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确把握基本国情——学习江泽民同志十五大报告的体会,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五大论文,江泽民同志论文,准确论文,报告论文,基本国情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必须始终坚持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准确把握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是制定一切路线、方针、政策和战略的出发点。江泽民同志在十五大报告中指出:“面对改革攻坚和开创新局面的艰巨任务,我们解决种种矛盾,澄清种种疑惑,认识为什么必须实行现在这样的路线和政策而不能实行别样的路线和政策,关键还在于对所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要有统一认识和准确把握。”
一、准确把握基本国情的重要性
准确把握基本国情,这是马克思主义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提出的基本要求。从世界的本原来说,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存在决定意识,而不是意识决定存在。因此,办任何事情,都得从客观存在的实际出发,而不是相反。主观可以能动地作用于客观,但归根结底是客观决定主观,主观是客观的反映。所以,恩格斯说,“为了使社会主义变为科学,就必须首先把它置于现实的基础之上。”这一著名论断,深刻地揭示了社会主义赖以发生发展的真实根基。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最大的现实就是本国的国情。把社会主义置于现实基础之上,就必须研究和认清国情,一切从本国的国情出发,善于把马克思主义“应用于本国的经济条件和政治条件”,而不是从其他任何的主观意志出发。
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最重要前提,就是对中国国情真实、全面而深刻的了解。中国共产党的幼年时期,对基本国情了解还不多,有些人生吞活剥书本上的某些条条,生吞活剥外国的某些经验,结果使中国革命遭受了重大挫折。毛泽东同志一贯重视了解和掌握中国国情。他对中国革命的参与、研究和领导,首先就是从研究国情开始的。他多次强调:“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国情。”认清中国社会的性质和特点,“就是说,认清中国的国情,乃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的根据。”正是在对中国国情进行深入调查、研究、剖析的基础上,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才正确地制定了中国革命的路线、方针、战略和策略,胜利地走出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建立起中华人民共和国。
社会主义作为人们经历千辛万苦而选定的一种社会制度,作为消除资本主义弊端的一种新生事物,人们总愿意把它设想得非常完美,总愿意把它建设得更快一些、更好一点。这种心情和热情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仅有热情而无科学的思想方法,就会夸大主观意志的作用,脱离社会现实,脱离本国国情。例如,在社会理想上,总是把未来描绘得完美无缺;在发展阶段上,急于向共产主义过渡;在建设计划上,好高骛远,提出不切实际的指标;在发展速度上,动辄实行超高速增长;在动员群众时,爱许有鼓动性但很难达到的诺言;在制定政策时,主观想象,脱离群众的实际。所有这些不从实际出发,不从本国国情出发的做法,都被实践证明是有害的。无论国外,还是国内,我们都有很多教训应该记取。
基于历史的经验教训,面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邓小平同志一再强调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认真研究和准确把握中国的基本国情。早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他就强调恢复实事求是的思想原则,指出:“按照实际情况决定工作方针,这是一切共产党员所必须牢牢记住的最基本的思想方法、工作方法。”如果不从实际出发,就不可能解决任何问题。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工作重点转移以后,邓小平同志指出:“过去搞民主革命,要适合中国情况,走毛泽东同志开辟的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现在搞建设,也要适合中国情况,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为此,他提出了认真分析和正确认识我国国情的任务。正是基于对中国国情的高度重视和科学分析,邓小平同志在1982年党的十二大上郑重地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中心命题和基本口号,从而明确了当代中国及中国共产党人最重大的使命和任务。围绕这一命题,他又进一步回答了当代中国发展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形成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为我们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并向新世纪进军,举起了一面伟大的旗帜。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发展战略和各项政策,都是在科学分析和准确把握中国国情的基础上形成的;近20年来的全部成就,也都是从中国的国情出发,不断地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保持稳定而取得的。现在,我们面临着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向新世纪全面推进的历史性任务,仍然需要坚持科学分析和把握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
