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学习方法的建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学习方法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中小学阶段“教学生学会学习”,这是素质教育的一项战略任务。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学会生存》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世界上各国在积极探索“教学生学会学习”的科学理论、途径和方法。于是在当代认知心理学指导之下,研究学生学会学习的新思想新方法——元学习方法便应运而生了。如何引导学生建立元学习方法,促进学生有效学习,便成为课程改革和教法改革的重要方面。
一、元学习方法的涵义
元学习方法的概念是在元认知(melacognition)的基础上发展而来。Biggs和Moose在1993年提出元学习(metalearning)理论,涉及到了元学习方法[1]。他们认为,人能够确立自己的学习目标,能够意识到不同的学习方式方法会产生不同的学习效果;人能够意识到自己当前的学习方式方法,能监视自己的心理活动;人能够从自己的学习方式方法所产生的后果中获取反馈信息,进一步评价自己的学习方式方法;人还能够根据是否有助于达成学习目标来调节自己所采用的学习行为方式,以便更好地达到学习目标。人也有预见性,能够预料事物发展的进程和后果,所以人既能行事拟定学习计划,也能在执行计划中根据反馈信息适当调整自己的学习计划。不难看出,Biggs和Moose的理论相信人是积极主动的机体,能够计划自己的将来,监视现在,有效地控制自己的学习过程。在其理论中所说的方法,不是人们通常理解的具体意义的方法,而是比较笼统的、带有态度或心向的元学习方法。因此,元学习方法就是包含着人的学习动机和学习策略,关于人如何有意识控制自己学习的方式和技巧。
正因为人有元学习的潜力,所以从小培养学生的元学习方法是十分必要的。学习有了元学习方法,不仅能调动其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自主性,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而且能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促进学生早日成才。当然,学习者逐渐学会对自己学习过程的意识和控制,并不是新观点。早在古代,希腊人曾把“了解自己”看成是教育的重要因素,我国古代亦有“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的说法。我们现在所面临的任务,是如何揭示元学习的内部机制,从而探索一套行之有效的元学习方法。
二、元学习方法的建立条件
一般而言,学习者采用什么样的学习方法,应该取决于学习目的。但是,实际上采用什么样的方法,还会受其它因素的限制。探讨这些因素的作用,将有助于揭示元学习的本质,帮助学生成功地调节自己的学习方法。我们认为,元学习方法的建立条件,既有客观环境因素,也有学生自身因素。
(一)客观环境因素
客观环境因素必然制约着学生学习方法的运用。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1.学习任务性质。不同的任务,意味着需要不同的学习方法。简单的任务需要较少的短时记忆容量,可留下更多容量给元认知加工,但完成简单任务不需要细致计划和调整,元学习成分自然很少。复杂的任务本身需要占据更多的短时记忆空间,对其进行计划和监控的要求也提高,元学习所需的究竟也更大。然而,如果任务太复杂、太难,就会使人突然遭到挫折,或给人造成威胁,使人产生一种“应激”反应,必然影响元学习活动。所以,设法降低短时记忆中的“负荷”,使短时记忆不致太“拥挤”,才能够提高元学习方法使用的质量。
2.家庭背景。不同的家庭背景对学生建立什么样的学习方法去学习具有一定影响。Biggs的研究发现,学生使用的方法与家长受教育的程度有关。元学习方法与家长至少受过教育有关,而传统的机械学习方法与家长只有小学及其以下的文化程度有关[2]。
