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叶圣陶的教育目标思想_教育论文

论叶圣陶的教育目标思想_教育论文

论叶圣陶的教育目标思想,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目标论文,思想论文,叶圣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284(2006)09-0182-03

叶圣陶先生(1894-1988)是世所公认的著名教育家,他从1912年18岁中学毕业走上教育岗位,在此后长达76年的时间里,一直从事和关注着我国的教育事业。尤其在教育的目标方面,他明确提出,我们的各级各类学校都应该使受教育者真能懂得事物,真能明白道理,真能实践好行为。要做到这三个“真能”,就必须十分注重对学生的养成教育,教育他们一点一滴地养成良好习惯,坚决抛弃一切有害习惯,这不仅是学生个人的事,它与整个国家和社会的利益直接相连。只有坚持三个“真能”,并终身保持和发扬良好习惯的人,才能成为国家的合格公民和社会的合格成员。

一、要教育学生做到三个“真能”

时至今日,仍有相当多的人认为,学生进学校就是来读书的;书读好了,就称得上是好学生,将来就有光辉灿烂的前途。叶圣陶则认为这种观点是要不得的,至少是失之偏颇的。1983年7月5日,他撰写了《读书和受教育》一文,文中明确指出:“学生读课本并非目的,真能懂得事物,真能明白道理,真能实践好行为,才是目的。这三个‘真能’极为重要。学生果真‘真能’了,才是真正受到了教育。”[1]540古往今来的大量事实反复证明,叶圣陶的教育目标思想完全正确。

叶圣陶的教育目标思想是在深刻批判旧式教育的基础上形成的。稍有教育史常识的人都知道,我国从隋唐开科取士以来,历代的统治者对教育不谓不重视,只是他们办教育的目的都是为了把青少年培养成驯服的工具。叶圣陶深刻指出,旧式教育是守着古典主义的:读古人的书籍,意在把书中内容装进头脑里去,不问它对于现实生活适合不适合,有用处没有用处;学古人的文章,意在把那一套程式和腔调模仿到家,不问它对于抒发心情相配不相配,有效果没有效果。旧式教育又是守着利禄主义的:读书、作文的目的在取得功名,起码要能得“食廪”,飞黄腾达起来做官做府,至于发展个人生活上的必要的知能,使个人终身受用不尽,同时使社会间接蒙受有利的影响等等,旧式教育根本就不管。因此,“旧式教育可以养成记诵很广博的‘活书橱’,可以养成学舌很巧妙的‘人形鹦鹉’,可以养成或大或小的官吏以及靠教读为生的‘儒学生员’;可是不能养成善于运用国文这一种工具来应付生活的普通公民。”[2]87-88

我国经历了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虽然对封建道德、封建文化和封建教育等都进行过多次深刻的批判和无情的挞伐,但是,毋庸讳言,封建主义的遗毒还远远没有肃清,旧式教育中的古典主义和利禄主义至今仍然大有市场。

所谓古典主义,指的是死读书,读死书,全然不管如何应用。我们只要对各级各类学校的现状稍做一番考察就会发现,还有相当比例的学生是在为读书而读书,为考试而读书。这样一来,出现“上课记笔记,考前背笔记,考后全忘记”的校园现象就一点也不奇怪了。中学生在高中三年,尤其是高三,几乎都在“文明监狱”里度过。一旦进入高校,那些靠突击强记而其实并未真正消化理解的知识,很快就消失得无影无踪了。报上曾披露一则消息,有位物理考试成绩优秀的大学生,夏天看到爸爸在农田打稻机旁不幸触电时,竟然冲上去拉爸爸的手,此时他早已把“人体会导电”的物理学基本常识忘光了。如果我们的教育自始至终都引导学生将读书与应用联系起来,那么这位学生就肯定不会做出这样的傻事,而是会当机立断去切断电源,或用身边绝缘的扁担将爸爸的身体与电源隔开来。毛泽东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曾明确指出:“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3]如果说读书偏重于知识,那么使用则偏重于实践和训练。读了书不能应用于实践,即使书读得再多,也无异于“两脚书橱”,对他人及社会都是毫无补益的。所谓利禄主义,指的是为升学而读书,为文凭而读书;读了书只为个人的名和利,全然不管他人、集体、民族、国家的利益和需要。历朝历代被许多读书人追求和信奉的“千锺粟”、“黄金屋”、“颜如玉”,仍然在深深地影响着现代教育。有的教师甚至在课堂上有意无意地宣传陈腐的“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如此等等,不一而足。鼓励广大青少年学生刻苦学习,勤奋读书,这无疑是很好的,但是,为什么要诱导他们去做什么“人上人”?难道做一个终身诚实劳作、辛勤耕耘、甘于奉献的普通公民就没有人生价值了吗?而且更为严重的是,只为个人名和利而读书的人,是不会将读书与提高自身的思想境界相联系的。曾轰动全国的马加爵杀人案确实发人深省:马加爵能考入重点高校云南大学,至少说明他在中小学阶段读书成绩不错,然而仅仅为了一点鸡毛蒜皮的小事,竟然要用四条鲜活的生命来作代价,太触目惊心了!马加爵杀人案虽然是极特殊的个例,但是却向教育敲起了警钟:我们真的要深刻反思教育的目标了。特级教师斯霞说得好,身体缺陷是次品,智力缺陷是废品,而道德缺陷是危险品!

