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Web2.0的高校知识联盟新平台的构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平台论文,高校论文,知识论文,联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随着经济全球一体化的形成和Web2.0的广泛运用,构筑核心竞争力已成为各组织参与竞争的首要任务。我国高校间的合作由来已久,从最初简单的学术交流,到20世纪90年代,一种新型的联盟形式——以向战略伙伴学习知识或与合作伙伴共同创造知识为首要目标的知识联盟产生了,紧接着在90年代中期合作办学在高校间迅速崛起并快速成长,进入新世纪以后,我国高校经过兼并重组,大学城的兴起成为新的环境下高校知识联盟的新形式。可以说,高校间的知识联盟已经成为高校适应新的发展变化、不断提升自身实力的重要的手段。但是,随着Web2.0的快速发展和运用,传统的高校知识联盟模式已经阻碍了高校间合作的进一步开展和深化,本文将基于Web2.0,构建出一个更为方便的信息共享平台,加速高校间的合作交流。
1 高校知识联盟的含义和形式
高等学校知识联盟是指高等学校为了获取或学习知识,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和核心专长,高校之间、高校与科研机构之间、高校与企业之间以及高校与政府有关部门之间形成的一种长期的、平等的合作伙伴关系[1]。
目前高校之间的学术交流、教师的互访、合作办学、联合办学等,只要他们之间签署了协议并促成了知识交流,这都属于高校知识联盟关系。
1.1 目前高校知识联盟的主要形式[2]
(1)学术交流。学术交流可以说是高校知识联盟最简单也是运用最广泛的方式。高校间通过签订协议,定期举办各种学术会议。在学术会议上,通常邀请一些国内外知名的专家、教授、学者参加,以使大学之间充分地交流学术信息,掌握学术研究动向,深入探讨学术问题。此外,大学也可以通过协议书的形式聘请外籍专家或外校名师来校任教或讲学,同时高校间也可以互派学员进行相互交流学习,以便取长补短。学术交流活动是学校活跃学术氛围的重要方法和形式,广泛的国内和国际的学术交流是提高办学质量和高等教育水平的重要因素。
(2)合作办学。高校间的合作办学近年来在各地广泛开展。它打破地域、时间、模式的限制,既可两校合作,也可多校合作;可以全方位,也可以就一个或多个项目进行合作。例如武汉大学与其他高校间的“七校联合办学”的合作模式,它是指湖北省教育部直属的七所高校: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华中农业大学、中国地质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和武汉理工大学签订协议,联合办学,七校的学生可以跨校修读辅修、双学位,互相选修课程,实行学分互认等。这种办学形式已得到广大学生的欢迎和认可,灵活的办学形式极大地便利了大学之间的知识互相交流与学习,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复合型的高素质人才。
(3)大学城。“大学城”作为一种高等教育现象,率先出现在英美等一些高等教育发达的国家。通常指的是大学发展过程中,大学本身的规模越来越大,有的大学聚集在一起,大学周围或大学校园本身成为具有一定规模的城镇,常常被人们称为“大学城”[3]。在中国大学城是继大学合作办学后又兴起的一股大学建设热潮,它一般是由政府、大学或大学联合投资兴建的一个大学密集区,城内各大学、科研院所之间做到教育资源优势互补、强强联合。大学城内教学资源可以充分共享,不同大学、众多学科交融在一起,有利于相互交流知识,相互学习,促进知识创新。目前我国建成的有广州大学城、上海松江大学城、重庆市大学城、厦门集美大学城等。
1.2 传统高校知识联盟模式的不足
由上可知,目前高校间开展知识联盟的主要形式有学术交流、合作办学、大学城等三种,取得了良好的收益,但是随着基于Web2.0的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运用,传统的高校知识联盟模式仍然存在着不少的弊端,这些都将阻碍高校合作的进一步发展。
