时对泰国本土学生在汉语课堂上,对汉语教师使用的非言语行为的情况进行问卷调查,之后对所发放的问卷做出详细的数据统计、分析。第四部分在通过以上研究的基础上,展开讨论非言语行为在泰国汉语课堂教学中的运用情况,主要以体态语、副语言、客体语叁方面为主,同时为汉语教师在课堂上使用非言语行为提出有效的建议。最后,对全文以及文章的不足之处做了总结。
李婉毓[7]2014年在《国内跨文化交际视角下非言语行为研究》文中认为本文通过对国内核心期刊数据库上索得的相关论文,对跨文化交际视角下的非言语行为研究进行梳理综述,展示了我国在该领域的研究现状、已取得的成果、存在的问题,从而帮助推动我国跨文化视角下非言语行为研究的深入,并为外语教学提供启示。
时真妹[8]2005年在《跨文化交际中的非言语行为——中美时空观差异》文中指出随着全球化进程的进一步加深,具有不同语言及文化背景的人们的接触日益增多。跨文化交际已经成为人们交际活动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人们往往只注重言语本身,而忽视了交际过程中的非言语行为。作为非言语行为的主要组成部分的时间和空间则是更少被提及。对于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时空观的忽略,在某种条件下就会导致交际的失败。因此可通过对比中美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时空观来提高文化意识,减少交际过程中文化负迁移的影响,从而达到成功交际的目的。
李静欣[9]2006年在《跨文化交际中的非言语行为与外语教学》文中研究表明在跨文化交际中,除了语言行为之外,非言语行为也发挥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它包括身势语、空间语、目光语等等,具有很强的民族文化特征。非言语交际教学是外语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外语教学中介绍有关非言语交际的文化内涵,培养学生跨文化非言语交际能力,使学生具备较为全面的跨文化交际素质,是培养进行国际交流与合作所需人才的需要,也是外语教学面临的一个新任务。
叶晓敏[10]2018年在《初级汉语课堂非言语行为及其对师生亲疏关系的影响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人们越来越关注非言语行为,有关其在汉语课堂的应用研究也在逐渐增多。本文以国内两所高校的汉语课堂为调查地点,对课堂非言语行为与师生情感的亲疏关系展开调查研究,结果显示二者之间存在直接联系。本研究共分五章:第一章为绪论部分,主要介绍此次研究的目的、意义、方法以及思路,并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综述。第二章概括介绍了非言语行为的定义、分类及其在汉语课堂中的意义,包括辅助言语教学、调控课堂教学和表达情感态度叁个方面。第叁章为课堂观察记录,笔者采用录制教学视频的方式,对汉语教师和留学生在课堂上呈现出的非言语行为进行记录和分析,发现教师课堂非言语行为中比例最大的为象征性动作。第四章为问卷调查和师生访谈,问卷收集了汉语教师和留学生对于彼此课堂非言语行为的态度,统计结果显示课堂非言语行为的确会对师生亲疏关系产生影响,且学生较之教师更容易受情感关系影响,并以此来决定自己的学习态度。访谈结果显示,阻碍师生情感发展的因素既有个人的也有文化的。第五章将课堂非言语行为对师生亲疏关系的影响进行综合分析并提出教学建议,笔者从以下五个方面展开了讨论:目光及面部表情、身体动作、时空行为、类语言行为以及外表行为。最后,本文对汉语教师和留学生提出了一些教学建议。
参考文献:
[1]. 非言语交际在泰国汉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师云芳. 西安外国语大学. 2014
[2]. 小学教师课堂非言语行为对师生亲疏关系的影响研究[D]. 徐文闻. 辽宁师范大学. 2007
[3]. 跨文化背景下汉语教师课堂行为对学生学习影响[D]. 潘森源(Sophon, Puapattanankul). 中央民族大学. 2011
[4]. 跨文化非言语交际论析[J]. 徐小明.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
[5]. 外语教学和跨文化交际中的非言语行为[J]. 孙乐飞, 周金声. 叁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7
[6]. 泰国汉语教学中的非言语行为调查研究[D]. 韩明霖. 曲阜师范大学. 2016
[7]. 国内跨文化交际视角下非言语行为研究[J]. 李婉毓. 黑龙江科学. 2014
[8]. 跨文化交际中的非言语行为——中美时空观差异[J]. 时真妹.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
[9]. 跨文化交际中的非言语行为与外语教学[J]. 李静欣. 成都教育学院学报. 2006
[10]. 初级汉语课堂非言语行为及其对师生亲疏关系的影响研究[D]. 叶晓敏. 安徽大学. 2018
标签:中国语言文字论文; 跨文化论文; 课堂教学论文; 对外汉语教师论文; 跨文化交际论文; 言语行为理论论文; 炎黄文化论文; 对外汉语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