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格尔与辩证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黑格尔论文,辩证法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黑格尔哲学在中国的地位是很高的,虽然人们时时刻刻在批评 他的唯心主义,但是,这个唯心主义体系所蕴含的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理论来 源之一。所以,不要说在思想理论界,即便在思想理论界以外,黑格尔也是很受人重视 的。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情况便大变了。谈论与研究黑格尔的人越来越少了,为什么 ?原因在黑格尔哲学以外。即因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失宠了。结果便殃及池鱼,黑格尔哲 学也失宠了。
笔者认为,随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来面目得到恢复和发扬,黑格尔哲学无疑将再度 受到人们的关注。马克思主义哲学既不像不懂得它却又自认为是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所 理解的那样,是绝对真理的化身;也不像没有学过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朋友们断言的那样 ,它一无是处。马克思主义哲学并不是几个人想入非非的杜撰,而是时代的产物。所以 ,它的生命力并不会因我们的好恶而增减。现在的问题是,虽然粉碎“四人帮”已经四 分之一世纪了,但是本本主义、教条主义还是我们前进道路上的主要阻力,这可能是因 为封建的遗毒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还严重地存在。所以不管干什么总希望有个真命天子 、开明君主来作主,干什么总要查到了红头文件上的根据才放心,十多年前我曾提出, 要彻底批判教条主义,便得批判仕而优则学;似乎一个人的马克思主义水平,不是取决 于他对马克思主义的刻苦学习与研究,而是取决于他官位的大小。这种愚昧的官本位思 想,是理论研究前进道路上的最大障碍。
当前我们特别要发扬理论固有的分析批判精神,强调独立研究,结合现实与历史,认 真地并系统地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只要有这种态度,那末,尽管摆在我们 面前的困难不小,我仍然相信前途是十分光明的。
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核心。从历史联系上说,它当然来之于黑格尔的辩证 法。所以,实事求是地来考察一下黑格尔是如何提出了系统的辩证法理论的,他又是如 何去认定辩证法的基本规定性的,所有这些工作,对我国的哲学界来说,决不是可有可 无的工作。
一
现在我们先来谈谈黑格尔是如何提出了系统的辩证法理论的。在历史上,任何一项重 大的理论创新,都不是一个思想家凭空想出来的,而是历史上正反经验的总结。要说系 统辩证法的出现,我以为还得从休谟说起。
大家都熟悉休谟关于他的怀疑论说过一段名言:如果我们的知识全部都来源于经验, 那末再要问在经验以外还有没有某种不依赖于经验的东西存在?那只能请教于经验。但 经验在这里沉默了,而且也不得不沉默。为什么不得不沉默呢?因为只要我们回答了, 不管我们回答有还是没有,都有悖于经验主义的大前提,即与“我们的知识全部都来源 于经验”一说发生矛盾。所以,要坚持经验主义便只能保持沉默,既不说有也不说没有 。不过,不回答便留下了一个最大的问题,即经验到底是主观自生的还是有客观源泉的 呢?
