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组合作学习现状的分析与思考_小组合作学习论文

小组合作学习现状的分析与思考_小组合作学习论文

关于小组合作学习的现状分析与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合作学习论文,现状分析论文,小组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美国著名教育评论家埃利斯曾说过:“如果让我举出一项符合‘改革’这个术语的教育改革的话,那就是合作学习。因为它建立在坚实的基础之上。”所谓合作学习,就是指课堂教学以小组学习为主要组织形式,根据一定的合作性程序和方法促使学生在异质小组中共同学习,从而利用合作性人际交往促成学生认知、情感的教学策略体系。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常常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共同完成某一设定目标,如讨论、演唱、合奏、创作、游戏等。学生通过共同讨论、互相交流的学习来感受和体验音乐、探讨和表现音乐,利用小组群体的力量来完成音乐创造学习,扩大音乐文化视野,同时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学生互助协作的精神、与他人和谐相处的良好习惯等非智力素养也得到了很好的培养。

自新课标颁布实施以来,合作学习就作为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以其特定的形式受到越来越多教师的青睐。因此,我们有必要对这一“课堂存在”作深入的研究与思考。小组合作学习的现状如何?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如何?怎样使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和质量得到最大的发挥?

笔者切取了音乐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几个片断进行分析,发现“热闹”的现场背后,只有41%的小组学习具有积极效果,51%的小组学习是成效甚微,流于形式的花架子,8%的小组学习则是浪费时间的无效劳动。请看片断一则:

在学习《长江我的家》(人教版六年制五年级下册),教师让学生小组合作自学曲谱,每组配有一架电子琴。教室一下子热闹起来,笔者身旁的一个小组,先选出一名会弹电子琴的学生弹琴,弹琴的学生键盘基础不错,可她只顾自己弹琴;有三个学生认真地划拍视唱,可惜跟不上电子琴的速度;另外两个男生在嘻闹;还有一个学生坐着闷声不响。两分钟后,小组学习结束,各小组开始交流展示,但效果不理想,学生不能像老师期望的那样把曲谱比较完整地唱下来,有几个小组只听见电子琴的伴奏声,几乎听不到学生的演唱。这不禁让人生疑,这样的合作有效吗?

笔者通过对小学音乐课堂的观察、研究发现,有些教师对合作学习这一学习方式研究不深入,理解不透彻,以至步入流行的误区,使它成了“彩色的泡沫”。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症状:

1、蜻蜓点水型

教师布置学生围绕学习内容自主学习,两三分钟后便匆匆收场,让学生汇报学习成果。这样的合作学习,多数学生得不到锻炼,自我实现的需要得不到满足,通过合作学习以促进学生发展的目的也就无法达到。

2、袖手旁观型

布置完合作学习的任务后,有的教师忙于看教案设计,有的在一旁等待,有的象征性地到学生中巡视等等。对此,有人认为:小组合作学习就应让他们畅所欲言,不能去干扰。殊不知,“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没有规矩的小组合作学习成了“自由市场”,嘈杂无序。

3、变相灌输型

为了让合作学习之后的交流更顺利,教师利用巡视的机会,将自己所希望的结果有意识地暗示给学生。表面上看,学生积极动手、充分讨论,教师放下架子、参与其中,其实质却是“变相灌输”。这剥夺了学生自主探究的权利,小组合作学习也就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

4、形式单一型

课堂讨论是小组合作学习中运用最多的学习形式。但是,这种形式在操作上往往会遇到许多困难。例如,讨论时一些优秀生会抢先把自己的意见说出来,而其他学生则失去了独立思考、发表意见的机会,从而达不到促进全体学生发展的效果。

5、无果而终型

小组合作学习结束后,有些教师便匆匆进入新的教学环节,既没有让学生展示合作学习的成果,也没有对学习活动及时总结反馈。在后面的教学活动中,学生脑海里仍然在想着合作的结果及争辩的有关问题,陷在自己的思维中,弱化了课堂教学效果。

思考一:影响小组合作学习效果的因素

1、与合作学习的内容有关

形式为内容服务。为了让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积极主动,使学习富有成效,教师必须设计适合多人合作学习的活动和作业。首先,必须有合作价值;其次,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这些活动和作业或是引人入胜的场景;或是令人兴奋的刺激;或是让人困惑的问题;或是可以预见的成就。例如,在音乐剧创作课《蜗牛与黄鹂鸟》(人教版六年制三年级上册)教学时,教师提出了这样一个创作设计:以小组为单位,集体创作一个音乐小故事,故事中必须有三种以上情绪音乐串联。这个学习内容,①容量大,覆盖了整个教学内容。既是对本课学习知识的巩固延伸,又是对本课学习掌握程度的检验;②让学生有东西创作,小组中的每个人都有事可干。有的创编故事情节、担任解说,有的创作音乐、担任演奏员,有的分角色进行表演等,充分体现了小组集体的力量,而且发挥了学生的创新思维;③此创作虽然有一定难度,但因学生有之前知识的铺垫,创作起来不会无从下手。因此,当各小组展示时,不仅把各种动物的性格特征表现得淋漓尽致,音乐也配得恰到好处。学生所表现出来的创作思路真让老师刮目相看!

