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京津走廊”科技产业带建设的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走廊论文,京津论文,科技产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人类进入新的世纪,国家间的竞争演变为大城市群和大都市圈竞争的趋势更加明显。由大都市联结而成的都市带对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也日益突出。带状经济区可以根据其功能型式和主导产业等的不同,划分为都市带、产业带、高新技术产业带等不同类型。在我国的环渤海地区,沿京、津、塘高速公路正在形成一条高新技术产业带,其在我国经济发展总体格局中的重要地位正日益凸显出来。
一、当前国际生产要素转移的趋势
首先,发达国家的制造业“向东亚地区转移”是当前国际生产要素转移的一个最为明显的趋势。特别是在全球经济的低迷中,中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和投资环境的不断改善,使得中国等东亚国家和地区成为发达国家制造业转移的首选之地。这种转移与上个世纪60-70年代明显的不同之处是其转移的制造业项目融入了更多的技术和新型工业化的内容,而不只是利用发展中国家的劳动力进行简单加工。
其次,与制造业转移相适应的,是发达国家的投资、技术、信息乃至人力资本的转移增多。国际生产要素转移的这种动向过去是、将来也会是促进国际资本流动、推动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第三,随着国际资本流向的转移,即制造业向东亚地区的转移,将会有更多的资金流入东亚地区,使这一地区的经济增长速度继续在全球保持领先地位。
第四,国际研发中心和跨国公司总部的转移增多。作为科技研发和先进生产力的源泉与基地,国际科技研发中心和跨国公司总部向发展中国家的转移,成为国际生产要素转移中最引人注目的领域,也成为考察发展中国家投资环境优劣的一个重要尺度。
值得注意的是,在知识经济时代和“后工业社会”,随着生产要素内涵的不断变化和丰富,在国际生产要素的转移中,出现了从原先以物质要素为主向非物质要素为主的转变,这一点应引起我们的重视。例如,后者中的“虚拟”成分增多了,包括商标、专利、信息、特许经营、在东道国股市融资、技术诀窍等等。而国际研发中心的转移更是对东道国的技术能力、人力资本储备、创新环境、市场的可竞争性等提出了全新的要求。总的来说,国际生产要素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的趋势未变,这一点从中国、印度等国家引进外资的迅猛势头中可见一斑。
国际生产要素的这种转移,实际上体现了生产要素在一个相对自由的环境中的必然走势,即从低效率的产业部门和地区向高效率的产业部门和地区的转移,从而使一定的资本能够获取更大的利润。发展中国家投资环境的改善和发达国家生产成本的提高成为这种转移的主要推动力量。
在这种国际产业结构的大调整过程中,我国由于处在国际分工和产业链条的低端,因而所获比较利益相对不高。例如,虽然已经出现中国将成为“世界制造业中心”的说法,但从我国大宗出口产品的结构上看,工业制成品中产品附加值高、科技含量大的产品比重仍然不高,因此,在这种转移过程中所获的“结构性增长”的效益并不明显。所谓“结构性增长”,是指要素的转移使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成为可能,从而带来经济增长。如20世纪90年代的美国,已经有了结构性增长的成功实践。自由灵活的经济制度,开放电信领域和鼓励信息网络的政策,为生产要素向高效率产业的转移创造了条件。同时,外来资本的竞争又加速了国内生产要素向高新技术产业的转移和产业升级,创造出巨大的结构效率和结构性增长,由此也产生了所谓高增长、低通胀、低失业的“新经济”。
一般认为,结构性增长对于那些制度效率减弱、技术创新困难、资本要素比较缺乏的发展中国家,特别是对农业人口众多、经济落后的中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中国经济结构正日益走向多样化和国际化,国内不同产业之间、国内产业和国际产业之间的生产效率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在生产要素总量一定的情况下,将低效率产业部门的生产要素转移到高效率产业部门就可以获得结构效率,并以此推动经济增长。也就是说,将国际、国内的强势生产要素向特定区域集中,并辅之适当的政策,就可以在较短时间内产生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创新源泉。大都市间科技产业带这样的特定区域,正可以在科技创新过程中发挥其先导和示范作用。
三、京津塘高速公路高新技术产业带的发展基础与优势