由此可见,学校教育中的古典主义和利禄主义是羁绊现代教育健康发展的严重障碍,是开展素质教育的反动,而应试教育正是古典主义和利禄主义相结合的怪胎,非下大决心坚决切除不可!有人或许会担心,如果学生果真做到了叶圣陶提出的三个“真能”,但考试成绩上不去怎么办?我们认为这个担心是多余的。因为凡是努力做到三个“真能”的学生,他的基础知识都比较扎实,考试时一般都能取得理想的成绩;退一步讲,即使答不出试卷中的怪题、偏题而影响了分数,这又有什么大不了?分数仅仅是外部符号,真正掌握了多少有用的知识和本领才是实质内容。当今社会上有很多人,他们当年没有考上重点大学甚至从来没有读过大学,不是照样对国家做出了巨大贡献吗?叶圣陶曾非常严肃地指出:“办学校为的是学生。要学生品德好,知识广,能力强,才办学校。不为这些个目标,办什么学校?”[1]413研究叶圣陶有关教育目标方面的论著,我们很容易发现他非常喜欢使用“普通”、“健全”、“够格”等词汇。早在1941年8月,他就在《如果我当老师》一文中提出:“我无论担任哪一门功课,自然要认清那门功课的目标,……同时我不忘记各门功课有个总目标,那就是‘教育’——造成健全的公民。”[1]86-87直到晚年他还语重心长地告诫人们:“受教育的意义和目的是做人,做社会的够格的成员,做国家的够格的公民。”[1]538

叶圣陶的教育目标思想中还有一个极其难能可贵之处在于,他始终反对只为少数人的所谓精英教育,而是极力倡导要对受教育者的全体负责。仅以语文教育为例,他撰文指出:“语文是工具,自然科学方面的天文、地理、生物、数、理、化,社会科学方面的文、史、哲、经,学习、表达和交流都要使用这个工具。要做到个个学生善于使用这个工具(说多数学生善于使用这个工具还不够),语文教学才算对极大地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尽了份内的责任,才算对实现四个现代化尽了份内的责任。”[2]150说这话时,他已是年逾八秩的老人了,其关注青少年健康成长的一颗赤诚之心,真是苍天可鉴!

二、要教育学生养成良好习惯

什么是习惯?习惯就是由于多次重复和长期练习而巩固下来的并变成需要的行为方式。显而易见,一切良好的习惯都有利于个人和社会,而所有不良的习惯则会起完全相反的作用。在叶圣陶先生有关教育、教学的论著中,涉及到“习惯”的表述,据我们不完全统计,就有百余处之多,可见他把养成青少年学生的良好习惯摆在多么重要的地位。他甚至认为教育的全部目的就是要养成学生的良好习惯。他说:“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须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习惯。德育方面,要养成待人接物和对待工作的良好习惯;智育方面,要养成寻求知识和熟习技能的良好习惯;体育方面,要养成保护健康和促进健康的良好习惯。咱们社会主义社会的教育,就是要使学生养成社会主义社会里生活的一切良好习惯。”[1]478叶圣陶在《习惯成自然》一文中写道:“习惯养成得越多,那个人的能力越强。我们做人做事,需要种种的能力,所以最要紧的是养成种种的习惯。”[1]287他这里所说的当然是指一切好习惯,那么,怎样的习惯才算好?“能使才性充分发展的是好习惯,能把事情做得妥善的是好习惯,能使公众得到福利的是好习惯。”[1]309他多次提醒广大青少年学生,有两种习惯是万万不能养成的:“一种是不养成什么习惯的习惯,又一种是妨害他人的习惯。”[1]290在这两种坏习惯中,“妨害他人的习惯”一看就懂,不言自明;而所谓“不养成什么习惯的习惯”,指的是对自己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等方面,“今天东,明天西,今天这样,明天那样,那就什么习惯也养不成。而这今天东,明天西,今天这样,明天那样,倒反成为一种习惯,牢牢的在身上生根了。”[1]290这种“不养成什么习惯的习惯”,是与其他种种好习惯相冲突的;养成了这种坏习惯,其他种种好习惯就很少有养成的希望了。

广大青少年学生的种种好习惯究竟是如何形成的?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告诉我们,人的正确思想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与生俱来头脑里所固有的,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长期的实践中来。一切好的行为习惯的形成也是这样。叶圣陶明确指出:“习惯是从实践里养成的,知道一点做一点,知道几点做几点,积累起来,各方面都养成习惯,而且全是好习惯,……一定要把知识跟实践结合起来,实践越多就知道得越真切,知道得越真切就越能起指导实践的作用。不断学,不断练,才能成为好习惯,才能真正学到本领。”[4]185如果有意无意地形成了一些不良的习惯,则必须尽快痛下决心甚至需要用“随时强制”和“随时警觉”的办法加以改正,直至彻底改掉坏习惯,养成与之相反的好习惯方才罢休。好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受用;坏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吃亏。