休谟留下的这个问题,曾极大地启发了康德,使他认识到以往的思维方式有问题。问 题究竟何在呢?他以为问题就在于以往的认识论首先假定了认识对象的客观存在,然后 再寻找认识如何全面把握它的途径。现在既然这条道路行不通,那么我们不妨反过来尝 试一下,犹如哥白尼批判托勒密、亚里士多德的天体运行图时所作的那样。过去是以客 体为轴心,让主体围绕着客体去旋转,现在反过来,不妨以主体为轴心,让客体围绕着 主体来旋转。通俗点说(也可能是稍加夸大一点说),过去的认识论以为,因为客观上存 在着什么,所以主观上才认识到存在着什么;不过认识到的是不是就是客观上存在着的 呢?还有待进一步证明。现在反过来说,因为主观上认识到存在着什么,所以就说客观 上存在着什么。这两者的一致性,当然也就是无需证明的了。这就是康德所谓的哲学中 的哥白尼式的革命。康德的这套理论,用他自己的话说:认识得以成立的条件也就是认 识对象得以成立的条件。
现在让我们来看看,康德所说的哲学中的哥白尼式的革命,对传统的思维方式作出了 什么重大修正呢?第一项重大的变化,既赋予了原来只是被动的认识主体以很大的主动 性。或者说,使原来只是接受者的认识主体变成了认识对象的主动设定者。由于这个变 化,必然就要发生另一个变化,即传统认识论所认定的先验的对立也必然要修正;或者 说传统认识论总是把认识者与认识对象的对立当做先于认识的前提,而康德却认为,没 有这一对立,固然谈不到认识,但这种对立在认识展开以前,只有逻辑上的意义,不能 有经验实在性。例如,在认识展开以前,认识对象只是一种不可言说的X(物自体或自在 之物),认识者则是一种具有先验的观念性,而没有经验实在性的纯形式(先验的自我) 。不过在认识活动的展开过程中,这两种没有经验实在性的东西一经结合,便都获得了 经验实在性。因此在康德看来,认识有两个源泉,一个是外在的给予者,一个是能思的 我。
但是,如何使两者结合起来呢?康德以为,只要对以往的经验论和唯理论来一番折衷就 行了,即一方面要有外物对感官的给予,使我们获得经验材料;另一方面,这些经验材 料,还要经由能思的自我,按其固有的先验形式进行加工,才能获得对象性的认识。但 是,由此获得的认识是不是与外在的给予者相一致呢?由此而获得的认识对象是不是就 是外在的给予者呢?这些康德都回答不了。所以,康德的理论常常被有些人指责为不可 知论。
黑格尔认为,康德之所以会陷入此困境,就是因为他没有彻底抛弃以往认识论的先验 主义前提,即认识者与认识对象的先验对立。按照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观点,要彻底克服 这种先验的对立,第一就要抛弃物自体(自在之物),外界存在着什么固然要经过认识才 知道(康德认识到了这点),外界有没有东西存在,也要经过认识才知道,不能是先于认 识的设定。同时,能思的自我,也不可能如康德所说的,仅仅是一种没有任何内容的纯 形式。因为不“思”的“思”仍然是一种“思”,即还没有思外物,而仅仅思了它本身 。犹如失眠的人,告诫自己什么也别想。但真的没有想吗?不,想了,想了“什么也别 想”。所以,纯思不是纯形式,仍然是有内容的,此内容即是它自身。形式和内容是不 可分的,在这里形式即内容。
这样,黑格尔也就把康德关于认识的两个源泉变成了一个,即仅仅留下了一个自我。 但是,在感性直观中,一提起认识,当然意味着一要有认识对象,二要有认识者,现在 把物自体抛弃了,只有一个认识者了。人们一定会问,没有认识对象的认识能成立吗? 它去认识谁呢?或者说它去认识什么?认识者的对象就是他自己一说能成立吗?
在黑格尔看来,认识者以自身为对象是能成立的,而且只能以自身为对象。因为我们 要讨论的是思想,而不是感觉经验。感觉的对象是外在于感觉者的,与感觉者并列的。 所以,感觉者与感觉对象都是有限的实体。反之,思想的对象是内在于思想者的,是思 想者自身。所以,思想者之为思想者是个无限的实体。黑格尔曾经说过,思想的简称叫 “我”。这是个十分通俗而又十分深刻的概括。在我们说“我”的时候,思想者和思想 的对象不就是同一个自己吗?一个刚刚学语,还说不出“我”的孩子,即还没有健全的 逻辑思维;一个不能正确使用“我”的成年人,一定是个白痴。
