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春霞
江苏省扬州五台山医院 心理科7病区 225003
【摘 要】目的:探讨心理干预在焦虑症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样本选自江苏省扬州五台山医院2014年1月至2015年5月期间收治的焦虑症患者58例,按住院收治顺序分为对照组(29例)以及实验组(29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药物指导、饮食指导及运动指导,实验组患者给予心理干预。比较实验组患者与对照组患者护理前后的HAMA评分以及SAS评分差异。结果:实验组患者经过心理干预后HAMA评分以及SAS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实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焦虑症患者实施有针对性的心理干预具有良好的应用效果,值得推广。
【关键词】心理干预;焦虑症;量表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867(2015)-06-
焦虑症又称为焦虑性神经症,是临床常见的一种功能性精神科疾病[1],神经症的一个亚型,患者因经常会反复出现惊恐、焦虑不安状态,且不被家人所理解而感到痛苦。相关研究发现,在给予焦虑症患者药物治疗的同时配合合适的干预手段,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焦虑情绪,提升治疗效果[2]。江苏省扬州五台山医院心理科自2014年1月起将心理干预应用于焦虑症患者,取得了预期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样本选自江苏省扬州五台山医院心理科2014年1月~2015年5月焦虑症住院患者,入组标准:①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 -3) 焦虑症诊断标准[3],给予选择性5一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类药物抗焦虑治疗,辅助使用氯硝西泮、丁螺环酮治疗。② 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iltonAnxiety Rating Scale,HAMA)评分≥14分[4] ,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高于50分[5, 21—24];③ 年龄25~60岁,小学以上文化程度,智力发育正常;④ 无严重心、肺、肝、肾等严重躯体疾病;⑤ 知情同意,自愿参与本研究。共入组58例,按入院前后顺序重新分组,单数为对照组(29例),双数为实验组(29例)。其中,实验组患者男性患者数量与女性患者数量的比值为14:15,平均年龄为(37.65±1.13)岁,平均病程为(4.68±0.65)年;对照组男性患者数量与女性患者数量的比值为14:15,平均年龄为(38.07±1.11)岁,平均病程为(4.52±0.69)年。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差异性(P值大于0.05),具有可对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在规范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安静、安全、整洁、舒适的住院环境,常规护理、服药指导、饮食及运动指导,实验组则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增加由认知治疗、放松训练及亲情慰藉构成的心理干预,其具体操作方式介绍如下:
1.2.1 认知治疗: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了解患者当前存在问题及有关信息,协助治疗师对其进行Beck认知治疗:①启发患者寻找不良认知即负性自动思维;②对不良认知加以讨论、检验、合理推论;③通过反复“诘难”改变负性自动思维,放弃原有的错误认知,建立正确的认知[6]。
1.2.2放松训练:选择一个安静的环境,舒适地躺在着或者坐着,慢慢地深呼吸3次,呼气时想象身体已经开始放松了。首先,握紧右手拳头,把右拳逐渐握紧,在这样做时,要体会紧张的感觉,坚持7~10秒,并体会右拳和右臂的紧张。突然放松右拳,并体验这种放松的感觉到15 ~20秒,依次放松右臂、左手和左臂,接着放松面肌、颈、肩和上背部,然后放松胸、腹和下背部,再放松臀、大腿和小腿,最后身体完全放松;再次感受一下身体哪个部位没有放松,如有重复该部位的练习;重复体验这种全身上下放松的感觉[5,83—85]。
1.2.3亲情慰藉:与患者家属进行有效沟通,对其进行疾病相关知识宣教,建议患者家属尽量陪伴患者给予亲情慰藉,采用夫妻陪护、长辈陪护或晚辈陪护等方式,让患者感受到亲情的温暖,帮助患者早日康复[7]。例如,丈夫由于工作压力过大产生焦虑症,妻子应当陪伴在丈夫身边,鼓励丈夫走出工作压力带来的阴影,与丈夫共同构建战胜疾病的蓝图,帮助丈夫解脱疾病的困扰;。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SAS评分及HAMA评分,患者的分数越高代表患者的焦虑程度越重。
1.4统计学处理 运用SPSS15.0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的SAS评分无明显差异,护理后实验组的评分明显低于护理前(P﹤0.01),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SAS评分比较
3 讨论
现代社会竞争无处不在,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社会压力日益增大,这使得人们的精神压力也不断增加,焦虑症的发病率有逐年增加的趋势,给予焦虑患者以积极的治疗和护理,对改善患者的焦虑症状有十分重要的意义[8]。
焦虑病人的核心信念是我没有信心、我无能,外界是危险的[8]。本研究中患者在接受规范治疗、常规护理及健康教育的基础上增加心理干预手段,主要是通过改变患者的不合理认知、松弛训练能够让患者逐渐从躯体形式的放松逐步过渡到精神形式的放松、以家人的亲情慰藉一系列措施来提升患者的自信心,改变患者对自己、对他人或对事物的看法与态度,打破患者对外界危险的灾难性想象来减轻或消除患者焦虑症状。研究结果表明,两组患者治疗后的SAS及HAMA的评分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0.01),有统计学意义。
综上所述,在规范药物治疗、常规护理及完成相关健康知识宣教的基础上实施针对性的心理干预,可以一定程度地提高焦虑症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值得在临床推广采用。
参考文献:
[1]陈爱梅.亲情护49例焦虑症患者的临床干预效果观察[J].中外医学研究,2015,13(7):117-119
[2]邓粤贤.焦虑症患者采用亲情护理的干预效果分析[J].中国保健营养(上旬刊),2014,24(3):1546
[3]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学会.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CCMD-3)[M].3版.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87—89
[4]孙学礼.精神病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50—51
[5]陈晋东、严虎.解析焦虑[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21—24,83—85
[6]程文红.专家解答神经衰弱[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83—84,112
[7]邬东红,李伟丽.亲情护理对焦虑症患者的护理干预效果[J].中国当代医药,2012,19(36):117-118
[8]刘五华,孙玉梅,蒋玲玲.整合护理模式在焦虑症病人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J].护理研究,2015,29(4):1275-1276
论文作者:谈春霞
论文发表刊物:《中西医结合护理》2015年6月第6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6/1/19
标签:患者论文; 实验组论文; 焦虑症论文; 焦虑论文; 心理论文; 评分论文; 认知论文; 《中西医结合护理》2015年6月第6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