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转型期职业结构的变迁_经济转型论文

社会转型期职业结构的变迁_经济转型论文

社会转型期的职业结构变迁,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转型期论文,结构论文,职业论文,社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我国目前正处在社会结构转型的时期,职业结构的变迁,成为其一个重要的“链条”或“环节”,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职业结构的变迁标志着社会结构的变迁。

——阶层结构由刚性向弹性转变,就业身份逐步软化。以市场经济为取向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为社会成员,特别是那些在过去计划经济体制下不占优势地位的社会成员,提供了进行经济和社会活动的自由空间和自由资源,他们更倾向于利用市场经济体制的机会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那些与个人相联系的地位标准或决定社会地位的因素,开始在一定范围内发挥作用,有助于人们把握和创造市场机会,例如人们的教育水平、职业经验、生活经历等因素。体制改革和社会变迁的过程从根本上说是利益格局调整过程。阶层结构从刚性变为弹性的过程的动力来自三个方面:一是自上而下的改革;二是以价值规律为准则的市场化;三是自下而上的自发变革。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存的就业格局已经初步形成,就业结构呈现多元化。80年代以来,虽然国有和集体企业仍然是就业的主渠道,但是非国有经济就业比重迅速上升,与就业结构中占主导地位的公有经济就业的变化趋势正好相反,形成就业渠道的多元化格局。除个体劳动者就业这种形式以外,还有联营经济单位、外商投资及港澳台投资单位、私营企业、股份制经济单位以及其它类型的经济单位等多种形式的非公有制的就业渠道。在非公有制经济单位中,除了个体劳动者之外,外资及港澳台投资单位、私营企业以及股份制单位里就业人员增加较快。总体上看,在城镇国有、集体和农村农业劳动者和乡镇企业之外,已经有总数7149万人的就业人员,占社会就业人数的10%以上。

——经济收入在职业评价上的地位上升,职业评价出现多元化。改革开放以来,社会职业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其突出表现经济收入在职业评价中的重要性迅速上升,权利因素的作用稍有下降,而单纯职业声望因素相对降低。1994年,上海进行了一次职业地位调查,对50种职业地位进行综合评价,权力因素约占50%,收入因素约占35%,声望因素约占15%。权力最高的职业依次为:党政机关负责人、厂长或经理、工商税务干部、公安政法干部、物资管理干部。收入最高的职业依次为:歌星、厂长或经理、房地产经营者、外商代理人、私人企业主。声望最高的职业依次为:大学教授、科学家、厂长或经理、党政机关负责人、律师。可以看出,中国虽然仍是一个官本位的社会,但市场经济的发展使得经济收入成为衡量职业地位高低的一个重要因素,传统的职业声望已相对贬值。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就业结构趋于“白领化”。随着知识进步和技术革命的推进,由于新产品的不断开发,办公室自动化以及环境问题的出现。任何一个产业都将大量需要专业的有技术的工人。从整个趋势来看,在就业人数上,管理和技术人员会有很大增长,一般服务性人员(有中等文化程度)有较快的增长,而体力劳动者以及从事农业的工作人员增加得很少,某些工种的人数还会减少。

——择业观逐步从传统思想中解放出来,初步形成与市场经济相适宜的新型择业观。其变革趋势主要表现为:一是自主性。随着国家劳动就业政策的改变,“统包统分”安置就业变为“在国家统筹规划和指导下,实行劳动部门介绍就业,自愿组织起来和自谋职业相结合”的方针。传统的“等、靠、要”国家劳动部门安置就业变成了企业自由佣工、劳动者自主择业的双向选择的灵活的就业模式。二是务实性。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把竞争机制引入劳动力市场,因此大单位、名院校其经济效益和对人才的需求明显不如中小集体企业甚至个体私营企业。许多大学生和高科技人才“低就”意向加强,务实创新取代了求大慕名。三是开放性。市场经济下,就业体系是开放的,人和财的结合要按基本经济规律即价值规律、供求规律而定,受其它人为因素的影响日益减少。四是多元性。改革开放和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确立以后,人们的择业面大大拓宽,劳动力结构已从单一的国有单位职工演变为国有、城镇集体、其他(如“三资”企业等)以及城镇个体劳动者、私营劳动者等多方面组成的有机体。五是危机感。在市场经济下,劳动力作为商品进入市场,通过市场竞争上岗。我国巨大的劳动力市场和有限的就业岗位,加之传统产业结构的调整,下岗、失业现象在所难免。面对这一困境,传统的“等、靠、要”、人人就业、不要竞争的观念从根本上发生了改变,人人都要有危机感、紧迫感和进取精神。

标签:;  ;  ;  ;  

社会转型期职业结构的变迁_经济转型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