根据近几年京津塘高速公路高新技术产业带的实际发展情况,以及京、津两个特大型城市进入“十五”时期以来的发展变化,我们可以初步将产业带分为狭义和广义两个范畴。
1.狭义:从大兴—廊坊—武清—北辰—塘沽海洋高新区—泰达。
2.广义:从中关村—亦庄—大兴—廊坊—武清—北辰—海洋高新区—泰达。
无论从广义的角度还是从狭义的角度进行分析,这条产业带上各个节点的现有基础和经济发展的表现都是令人信服的。
——北京中关村。作为产业带的广义起点,在国内外都已经具备了相当高的知名度。“十五”期间中关村的增长速度在18%左右,预计2005年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工业增加值500亿元,约占北京市工业增加值的38%,占北京GDP的12%,2010年将超过15%。同时,中关村将形成“一区五园”的发展格局,即以中关村为核心,包括海淀园、昌平园、丰台园、电子城科技园和亦庄科技园。
——北京亦庄开发区。北京亦庄经济技术开发区汇集了包括诺基亚公司在内的873家企业,其中有数十家企业致力于生物技术与新医药的开发研制,涉及病理、病毒、中西成药、医疗设备等各个不同领域。
——北京大兴工业园区。位置在玉泉营环岛向南9公里,在高速公路采育镇设有开口。园区以北京第一个卫星城——黄村的市政基础设施为依托,地理位置和交通条件俱佳,已经形成基因园、软件园和留学生创业园三园鼎立的发展态势。目前规划面积达到5平方公里,入区企业237家,施工面积41万平方米,竣工面积35万平方米。园内企业总投资20亿元,累计实现总产值15亿元。区内已经基本形成了以软件开发、机械制造、生物制药、印刷包装和服装等行业为主的产业特色。
——河北廊坊开发区。位于京津两个特大型城市之间,京津塘高速公路由此穿越。将“高科技、外向型”作为发展战略定位,抓住国内外大财团、跨国公司开拓中国市场、绿色奥运和国家科研院所体制改革的机遇,充分利用毗邻京津的区位条件,走出了一条“依托北京、服务北京、融入北京、借势发展”的路子。目前已引进26个国家和地区的900多家客商进区投资建厂。
——天津武清开发区。在入区的444家内外资企业中,有高新技术企业33家,其中5家企业拥有自己的研发机构,包括天狮集团、红日药业、爱康药业等。目前,已经形成了电子信息、新型材料、机械制造、生物制药四大主导行业。
——天津北辰科技园区。已有来自15个国家和地区的近百家企业投资建厂。知名的外资企业有LG、可耐福等,内资企业则以天士力公司为龙头。目前园区已形成六大产业群体,即以韩国LG为首的机电一体化产业群体;以德国可耐福为首的新型建材产业群体;以香港华润集团为首的饮料食品产业群体;以台湾正新集团为首的橡胶化工制品产业群体;以中国天士力集团为首的生物医药产业群体;以日本高丘六和公司为首的汽车配件产业群体。这六大产业群体占北辰园区经济总量的比重90%以上,每年的增长速度不低于25%。
——天津海洋高新技术开发区,是国家级的高新技术开发区,坐落在塘沽区,毗邻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目前区内高新技术企业年产值占全区企业产值的45%,占全区GDP的52%。有30多家企业通过高新技术企业认证,大多数企业在国内同行业中处于领先地位。同时,投资环境的优化和创业服务中心、孵化器等的建设方兴未艾,发展势头较好。
——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泰达)。以超常规的发展速度和良好的投资环境闻名遐迩。近几年来又在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上取得了突破性进展。2002年全区高新技术产值已达618亿元,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59.9%,占天津市高新技术产品产值的61.8%。已形成以研发中心和研发型科技企业为主体的区域特色,重点在电子信息和生物医药,包括芯片设计、功能基因组学、药品开发、转基因动植物、干细胞、基因芯片、纳米技术、电动汽车、结晶技术、膜技术、数字信号处理、计算机软件等。
通过对以上各节点的简要介绍可以看出,京津塘高速公路高新技术产业带的形成已呈“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之势。产业带的真正形成,将为各园区的发展带来新的契机,因为,产业带的出现将大大提高整个区域的国内外知名度,对国外高新技术和创业投资资金的吸引力会空前增强。另外,产业带的推出还将引起方方面面的广泛关注,使得基础设施建设和各区域项目的协调更为顺畅。
三、将京津塘高速公路高新技术产业带建成“北方硅谷”的政策思考
1.全面整合产业带的资源,使其发展模式由原先的“点”向“线”转变,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要改变以往各自为战的状态,对各节点的发展做通盘考虑,经过整合使之首先在经济活动和科技研发方面实现一体化,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提高区域竞争力,让产业带的品牌在国内外产生较大影响。在此基础上,再考虑突破现有行政区划的限制,使产业带在发展规划、项目引进乃至统计指标上实现真正的一体化。
