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难治性心力衰竭疗效观察论文_韩胜利

中西医结合治疗难治性心力衰竭疗效观察论文_韩胜利

穆棱市第一人民医院 157500

摘要:目的 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肺原性心脏病难治性心力衰竭的疗效。方法 6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采用生脉散合补肺汤配合西药治疗30例患者,对照观察30例患者采用常规西药抗心力衰竭治疗。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治疗效果明显优于纯西医治疗组。结论 生脉散合补肺汤联合西药治疗慢性肺心病难治性心衰有较好疗效。

关键词:难治性心力衰竭;生脉散合补肺汤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1](简称慢性肺心病)是由于慢性支气管肺疾病、胸廓疾病或肺动脉疾病引起肺循环阻力增加、肺动脉高压,进而引起右心室肥厚、扩大,甚至发展为右心衰竭的疾病医学。难治性心衰[1]是指慢性心衰的患者,经合理的最佳治疗方法治疗,仍不能改善症状,或持续恶化。笔者自2014年1月~12月以来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慢性肺原性心脏病(慢性肺心病)导致难治性心衰30例,取得了满意的疗效,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1.1.1本组60例均系我科住院患者,选择60例按入院先后顺序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30例,其中男20例,女10例;平均年龄(60±8.5)岁;病程11~32年,平均21年;心功能Ⅲ级16例,Ⅳ级14例。对照组30例,其中男17例,女13例;平均年龄(61±6.5)岁;病程10~31年,平均21年;心功能Ⅲ级18例,Ⅳ级别12例。两组性别、年龄、病因、病程、心功能分级等均无差异。(P>0.05),有可比性。

1.1.2西医诊断标准采用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学组制疾病学组制定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2013年修订版)[2]中的诊断标准。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通过吸入支气管舒张药后肺功能指标FEvl,FVC<70%及FEVI<80%预计值来确定气流受限不完全可逆。稳定期是指患者咳嗽、咳痰、气短等症状稳定或症状轻微。中医诊断标准参照《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医诊疗指南(2011版)》[3]肺气虚证的辨证标准:①咳嗽或喘息、气短,动则加重;②神疲、乏力或自汗;③恶风,易感冒;④舌质淡、苔向,脉沉细或细弱。具备①、②、③、④中的3项。

1.2方法 两组患者入院后均予常规低流量吸氧,休息,抗感染治疗,限制水钠摄入、利尿、维持电解质平衡,纠正心律失常、ACE抑制剂、对症支持治疗等抗心力衰竭治疗。静脉滴注头孢菌素、联合左氧氟沙星等抗生素有效地控制感染;利尿剂(呋塞米 20mg,螺内酯20 mg),减轻心脏后负荷;氨茶碱0.25mg加入5%葡萄糖100ml缓慢静脉输注,地高辛0.125 mg口服,1次/d;甲强龙 80mg 静脉缓慢推注,必要时使用无创呼吸机辅助通气;多巴酚丁胺20 mg和酚妥拉明10 mg加入5 %葡萄糖缓慢维持静脉输注,以增加正性肌力作用。治疗组:在对照组的治疗基础上加服中药,方药为生脉散合补肺汤组成:红参10g(另煎)、炙黄芪20g、麦冬10g、熟地黄10g、五味子6g、炙紫菀10g、炙桑白皮10g。加减:痰色白而清稀,泡沫多者,加干姜10g,细辛3g、桂枝10g;痰色黄稠者,加鱼腥草15g、金荞麦15g、炒黄芩10g;肾虚者,加紫石英30g、胡桃肉10g,肉桂5g;下肢浮肿者,加茯苓15g,葶苈子10g(布包);舌质紫黯者,加丹参10g、川芎10g。1剂/d,水煎两次,早晚分服,10d为1疗程。每日观察患者临床症状、体征以及心功能改善情况。治疗后比较两组疗效。

