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外语课堂“课程思政”策略研究论文

高校外语课堂“课程思政”策略研究论文

高校外语课堂“课程思政”策略研究

孙雪琴

(青岛滨海学院外国语学院,山东 青岛 266555)

【摘 要】 在中国发展备受世界瞩目的今天,越来越多的人对中华文化充满兴趣,需要更多具有爱国情怀、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人才向世界推广中华文化。这要求高校专业教师扎实做好专业思政工作。外语专业教师也要立足外语课堂,提高“课程思政”的意识和本领,将“课程思政”有机融入专业教学,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文化观。从跨文化交际的视角出发,以所从事的日语教学为研究主体,探讨开展“课程思政”的策略和方法,以期对本专业及其他语种乃至其他高校的外语专业思政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 外语课堂;课程思政;中华文化;跨文化交际

0 引言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引领下,源于中华文明“天下大同”理念的“一带一路”倡议稳步推进, 中国的发展在世界备受瞩目, 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对汉语和中华文化充满兴趣。 因此, 需要更多熟知中华文化且具有良好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国际人才向世界介绍、推广中华文化。 2016 年12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 各类课程都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1]行,形成协同效应。 ”[1]外语专业作为培养国际化人才的中坚力量之一, 肩负着重要的立德树人使命,利用专业课堂开展好“课程思政”势在必行。

在全球化语境下, 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要实现有效的交流, 不仅要掌握扎实的语言知识, 还需具有语言能力、 了解目的语国家文化、 熟知本国文化与外国文化之间的差异,具有良好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跨文化交际理论认为:跨文化交际是双向的、平等的,既要达到语言交流的目的, 也要实现文化交流传播的目的。 相比许多专业, 外语专业的学生有更多与外国人交流的机会,肩负着促进中华文化“走出去”的重要任务。 而目前的外语课堂教学多注重对目的语国家语言文化知识的传授, 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输入不足。 大多学生对目的语国家文化兴趣浓厚, 将大量的精力用于学习外国语言和文化, 对本国语言文化的持续、 深入学习不足, 用外语表达我国优秀文化的能力较为欠缺。 外语专业“课程思政”的有效开展,将深化学生的爱国情怀, 在学生心中厚植中华文化情怀,激发学生自发自觉地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

为了实现对运动目标是否是越界人的二次判断,对目标运动速度和运动轨迹进行记录,记录结果如表1和图5所示。

1 外语专业教师要切实提高“课程思政”的意识和本领

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 教书育人是高校教师的根本任务。 既要培养学生专业能力和素养,又要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怀,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教育部陈宝生部长曾指出:2018 年高校师生思想政治状况滚动调查结果显示, 对大学生思想言行和成长影响最大的第一因素是专业课教师。 [2]加强课程思政、 专业思政十分重要, 要把它提升到中国特色高等教育制度层面来认识。 高校要明确所有课程的育人要素和责任, 推动每一位专业课老师制定开展“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做到课程门门有思政,教师人人讲育人。 [2]可见,专业教师要从思想上切实提高“课程思政”的意识并不断夯实“课程思政”的本领。 不仅要在课堂向学生传授外国语言文化知识, 更要注重思考、 探讨如何引导学生正确审视不同文化、 培养跨文化交际意识。 要培养出优秀的国际人才,离不开“课程思政”。

首先,要加强专业教师自身的思想道德建设。教师要热爱祖国,热爱高等教育事业,有坚定的政治立场;热爱中华传统文化, 有坚定的文化自信, 能够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牢固树立“立德树人”意识;要明确专业课堂不止要“教书”、更要“育人”,能用高尚的人格感染学生,赢得学生的尊重和信任。 其次,专业教师要具有扎实的专业功底, 能深入浅出地向学生传授专业知识; 能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特点和专业能力素质的要求, 合理设计课堂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能合理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设计, 课堂生动有趣,能赢得学生的喜爱。 再次,专业教师要不断加强学习,提高专业素养,熟知中外文化,具有良好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和国际视野; 能剖析中外文化差异的深层原因, 并培养学生用正确的目光审视中外文化, 引导他们树立文化自信。

目前,外语专业教学面临的问题之一是:学生通过专业学习虽然具备了外语语言能力, 对外国文化的认知也不断加深, 但缺乏用外语介绍中华传统文化的能力。 其原因在于对我国传统文化了解不深或未掌握相关的外语词汇而无法进行正确传达。 同时, 有的学生盲目追从外国文化而忽视了对我国文化的学习, 如因酷爱日本动漫而学习日语的学生不乏其数, 不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文化观。 因此, 专业教师要进行精心的课堂设计, 优化教学组织形式, 将思想道德教育内容有机融入到课堂教学中。 做好外语专业“课程思政”,在课堂厚植爱国情怀, 讲好中国故事, 使外语学生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优秀传播者。

