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郴州市苏园中学 423000
作为苏园中学《语文核心素养培养下关于初中小说阅读的教学研究》课题研究组的成员之一,我上了一堂小说阅读欣赏研讨课《我的叔叔于勒》,这堂课本着“自然”的教学理念,就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落实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开展了教学研讨,就如何在初中小说阅读教学中还学生以“情境课堂”和“自然课堂”进行了一次教学尝试。
上完这堂课后,湖南师范大学教授周敏女士结合自然苏园教育教学理念,以这堂课堂的教学为例,融合核心素养如何落地这一关键问题展开了一个多小时的教育教学知识讲座。她肯定了苏园中学的“自然课堂”,对这堂课的教学提出了很多宝贵的指导意见,指出自然当中可以融合许多东西,在自然的状态下进行课堂教育,引导学生享受教育过程,要使教育成为师生生命共同成长的机会。她强调越是开放的课堂越是要求老师坚守课堂与课程的核心点,不要为形式而形式,所有的形式都要围绕核心素养服务。这些话也引起了我的反思。
其一,课堂的情境应该更加贴近生活,要有真实性和开放性,要给学生留下广阔的思考空间,引发学生对生活和生命的深层思考。
我在这堂课上打造的情境是“我们每个人的内心都有一个天平,它可以用来衡量事物的轻重。如果在你内心的天平上,一端放上金钱,一端放上亲情,天平会向哪一方倾斜呢?”这个情境看似开放,但境界却很狭小,学生在几百名老师听课的情境下,很难有勇气说出选择金钱,大部分都会一边倒地选择亲情。如果把这个情境改为“同学们,假如现在你家破产了,一家人生活很拮据,这个时候,一个比你家更穷的亲戚想来你们家长住,你和家人会答应吗?”两者相比较,第二个情境显然给学生留下了更为广阔的思考空间,更能引发学生思想上的碰撞,产生对生命的深层思考。
当课堂的情境能贴近我们真实生活的时候,当课堂的情境具有了开放性的探究空间,这个时候的情境就不是一种形式,而是一种真正能服务于落实核心素养的教学方式。因此,课堂情境要来源于生活,教师应该要有一双慧眼,关注人生百态,并从中提炼出真实的生活情境,运用到“情境课堂”的教学之中,这样的课堂才会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这样就把“情境课堂”真正地还给了学生。
其二,“自然课堂”要充分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是学生的课堂,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课堂上有自己的思考,引导学生学会思考。
我认为这堂课比较成功的一点是从第一人称“我”的叙事视角引导学生去欣赏这篇小说。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我先设置了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我”是怎样称呼于勒的?从中可以看出我是一个怎样的人?第二个问题是:“我”的父母(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称呼有哪些变化,这些称呼分别体现了怎样的态度?第三个问题是:品读文中描写菲利普夫妇的神态和语言的句子,看看这些句子分别体现出他们怎样的性格特点?众所周知,第一人称“我”能够让读者在阅读作品时有强烈的代入感,这样更能帮助学生去理解文本。落实语文核心素养,关键是要培养学生听、说、读、写各方面的能力。我先要求学生自主跳读课文,圈点勾画出文中描写人物的语句,并做好批注;接着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邀请学生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然后让学生朗读句子,采取了个人读、齐读的方式带动课堂氛围,引导学生在朗读中揣摩人物情感的变化,进而概括人物的性格特点。学生在自主学习的环节非常活跃,他们通过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称呼变化,通过菲利普夫妇的神态和语言的变化,发现了菲利普夫妇的性格中有自私自利、势利、亲情观念淡薄、极度虚荣、冷酷无情、唯利是图的一面。但这只是浅层的阅读,小说的人物形象是非常丰富的,人性也是不可捉摸的,这世上好人和坏人都是相对的,不能片面地去下结论,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去探究人物形象和作品主题。
引导学生在“自然”的状态下探究和思考问题,引导学生学会质疑和解决问题,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个性差异,这是我需要加强的地方。