不过,黑格尔认为,思想与对象的关系,或者说思想以自身为对象的这种关系,不是 像经验论或唯理论者所了解的那样,仅仅是一种直接性的关系,而是有中介的直接与间 接辩证统一的关系。例如,“我看到了什么什么”,这是一个判断、一个认识。这个认 识在我思想中,它的直接对象是什么?是“我”。不过不是任何一个“我”,而是看到 了“什么什么的我”,因而作为对象的“我”是经过“什么什么”的中介而成为对象的 。没有感觉材料的中介,作为对象的“我”仅仅是一种空洞的同语反复,一种纯形式。 只有经过了感觉材料的中介,“我”才成了有内容的现实对象。“我”作为对象的现实 性有赖于感觉材料,也就是说,“我”作为对象的现实性来源于感官对象的现实性,即 思想的现实性来之于感官对象的现实性。但是,由于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偏见,他认为, 形式是如此,实际上相反。感性对象的现实性却源于思想。他说:“感性的东西是个别 的,是变灭的;而对于其中的永久性东西,我们必须通过反思才能认识。”(注:黑格 尔:《小逻辑》,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25页。)因此,前者只是现象,后者才是本 质。“理性是世界的灵魂”,“自然界是一个没有意识的思想体系”(注:同上书,第8 0页。)。
到此为止,如果我们对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观点暂时存而不论的话,那末,我想谁也无 法否认,他提出了一种全新的思维方式。第一,他进一步发挥了认识主体的能动性思想 ,认识之所以叫认识,并不是始于外在的对象强加于主体,而是始于主体设定自身为对 象。或者说,思想的表现,就在于要说得出“我”来。第二,思想和对象的关系并不是 直接同一的关系,而是有中介的,是通过间接性而达到直接性的关系,说得确切些,即 是间接性与直接性的对立统一关系。也就是平时人们常说的,通过现象把握本质的过程 。黑格尔说,思维是依靠经验而产生的,但思维的本质恰恰又是对直接经验的否定。正 如我们的生命全靠有食物,但生命之为生命恰恰又要消灭这些食物。“在这个意义下, 思维对于感官经验也可以说是一样地不知感恩。(因为思维所以成为思维,全靠有感官 材料,而且全靠消化、否定感官材料。)”(注:同上书,第53页。)第三,以上两条的 关系也不是简单并列的关系,而是相互蕴含的关系。我为什么会把自己分裂成为认识者 的我与认识对象的我呢?就是因为有异于我的外物存在(包括异于我的你和他存在着); 但是,我之所以能知道有异于我的物和人存在,又在于我把自己设置成了对象。这两个 方面,既无法分出它们在时间上的先后,甚至也无法分出逻辑上的先后,它们是相反相 成的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所以,黑格尔说,这种思维方式是没有现成起点与最后终点 的无限的思维方式。
总结起来说,黑格尔提出了一种与传统的形而上学思维方式完全不同的辩证的思维方 式。传统的形而上学思维方式认为,认识的对象是给定的;黑格尔认为不然,认识的对 象是认识者主动设定的。传统的形而上学思维方式认为,认识和认识对象的关系是直接 同一的关系;黑格尔认为不然,两者是直接与间接对立统一的关系。传统的形而上学认 为,绝对真理是能够最终完成的(或最终实现的),黑格尔认为真理是一个过程,绝对真 理体现在相对真理的无限发展的长河中。而且,由于黑格尔认为存在的本质是思维,所 以,认识展开的过程也就是存在展开的过程。也就是说,不仅认识发展的过程是辩证的 ,同时,存在发展的过程也是辩证的。
到此为止,我们大体上分析了由休谟哲学到黑格尔哲学这一发展过程中,思维方式转 变的逻辑过程。那末,发现这一过程的现实基础是什么呢?以往的教材和著作中常说, 一是自然科学的成就,二是18世纪法国大革命中阶级斗争的实践,我以为这些都是没有 根据的假设。因为,大家所说的科学成就都晚于黑格尔的辩证法,至于18世纪法国的阶 级斗争,对当时积极参与了这场斗争的思想家尚没有获此启发,只敢在思想里闹革命的 黑格尔却从中获得了超越性的认识,岂非可笑。所以,我认为,启发黑格尔认识到了辩 证思维这一秘密的现实基础,是对经济学的研究,使他对人的存在方式有了较为深刻的 认识。他在《小逻辑》中,在谈到哲学的认识方式时说:“禽兽对于足以满足其需要之 物,俯拾即是,不费气力。反之,人对于足以满足其需要的必需品,必须由他自己去生 产和培植。所以,即就他对于外界食物的关系来说,人总是通过外物而和他自身相联系 。”(注:黑格尔:《小逻辑》,第91页。)这就是说,黑格尔看到了自然动物与自然的 关系和人与自然的关系是根本不同的,自然动物只是适应自然而生存,所以,它们两者 的关系是和谐一致的。但是,“自然对人来说只是人应当加以改造的出发点”(注:同 上书,第92页。)