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利
(云南公安边防总队临沧公安边防支队耿马边防大队
云南昆明650118)
摘要:高血压是一种以动脉压升高为特征,可伴有心脏、血管、脑和肾脏等器官功能性或器质性改变的全身性疾病,是目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现代医学对本病有较为明确的认识,各类降压药品,疗效虽然确切,但是必须终身服药,并且得严格按要求,控制血压于安全范围之内,如若不然,则各种病发作症则接踵而至。祖国医学对本病亦有较为可观的认识,然而目前中医有关高血压病的治疗,方法陈旧,老套,临证缺乏变通。中医治疗讲求灵活变通,处理问题因势利导,再临症时如若应用得当,效如桴鼓。
关键词:降胃气、小半夏汤、高血压、枢纽
高血压是一种以动脉压升高为特征,可伴有心脏、血管、脑和肾脏等器官功能性或器质性改变的全身性疾病,是目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现代医学对本病有较为明确的认识,各类降压药品,种类繁多,疗效确切,但是一旦被确诊为高血压病,那么就必须终身服药,并且得严格按要求,控制血压于安全范围之内,如若不然,则各种病发作症则接踵而至,让患者苦不堪言,家属提心吊胆。先不考虑本病相关医疗费用,单是日常生活方面的压力就让人难以应付,再加上其他,那么,家庭负担更重,患者压力何其大也。
回顾中医有关高血压病的相关文献,该病归于,眩晕、头痛、中风等常见病种,亦见于不寐、胸痹等病,然而,就治疗方法而言,过于单一,呆板。纵观《中医内科学》全书,可能是编著者为了使初学者便于掌握而行的无奈之举,想想看,就五年制中医本科,还要有一大部分西医学课程,并且入校前毫无一点中医学基础,这也真难为教材编写组成员了,国医精髓不是听区区几节课,读几本著作就可以领会和掌握的,除非你是天才。所以,一批一批的中医学毕业生盲目地开出所谓能治疗高血压病的处方,所谓什么,平肝潜阳、滋养肝肾、化瘀通脉、导龙归海等等,不讲辨证,不辨气机,道理不明,治法混乱,生搬硬套,不知变通,偶有所中,亦不知其所以然,其行可悲,无怪乎就连鲁迅先生亦斥责中医,其著作中的,“人血馒头”、“一对原配的蛐蛐作药引”等等可见一斑。此为根基不稳,以利不明所致,只有基础扎实牢靠,高楼才稳固,经云:温故知新,熟能生巧。
降胃气为中医调整气机逆乱的一种治疗思路,通常用于胃肠病的治疗,特别是在呕吐的治疗方面。今,笔者在多年临床工作中,立足于经典的理论基础,以脏腑生理习性为主全面分析机体关于气的运行规律和特点,认真总结,扩展该法的应用,并以该法为主来调整机体气机,运用于高血压病的治疗中,取得一定的成效。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祖国医学以气为主,正所谓人活一口气,一气分阴阳,气的升降出入此乃气机,为机体正常的生理状态,待病理状态时,则出现气的异常运动,出现气的逆、陷、闭、脱等病理状态,而高血压则大多是与此相关的,因为气能统帅血的运行,治疗之法,顺而导之可也,正所谓禹治水,导而入海;鲧治水,封堵之,一成一败,对比鲜明。
经云:脾气主升,胃气主降,肝主疏泄,肺主肃降,肾主封藏。脏腑之属性,或主升或主降,或主开或主合,以五行为例,东南西北分属木火金水,中央土,万物所归,其所关联的脏腑是脾与胃,一升一降,是为气机之主导。高血压病患者之所以出现血压过高现象,并随之出现相应的,头痛、眩晕、中风、失语……等等一系列症状,多数与气有关,本次主要分析降胃气在高血压病治疗中的应用。
中焦脾与胃,是气运行之枢纽,掌握了这个关键,就掌握了气机,在加强升清降浊的同时,顺带纠正相关脏腑的异常,那么将起到事半功的效果。我在多年中医临床实践中,每遇此等症,多以此法为主进行施治,疗效满意。主方以小半夏汤为主,再结合具体病因,恰当配伍,或配合解表、或配合滋阴、或配合祛瘀、或配合化痰消食、或配合润燥,总之有是证用是药,少则三五剂,多则十余剂,大多可使病情平稳,症状得到改善。
分析:小半夏汤为《金匮要略》中的名方,药味虽少,但功效卓著。方中半夏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治湿痰冷饮,呕吐,反胃,咳喘痰多,胸膈胀满,痰厥头痛,头晕不眠。用于痰多咳喘、痰饮眩悸、内痰眩晕、呕吐反胃、胸脘痞闷、梅核气症;生姜发表,散寒,止呕,开痰。治感冒风寒,呕吐,痰饮,喘咳,胀满,泄泻;解半夏、天南星及鱼蟹、鸟兽肉毒。观全方,化痰散饮,和胃降逆,多用于痰饮呕吐。
《金匮要略》关于小半夏汤的条文:1、呕家本渴,渴者为欲解,今反不渴,心下有支饮故也,小半夏汤主之。2、卒呕吐,心下痞,膈间有水,眩悸者,小半夏加茯苓汤主之。3、黄瘅病,小便色不变,欲自利,腹满而喘,不可除热。热除必哕,哕者。小半夏汤主之。4、诸呕吐谷不得下者。小半夏汤主之。以上诸条文,皆以本方可降气化痰,而能止呕吐,从而调整气机,转逆为顺,诸症消退。在多年中医临床实践中,笔者着眼于降胃气,来调节全身之气机,抓住中焦的枢纽以协调四旁,在高血压病的治疗中取得较为满意的疗效,今,仅以此为例,在祖国医学对高血压病的处理上开辟新的思路。
总结:祖国医学博大精深,首先要潜心学习,博采众长,认真总结,熟知脏腑生理习性,掌握疾病发生发展的主要矛盾;其次,要勤于思考,熟练运用精方,掌握配伍原则,药物属性。只有基础扎实,思路灵活,才能处事不乱,有章有法,医理清楚,治法恰当,组方严谨,选药精当,疗效才会确切。
参考文献
1、张仲景·汉·《金匮要略》人民卫生出版社 第1版· 2005年8月1日 ISBN:9787117067232
2、佚名·秦汉·1999年8哈尔滨出版社 ISBN:978-7-80699-975-2
3、甄权·唐·《药性论.药性趋向分类论》 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年9月 ISBN:9787533735500
4、毛进军·河南省驻马店市第四人民医院·《中国中医药报》·2011年10月13日·麦门冬汤方证浅析
5、赵静;王兰青;王岩莉;张建;王青青《中国民族民间医药》·下半月.2010年.第8期·麦门冬汤麦冬半夏不同比例对慢性萎缩性胃炎模型大鼠胃粘膜病理形态的影响
6、蔡向红河南省安阳县铜冶镇卫生院·《医药》2015年 第13期·加味半夏白术天麻汤治疗高血压病的意义
7、王志强;李炳超《山西医药杂志》2009年1月第38卷第一期下半月·半夏药理研究作用进展
论文作者:谢利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医学人文》2016年2月第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5/17
标签:半夏论文; 高血压论文; 气机论文; 脏腑论文; 中医论文; 疗效论文; 咳喘论文; 《中国医学人文》2016年2月第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