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价值照亮个性化教育
成尚荣
【摘 要】 “个性学生与个性化教育”是教育的永恒话题,也应该是个新话题。新时代,我们要对“个性学生与个性化教育”的价值意义有清晰的认知,并有新的提升。在此基础之上,我们需要准确把握与其相关的几个要点:个性发展的价值方向和价值立场、个性的独特性与整体性、个性与社会性发展、心理倾向与个性发展的丰富形态、学生个性发展的核心价值、个性化教育与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的关系等。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个性学生与个性化教育”的关键是制度变革与教师自己的改变。
【关键词】 个性学生;个性化教育;立德树人;制度变革
一、“个性学生与个性化教育”的价值意义的认知,在新时代应当有新的提升
个性教育、个性学生及个性化教育,可以说是个老话题,已经被讨论了不知多少次,当今仍要讨论,看来也是个永恒的话题。我甚至认为,只要有教育的存在,个性教育的话题就存在,但是,在新时代,我们对它应当有新的认知。我们可以将这个话题做个概括:个性教育的时代阐释。
1.“个性学生与个性化教育”聚焦于人。
人不仅是个“类”的概念,更具有“个人”的独特性,丧失人的独特性,便失去了人的本质属性。世界之所以丰富多彩,正是因为世界是由异质的人构成的。康德在《论教育》中指出,“一切陶冶都始于个人”,“千篇一律所导致的结果只能是所有的人都按照相同原则处事。这些原则对于他们来说,只会变成第二天性”。不难看出,“个性学生与个性化教育”是回到人的独特性上去,回到人的本质属性上去。
立德树人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根本任务。立德树人,首先是人的问题,首先是树人的问题,这是“以人为本”在教育中的具体体现与落实。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绝不是培养同质化的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是对时代新人的共同要求。而只有每个学生都具有健康的个性,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才会是个丰富多彩的群体,民族才会有希望。置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之下,“个性学生与个性化教育”才会闪烁时代色彩,才会有大方向、大目标。
2.“个性学生与个性化教育”指向创新精神的培养。
著名的钱学森之问就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培养创新人才之问。但问题是,这么多年来,还没有真正破解。近来,我们又迎来任正非之问:华为的核心技术的发明与创生,关键是教育问题,教育究竟怎么改革,才能为创新时代、为中国的原创技术、为民族未来培养创新人才?如果学生创新精神培养的问题不能有突破性进展,那么钱学森之问、任正非之问只能永远搁置在高处,只有回响而无根本性解答。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再次提出,要构建更高水平的育人体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并强调要“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从根本上解决教育评价指挥棒问题”。克服“五唯”正是要扭转评价方向、落实育人机制,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具有创新思维,开创新领域,开创新技术,开创新知识。个性是创新的前提与基础,而教育担负着个性化人才培养的重任。
3.“个性化学生与个性化教育”是对教育现状的抨击。
众所周知,个性是创造性的前提,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根本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精神培养应当是“个性学生与个性化教育”的核心价值。最近读了几首孩子们写的诗,写得真好,好就好在他们有无限的想象力。比如,《鞋》这首诗:“一双双鞋,就像一辆辆小汽车。白天,它载着人们东奔西跑,晚上回来,在鞋架上,诉说着白天发生的故事。”把鞋比作小汽车,形象、生动、贴切,可是大人们很难想到;又把鞋比作人,互相讲述故事,诉说白天的经历。个性的自由释放了孩子的想象力,想象力必然带来创造力。中国孩子需要这样的想象力,把个性发展的核心价值聚焦于想象力和创造力,中华民族的复兴才是有希望的。
式(2)中,将m个点的ζi值代入上述方程可求出式(2)中的系数α0、α1、α2、α3、α4、α5,当m<3时只能求出一个系数α0,当3≤m<6时可求出三项系数α0,α1和α2,当m≥6时可求出(2)中的所有系数。由此看出,高程拟合方法应具有3个以上已知高程点,在测区地形高低起伏不大且已知高程点均匀分布的情况下,该种拟合方法求出的高程异常值是非常精确的;在地形起伏较大或者地貌复杂的测区应加以地形改正,在求出式(2)中的各项系数后,同样可以计算出j点(j=m+1,m+2,…,n)的高程异常值,最后得到各点的正常高程值。