。正是这种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形成了人所特有的存在方式。这种 存在方式的特点就在于它不是简单地肯定外在给定的条件(如自然动物),相反地肯定给 定的条件是为超越与否定给定的条件,也可以说,通过否定来达到新的肯定。用黑格尔 的唯心主义语言说:“精神的本质在于扬弃这种自然素朴的状态,因为精神生活之所以 异于自然生活,特别是异于禽兽的生活,即在其不停留在它的自在存在的阶段,而力求 达到自为存在。但这种分裂境地,同样也须加以扬弃,而精神总是要通过自力以返回它 原来的统一。这样赢得的统一乃是精神的统一。”(注:同上书,第89页。)
因此,我以为辩证思维方式,是人的存在方式的理论反映。也正是这点,使它很自然 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来源。
二
下面再来看看黑格尔对辩证思维方式的基本规定及其对我们的启发。
(一)辩证法是无限思维的方法
黑格尔在《百科全书》的导言中说:“哲学缺乏别的学科所享有的一种优越性:哲学 不似别的学科可以假定所直接接受到的为其对象,或者可以假定在认识的开端和进程里 有一种现成的认识方法。”(注:同上书,第37页。)这就是说,哲学要研究的,并不是 经验中直接把握到的东西。经验中能直接把握到的东西都是可以给定的有限的东西,而 哲学要研究的恰恰是超越于这些现成的给定的有限之物。例如,物理学是研究物理现象 的,这些现象是经验中可以直接把握得到的。物理学便把它当成了现成的起点,进而去 研究物理现象的性质、规律等等。哲学恰恰不是研究这种给定的现象,而是要去追问和 研究客观上是存在着物理现象吗?或者说,我们在经验中把握到的物理现象是真实的客 观存在吗?这种问题当然不是经验能给予的,而是理性思维自己设定的。这种问题要研 究的当然也不是某种有限的存在,而是关于无限存在的问题,研究这些应用任何一种外 在的现成的有限方式都是不可能成功的。例如,经验分析的方法、理性综合的方法等等 都不行。研究它的真实的方法,就是这种无限对象的内容展开的过程。在这里,方法论 和认识论是完全一致的。
到此为止,读者们可能发现我们的解释与黑格尔上述命题的要求不尽一致。黑格尔明 确说了,哲学没有现成的(即给定的)开端,而我们却由“客观上是存在着物理现象吗” 说起了,这不是有了现成的开端吗?是的。不管是有限对象还是无限对象,要讨论、要 研究,必须要有一个由此说起的开端。问题在于:在科学中这个开端,是个不容置疑的 公理,往后的研究所要揭示的内容,都得以此为根据。在哲学中则相反,开端以后展开 的都是对这个开端的证明。就如上面所说,开端是客观上存在着物理现象吗?全部研究 就是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所以黑格尔曾形象化地说,哲学的方法是个圆圈的方法,由起 点进展到终点,实际上是回到了起点。当然不是平面上的回归,而是上升中的回归:在 起点上,内容还是潜在的;在终点上,内容已经展开了。
把辩证的思维方式,喻之为自己返回到自己的圆圈,不仅很形象,而且很深刻,它自 身中蕴含着他物,在他物中返回到自身。无论是认识还是认识中把握到的存在,都是按 照这样的轨迹在前进的。只有在这种思维方式中,才能真正理解何谓无始无终的永恒发 展。真理是个过程,不是绝对真理的最后结论;存在是个过程,它不是绝对完满的永恒 不变的天国。
所以,也可以说,有没有一个现成的、给定的起点,这是形而上学思维方式和辩证思 维方式的分水岭。没有现成的起点,当然也就无所谓最后的终点,永恒的发展即是无限 生命力之所在。
现在在谈论生产建设中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时,几乎都要批判西方文明发展中的二元对 立的思维方式。其实人类要从自然界中分化出来,进入文明社会,并使这种文明不断取 得进步,天人之分的二元对立是不可避免的,问题在于把这种二元对立当做究竟至极的 便错了。正如黑格尔所说:“认为人类最初的境界是天真无邪和谐和一致的,这种看法 ,就其认为‘分裂状态’(Entzweiung)是所有人类无法避免的,不是最后安息之所而言 ,显然是对的。但如果认为这种自然素朴的境界是至善境界,那就不对了。精神不只是 直接的素朴的,它本质上包含有曲折的中介的阶段。……在儿童的生活里所看见的谐和 乃是自然的赐予,而我们所需返回的谐和应是劳动和精神的教养的收获。”(注:黑格 尔:《小逻辑》,第90页。)