其三,我认为,真正的“生命课堂”应该是个性化和多元化的,因为生命本身就充满了独一无二的个性和多元,教师要为学生创造多元化的课堂氛围,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对作品主题进行多元化的解读。
在这堂课的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对菲利普夫妇所代表的小资产阶级进行了多元化的解读。人们常说:“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莱特。”阅读是个体对作品、生活及生命的深层思考,每个人的阅读体验都值得去探讨。作为教师,不能把自己的阅读体验强加给学生,也不能轻易地去否定学生的阅读体验。在这堂课的教学中,我在合作探究环节设置了一个问题:“菲利普夫妇心中的天平为什么会倾向金钱?读完这篇小说后,你想到了什么?”在大部分同学都批判菲利普夫妇的时候,有一位女生结合法国当时的社会背景,提出了“菲利普夫妇的行为其实也是情有可原的,他们只是拜金主义的可怜虫,他们的性格中有不顾亲情、自私自利的一面,但是他们却并非大奸大恶的歹徒和恶棍,他们可恶却也可怜”的观点,这个观点让我看到了孩子的个性化解读,也让我看到了她对生活的思考、对人性的思考。
因此,当学生提出个性化、多元化解读的时候,教师一定不能把自己的阅读体验强加给学生,这堂课上,我根据学生的个性化解读引导学生从多元的角度去理解主题,这是这堂课上做得比较成功的地方。
其四,落实语文核心素养,教师不仅要树立变通的文体观,还需要引导学生去感受语言本身的意义。
《我的叔叔于勒》是一篇短篇小说,小说的三要素包括人物、情节和环境。这篇小说刻画了日益贫困的小资产阶级代表菲利普夫妇的形象,揭示了十九世纪八十年代法国的社会风气。在欣赏这篇小说时,我在第一课时让学生搜集了当时的社会背景,理顺了小说中人物之间的关系。第二课时的阅读欣赏教学则重在引导学生抓住“我们”对于勒称呼的变化,通过这种变化去揣摩文中人物对于勒的态度与情感;重点要求学生自主品读文中描写主要人物的神态和语言的句子,进而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引导学生在生活中树立正确的金钱观,感悟人性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学生在品读文本的语言时,能够结合人物描写的作用和社会环境描写的作用,能够挖掘出动作和神态揣摩人物情感和性格特点。在赏析文中“母亲突然很暴怒起来,说:‘我就知道这个贼是不会有出息的,早晚会回来重新拖累我们的。现在把钱交给若瑟夫,叫他去把牡蛎钱付清。已经够倒霉的了,要是被那个讨饭的认出来,这船上可就热闹了。咱们到那头去,注意别叫那人挨近我们!’她说完就站起来,给了我一个5法郎的银币,就走开了。”这句话时,学生抓住了“暴怒”、“贼”、“拖累”、“够倒霉的了”、“那个讨饭的”、“走开”等词语,体现了菲利普夫人性格中自私自利、刻薄无情的一面。
因此,落实语文核心素养,一定要重视学生对语言本身意义的理解与运用,重视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
在课堂教学中,落实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教师需要为学生创设探究的情境,让学生有对话的空间、有探究的欲望。要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教师需要设计出具有一定的探究空间的问题,设计问题时要落脚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所谓“最近发展区”就是学生现有水平和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所能达到的潜在水平之间的空间。设计的问题难度太大,则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信心;设计的问题过于容易,则失去了探究的价值,学生也提不起探究的兴趣。
通过《我的叔叔于勒》阅读欣赏课的教学,我认为教师要在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基础上,创造开放性的“情境课堂”,发展学生的发散型思维,让学生在课堂中充分享受到学习的乐趣!
论文作者:李彩燕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8年第33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0/17
标签:菲利普论文; 学生论文; 情境论文; 课堂论文; 引导学生论文; 素养论文; 堂课论文; 《中小学教育》2018年第33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