2.争取将产业带的发展列入国家发展规划,形成体制上一体化、机制上协调化和规划上统筹化的发展格局。沿线两市一省应共同努力,争取国家将这一产业带的发展列入规划,这对于取得国家政策的支持、促进产业带的大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制定统一的产业带产业布局规划和产业政策,对于产业带的发展也十分重要。特别是在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分别在80年代和90年代取得了迅猛发展之后,位于环渤海地区的这条产业带的发展,将会有力推动北方地区的经济发展,成为新世纪中国经济发展的第三个热点区域和新的增长点。而且由其特性所决定,这个增长点在推动新型工业化和提升我国总体科技实力方面将发挥独特的作用。
3.产业带沿线两市一省立即行动起来,建立官方或半官方的、类似管委会的产业带发展协调组织或联席会议制度,共同携手谋划产业带发展大计,努力解决当前发展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如各节点之间的恶性竞争、产业分工不明确、引进项目与相关园区的发展规划并不十分吻合等问题。目前可以做到的是,由新成立的产业带管理协调部门统筹项目的摆布,即项目不一定就放在引进或谈成项目的园区,而是根据各节点分工布局的需要,放在最适宜的园区中。同时为了调动各园区招商引资的积极性,凡是引进项目的园区,可与最终摆放项目的园区按一定比例实行利益共享。总的目的就是要让各节点的产业布局更加合理。
4.要对产业带的发展实行财政金融方面的支持。在财税政策上,应对高新技术产业带上的孵化机构一律免征各种税收,在孵企业一定期限内上缴的各项税收应全部返还孵化机构,以促进孵化器的发展,并提高社会各方面投资孵化器的积极性;内资高新技术企业除享受高新技术企业的相关优惠政策外,还应本着国民待遇的原则,享受外资企业的各项优惠政策。目前,从天津的情况来看,高新技术企业在所得税方面的负担有所加重,2002年起由原先的15%税率调高到33%,对企业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应予以调整。在金融政策方面,要支持中小型民营科技企业的发展,在完善资金管理、拓展担保方式和创新信贷方式等方面做出新的探索,加大对那些技术含量高、市场前景和经济效益都比较好的项目的扶持力度。
5.解决好高新技术企业认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目前在高新技术企业认定上的一些做法不尽合理,企业反映比较强烈。例如,税务部门直接参与产品的技术鉴定,往往容易从征税的角度来考虑问题。而认定工作是对企业的生产技术是否符合国家有关规定及是否属于高新技术而进行的专业认定,通过了认定,意味着该项目就可以享受国家有关的所得税优惠政策。因此,建议认定工作主要由高新区的管委会和有关技术专家来做,税务部门退出认定过程,把主要精力放在对通过认定的企业的缴税情况及其真实性进行核实并按规定办理退税手续上来。
另外,还要解决好企业认定的相关政策上存在的不协调问题。例如,在确定产品或技术归属问题上,目前就有2000年国家科委324号文件和2000年高新技术产品目录两个不同的标准。在此情况下,企业常常无所适从,有些科技含量较高的产品却难以被列为高新技术产品。因此,应尽快出台统一的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标准。
6.鼓励高新技术产业带的企业“走出去”,扩大技术出口。对产业带内凡列入《国家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目录》的出口企业,加大扶持力度,包括增加出口贴息额度等。对尚未列入目录但已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的,可以享受同等待遇。
7.进一步优化产业带的技术创新环境和人才发展环境,增强自主研发与创新的能力。创新环境无论对科技园区还是产业带来说都是十分重要的。而对产业带这种原先相对松散又相对较远的区域来说,形成一个较为开放、宽容的创业氛围尤为重要,这是由科技研发与创新的本性决定的,这一点可以从美国128公路科技产业带和硅谷的发展实践对比中得到佐证。要从科技研发特别是中小型科技企业发展的自身规律出发制定政策,减少对企业的干预,为企业的发展创造更加宽松的环境。产业带内的人才引进应实行特殊政策,对于高级人才和正在从事项目研究的人才,应在工资待遇、科研经费、住房条件以及国内外培训与交流方面提供更加优厚的待遇,以便引进人才,留住人才,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另外,应加大对熟练工人和技术工人的吸引力度,这是使科技成果得以实施并走向市场的重要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