3.学校背景。学校教育对学生元学习方法的建立,有更显著的影响。研究表明,学生的元学习方法掌握与运用,不仅与学校的生活质量有关,而且与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有关[3,4]。
学生喜欢学校,认为学校是有用的,教师是公平的,学生就愿意投入时间和精力,知道自己应该完成什么和采取什么策略去完成,同时也从学习过程中体验到一种愉悦的享受,并在概念的抽象水平上进行思考,自觉遵守纪律,系统地、有计划地依据“重要性”来分配时间。此时学生的元学习方法分数最高。
(二)学生自身因素
学生自身因素也会影响其建立元学习方法,它决定了学生学习的策略和具体方法的选择趋向。
1.对学习任务的认识。学生在学习时如果存在“近视”现象,只顾眼前,记住教师所教的东西就满足了,其方式必然是传统的学习方法。只有当学生认识到未来社会发展靠的是科学技术,靠的是人才,而当今的学生正是未来社会中的“斗士”之时,他们才会主动去学习,从而建立高效的元学习方法。
2.智力水平。学生智力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其建立元学习方法。智力明显低下的学生倾向于运用传统的机械学习方法。雄心勃勃但智力不是最好的学生,最容易建立系统的、有组织的学习方法。优秀的学生往往也选用元学习方法[5]。
3.知识基础。元学习是理解性的有意义学习,是把新知识与原有的旧知识联系起来的学习。知识基础是元学习的基本起点。如果缺乏必要的知识基础,学生的学习必然是传统的机械式学习。学生要建立元学习方法,不仅需要拥有大量的有关内容方面的知识,而且需要有不同层次的知识(包括结构化的知识),如抽象的图形知识等。
4.控制观。在归因时,学生具有较高的内部控制观,确信自己有控制能力,这是元学习的先决条件。有关控制观的大量研究指出,高内控的人在解决问题时更加有意识地积极寻找和使用信息,更能提醒自己意识到那些将来可以影响自己行为的信息,自然就比较高外部控制观的学生成就更高[6,7]。毫不奇怪,控制观是影响学生建立元学习方法的因素之一。
另外,情绪因素、意志品质、学习兴趣等都会影响学生元学习方法的建立,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如果发现部分学生“不动脑筋”、“不爱深钻”、“不求甚解”、“生搬硬套”的现象,就要研究他们的学习方法低下的影响因素,有针对性地采取补救措施,以建立其元学习方法体系。
三、建立元学习方法的方式和途径
如何引导学生建立自己的元学习方法,在学校中通常有三种途径。一是通过学生的自身学习经验自发地学习。学生全凭自己探索,教师不承担任何责任。二是通过教师的教学活动在无形中习得。教师通过科学地组织教学内容,安排教学程序,选择教学方法,使学生在接受知识、完成学习任务的同时,逐步地掌握元学习的具体方法。三是通过专门训练使学生明确地获得元学习方法。教师或心理咨询工作者在通常课程之外专门进行的学习方法训练,就属于这一类。上述三种途径中,第一种好像是给了学生更多的自主权,但研究表明多数学生并不把自己看成是一个主动求学的学习者[8]。第三种是有争议的方法,因为专门的训练在学校的实际教学中可行性不大。第二种是值得提倡的方法,它比较理想,在教学过程中也易于实现。究竟在教学中如何建立起学生的元学习方法体系,培养学生的元学习能力,心理学家们的观点都不尽相同。目前,建立元学习方法的最常用和最有效的方式我们认为是目标学习法和启发式自我提问法等。
(一)目标学习法
目标学习法是指运用自己确立的目标来指引自己的学习过程的一种学习模式。这种模式要求学生给自己订立“个人学习挈约”:“我想要到达什么目标,为了到达目标我应该做些什么,如果我做不到这些,我违反了自己的协议,我就失败。”[9]因而,这种观点在培养和建立学生的元学习方法时,要求做到以下4点:
1.确立目标体系。目标体系是分层次的,可分为长远目标、中期目标和近期目标。长远目标主要指职业定向,即长大了我干什么。职业定向可以是具体的职业,也指某一方向。中期目标是“鞭长可及”的目标,即学习各门功课的阶段性目标。近期目标是中期的分解,就是眼前学习任务的具体目标。有了长远、中期和近期目标,学习时才不会因只有长远目标而感到前途渺茫,也不会因只有近期目标而感到盲目。研究表明,即使是大学生,也不一定能意识到自己的学习目标,并且目标意识与学习成绩密切相关[10]。因此,学生要善于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学习任务来确定自己的目标体系。