传统高校知识联盟模式建立中存在的不足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选择合作对象的成本较高。目前一个高校或是科研单位,为了减少知识创新的风险或是取得更好的科研成果,往往会投入较多的精力去选择一个合适的进行学术研究合作的单位,这就需要亲自去做很多潜在合作对象的相关调查,包括评估潜在合作者拥有哪些核心竞争力,双方是否能够进行有效的互补契合以及彼此间是否具有进行长期合作的能力等等。因为合作对象的选择,对于最终科研项目的成功与否具有重要的意义,在选择合作对象这一过程中,那就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
(2)知识联盟缺乏一定的灵活性。知识联盟与个体高校一样都处在一个不断变化的环境之中,新的知识不断涌现,社会的需求不断变化,这些都会导致大学所拥有的知识和资源发生变化。所有这些变化都会对已经开始运作的联盟产生影响,如由于新知识出现,使得原来想从联盟中获得的知识已经变得不再重要,或是由于外在环境的改变而需要重新确立联盟目标,重新更新联盟中相互交换的知识内容,或是最终联盟已经丧失了存在的意义而趋于瓦解,这时原先建立起的联盟体系因为失去效用而将造成大量的资源浪费和不完全利用。
(3)造成高校间学术科研水平分化严重。高校知识联盟实现知识共享,减少知识交易费用,并使联盟大学可以将所学到的知识迅速转化成内部资源和优势,不需要花大量的经费开发别的大学已经形成的成果,进而提高了自身的竞争力,但是收益最多的往往是一些势力雄厚的大型院校间的合作,强强联合的结果,造成了更强的竞争优势。这种学术上马太效应的产生和发展,将大大挤压一些规模较小、但是也具有一些竞争实力的小型院校的成长空间,造成学术权威或是学术崇拜,最终可能使学术研究因失去一定的竞争环境而丧失活力。
2 构建高校知识联盟的新平台
Web2.0并不是一个技术标准,不过它包含了技术架构及应用软件。它的特点是鼓励作为信息最终利用者通过分享,使得可供分享的资源变得更丰盛。Web2.0是网络运用的新时代,网络成为新的平台,内容因为每位用户的参与而产生,参与所产生的个人化内容,再借由人与人的分享,形成了现在Web 2.0的世界[4]。
Web2.0具有如下特征[5]:
(1)面向服务。Web2.0的运作模式已从传统的产品转向为现在的服务,全球最大的搜索引擎提供商Google正是凭借其强大信息服务能力建立强大的竞争优势。
(2)用户参与机制。传统的Web主要是由管理员统一发布信息,而用户只是作为一个被动的浏览者,而在Web2.0中,用户不仅是个使用者,更是参与者和传播者。
(3)内容聚合。内容聚合有利于用户快速获得某方面的最新信息,并且使用户可以自定信息服务类目,更加方便准确地满足用户需求。
目前Web2.0的广泛运用,对于整个社会经济发展和学术繁荣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互联网也逐步成为提供信息共享服务最大、最为方便的平台,为此我们将基于Web2.0平台和信息共享理论为高校知识联盟搭建一个新的平台,姑且称之为高校知识联盟信息共享平台。
2.1 平台的建设目的及功能定位
目前我国的高校有2000多所,具有丰富的教学资源和广泛的学术基础,如何整合这些庞大的学术资源,增强我国高校的学术科研能力,成为影响我国高校进一步发展的重要环节。关于学术科研的网站,互联网上已经出现了很多由国家相关部门牵头搭建的网站,譬如: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中国技术创新信息网、中国高校科技网等等,但是这些网站的类目较为繁琐,信息过于庞杂,没有一个信息供给主题,而且因为类目过多导致信息发布不够深刻、全面,大多倾向于一个普通的信息发布网站。这些都不能满足中国高校对于学术科研信息的需求,为此我们将为高校专门构建一个更为专业的高校信息共享平台,帮助解决高校在建立知识联盟中遇到的诸多问题,促进相互交流,加快学术繁荣。
2.2 平台的内容规划