教育现状的深处是教育制度,至今应试教育制度还没有被彻底的否定。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有人认为,人活在世上,总得应付各种考试,应试是现代人必备的素养,因此,应试教育是合理的、必需的。这既是一种误解,也折射出当下对应试教育制度的不舍和留恋。也许“个性学生与个性化教育”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现状,但需要这样的呐喊、需要这样的警惕、需要这样的轰击,哪怕是一种澄清,都是有意义、有价值的。
4.“个性学生与个性化教育”是对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回应。
培养并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在发达国家、地区和重要的国际组织已成为课程改革、教育改革的一个重点。美国研制了21 世纪学生核心素养的框架,强调发展三大技能:学习与创新技能,信息、技术媒体技能,生活与职业技能。日本突出学生的三大能力:技术能力、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就思维能力而言,着力培养逻辑思维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元认知思维能力、适应性思维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等。这些技能、能力无不指向学生的创造性,通过核心素养培养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以学生个性发展面向未来的创新时代。我们应当有这样的判断:核心素养是以学生创造性精神为核心的。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框架已经以课题组的名义发表了,我们认为其核心也是以培养发展学生创造精神、实践能力与社会责任感为重点的。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又提出在六个方面下功夫,这六个方面,其指向也是学生的核心素养。在这六方面下功夫,具有创造精神的新时代学生一定会更健康地成长起来。“个性学生与个性化教育”是对核心素养的回应,这一回应是十分积极的,帮助我们从另一个视角去看待和对待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悬臂式掘进机可视化辅助截割系统利用捷联惯导定位掘进机在巷道中的位置,捷联惯导再结合激光传感器和超声传感器获得掘进机机身位姿[10-11]。通过定时采集红外标靶图像,然后对图像进行预处理等操作得到截割头的姿态角。再将得到的截割头姿态角转化到断面坐标系,最后以可视化界面的形式显示出来,为操作人员提供直观、精准的决策依据[12-13]。
二、“个性学生与个性化教育”亟须澄清的几个要点
2016 年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界定是:经过一定阶段教育后,既能促进学生终身发展需求,又能促进社会发展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个人发展、社会发展两者是统一的、是互动的。如果只考虑学生个人发展需求,而丢弃社会发展需求,那么我们培养的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反之,假如我们只关心社会发展需求,而丢弃学生个人发展需求,那么学生的个性就会被淹没。核心素养的中国表达,明确了个性发展与社会性发展的关系,明确了个性发展的价值取向。同时,在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中,“社会参与”是一个重要的素养维度。总之,我们讨论学生个性发展,在充分关注学生的个性特点,促进学生的独特性发展的同时,要将其与社会性发展结合、统一起来。
1.个性发展的价值方向与价值立场问题。
值得注意的是,富有想象力的孩子,常常“不守纪律”“不懂得规矩”;富有创造力的孩子,也常常表现出一种“破坏力”,甚至是“摧毁力”。总之,富有想象力创造力的孩子个性非常鲜明。健康的个性,尤其是极富想象力和创造性的孩子,总是与自由精神联系在一起。自由是人存在的本质,自由是创造的保姆,舍弃自由精神便是舍弃创造精神。孩子的个性,好似一件外衣,外衣只是一种表象,内心却跳动着一颗不安分守己的心,活跃着无数的想法,也许稚嫩、也许可笑、也许错误,却是那么珍贵。
2.个性的独特性与整体性。
个性有不同的学科视角,哲学上的个性是指与共性相对应的独特性。教育史上提到的个性,是在一个人的生理和心理素质基础上,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通过教育与社会实践活动而形成和发展的。由于每个人所经历的具体生活各不相同,所以每一个人的个性都有不同于别人的特点。心理学所说的个性是指具有一定社会属性的个人的统一心理系统,是一种心理倾向和心理特征的有机结合。尽管学科视角不同,个性的特征分析、概括都是相同的,那就是个性具有独特性,又具有整体性。不注重独特性,就无所谓个性;同样,不注重整体性,个性会孤立,发生偏颇。
