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流通业组织创新的动因与方向_交易费用理论论文

我国流通业组织创新的动因与方向_交易费用理论论文

我国流通产业组织创新的动因与方向,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动因论文,方向论文,组织论文,我国论文,产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流通产业组织是指流通产业内各企业的联系方式与关系架构。不同的组织方式直接影响流通效能的发挥,进而影响整个国民经济的运行效率。目前我国流通产业的组织现状是“小、散、乱、差”,即企业数量众多但规模和实力弱小,专业化分工协作水平低,各自为战,难以形成规模优势和群体优势,同时低水平的过度竞争造成市场秩序混乱,企业经济效益差。因而创新流通组织,提高流通效能是促进我国流通产业发展的现实需要。与此同时,在信息技术优势和规模经济优势下,国外流通产业巨头加快了在我国市场跑马圈地的步伐,国内流通企业面临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创新应变成为一种紧迫的需要。

一、降低交易费用:推动流通产业组织创新的内在力量

创新是个体或组织为更好实现其目的或使命,因应外部环境变化而主动进行的自身改变。流通产业的组织创新是为更好实现商品流通的目的,适应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而对企业的重新组合,即通过流通企业的集中、分散、融合与协作等途径,改变流通产业内各企业的组织方式,形成新的组织形式。为此,需要从流通的目的入手分析。流通是交换的总体,交换是生产和消费的媒介,流通最根本的目的或职能是把生产的产品转达给消费者,使整个再生产过程顺利进行。在从制造、分销、零售到顾客的供应链中,流通处于下游,是最靠近顾客的环节。消费者不直接从制造商处购买商品,而是要经过批发零售等中间环节的真正原因实际上就是流通企业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只有对此有了深入的理解后才能更好把握流通产业组织创新的方向,这需要引入交易费用的概念。

交易费用是为获得准确的市场信息、进行谈判和执行契约的费用。在此基础上,威廉姆森把交易费用分为两部分:一是事先的交易费用,即为签订契约、规定交易双方的权利和责任等花费的时间。二是度量、界定和保证产权,发现交易对象和交易价格,讨价还价,订立和执行交易合约,监督违约行为并对之制裁,维护交易秩序等的费用。交易费用存在的原因一是有限理性,即在现实经济活动中,由于不确定性的存在和不完全信息的限制,人们的理性往往是有限的;二是机会主义,如向交易对方提供歪曲的信息。机会主义假设使签约难度增加,或者说使市场交易费用增加,由此产生了用组织管理制度或相应的契约约束这种投机倾向的必要性;三是资产专用性。资产专用性是指为某种特定交易进行的投资一旦形成便很难转移到其他用途。资产专用性越强,进行市场交易的费用就越高。[1]

流通是商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统一,在该过程中,商品和货币的所有权发生转移,实物发生移动,信息相互传递,伴随此过程的是各种交易费用的发生。交易费用理论认为,市场和企业为相互替代而不相同的交易机制,交易费用的存在决定了企业的存在,企业在内化交易费用的同时产生额外管理费用,当管理费用增加与市场交易费用节省的数量相当时,企业的边界趋于平衡。交易费用的存在和企业节省交易费用的努力是资本主义企业结构演变的唯一动力。由此可以认为,纯粹的商人和商业机构的出现与生产者和使用者之间直接交易所引起的交易成本有关,是降低交易费用的一种机制。杨小凯利用其分工理论分析了专业商人的产生及其专业化交易的性质,认为交易活动也可以在自给自足和专业化间进行选择,而专业商人其实是交易的专业化选择。[2]由此可以认为流通企业的产生根源于分工与交易的两难冲突。交易成本越低,分工发展越快,专业化利益相对越大;而分工越细,专业化水平越高,交易次数越多,交易形式也越复杂,交易成本越高,从而又限制了分工的发展。这一两难冲突是专业化于交易活动、提高交换效率的流通企业产生的经济根源。流通企业的主要经济功能在于降低交易成本、提高交易效率,从而推动交换经济发展和提高社会福利,流通企业的本质是交易的专业化生产者或提供者。[3]

