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灾害风险区划与综合防治对策论文_郭靖

地质灾害风险区划与综合防治对策论文_郭靖

云南地质工程第二勘察院 云南省昆明市 650218

摘要:我国地质灾害的发生具有时间突发性以及空间规律性的特点,已经成为世界上地质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据调查统计,在近20 年的时间内,我国几乎每年都有发生死亡百人以上的重大地质灾害。本文就我国的地质环境进行具体的分析和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具有针对性的防治策略。

关键词:地质灾害;风险区划;综合防治;对策

地质灾害不仅威胁着人类的生命安全,而且对人类环境、土地资源,以及个人财产等,都带有严重的破坏性。因为地质灾害的发生,具有一定的区域性、突发性,并且分布广、频率高的特点,地质灾害导致的损失非常严重,我国是世界上地质灾害损失最为严重的—个国家,目前受到地质灾害的就有400多个县级城镇,还有10000多个村庄受到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严重威胁。

1.地质灾害形成条件与特点

1.1 地质灾害形成条件:地质灾害存在于特定的环境条件下,其形成主要是由于自然地质作用及人类活动而引起的。总体来说,地质灾害的形成不但与当地的地形地貌、岩体类型、气候条件有关,而且更重要的是与人类的工程活动有着密切的联系。

1.2 地质灾害影响特点:地质灾害主要包括滑坡、崩塌、采空塌陷及泥石流。导致滑坡、崩塌产生的原因主要为:第一,地形地貌的影响;第二,地层岩性的影响;第三,地质构造的影响;第四,地表水及降雨的影响;第五,人类工程活动的影响。采空塌陷的影响因素主要有自然因素及人为因素,自然因素指地形地貌等,人为因素主要指人为的采空行为。泥石流的形成主要受地质、地貌、水文、气候及人类活动的影响。

2.地质灾害风险区划

2.1 易发性分区:地质灾害易发性分区主要是指依照地质灾害是否容易产生而进行分区。地质灾害的易发性分区主要以地质灾害的特征及分布状况为基础,对其评价主要考虑以下因素:地形地貌、地层岩性、降雨量、人类工程活动的强度。根据以上原则及影响因素,从易发性方面分区可将地质灾害分为高易发区、中易发区、低易发区及害非易发区四个区域。

2.2 危险性分区:对地质灾害进行危险性分区主要是依据当地的地质灾害的活动强度。从危险性方面对地质灾害进行分区主要考虑以下因素:地质灾害的规模、密度及频次、自然条件、地质条件、降雨量及人类工程活动强度等。根据以上方法及影响因素从危险性方面分区可将地质灾害分为高危险区、中危险区、低危险区及无危险区四个区域。

3 我国地质灾害综合防治的主要对策

3.1切实加强监测预报预警

在对地质灾害隐患的基本情况把握之后,首先要做到的就是防范工作中的监测预警环节。从总体上来看,在没有彻底将隐患点消除之前,所有威胁尚存的地区必须全部纳入监测预警的范围之内,其中需要注意以下三方面内容:

1)做好相关工作的衔接。我国已经建设起全国范围内的气象、水利部门联合的监测预警信息共享平台,因此,各个地区在针对自身具体情况进行地质灾害的防治规划的时候,要注意做好彼此之间的衔接工作。尤其是在容易发生滑坡、泥石流以及山洪的人口密集的城镇高山峡谷带,要对气象、水文以及地质灾害等加

强专业的设备监测,尽可能的将这些地区的监测盲区消除。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利用传统与现代科技手段相结合的模式。电视、网络以及手机短信等较为先进的预警手段,需要在城镇地区进行全面的推广覆盖。对于经济条件达不到的农村地区,可以采用广播、鸣锣、有线电话等传统手段予以灾害预警,确保及时的将预警信息发布并传递出去。

3)提高群防群测水平,加强基层干部群众的联动。现阶段,我国地质灾害防治的有效手段之一就是群防群测,在很多地区的监测预警任务都是人民群众以及基层干部所自发义务承担的。因此,在各个地区,尤其是县乡两级的人民政府部门,要充分利用群防群测的手段,及时领导群防群测技能的培训,对于自发担任灾害预警的群防群测人员给予适当的经费补贴,并为其配备简便有效的监测预警设备。

3.2要综合采取防治措施

因为我国的国土面积非常广阔,地形复杂,所以在我国各地都会出现各种各样的灾难发生。所以面对这样的复杂的地形,我国也要采用不同的措施进行有效的治理。1)采用开科学的方法对灾难进行治理。首先要对工程治理方案进行论证,从而选择出最为合理的方案,从而做出有针对性的治理方案。2)对重点灾难区域进行监测,同时对其进行有效的防御和监测,同时我们要对其进行有效的评价和监督。所以要加强对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有效的监测,从而制定出有效的措施和治理方案。减少其中的经济损失。3)在对地质灾害进行治理的时候,要做到综合的治理,最终可达到恢复周围的地质环境的程度,对发生相关的灾害进行有效的治理。同时要对小河流进行有效的治理,加固那些所谓的病险水库,从而做好各种生灾害地区环境的治理,这些工作和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都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4)建立健全防控和预测的机制,其主要针对的是地面塌陷、沉降和地面裂缝等情况。地面沉降的发生,主要是因为对地下进行开采,从而引发地质松动,从而造成相关的沉陷现象的出现。因此,所在针对这样的事情进行防护的时候,要对地形进行有效的控制,要科学合理对地下资源进行开采,从而做好相关的地面沉降联防联控的工作。

3.3加强应急救援工作

首先应当在进行救援工作的过程当中,有效地提高我国救援人员在针对地质灾害过程中的应变能力。其次基层组织一定要加强对基层人员的防范措施工作,增强防范意识,并且在汛期的时候,加强针对防护措施的监察检查工作,有效的安排专人针对地质灾害频发点、隐患点、困难点进行良好的监察巡视。

4.总结

地质灾害的产生不仅与自然地质作用有关,更重要的是人类活动的影响,因此针对地质灾害必须做到严格控制、加强预防。在实际的工作当中不但要加强对地质环境的管理,而且还要加强监督管理,同时增强广大人民群众的抗灾意识,以在地质灾害产生之后能尽快实施民众转移,将损失降到最低。

参考文献:

[1]刘传正,刘艳辉,温铭生,等.长江三峡库区地质灾害成因与评价研究[M].北京:地质出版社,2007.

[2]刘云山,刘敏,段元清.浅析地质灾害的形成因素与防治措施[J].科技风,2010(18):113-114.

[3]陈铁男.加强应急管理提高地质灾害防治水平[J].黑龙江国土资源,2013(1):69-70.

[4]郭守权.浅论地质灾害防治形势与减灾策略[J].黑龙江国土资源,2012(5):72-73.

[5]殷坤龙,柳源.地质灾害区划系统研究[J].中国地质灾害防治学报,2000(4)

论文作者:郭靖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8年第2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0/1

标签:;  ;  ;  ;  ;  ;  ;  ;  

地质灾害风险区划与综合防治对策论文_郭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