“意识的物化”,也即物化意识。“在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物化结构越来越深入地、注定地、决定性地沉浸入人的意识里。”[1]161当人们深陷于物化的结构中,人们只能对机械的生产过程俯首称臣,主动性逐渐丧失,只得用直观的目光打量这个世界和自我,因此也只会产生直接性的认识。“这种物化意识是对外在的物化现象和物化结构的认同,是对外在规律和命运的服从,是主体的批判和超越纬度的缺失。”[2]
3.个性与社会性发展。
人的个性发展与社会性发展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个性离不开社会性发展,个性也是一个人社会性发展的一部分,是社会性发展的一个重要表现,或者说是社会性发展的一种形态。这印证了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理论观点: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生活在社会中,关注个性发展,必定关注社会性发展。因此,我们绝不能只关注个性发展,而忘却了社会性发展,两者要结合在一起,统一起来。
然而,在当前的数学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因为数形结合的教学意识不强、疏于对数形结合教学技能的练习,无法在教学过程中准确、规范、清晰、高效的绘制出便于学生理解与记忆的图形。很多教师仍然沿用过去死记硬背、题海战术的教学方法,学生的积极性在复杂繁重又提高不明显的数学学习过程中时常受到打击,教育教学的水平成绩始终得不到长足发展和进步。
火山,在我的记忆里总是冒着滚滚浓烟,火红的岩浆流淌出来,坐在电视屏幕前我就感觉一股热浪扑面而来。从来都感觉,火山对于生活在济南的我是遥不可及的,没想到去了一趟昌乐,竟然有机会与火山来了一个面对面的交流。
我们寻求最好的教育。适合的才是最好的,适合的教育才能培养有健康个性的学生。个性学生与个性化教育固然有许多技术问题、方法问题、途径问题,但更有一些深层次的理论问题必须搞清楚。比如什么叫个性、什么叫个性学生、什么是个性化教育……其间,一定会涉及讨论问题的视角与方式,还夹杂着价值和意义问题。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那就是一定要从更加积极的方面去认识与理解,准确把握几个要点。
长期以来,中国和东盟的艺术高校的对外合作与交流重点区域在欧美,双边交往以政府主导为主,且合作较少。近年来,随着中国和东盟经贸关系日益密切,艺术高校之间也频繁互动,相互认可程度逐年提高,双方也有意提升合作水平,由此呼唤出双边交流与合作创新机制。
风格,是在艺术创作活动中客体与主体的本质联系,通过艺术作品表现出来的整体风貌和鲜明的独特性。可以说无独特性就无风格可言,独特性是风格的本质属性;但独特性离不开一个人的整体性,个性折射出整体性,个性是整体风貌的一个具体表现。学生有不同的认知风格、学习风格,表现出不同的个性,实践中,我们对学生个性的独特性关注是很不够的。此外,我们也不能只顾及个性而忽略整体性,这样的个性化教育是不全面的,这样形成的学生个性很有可能是不稳定的、不健康的。从这个角度看,学生的个性化教育应建立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之上,有个性的学生应当是全面发展的人。将个性与共性结合起来,正是教育哲学上的一个重要命题,也正是教育实践中的一个重要命题,是教师实践智慧的体现。
4.心理倾向与个性发展的丰富形态。
从心理学看,个性是一个人的心理倾向所形成的心理特点。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心理倾向、形成了不同的个性,因此我们绝不能用一种心理倾向,一种心理特点去衡量和要求所有学生。个性发展有不同的形态,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个性也呈现在学生发展的不同领域,有不同的追求。有的学生个性是外向的,有的则是内向的,有的是热烈的,有的则是沉潜的;有的是敏感的、快捷的,有的则是迟缓的;有的倾向于人文学科,有的则倾向于自然学科……形态不同、方式不同、领域不同,个性世界五彩斑斓、丰富多彩,这才是健康的个性化教育生态。倘若评判的尺子只有一把,那么个性世界趋同,也就无个性可言。
有教师有这样的疑问:学生的个性究竟能不能改变?针对这个问题我们可以有以下视角。其一,涉及学生个性的稳定性与发展性问题。个性肯定具有相对稳定性,否则就没有什么个性可言。但是稳定性不是静止的,更不是僵化的,个性也具有发展性,否则还提个性化教育干嘛?个性化教育的前提正是基于个性的发展性特点。其二,涉及学生的行为模式问题,个性稳定后常常通过行为模式来呈现。也就是说行为模式一旦形成,个性就稳定下来了。那么,要改变学生个性,就非改变学生的行为模式不可。其三,涉及改变什么样的个性。毫无疑问,要改变学生不健康的个性。这里又可回到第一个要点,即引导学生进行价值澄清和价值选择。
5.学生个性发展的核心价值。
教育改革包括教学改革,正在改变着教育的现状,并且已有了可喜的进展。新的曙光站在未来之处,照耀着我们,召唤着我们,鼓舞着我们。但是,我们还不能过于乐观,教育现状常常会令我们担忧,“教育之痛”仍然存在。“早上起来得最早的是我,晚上回来最迟的是我,作业最多的是我,负担最重的是我还是我”的现状改变不大;“不要给我背不动的书包,给我带得走的能力”的理想目标远未实现;以解放为核心的制度变革没有到位,相反,制度仍在束缚学生,甚至在扼杀学生创造力的现象还很严重。这样的现状,如何培养创新人才?