完整的流通过程可分为流通准备阶段和流通实施阶段。流通准备阶段是指流通主体在众多潜在的交易对象中选择某个或某些具体交易对象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为了解、选择和告知交易对象而需支付费用,这是为获得交易的可能性而支付的费用,主要表现为信息费用。流通实施阶段是流通主体确定交易对象并实施双方交易的过程,该阶段的费用是实现流通可操作性的费用,表现为人力、财力、物力的消耗。当然,正如流通准备过程与流通实施过程没有绝对界限一样,一笔费用也可能既是获取信息的费用,又是实施交易的费用。将其区分的目的是为强调流通过程中交易费用两个方面的用途:获取信息、实施交易。

从流通企业降低交易费用的角度看,流通过程发生的交易费用有三类需要特别关注。一是搜寻费用。由于信息不对称,生产者和消费者人数众多,他们彼此直接寻找的费用很高,特别对于消费者而言,过高的单位搜寻费用使消费者主动搜寻根本不可能发生。二是空间费用,生产者和使用者通常不处于同一地点,在全球化的趋势下,两者之间的空间距离日益增大。在直接交易时,单位商品的运费很高。商人专业化、规模化地把商品由产地运至销地,可有效降低单位产品的运输费用。三是储管费用。生产者和使用者的交易意愿往往不同时发生,交易履约费用中包含了商品的仓储保管费用。储管费用具有规模递减性质,储管的货物越多(以不超出由储管技术决定的界限为界),单位货物的储管费就越低。只要单个生产者一定时期提供的货物量不大,使用者一次购买的量也不大,则由商人(尤其是大批发商)将货物集中收购储管,能有效降低生产者和使用者直接交易时的储管费用。

如果一种新的流通产业组织形式能比现有的流通产业组织形式更有效降低交易费用,这种产业组织形式将取代现有的产业组织形式,流通产业的组织创新也将应运而生。

二、信息化:我国流通产业组织创新的外部动力

静态地看,现有的流通产业组织形式必然是现有条件下交易成本最小的组织形式。创新是因为需要创新,而这种需要来自于对外部变化的应对。对我国产业来说,这种外部变化主要是信息化。

信息化指信息技术飞速发展,信息装备和产品日新月异,信息技术广泛渗透和应用到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各领域,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越来越大,其主要特征是数字化和网络化。信息技术在流通领域的广泛应用意味着信息的搜寻、储存、传递和分析的成本大大降低,提高了商品流通速度,缩短了流通时间。互联网将全球的生产者和消费者联系在一起,交易双方空间上的距离消失了,真正实现了用时间消灭空间。交易过程中所需要的商流、信息流和资金流在网上一次性完成,流通时间大大缩短,而商品实体则由专业化的物流企业以最快的速度直接送达消费者手中。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互联网的出现赋予了流通技术创新的新内容,这就是供应链技术。供应链管理是以电子商务技术为基础,将商品的需求、流通和生产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不仅可以在库存数量、存货地点、订货计划、配送运输几个方面实现最佳选择,而且能在准确的时间、准确的地点,以恰当的价格和便捷的方式将商品送达到消费者手中。供应链技术将“时滞”变为“实时”,其关键是信息技术从消费延伸到销供产全过程,并通过电子商务技术把众多生产者、零售商和消费者联系在一起,在产供销各环节建立多极化的产销联通体系。实施供应链技术的企业降低流通成本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最佳期、库存量和库存结构的优化减少了资金的占用及利息、保管费的支出;二是采购过程在网上实现,改变了“大撒网”式寻求最佳供货商的传统做法,信息流从功能上替代了商流,或者说将商流业务虚拟化,将依靠人工的交易活动转化成数字化的信息传送过程,节省了包括差旅费、人工费、手续费在内的大量费用;三是在线销售可以避免有形商场及流通设施的投资,进一步降低交易费用,价格竞争的空间也随之增大;四是流通信息网络规模足够大时,充分的商业信息会在网络上自动生成,信息的利用率提高,信息使用成本和流通成本降低。[4]