2、与合作的能力有关

合作学习是一种集体的学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不自觉地发现他人的优势,学习他人,悦纳他人,完善自己,学会与他人合作,形成一种情感同化的态度,为达到共同目标而努力。但是,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却发现,有些小组的学生虽然面对面坐在一起,却各忙各的事,无法交流,不会合作,小组学习形同虚设。那是因为我们面对的是未成年的学生,其主体性受其身心尚未成熟的状态制约,认识水平、交往水平、自律水平有一个逐渐发展提高的过程,学习行为需要监护、引导和规范。比如前面提到的《长江我的家》中的小组合作之所以失败,主要原因是学生根本不知道怎样合作。因此,“要使小组合作学习”富有成效,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制定选择小组活动规则,探索小组学习的方法。如:如何在小组中表达自己的观点;懂得聆听别人的发言时尊重他人的表现;指导小组长的工作方法,提高其组织管理能力等等。例如欣赏《龟兔赛跑》,老师请学生以小组讨论的形式谈谈对乐曲的感受这一问题时,可以教学生采用“人物分割,结果整合”的方式,做到人人参与。可以从情绪上谈,可以从速度、力度上谈,可以从节奏、旋律上谈,指派一名学生记录大家的发言,然后代表小组在全班进行交流。这种方法可以使学生学会在遇到困难时互相帮助,协同作战,共同成功。

另外,在每次交流结束时,教师在评价学习结果的同时,还可以有意识地评价小组间合作的能力。经常提示、强化,使学生学会交流,学会合作,使他们真正懂得:不是聪明的人能成功,往往是能吸取别人意见,善于与他人合作的人能成功。进而不断提高“小组合作”的质量。

3、与合作学习的时间有关

现在课堂上的小组合作学习普遍存在着这样一种遗憾:学生刚刚进入角色,学生的思维刚刚展开,所研究的问题刚刚有所深入,教师便偃旗息鼓,终止大家的讨论。“小组合作学习”时间的不充裕直接制约了小组合作的深入开展。记得在一次听课活动中,当有个教师宣布:“同学们,老师给大家十分钟的时间,以小组为单位,自由选一个《彼得与狼》的情节,创编音乐故事。”顿时,她的话引来了一片议论:“哇!十分钟!那么长的时间。”,“一堂课40分钟,这样花去十分钟,安排不合理!”看来,老师是十分舍不得把这宝贵的十分钟时间让给学生操作的。因为长期以来,大家已经习惯了老师主宰课堂教学时间。记得国内有位专家曾这样说过:“21世纪的课堂教学在组织形式上要加强分组教学;一对一的教学;个别化的教学。”笔者也认为,在课堂短短40分钟内,合作学习时间只是一小部分,既然组织了合作学习,就应该保证学生主动参与的时间,不要仅仅流于形式而己,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首先要向学生提出时间的要求,告诉学生速度与效率同等重要,提醒小组成员要充分、合理地利用时间,从而促进音乐课堂中的有效合作学习。

思考二:提高小组合作学习成效的教学策略

那么,如何有效地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效率和质量呢?除了要把握好以上分析所得的三点,即合作内容、合作能力、合作时间外,笔者认为还应从以下几方面把握:

1、科学正确地分组

目前,课堂上的小组基本上按座位次序就近搭配,随意性很大,这容易造成组员间的不公平参与,应以组间同质,组内异质为原则进行科学正确地分组。注意在性别、兴趣、能力等方面的搭配。还应分配角色,分享领导,体现真正意义上人人参与的思想。

2、把握好合作的时机

为了让合作学习不流于形式,并且充分发挥其积极的作用,应将小组合作学习用在刀刃上。如:

(1)在学习遇到难点,学生思维受阻时,可引导学生小组合作。

(2)在得出规律性的结论前,可引导学生小组合作。如欣赏了《单簧管波尔卡》、《雷鸣电闪波尔卡》、《闲聊波尔卡》后,可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最终得出波尔卡舞曲的特点。

(3)当某一问题可能有多种答案或多种表现形式时,可引导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如谈谈欣赏乐曲后的感受,说说乐曲描绘的形象,用动作、表情等自由方式表现对音乐的体会和理解时,教师组织学生讨论。合作表演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更能发挥主观能动性,在学生脑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3、要与其他教学形式相结合

并不是所有性质的教学内容都可以使用合作学习方式,像知识点密集的内容,更需要教师的精讲。所以合作学习要与班集体教学、个别化教学相结合,做到取长补短。教学中要把教师的指导与学生的自学相结合,把教师的提问与学生的质疑问难相结合,把传授知识与教给方法相结合。

思考三:怎样的小组合作学习才是高质量的

1、合作学习应该是有序的

小组合作的方式应是有序的,即是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相性学习。学生应有分工、有合作:如有组长的主持布置,有组员的分头准备,有学生的表演和应答,有教师的打分评价等。这样,才能为合作的有效性打下基础。

2、合作学习应该强调多向性的互动

合作学习不再局限于师生之间的互动,而是延伸到师与生、生与生,尤其是将互动的中心定位在生与生的关系上。合作学习中,让每一个学生都积极承担各自的责任,相互支持,相互配合,遇到问题,协调解决。还要做到学会倾听,接受别人的见解

3、合作学习应该是有效的

有效性的合作首先应表现在全员参与上。有组长的主持,有成员的具体分工,人人有活干,没有旁观者。其次看学生是否积极参与。如有竞赛评分、有小组的互相提问等等。更重要的是小组合作学习还必须体现出音乐学科的特点和价值。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大量的研究资料表明,小组合作学习法使用得当,在教学中确实能起到不可低估的作用。但是,我们教师也应该清醒地意识到,合作学习的教学法绝对不是万灵丹,一服马上见效,它通常需要花长时间苦练才能成功。在具体操作中,我们一定要摒弃形式主义,更新教育理念,切实优化小组合作学习的效率和质量。让有效合作学习成为音乐课堂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焕发无限的生机和无穷的魅力!

标签:;  

小组合作学习现状的分析与思考_小组合作学习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