2.选择到达目标的最合适手段。当学生确立目标体系之后,就要选择适合于目标的一系列学习策略和思维策略,以提高学习效率。因此,学生必须善于了解自己的认知特点,并意识到应针对不同的目标和自己的认知特点采取一系列高效的认知策略,运用具体的元学习方法。
3.及时调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善于运用所确定的目标检测自己的学习效果,并充分利用反馈信息来调节自己下一步学习。如果发现知识上“预备度”不足,就要进行查漏补缺;如果是熟练程度不够,就要补充练习;如果策略欠佳,就要及时改进;如果目标本身过高或过低,就要适当调整。这样,学生的元学习方法体系才会逐步完善。
4.善于总结。当某一学习目标达到后,学生应善于总结自己达到目标的成功手段,特别应注意总结自己成功的学习与思维方法,并在以后的学习中不断发展、不断完善,从而建立起最适合自己的高效学习与思维方法。
应当指出,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上述4个方面是紧密联系、相互影响的。只有这4个方面在学习活动中达到和谐统一,学生的学习才可能实现最优化。
(二)启发式自我提问法
启发自我提问法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给自己提出问题,从而启发自己的思路,使问题获得解决的方法。Polya在1945年最先提出启发式(Henristics)这一术语,用于解决数学问题[11]。现在公认,启发式提问法适用于解决各种各样的学科问题。这种方法可通过教学生学会自我提问来提高其思维的自我控制能力,具体分为以下4个阶段:
1.理解问题。这是解决问题的首要任务。为了促进问题的理解,学生可以向自己提出一系列问题:已知的条件是什么?未知的条件是什么?已知的条件是否可以确定未知的变量?是否存在多余的已知条件?可否画一个草图,把已知的条件分成几部分?……。
2.拟定计划。这是指把已知的条件与未知的条件结合起来。如果不能马上发现已知条件与未知条件的联结,就应考虑提出一些辅助性问题:过去见过这个题目吗?能不能找出一个用得上的定律?有没有解决过具有相同或相似未知的问题?能不能思考出一个更容易解决的相关问题?如果丢掉一些条件,保留一部分条件,那么未知条件有什么变化?是否把所有的已知条件都运用上了?……这些问题将有助于最后形成一个解答计划。
3.执行计划。当问题的解答计划确定之后,就要付储行动。执行计划就是自己的解答计划,认真地检查每一解答步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问:你能否认定自己的解答是正确的?如何证明?等等。
4.回顾。这是在完成问题的解答之后,学生对自己所得结果、推论过程的检验。学生可以向自己提问:我能检验所得结果的正确性吗?能否检查每一步推论过程?自己可能将这一结果或方法运用于其它问题吗?等等。
启发式自我提问方法,加强了学生对自己学习状态的认识,能增强学生对自己学习过程的控制,使学生的元学习能力得以充分发展。一些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的实验研究,也证明了这一点[12,13]。
另外,促进有效学习工程等也是实现学生元学习的有效方法[14]。这都是通过研究者的观察记录,学生的自我评价,学生与教师间的交谈,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分析综合等手段来评价学习方法的变化的。
总之,探讨建立元学习方法的条件和方式途径,对帮助学生获得和掌握元学习知识,丰富元学习体验,调控学习过程,进而促进学生智能发展,提高学习效果等,均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在教学中教师如何正确看待自己的地位和角色,如何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是探讨元学习方法时需深入研究的一个问题。只有当教师与学生转变了教与学的传统观念,并在课堂教学中不断进行学生的元学习方法训练,才能在教学改革中取得卓越成绩,元学习方法的优越性才能在素质教育中真正体现出来。
标签:学习策略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