没有现成起点的思维方式,当然也就意味着在现实的认识活动外,并没有可供认识随 时选用的现成的认识方法。辩证的思维方式是现实的认识活动得以展开的内在逻辑。现 在我们的哲学教科书及大多数哲学专著中,都习惯于将辩证法归纳为几条规律,然后分 别加以阐述。似乎经过这样的学习便能懂得辩证法了。实际上这种办法很不利于理解辩 证法的精神实质。因为,这种办法已经把辩证法等同于一种现成的方法了。真正的辩证 法,体现在对具体问题作具体分析的实践活动中。
(二)辩证法是实践的能动的方法
在第一部分的历史分析中,我们已经指出了,辩证思维方式的发现是与对人的能动性 的认识内在地联系着的。当然,黑格尔所了解的能动性仅仅是精神的能动性。但是我们 知道精神的能动性其实是来源于人在实践中的能动性。没有实践,精神什么也实现不了 ,哪来能动性可言。正如上面已经指出的,实践活动的本质永远是通过肯定来达到否定 ,也即通过否定来达到新的肯定。正是实践教育人们应如此这般去认识现实,否则实践 便不可能成功。
但是,多年以来,我们一直是按实证科学的观点来了解辩证法的,即辩证法是与人的 能动性没有任何关系的纯客观规律。例如,我们常说,主观辩证法是客观辩证法的反映 ;正因为客观上是如此,所以主观上亦如此。在这里,主观辩证法与客观辩证法是直接 性的关系。事实上是如此吗?并不是如此,主观辩证法与客观辩证法不是直接性的关系 ,而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在现实中,任何事物都是以个体的形式存在着的,不过, 这些个体并不是绝对孤立的,在个别中蕴含着类。在思想中,一切都是以类的形式存在 的,不过,人们在运用这些类概念时,所指向的恰恰又是个别。这就是说,客观存在是 以个别蕴含一般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在思想中便恰恰相反,是以一般蕴含个别的形式表 现出来的。所以在特定的给定状态中,两者的表现形态是相反的,但在具体的认识活动 中,正是在这种相反的表现形式中达到了内容上的一致。这种一致性,特别表现在实践 中的相互转化中。
我以为,哲学要提供的不是一个没有人的世界图景,而必须是人生活于其中的世界图 景;而且不是人在其中的生存越来越恶化的世界图景,而是越来越人性化的、即越来越 适宜于人的生存和发展的世界图景。所以,我们不是要追求没有人的世界是怎样的,而 是要追求适宜于人的生存和发展的世界应该是怎样。到哪里去寻找这种应该,当然不可 能到纯粹独立的思维的王国中去寻找。这样的王国是不存在的,更不可能从中找到什么 “应该”。只有在人们的实践中去寻找。只有在这里找到的“应该”,它才能既超越于 现实,而又能转化为现实。
如果人像自然动物似的,只是适应自然界而生存,那末也就不会发生认识自然界的问 题。正因为要改造自然界才产生了要认识自然界的问题。所以,如果这种认识忘记了认 识者自身也在这个自然界中,而且还受着自然界的制约,那就一定会把人和自然界绝对 对立起来,走上一条危及人自身存在的危险道路。
所以,那种以为联系实践与能动性来看辩证法,便是对辩证法的客观性和普遍性的否 定的观点,是十分幼稚的。这幼稚病就是通常所说的泼洗澡水时,把小孩子也一起泼掉 了。在黑格尔那里,实体就是主体,所以辩证法是能动的方法便不证自明了。但我们不 同意把实体理解为精神,而主张实体应为物质。这样,我们就用唯物主义与黑格尔的唯 心主义鲜明地对立了起来。不过精神的能动性当然也一起被抛弃了。于是辩证法也就成 了纯客观的自然规律。
相对意义上的纯客观规律有没有呢?当然有的。但揭示这种规律不是哲学的任务,哲学 的任务是要揭示为什么存在着客观规律的世界,并没有能束缚住人的活动,或者说,人 在客观世界面前仍然是有自由的,为什么?辩证思维方式所要揭示的正是这一矛盾关系 的内在逻辑与规律。抛开了这一核心问题,奢谈什么纯客观规律,那末,我们便倒退到 德国古典哲学以前的理论水平上去了。