只有准确地把握基本国情,才能进一步提高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更加科学地实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邓小平同志反复强调党的基本路线不能变,要坚持这条路线一百年不动摇。变不变,不是取决于主观意志,根本上一是取决于实践证明是不是正确,二是取决于我们对它的认识是不是清醒。前者实际是看符合不符合国情,后者也要看我们能不能准确地把握国情。只有知其所以然,才能更深刻地知其然。只有对基本国情,特别是主要矛盾、根本任务、奋斗目标等有了更加清楚和准确的认识,我们对基本路线的理解和把握才能更加透彻,才能真正做到坚持基本路线不动摇。十五大第一次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这是从中国国情出发确定的基本目标、基本政策和科学规划,完全符合当代中国基本国情。只有准确把握基本国情,才能全面科学地把握基本纲领的内容,使我们的纲领更好地付诸实施。
只有准确地把握基本国情,才能更好地实施我们的发展战略。实现现代化,是中国人民梦寐以求的理想,但这种理想又必须立足于现实,从中国的基本国情出发。起初,我们把现代化的时间定在本世纪末。后来,邓小平同志意识到,“雄心壮志太大了不行,要实事求是。”于是,改了个口,把本世纪末的目标定在“小康”上,然后再用50年,争取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这样就形成了“三步走”的战略,“三步走”战略连同一系列指导方针都是科学分析当代中国国情的产物。我们只有准确把握这个国情,才能恰当地把握推进这一战略的进程,量力而行,有针对性地采取各种实际步骤和措施,使这个战略落到实处,既体现追赶时代的雄心壮志,又避免急躁冒进的倾向。
只有准确地把握基本国情,才能科学地制定和执行现阶段的各项方针政策。我们党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各项方针政策,作为指导社会实践、调节社会关系的规范,都是适应于社会生活和各项工作的实际需要制定的,归根结底,都是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出发的。例如,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政策,鼓励一部分地区和人先富起来逐步达到共同富裕的政策,控制人口增长、使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政策,等等,只有实行这些政策,才与初级阶段的国情相符合。准确地把握基本国情,我们才能更清楚地认识坚持这些政策的必要性,从而更坚决地执行这些政策。
二、当代中国国情的基本要点
如何准确地揭示、描述和把握国情,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从国家的基本状况来说,所谓国情,应该包括地理位置、国土面积、自然资源、人口状况、经济力量、科技水平、教育程度、民族关系、阶级结构、社会制度、政权形式、宗教信仰、文化特点、军事实力、对外关系等等。从国家的发展水平来说,有主要用国民生产总值和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国民收入和人均国民收入这样的总量指标来衡量的,也有用多种数据综合地加以衡量的。如联合国社会发展研究所提出9项社会指标和6项经济指标作为衡量发展的综合指标。美国社会学家莫格尔斯提出了现代化社会的10项指标。我国有的学者提出衡量发展的指标至少应包括总量指标、结构指标、效益指标、生活质量指标四个方面。近年来,我国有关部门设计了一套指标体系,将社会发展的内容划分为10个方面,虽然尚有缺陷,但运用起来已发挥了积极作用。国际上,现在还越来越多地采用人文发展指数、竞争力指标来衡量各国国情。
尽管对国情的描述尚无统一的指标体系,但我们对当代中国国情的认识和把握至少应包括以下几个主要方面:
第一,历史传统。中国是有5000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封建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曾发展至世界的顶峰,但近代资本主义却很不发达。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期间失去了现代化的机会。1949年以后才取得一个新的历史起点。悠久的历史和古老的文明既是一份丰厚的遗产,也留下很多消极的影响,深刻地影响着当代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第二,自然状况。中国人口已超过12亿,每年还新增1300万,本世纪末将达13亿,下世纪中叶将达15—16亿的高峰。中国人以勤劳智慧闻名于世,但文化技术素质较低,老龄化趋势加快。劳动力资源极其丰富,但给经济、社会发展又带来巨大压力。中国自然资源总量居世界前列,但人均占有量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资源分布很不均衡,承载能力有限,浪费严重。自然环境复杂多样,既有利于经济多样化的发展,但也有很多不利影响。69%的国土面积是山地。耕地面积只占13.8%。农业生产条件先天不足,自然灾害频繁。生态环境相当脆弱,环境污染十分严重。
第三,社会性质。中国在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以后,建立起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和改革,现在,在经济方面,正在完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在政治方面,实行以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人民代表大会、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民族区域自治等制度。在文化方面,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发展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根据香港、澳门、台湾的实际情况,为了实现祖国的和平统一,还实行“一国两制”。中国作为社会主义性质的国家,是历史的选择。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但各方面的体制还有很大弊病,需要继续进行改革。