个性发展、个性教育是不能离开价值评判的,也不能持价值中立的态度。生活中价值处处存在,价值让生活有意义、有方向。当今社会是一个文化多元的社会,价值也是多元的。学生对价值辨别能力还很弱,常常处在困惑之中,有时还会发生价值观扭曲。因此,我们必须对价值进行澄清,帮助、引导学生有正确的价值取向。不可否认,个性一定有健康的,也一定有不健康的,而健康抑或不健康与价值取向紧紧联系在一起,正确价值观引领下的个性发展才是健康的,否则就是不健康的。所谓个性学生,一定是指有健康个性的学生;所谓个性化教育一定是指促进学生个性健康发展的教育,绝对不能离开价值教育,而对个性发展泛泛而谈,更不能让错误价值观进入学生个性发展中,成为个性发展的内涵。这就是个性化教育的价值立场、价值方向,必须鲜明、坚定。
6.“个性学生与个性化教育”要扎根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上。
“个性学生与个性化教育”说到底是“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对此我们已经有了非常明确的方向,即立德树人。立德树人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根本任务,也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根本方向。立德树人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因为它是从丰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土壤里长出来的,体现了中华民族育人的初心。我们要培养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从小学会做人,从小学会立志,从小学会创造。同时,要通过立德去树人,德育不能代替一切,但德育可以统领其他各育,渗透在其他各育之中,五育协同,形成合力。再有,立德树人要解决为谁培养人的问题,我们的回答同样鲜明、坚定:培养社会主义的建设者与接班人。
“个性学生与个性化教育”是立德树人的题中应有之义和重要之义,也是在立德树人大框架之中。个性化教育、个性学生的发展才有方向感,才有大视野、大格局,也才有真正实现的可能。应当明确的是,在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以及增强综合素质六个方面下功夫,既是对“个性学生与个性化教育”的方向性、目标性规定,又内在地包含着“个性学生与个性化教育”的意蕴。无论在哪个方面下功夫,我们都在鼓励学生增强创新的自信,志存高远、敢于担当、不懈奋斗,这样扎根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个性学生与个性化教育”才有了更宏大的背景,有了更高的价值立意。
三、“个性学生与个性化教育”关键是制度变革与教师自己的改变
“个性学生与个性化教育”话题具有牵引性、推动性和深刻性。所谓牵引性,是指这一话题可以牵引教育有关方面的改革;所谓推进性,是指这一话题可以有力地推进课程改革、教学改革;所谓深刻性是指这一话题,触碰到理念问题、制度问题。
1.制度应当创新。
“个性学生与个性化教育”需要制度支撑,建立健全有关机制。一是评价制度与方法的改革创新。评价不只是诊断,更不是为了挑选和淘汰。重庆巴蜀小学提出评价要从“是什么人”走向“成为什么样的人”,这一评价理念具有前瞻性和深刻性,引导着评价制度和方法的深度变革。二是考试制度与方法的改革与创新。考试的重点要从对知识的考核转向对学生核心素养,尤其是对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考查,考试的方式方法也应多样化。三是学生管理制度与方法的改革与创新。这方面改革的空间还很大,如免修制、免考制、跳级制(包括跳科不跳级的制度)、小先生制;为学生提供更多创新的平台与机会,如学生的创作工作坊、学生个人展示会、学生论坛、报告会、学生轮值主席制等,都是个性发展的平台与机会。
制度变革的核心是解放学生。制度对所有人公平,一律平等。制度为的是行为规范、遵守规范,但这不是制度及其管理的核心,制度及其管理的核心是解放人。正如中国社科院赵汀阳所说,此时对规范的尊重,不如说是对人性的尊重,对自由的尊重。必须指出的是,当下的管理制度仅止于规范,离解放学生这一核心还有很大距离。这与我们文化传统中过于注重规范的文化习俗有关,我们要摆脱这一传统的文化习俗,进行制度的突破性变革,让学生走向自由和创造。
例句:The idea has been around for ages without catching on.