大家可能会想到17世纪伟大的思想家斯宾诺莎的名言:“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这 话似乎是很辩证的,但是他的哲学却没能走上唯物辩证的道路,为什么?抛开了历史的 原因,就纯逻辑的原因说,就是因为没有能解决实体的能动性的问题。斯宾诺莎是谈到 过能动性问题,因为在他看来,实体是自因的。因此他说,作为整体的实体(即作为整 体的自然,在斯宾诺莎这里,神、自然与实体是可以互换的概念)是能生的自然,即能 动的自然。但这里的能动性与人没有关系。因为,人不是实体,只是实体的部分罢了。 而作为部分总和的实体则是被生的自然,即被动的自然,人即属于这被动的部分。斯宾 诺莎认为,自然界中没有任何偶然的东西,一切都是由必然性决定的。人类社会和个人 的一切也是严格地被决定的。那又何来自由可言呢?所谓自由,即“仅仅由自身本性的 必然性而存在,其行为仅仅由它自身决定”。这种定义,我看只能适用于他所谓的“实 体”。在实践上离真正的自由还很远。因为真正的自由,不仅是对必然性的服从,同时 也是对必然性的超越;而且仅仅由它自身决定其行为一说,也是不现实的,只有对绝对 孤立存在的东西(根本没有)才可以如此说,现实存在着的一切都处在普遍联系中、相互 作用中。也就是说,斯宾诺莎实际上还没有真正解决自由与必然的关系问题。所以,他 没能突破传统的思维方式,走上辩证思维方式的道路。
不过,从斯宾诺莎与黑格尔的对比中,我们很容易发现,要想理解辩证法是实践的能 动的方法,关键在于要解决认识论和存在论的一致性问题。如果以为认识者是站在存在 的对面来把握存在的,那就不可能有辩证思维方式。只有当认识的展开,同时也就是存 在自身潜在内容的展开过程时,才会发现一切外在于它的现成的认识方法,都不足以把 握到存在自身的实质内容。只有在认识论和存在论的矛盾统一中才能达到真理。这就是 辩证思维的道路。大家只要想一想前面提到的休谟的名言就会明白这一道理。如果我们 认为认识对象是先于认识而存在的,这就等于承认了有先于认识的认识,这当然是不对 的。反之,如果我们认为认识对象的存在是经认识而得知的,那就等于说,它的存在是 认识的结果,这与贝克莱所谓存在就是被感知差不多了,更是错了。只有在认识论和存 在论的矛盾统一中,我们才能发现,作为认识结果的存在,恰恰是先于认识的存在,或 者说,先于认识的存在,只有经由作为后于认识的结果才能得到证明。
但是,人们可能会以为,认识论和存在论的矛盾统一,在黑格尔那里是十分自然的, 因为在他看来,世界的本质便是精神,所以认识的展开过程和存在的展开过程当然是一 致的,但在我们这里,在唯物主义者这里,两者便难于这样顺利地统一了。其实,这种 困难是我们自己设置起来的,事实上没有这种困难。大家只要想一想,所谓物质和精神 的对立是永恒的吗?谁都知道不是永恒的,精神是物质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人脑 的属性。说得更明确些,思维是人这种动物在改造外部自然界的过程中获得的一种能力 。所以,认识能力的提高,是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能力提高的基础上获得的。所谓实 践能力的提高,即人们在广度和深度上越来越多地揭示着客观物质的内容。这种客观上 的进步,表现在主观上,就是人的认识能力的提高。至此,人们不难发现,在实践的基 础上,认识的展开和存在的展开是一致的。
人们之所以会觉得认识论和存在论难于统一,正如马克思所批评的仅仅是因为人们脱 离了实践,直观地抽象地来了解存在、事物或现实而已。为了能够树立起辩证的思维方 式,一定要扬弃传统形而上学中所了解的最根本的存在概念,要把存在了解成为现实无 止境地向理想跃进的过程。存在不是某种最终给定的状态,而是永远生成中的不断进步 的状态。
(三)辩证法是永不满足的开放的思维方式
恩格斯在《费尔巴哈论》中,有一个很精彩的论断,即辩证法的提出,永远结束了哲 学是绝对真理总和的幻想。以往的哲学理论,在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的指导下,总是认为 绝对真理是能够最终把握到的,而且认为认识的根本任务即在于把握绝对真理。18世纪 法国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狄德罗对这种形而上学思维方式有一种充满自信的形象化的 描述。他说,自然就像一个爱穿时装的少女;今天穿时装时,她把双臂露在外面,明天 换了一套时装,却又把胸部露了出来。……如此这般,总有一天,人们将发觉自己已经 窥其全豹。这就是因为,他们把认识的对象看成是已经完成了的、给定的结果。