第四,发展水平。中国是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原有基础相当薄弱。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生产力水平有很大提高,综合国力大大增强。1996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67795亿元人民币,据世界银行公布的测算资料,在世界各国的排位已经升至第7位。进出口贸易总额达2899亿美元,国家外汇储备达1050亿美元。城镇居民家庭人均生活费收入达到4377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926元。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到38520亿元。根据瑞士国际管理开发学院和世界经济论坛公布的世界各国经济竞争力排行榜,中国1996年处于第26位,呈逐步上升的趋势。从纵向看,我国经济的发展速度很快,从1978年至1996年,经济增长率平均在10%左右。但从横向比较,我国总体上仍然属于发展中国家,很多方面,尤其是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等,还排在世界较后的位置。
第五,矛盾全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这一矛盾贯穿社会主义发展的全过程。在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除此之外,在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领域,还存在大量不同内容和性质的其他矛盾。江泽民同志在十四届五中全会上论述的十二个重大关系,如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经济建设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一、二、三产业的关系,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的关系等等,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搞现代化建设所遇到的涉及全局的矛盾和问题。从社会关系领域来说,人民内部存在着不同利益主体之间因经济活动和其他物质利益关系而形成的矛盾,因社会群体的类别差异而形成的矛盾,因权力配置关系而形成的矛盾,因思想观念差异而引起的矛盾,在民族、宗教问题上出现的矛盾,等等。所有这些矛盾,有着不同的性质、特点和地位。基本矛盾处于第一层次,主要矛盾处于第二层次,其他各种矛盾则处在第三层次。它们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构成当代中国的矛盾全局。
第六,发展阶段。从现代化进程来说,中国无疑尚处在不发达的阶段,属于发展中国家。从社会主义的进程来说,则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判断包含着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方面,它确认我国已经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另一方面,它又承认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在不发达的阶段。中国的社会主义,不是脱胎于发达的资本主义,而是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生产力非常落后,这就决定了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后,还要经历一个很长的初级阶段,去实现别的许多国家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实现的工业化和生产的商品化、社会化、市场化、现代化。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社会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从总体上说,我国底子薄、人口多的状况并没有改变。虽然经济总量增长很快,但产业结构不合理和经济效益差的状况严重存在。根据1994年世界银行公布的数字,按人均产值排列,我国在132个国家和地区中只排在105位。居民生活尚处于温饱向小康的过渡阶段。全国农村尚有5800万贫困人口,城镇失业人口和富余职工达2000万。东西部经济发展水平不均衡。教育水平不高,科学技术在很多方面落后于世界。商品经济和国内市场还不发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正在形成过程中。封建残余、资本主义腐朽思想和小生产习惯势力还有很大影响。民主法制还有待进一步加强。所有这些都说明,中国现在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如果从建国算起,到下世纪中叶,至少将延续100年的时间。这种状况在短时期内是不可能根本改变的。
三、把握中国国情的思想方法
要准确把握中国的国情,必须坚持科学的思想方法。
首先,要坚持实事求是的观点,尊重客观存在的事实,认真做好调查研究工作。准确把握国情,这本来就是实事求是的需要。具体如何把握国情,也需要坚持按实事求是的原则办事。国情,包括任何地区的“区情”,如省情、市情等等,都是客观存在的。要把握国情,就要认真、严肃、客观地对待它们,深入进行调查研究,将它们完全真实地反映出来。无论成就,还是问题,都既不能夸大,也不能缩小。不能出于功利的目的任意加以剪裁。如果名曰把握国情,却按主观需要任意加工,那就不可能反映国情的真实面貌,所谓把握国情也就没有意义了。
第二,要坚持系统论的观点,善于从整体上把握国情的全貌。国家和社会,是一个庞大的有机整体,所谓国情,就是这个整体方方面面的状况及其反映。它的内容是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的,是一个系统的整体。把握国情,不能只顾一点或一面而不顾其余。如中国这样的大国,不同区域的情况就有很大的不同,要准确把握国情,就得从整体上加以认识,同时又分门别类,对不同领域、不同地区的实际和特点加以系统化的研究,从而使我们对国情的认识更加全面、更加完整。