1.3疗效判断标准 按照《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医诊疗指南(201I版)》的诊断标准。显效:心悸、气促、紫绀、水肿、咳嗽基本消失,颈静脉怒张基本消失,体温正常,肺部啰音基本消失,血象恢复基本正常,X线提示病灶基本吸收,心功能提高2级;有效:上述症状、体征均有不同程度减轻,心功能提高1级;无效:上述症状、体征及心功能与治疗前相比无变化或加重。

2结果

两组治疗后临床疗效比较。治疗组30例中,显效10例(33%),有17例(57%),无效3例(10%),总有效率为90%。对照组30例中,显效4例(13%),有16例(54%),无效10例(33%),总有效率为66%。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3讨论

肺心病心力衰竭发生机制[4]是由于呼吸系统结构和功能明显改变,发生反复的气道感染,低氧血症导致一系列体液因子和肺血管变化,使得肺血管阻力增加,肺动脉血管构型重建,产生了肺动脉高压,肺动脉高压使得右心室负荷过重,再加上其他因素共同作用,最终引起右心室扩大,肥厚,甚至发生右心功能衰竭。慢性肺心病难治性心衰属中医“肺胀”、“喘证”、“心悸”、“水肿”等范畴。发病机理主要在肺,肺为气之主,司呼吸,内为五脏华盖,外合皮毛,为气机出入升降之枢纽。患者大多久病肺弱,咳伤肺气,肺之气阴不足,故选用《急备千金要方》中生脉散和《永类铃方》中补肺汤为基本方补肺益气养阴。

方中红参是常用中草药,具有大补元气、复脉固脱、补脾益肺、生津、安神等功效;黄芪具有健脾补中、升阳举陷、益卫固表、利尿功效,两者合用可温阳益气、活血利水;麦冬具有养阴生津,润肺清心的功效、熟地有补血滋阴、益精填髓功效;五味子收敛固涩,益气生津,补肾宁心,可收敛肺气;紫菀具润肺下气、止咳祛痰之功效;桑白皮为泻肺平喘,利尿消肿,可化痰清利肺气。

下姜味辛性热,具有温中散寒、回阳通脉、温肺化饮的功效、细辛具有解表散寒、温肺化饮、止痛、通窍的功效、桂枝具有调和营卫、温经通络、温阳利水、平冲降逆、化瘀消徵、温通血脉功效,三者合用可谓寒热并用;鱼腥草具有清热解毒、抗菌消炎的功效;金荞麦性寒、味酸苦,具有清热解毒、祛风利湿的功效;炒黄芩其性寒味苦,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的功效;紫石英具有清热泻火,除烦止渴的功效,用于外感热证、高热烦渴、肺热咳喘;茯苓性平,味甘淡,利水渗湿的功效;葶苈子具有泻肺平喘、利水消肿之功效,主要用于痰涎壅盛、喘咳不得平卧、水肿、悬饮、胸腹积水、小便不利。丹参和川芎共为君药,起到活血祛瘀、行气止痛之功效。加减用药分别起到了散寒化饮、清热化痰、补肾纳气、利水消肿和活血化瘀等作用。

现代医学认为:五味子有助于心脏活动,黄芪对心血管系统有明显的正性肌力作用;麦冬可稳定心肌细胞膜;人参具有兴奋心肌、强心、改善微循环的作用;实验证明对动物有强心作用[5]。

综上所述,以上诸味中药有扩张血管,强心利尿、改善微循环、修复心肌细胞、增加心肌缩力,从根本起到纠正心衰的作用,故疗效显著。因此在西药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中药汤剂治疗,比单用西医抗心衰常规治疗更能提高临床疗效,可延缓病程发展,值得临床应用。

参考文献:

[1]王吉耀.内科学[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07 1209:42

[2]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学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2013年修订版)[s]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13,36(4):255-264.

[3]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科分会肺系病专业委员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医诊疗指南(2011版)[s].中医杂志,2012,53(1):80-84.

[4]陈灏珠.实用内科学[M].第1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1597

[5]江苏新医学院. 中药大辞典(上册)·第一版[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29-36,386-389.

论文作者:韩胜利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6年第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7/21

标签:;  ;  ;  ;  ;  ;  ;  ;  

中西医结合治疗难治性心力衰竭疗效观察论文_韩胜利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