该平台的服务对象主要是中国的高校,也包括一些社会科研单位,在此将平台的内容划分为五大模块(见图1):
(1)高校及科研单位的介绍。目前的诸多科研网站中,对科研单位的介绍较少,而且大多是集中在以中国科学院为主的研究机构和延伸机构上,对于一些高校的科研组织的介绍更少而且过于笼统。这样就封闭了了解高校科研机构和科研实力的窗口,各个高校间也存在知己但是不知彼的科研窘境。为了建立一个开放的学术氛围,增强高校间的交往合作,借助Web2.0用户主动的信息传播特征,这个模块将为各个高校提供一个展示自我学术科研实力的平台。往日一些不为人知的小型科研院校,也可以借助这个平台,赢得自己的合作空间。在此平台上可以全面上传介绍所在高校的科研实力、目前取得的研究成果以及自身的最为强大的核心竞争力等。
(2)科研动态版块。这个版块,主要是基于Web2.0具有内容聚合的特性,全面采撷各个学科学术研究的最新动态,帮助高校科研机构顺应学术发展潮流,把握研究方向,同时各个高校科研机构也可以将自己的最新研究成果发布出来,引起其他科研单位的注意,帮助寻求更多的合作机会。
(3)科研合作版块。目前,各个高校间的学术交流十分广泛,然而高校在选择一个合适的合作伙伴的过程中,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而且难以保证最终的选择对象是否真的合适。在这个版块中,Web2.0为高校提供了一个化被动为主动的机会。高校不必像以前那样被动地去寻找,一方面它只需要将自己需要进行合作的科研项目及相关要求登录网站后发布出去,等待其他高校科研机构的联系合作即可;另一方面,它也可以从第一个版块诸多的高校介绍中去选择一些潜在合作者,进行主动的接洽、合作。
(4)学术交流版块。这个版块利用Web2.0强大的信息共享能力,为给高校间开展更为频繁的学术交流活动提供一个交流平台。高校可以通过这个窗口发布一些举办学术报告会、科技讲座、学术会议以及个体受聘讲学、进修学习等公告,扩大学术交流的范围,提高学术交流的质量。
(5)人才培养版块。在这个版块中,高校间可以相互交流人才培养的经验和探讨新的培养模式,可以发布一些寻求合作办学、联合培养的信息,促进高校间人才的交流学习。
3 高校知识联盟新平台的功效
新的高校信息共享平台的建立无疑会对高校间的学术交流和科研实力的整体提高具有重要的意义,它可能带来的功效有:
(1)降低高校间的合作成本。目前,高校间知识联盟的建立往往具有较长的周期,而且其中大部分时间都花费在合作对象的选择上,可以通过学术共享平台上提供的全国各个高校学术科研能力的介绍,了解相关情况,对于一些有合作潜力的对象进行初步接洽,要求对方反馈更为详尽的资料,这样就减少了由于选择盲目而带来的资源浪费。该平台所提供的不仅是更为广阔的选择空间,而是更为经济合理的合作途径,对于减少建立高校知识联盟中不必要的人力和财力的浪费具有重要作用。
(2)减少知识创新成本。在原有的高校知识联盟中,由于缺乏一个对于其他科研机构研究成果和方向的全面认识,可能导致已有知识的重复研究,造成资源浪费。该学术共享平台的建立,可以全面了解目前国内相关科研领域的研究动态及已有的成果,避免知识创新中的重复投入,并且对于已有的成果可以通过建立知识联盟加以利用,加快知识创新。
(3)易于学术科研的细分,降低创新风险。原有的高校知识联盟中,由于建立知识联盟的高成本和低灵活性,同时参与一项学术科研合作的高校数量一般都非常有限,这对于分散新知识创新过程中可能带来的科研失败或是不具现实意义等风险的分担就非常有限。如果借助学术信息共享平台,我们可以将一个科研立项分成很多子项目,项目主持机构着重从事最具有竞争优势的部分,将那些较为生疏的众多子项目利用平台来寻找合适的合作者,进行风险分担。这将进一步促进优势资源的整合,促进高质量科研成果的产生,同时加快了知识创新的速度。
(4)有利于促进学术繁荣。在该平台中,提供了一个高校科研机构展示自己科研实力的机会,这样就使那些平时因为自身整体竞争能力不强而申请不到科研经费,但是又具备某一方面科研实力的科研机构赢得了平等参与学术科研的机会和成长的空间。他们有机会凭借自己的实力和一些大的科研机构同时竞争一个科研项目合作者的名额,从长远来看对于整个学术科研氛围的活跃和加强各个高校科研机构之间的良性竞争具有重要意义。