但是,在我们看来,认识对象是在实践基础上生成和设定的,所以,关于它的绝对真 理的最终把握只能是幻想,而且是十分有害的幻想。对此,恩格斯说:“黑格尔哲学… …的真实意义和革命性,正是在于它永远结束了以为人的思维和行动的一切结果具有最 终性质的看法。哲学应当认识的真理,在黑格尔看来,不再是一堆现成的、一经发现就 只要熟读死记的教条了;现在,真理是包含在认识过程本身中,包含在科学的长期的历 史发展中,而科学认识的较低阶段上升到较高阶段,愈升愈高,但是永远不能通过所谓 绝对真理的发现而达到这样一点,在这一点上他再也不能前进一步,除了袖手一旁惊愕 地望着这个已经获得的绝对真理出神,就再也无事可做了。这不仅在哲学认识的领域中 是如此,就是在任何其它的认识领域中以及在实践行动的领域中也是如此。历史同认识 一样,永远不会把人类的某种完美的理想状态看做尽善尽美的,完美的社会、完美的‘ 国家’是只有在幻想中才能存在的东西;反之,历史上依次更替的一切社会制度只是人 类社会由低级到高级的无穷发展进程中的一些暂时阶段。每一阶段都是必然的,因此, 对它所由发生的时代和条件说来,都有它存在的理由。但是,对它自己内部逐渐发展起 来的新的、更高的条件来说,它就变成过时的和没有存在的理由了;它不得不让位于更 高的阶段,而这个更高的阶段也同样是要走向衰落和灭亡的。”(注:恩格斯:《费尔 巴哈论》,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7~8页。)
为了说明辩证思维方式的特点,恩格斯特别分析了黑格尔在批判康德关于理念永远是 不现实的思想时所说的那句名言:“凡是合理的都是现实的;凡是现实的都是合理的。 ”但是,恩格斯在引证这一名言时,却对这一名言的句序作了一个颠倒。我以为,这种 颠倒决不是他的笔误,而是他对黑格尔唯心主义的批判。在黑格尔看来,理性是第一性 的;恩格斯却认为,现实高于理性,只有它才是真正第一性的东西。所以,他才把黑格 尔的名言改为:“凡是现实的都是合理的,凡是合理的都是现实的。”而且,只有经过 了这样的颠倒,理性与现实之间的转化,才会成为无限发展过程中的真实环节,而不仅 仅是思辨概念之间的推论。
恩格斯说,按照黑格尔的辩证思维方式,凡是现实的都是合理的这个命题,一定会变 为另一个命题,即凡是现存的,都是应当灭亡的。这意味着一切现存的东西,都不是永 恒的,而是暂时的,一切肯定的存在中都蕴含着否定的方面;肯定中蕴含着否定,否定 中蕴含着肯定。这就是平时我们常说的,一切现存的事物都蕴含着矛盾。所以,黑格尔 说:“认识矛盾并且认识对象的这种矛盾特性就是哲学思考的本质。”(注:黑格尔: 《小逻辑》,第132页。)
不过,对于辩证法所谓的矛盾,在我国的理论界常常有一种误解,即把它等同于直观 中的矛盾,如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左与右、上与下等等。在这里,矛盾双方是相辅相 成的,没有资产阶级无所谓无产阶级,没有左无所谓右,没有上无所谓下。但是,矛盾 双方有一种外在的并列关系,所以在直观中便能把握到。这种矛盾是无法说明发展的无 限开放性的。辩证的矛盾不是两个部分的外在对立构成的矛盾,是反思中把握到的矛盾 。它不是两个部分的相互矛盾,而是同一事物的自我矛盾,肯定自身便包含着否定的因 素在内,并且必然会向着否定转化;同样,否定自身也包含有肯定的因素,所以一旦否 定替代了肯定,否定便成了否定之否定,即肯定。这才形成了现实的不断超越自身的无 止境的开放式进步。
正由于上述原因,作为一个辩证论的哲学家,要对现状永远保持着分析批判的态度。 这样你的理论才会有生命力。这一点,对于我们这些从事哲学研究的人来说,特别重要 。近半个世纪以来,正是因为缺乏了这种精神,所以我们的哲学理论进展甚微。
标签:哲学论文; 康德论文; 黑格尔哲学论文; 黑格尔辩证法论文; 哲学研究论文; 辩证思维论文; 思维障碍论文; 唯物辩证法论文; 辩证关系论文; 认识论论文; 小逻辑论文; 哲学家论文; 能动性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