叶圣陶关于广大青少年学生要努力养成种种良好习惯,下决心改掉不良习惯的所有论述,都源于这样一个基本的出发点,那就是要让他们今后做社会的合格成员,做国家的合格公民。为此,他要求必须首先在政治思想和道德品质方面养成种种良好的习惯,而且养成这些良好习惯都应该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比如对进出屋子如何开门关门这件人人都会碰到的寻常事,他就分别在1945年11月、1955年4月和1956年8月写的三篇文章中都提到过。他说:“要是砰的一声推开,又砰的一声关上,那就在短时间内发出两回讨厌的声音,给屋内屋外的人两回刺激。人家在那儿做事用心思,听见砰的一声多少受些妨碍,就是不在那里做什么,也会感到怪不舒服的。所以咱们要教小学生从小要养成习惯,轻轻地开门,轻轻地关门,能不发一点儿声音最好。”[1]422从现象上看来,学生是否养成了这么个好习惯好像没有多大关系,但是“推开来想,在开门关门这件事上能够不妨碍别人,不就是在其他事情上也能够不妨碍别人的基础吗?把轻轻开门轻轻关门的心放到一切事情上,同样地养成习惯,不就什么举动都不至于妨碍别人了吗?”[1]422叶圣陶就是这样从看似寻常的小事中发掘出了深刻的内涵,让人沉思,发人深省。

在叶圣陶要求学生养成的种种好习惯中,格外强调善于自学的好习惯。因为思想的修养,知识的学习,能力的提高是永无止境的,每个人都应该活到老,做到老,学到老。在学校里学习有老师指导,但人的一生在学校里度过的时间只占一小部分,大量的时间不是在学校里。走上社会工作岗位之后,主要应靠自学。实践证明,通过自学而掌握的东西点点滴滴在心头,往往更有利于指导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叶圣陶指出:“同学们一定要努力学会自学的本领,养成自学的习惯。只知道捧着课本死记硬背是没有用处的,至多只能应付考试。学会了自学的本领,养成了自学的习惯,将来离开了学校,才能在工作和生活中不断地自我充实,自我修养,成为有益于人民的人,有益于社会的人。”[1]533自学的好习惯不应该等到离开学校之后才去培养,必须在学校期间就养成,而且越早越好。叶圣陶和夏丏尊两位教育家早在1934年合著出版的故事体裁小说《文心》中就曾写到,自学不怕起点低,只怕不努力,任何人只要立志自学,都可以通过长期努力而学到许多真实有用的知识和本领。如果没有养成自学的好习惯,即使是大学毕业也不行,因为“大学分院分科分系,一个人进了大学,学到的知识只是很小的一个角落,深度和广度都还不够:从消极方面说,还不足以充分适应工作和生活的需要;从积极方面说,还不能有所创造,有所前进。所以大学毕业之后还要自学,在工作和生活中自学,根据工作和生活的需要自学。”[1]521

青少年自学这一良好习惯的养成,与教师的正确引导是分不开的。教师不仅要授予学生以各科知识,尤其重要的在于启发学生,熏陶学生,让他们自己衷心乐意向求真崇善爱美的道路昂首前进。叶圣陶说:“咱们当教师的要引导他们,使他们能够自己学,自己学一辈子,一直学到老。”[1]542“自学能力的强或弱根据在校时候所受教育的好或差。假如在校时候常被引导向自学方面前进,学生有福了,他们一辈子得到无限好的受用。而且,不但他们自己,社会和国家也得到无限大的利益。……一辈子坚持自学的人也就是一辈子自强不息的人。不难想像,这样的人不断增多,社会和国家将达到何等繁荣昌盛的境界。”[1]538-539在这里,叶圣陶不但强调了培养自学习惯的重要性,也提出了教师引导的责任,同时又把这一切与整个国家的利益和前途紧密地联系起来,体现了一位爱国教育家的高尚情操和对青少年的殷切期望。

广大青少年学生在校期间要养成的好习惯,除了上述种种之外,叶圣陶还要求养成热爱劳动、不怕困难的好习惯;谦虚谨慎、团结互助的好习惯;不知道就询问,就得翻查的好习惯;精密观察跟仔细认识的好习惯;推理下判断都有条有理的好习惯;正确运用语言的好习惯以及学习、工作、生活都要有规律的好习惯,等等。所以,他的一系列正确的主张,绝大多数都已被国家教育部写进了中小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和教学大纲之中。我们相信,广大青少年学生只要从小就能自觉地养成种种良好的习惯,不但在校期间能成为品学兼优的好学生,而且走上社会之后也一定能在各自不同的工作岗位上做出更大的贡献。那样,就会有越来越多的人能做到“疑难能自决,是非能自辨,斗争能自奋,高精能自探”[5]632,成为叶圣陶所期望的国家合格公民和社会合格成员了。

[收稿日期]2006-02-19

标签:;  ;  ;  ;  

论叶圣陶的教育目标思想_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