图1 高校知识联盟信息共享平台模拟图
4 建立高校知识联盟中应注意的问题
高校信息共享平台的建立为高校间展开学术交流和科研活动提供了一个良好的途径,但是在实现高校知识联盟的过程中,还有很多的问题值得我们去认真思考,因为这些问题将对知识联盟最终能否成功构建、高校间能否实现优势互补和达到综合势力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
(1)平台信息的真实性。虽然该平台为各个高校的科研机构提供了一个宣传自我和认识他人的途径,但是首先我们必须做到的就是自身所反映出的实力的真实性。应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介绍自己的优势并反思自身的不足,这样才可以给欲寻求合作者提供一个真实可靠的信息来源,才能使高校间存在合作的基础。基于Web2.0中用户信息传播的自由性,首先要采用实名申请注册制,认真审查注册者身份和所在科研院校;其次对于一些弄虚作假、伺机浮夸的科研机构,会采取信用、实力评分制度,运用Web2.0中信息的交互性和共享性,通过一些已与之合作过或有过了解的其他机构来评价该机构的信息反映是否真实可靠。这样便形成了一个良性的彼此监督规范的氛围,为展开进一步合作提供了良好的真实的信息共享平台。
(2)合作对象的选择。高校在选择知识联盟的合作伙伴时,首先必须权衡自身的实力,包括具有哪些竞争优势和存在哪些不足等;其次必须有一个明确的战略愿景;在尚不具备的核心竞争力中,哪些可以通过自身实力的提升而得到,哪些可以通过知识联盟来获得。只有这样,才能明确自己需要什么样的合作伙伴。接着就需要对多个潜在的合作伙伴作出评估。评估应包括这样一些内容:①潜在合作伙伴的市场竞争力如何?②它拥有哪些核心竞争力,相互间是否能形成互补?③它加入知识联盟的目的是什么?④它的联盟记录是怎样的?在以前的合作中出现过什么问题?⑤它的组织文化和机构设置如何?等等[2]。最后,是确定合作对象,挑选的基本原则主要是互补性和兼容性。知识联盟中的伙伴在知识上应具有互补性,只有这样才能进行优势资源整合,达到整体提升的目的。同时合作双方的兼容性是知识联盟成功的基础,如果两个合作机构的管理模式和文化差异很大,那么对以后知识联盟的建立已将产生许多不良影响。
(3)合作方的相互信任。信任是知识联盟建立的基础。每所高校由于发展道路不同,在学科专业、办学层次、资源条件、科研实力等方面都会有差异,这就更要求彼此之间的平等对待和相互信任。只有建立稳定的信任关系才能保证知识联盟的有效性,在知识联盟中当其中一方通过自身的行为不断表现出对他方的信任时,这种好的信号就会激励其他各方采取相应的信任行为,从而有助于在联盟中建立一种良性的信任循环机制,为联盟发挥最大功效提供有力保证[6]。
图2 高校知识联盟建立流程
(4)确定知识交换的边界。建立知识联盟的目的一般是为了通过学习而获取对方的知识来弥补自身存在的不足,但是联盟中的各方都存在着这样的一个问题:如何平衡自身在联盟中知识上的得失,使自己在联盟中学到的知识大于它在联盟中流失的知识,增大在联盟中知识获得的净收益,避免出现得不偿失的结局。为此,大学在确定合作的边界时必须非常谨慎,既要确保自己在联盟中能接触到所需要的知识,避免大学核心知识的过量外流,造成自身原有竞争力的丧失,而且还要考虑到自身对核心知识的保护是否会影响到联盟合作的顺利进行。明确知识交换边界和实现联盟各方的知识共赢将是知识联盟得以维持的有力保证。
(5)建立知识委员会。高校间在建立知识联盟以后,由于联盟中各方在管理方式和组织结构上的差异,使得联盟内部很容易产生领导权限不清、分工不明和决策迟缓等问题,最终将导致联盟的效率低下,不利于联盟各方的知识学习和互补。要通过精心设计知识联盟组织结构,建立一种和谐平等的合作关系,对各方的权责加以明确界定,并由各方派出协调人员组成知识委员会,以应对新知识的不断涌现和社会的需求不断变化对联盟带来的影响和冲击,不断的灵活调整联盟合作方式,确保学术合作的持续性和有利于科研成果的顺利产生。
收稿日期:2009-0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