2.教师必须改变。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提出,学生要“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这是学生发展的四个支柱。2003 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又提出第五个学会,即学会改变,成了第五个支柱。这五个支柱同样可以支撑教师专业发展。面对迅速改变着的社会,面对新技术的不断涌现,面对深度变革着的教育,包括面对着发展中、改变着的学生,教师怎么改变?“个性学生与个性化教育”正是对教师专业发展的新挑战,是教师学会改变的高平台、好机会。我们可以这么认为,要进行个性化教育,教师首先要确立个性化教育的理念,把握个性化教育的方式方法;要培养个性学生,教师首先要做有个性、有创造性的教师。一是要将儿童研究当作自己的第一专业,作为教师的第一基本功。只有真正了解学生,才能发现学生,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我们要将蒙台梭利在《童年的秘密》中说的“他(儿童)来到这个世界,可是世界不了解他,不接纳他”改写过来:“他来到这个世界,世界了解他,悦纳他,发现了他,发展了他”,于是我们破解了童年的秘密。二是要建立多重学科视角。随着知识的发展与创新,学科走向了融合,我们可以从不同的学科视角,用不同的学科方法来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如前文所述,个性问题,既有心理学的视角,也有教育学的、社会学的、哲学的等视角,融合的视角有利于从不同的角度,从整体上把握个性化教育问题。这就要求教师要多读点书,开拓知识视野,开阔思维的广度,让自己更加丰富起来,更加贴近学生,走进儿童的心灵深处。三是要学会讲故事。故事让时间人格化,讲述故事提供了一个可以分享的世界。教师应是个会讲故事的人,应是一个有故事的人,应是和学生共同创造故事的人。让故事呈现个性化教育的理念,让故事折射出个性的光辉。四是要树立学习的榜样。于漪老师说:“教师,一个肩膀挑着学生的现在,一个肩膀挑着国家的未来。今天的教育质量就是明天的国民素质。”她在《于漪与教育教学求索》扉页上写道:“一辈子做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她还说,一走上讲台,生命就开始歌唱。是的,我们的生命要为学生而歌唱,为培养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有个性的学生而歌唱,为中华民族的未来而歌唱。这是新时代的一支教师之歌。
3.“个性学生与个性化教育”是个文化过程。
我们应在文化的进步中迈向个性化教育的境界。个性化教育的过程是一个文化教育的过程,是不断提升文化认同的过程。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是万里长城,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是黄河长江。前一段时间我在成都都江堰进行课改调研的时候,重温习总书记的话,都江堰水利工程也是中华文化的源头。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是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是春节的鞭炮、端午的粽子、中秋的月亮。这些文化符号带来民族认同:我是中国人,我们是中华民族。强调民族认同的时候,还要强化国家认同,当下最紧迫的问题是国家认同,此外还有社会主义认同,包括共产主义认同。习近平总书记最近说,每一个学生要有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爱国的情感,强国的志向,报国的行动,这才是最为深刻的个性化教育,是我们需要培养的“个性学生”。
【中图分类号】 G4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5-6009(2019)63-0008-06
【作者简介】 成尚荣,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南京,210013)研究员,原江苏省教科所所长、国家督学,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家、教材审查委员。
标签:个性学生论文; 个性化教育论文; 立德树人论文; 制度变革论文; 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