第三,要坚持重点论的观点,牢牢把握对国情的最主要判断和认识。国情是多角度、全方位的,如果单从某个角度观察,可能会得出很多不同的结论。要真正科学地把握国情,就得始终抓住对全局、整体和本质最有影响的、能够统揽全局的认识和判断。中国的国情,从历史传统、自然状况、社会性质,到发展水平、矛盾全局、发展阶段,都是对国情不同侧面、不同层次的反映。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判断,则是对国情总体上的分析和把握。其他各方面的国情,都有其特殊的重要性,但归结起来,一是涉及社会经济的发展程度,一是涉及社会主义的发展程度。所以,确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判断,大致上就把当代中国国情的最主要特点提炼和反映了出来。准确把握当代中国国情,最主要的,就是要充分肯定并继续坚持我国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判断,一切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依据初级阶段的实际来制定各项方针政策,不要超越阶段制定“左”的政策。中国现阶段的矛盾全局,包含着许许多多不同侧面的矛盾,它们都需要我们认真研究和解决。但比较起来,对我们最为重要的,是社会的主要矛盾。科学地判定社会的主要矛盾,是确定党的基本路线、基本方针的首要前提。在新的形势下,我们的社会生产力有了很大发展,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但社会的主要矛盾仍然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仍然制约和决定着其他各种矛盾,并将贯穿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整个过程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由此而决定了我们的根本任务将始终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决定了我们必须始终牢牢地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动摇。江泽民同志要求我们准确把握国情,最主要的就是要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主要矛盾的科学判断,保持清醒头脑,排除各种干扰,毫不动摇地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第四,坚持两点论的观点,善于把握国情中辩证统一的两个方面。既要看到成就,又要看到问题;既要看到长处,又要看到短处;既要看到前进的步子,又要看到落后的状态;既要作纵向比较,又要作横向比较;既要看到发达地区,又要注意不发达地区;既要注意物质文明,又要注意精神文明;既要看到整体,又要看到局部;既要看到历史,又要注重现实;等等,诸如此类的各个方面,都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构成国情的矛盾统一体。每个方面都与其他方面相联系而存在,相促进而发展。认识事物,把握国情,就必须全面认识和把握矛盾的各个方面。忽略了哪一个方面,对国情的把握都可能是不完整、不准确的。当然,国情的每一个方面,都有其特定的地位和分量。事物整体,也有保持其特有性质的“度”。如果超过了“度”,事物的性质也就发生了转化。所以,把握国情,对于每一个方面所占的地位及其重要性,都要有准确的估量,如果颠倒了其地位,对整个国情的基本判断也就会发生失误。
第五,坚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的观点,有针对性地解决存在的问题。事物都是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国情是一个整体,需要有总的认识和判断。但这个整体又都是由许许多多的局部和部分组成的,因此,我们还需要认真地研究和考察有关的局部和部分,特别是与自己相关的局部和部分。例如,每个省市县,既要了解整个国情,又要了解自己的省情、市情、县情,然后有针对性地制定自己的发展战略或有关政策。如果谈起国情滔滔不绝,谈起省情、市情和县情却一无所知,这种对国情的把握还是空泛的,不实际、不管用的。
第六,坚持发展的观点,不断改善初级阶段的国情,朝着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前进。认识国情,重新强调我国仍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是把它当作无可奈何、消极无为、不思进取、自甘落后的借口,而是为了从初级阶段的国情出发,坚持党的一系列路线、方针、政策和战略,更切实有效地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事业推向前进。国情不是静止、凝固的,而是不断变动、发展的。我们所说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是落后和安于落后的同义语,而是奋斗和勇于进取的交响曲。从动态的过程来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逐步摆脱不发达状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阶段;是由农业人口占很大比重、主要依靠手工劳动的农业国,逐步转变为非农业人口占多数、包含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工业化国家的历史阶段;是由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占很大比重,逐步转变为经济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历史阶段;是由文盲半文盲人口占很大比重、科技教育文化落后,逐步转变为科技教育文化比较发达的历史阶段;是由贫困人口占很大比重、人民生活水平比较低,逐步转变为全体人民比较富裕的历史阶段;是由地区经济文化很不平衡,通过有先有后的发展,逐步缩小差距的历史阶段;是通过改革和探索,建立和完善比较成熟的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体制的历史阶段;是广大人民牢固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自强不息,锐意进取,艰苦奋斗,勤俭建国,在建设物质文明的同时努力建设精神文明的历史阶段;是逐步缩小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在社会主义基础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阶段。说到底,确认初级阶段,正是为了更好地走出初级阶段,这就是历史的辩证法。所以,我们立足于初级阶段国情的时候,要时时刻刻不忘发展的目标,抓住机遇而不可丧失机遇,开拓进取而不可因循守旧,要在现实的基础上一步一步地把我们的事业推向前进。
标签:基本国情论文;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文; 经济建设论文; 社会主义社会论文; 经济论文; 经济学论文; 科学论文; 时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