以沃尔玛为例,其全球分店的扩张与信息技术投入密不可分。沃尔玛利用卫星数据系统可以在1小时之内完成全球近5000家分店中每种商品的库存、上架、销售量的盘点。公司总部对下属机构的监控不但范围扩大、成本降低,而且及时性、准确性也大大提高了。[5]支持沃尔玛称霸全球的是先进的信息技术系统,包括全球采购系统、全球信息支持系统和全球物流系统等,1991~2001年间,除1996年没有增加外,沃尔玛每年的固定资产增加额平均在38.46亿元。[6]这些先进系统的规模效益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非常明显:一是衡量和评价企业经济效率的存货周转率不断提高,从1991年的4.43上升到了2001年的7.54;二是销售成本和管理费用不断降低。

三、连锁化:我国流通产业的组织创新方向

在信息化和全球化环境下,有效降低流通过程中的交易费用必须加强流通产业内各企业的组织联系,同时充分利用规模经济的好处,通过全球采购来降低成本。我国流通产业的现状已无法适应信息化和全球化形势下流通产业对降低交易费用的要求,也无法应对国外跨国商业巨头的挑战,创新势在必行。出路在于以一种更能节省交易费用的方式加强流通产业内各企业的组织联系和协作。

连锁经营正是这样一种组织方式。第一,它通过资本或长期的契约来约束交易中的机会主义,降低交易中的不确定性,进而降低交易成本。同时,连锁店通常将作业流程制成简明扼要的操作手册,规定每个细节的工作方法,从采买库存到销售,使整个流通过程成为一种可控制的技术密集活动,减少内部经营活动的不确定性。第二,交易信息在内部的主动传递较多层、分散的被动传递更快捷,能有效降低信息搜寻成本。连锁系统一般拥有众多的店铺,覆盖区域、全国乃至世界市场。这些店铺直接面向顾客,了解更多顾客的需求,每天有大量丰富的市场信息源源不断地进入连锁系统总部,总部将顾客的需求信息反馈给生产厂家或直接向其提出订货。事实上,连锁经营本身便是一个快捷、低成本的信息搜寻系统,分店与总部的直接联系以及电子订货系统(EOS)、销售时点系统(POS)等现代技术的应用使信息的传输简单、正确、迅捷,这为连锁经营总部的决策提供了充足信息。第三,连锁经营将采购、批发、配送、零售等传统流通体系中相互独立的商业职能有机组合到一个系统,实现产销一体化和批零一体化,这实际上是企业与市场两种调节方式在流通领域的替代。通过连锁经营,零售企业具备联购批发功能,减少了交易环节,降低了采购费用。通过连锁经营,各个分店的进货不再是交易行为,而是企业内部的一种协作关系。这种将外部市场交易“内部化”的结果降低了商流过程中的实施交易的费用。第四,可以有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降低交易费用和企业内部组织费用。最后,由于信息的畅通及时,连锁经营能有效减少物流过程中的“耽搁”和“停顿”,减少空间运输费用和储管费用。

依照组织联系方式的不同,连锁经营可分为正规连锁、自由连锁和特许连锁。在正规连锁下,各组织之间通过资本纽带建立联系,产权归属受控于同一所有者,管理的集中程度高,分店经营者为代理人,对总部负责。正规连锁的发展实际上是商业企业在空间上的规模扩张,它面临的最大问题是资金“瓶颈”,为此需要大力推动商业领域的兼并重组,并给予融资政策方面的充分支持。正规连锁在内部管理中面临的问题是委托——代理问题,需加强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的建设。

在特许连锁下,特许人控制和拥有加盟店,享有充分的自主权和剩余索取权,总分店之间不存在委托代理关系,既防止了道德风险,避免了代理成本,也可产生有效的激励,但特许连锁对发起企业来说实际上是出售无形资产,包括品牌、技术和经营管理经验等,无形资产转让存在着交易成本,其价值难以合理确定,可能导致加盟费方面的纠纷,影响特许连锁的发展。在无形资产转让中,信息不对称的情况更为突出,有可能出现阿克洛夫所描述过的“次货市场”情形,这一般限于品牌知名度非常高的商业企业。自由连锁是各加盟店在保持各自独立的法人地位的基础上缔约合作,以创造共同的竞争优势。但由于谈判协调的成本高,它很难成为连锁经营的主流。

标签:;  ;  ;  

我国流通业组织创新的动因与方向_交易费用理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