2 优化教学设计,将“课程思政”有机融入专业课堂

2.3.2 经产妇各分娩年龄组高血压发生率 随着产妇年龄的增加,高血压(包括高血压合并妊娠与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发生率逐渐增加,趋势卡方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首先,教师要了解学情,认真研究教学对象,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道德教育, 做到“有的放矢”。 对不同层次(如:高职和本科)和不同年级的学生, 采用灵活的思想教育方式。 以日语专业为例: 低年级课堂以中日文化信息的输入为主, 同时输入少量中华文化相关词汇表达; 高年级以文化现象分析为主, 加大我国传统文化日语表达方式的输入。 其次, 要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向学生传授丰富的外语语言文化知识,为就业或继续深造打下基础。 因此,教师要科学设计课堂授课环节, 改进教学方式方法, 有效开展专业教学。“课程思政”的形式要多样化,如:结合时政新闻组织学生发表感想、 结合授课内容进行中外文化对比等, 根据教学实际灵活开展。 要优化课堂教学内容,将爱国情怀、国家大事、中国文化等元素有机融入课堂。 在夯实语言基础的同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加强文化对比,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良好的跨文化交际意识。

3 开展丰富的专业实践活动, 巩固 “课程思政”成果

由于课堂教学时间有限,因此,需要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作用, 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 开展丰富多彩的专业实践活动。 以此,增进师生交流,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使学生在了解外国文化的同时加深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知, 不断增强文化自信, 巩固课堂“课程思政”成果。 以笔者所在学校为例,学校设有国际语言文化实践教学中心——地球村, 根据不同语种创建了多个仿真实验室, 富含世界主要国家的主题文化元素。 教师可根据专业教学和学生发展需求, 灵活设计活动形式和主题,有效利用“中国村”、“日本村”、“联合国馆”、“翻译实验室” 等多种资源进行实践活动,如:中日文化元素符号设计、中日传统节日风采展示、中日文化知识竞赛等。 同时,专业教师集思广益,提供参考书目, 引导学生阅读中华传统经典, 阅读中外优秀文学作品, 通过读书活动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 此外,可加强与国际汉语教育专业的交流, 组织学生参加对外汉语专业讲座,增进对传统文化的了解; 也可充分利用外国留学生资源增进交流, 鼓励学生用外语向留学生介绍中华文化,以增强学习信心,检验专业“课程思政”的效果。

而如果暂态直流偏置磁链和剩磁叠加后使得A相工作磁链正向偏移,则涌流峰值出现的时刻将在合闸后A 相电压的下一个下降沿过零点,该点与初始合闸点的时间差在5~10 ms;若叠加后使得A相工作磁链负向偏移,则涌流峰值出现的时刻将在合闸后A 相电压的下一个上升沿过零点,该点与初始合闸点的时间差在10~15 ms。

4 结语

习总书记在“5.2 讲话”中对青年学生提出了“四点希望”,即:爱国、励志、求真、力行,这为高等教育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指明了方向, 外语教学也不例外。 以日语专业为例, 专业教学要培养热爱祖国、 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具有跨文化交际视野、 专业功底扎实、 汉语语言文化知识丰富的专业人才。 论文从跨文化交际的视角出发, 在日语教学改革和实践的基础上探讨了进行“课程思政”的有效措施,力求为今后的专业教学积累经验, 使专业教学与时俱进; 引导学生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 理论自信、 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培养出更多“爱国、励志、求真、力行”的优秀人才,使中华传统文化“走出去”,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思想。 同时,也期待此研究能对英、 韩、 俄等其他语种和其他高校外语教学起到参考和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到教育教学全过程.[EB/OL].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6-12/08/c_1120082577.htm.

[2]陈宝生.在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EB/OL].http://wemedia.ifeng.com/74884846/wemedia.shtml.2018-08-22.

[3]陈放.跨文化交际视角下创新高校外语教育新论[J].东北师大学报.2016(5):31-35.

[4]储小慧.课程思政在外语课堂的应用及方法研析[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18(31):76-77.

[5]高一虹.跨文化能力的培养:“跨越”与“超越”[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10):27-31.

[6]胡文仲.跨文化交际能力在外语教学中如何定位[J].外语界.2013(6):2-8.

[7]姚艳玲.基于外语教育视角的日语专业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调查研究[J].日语学习与研究.2017(2):94-100.

[8]教育部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日语组.高等院校日语专业基础阶段教学大纲[M].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1(2014 重 印).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2457(2019)24-0215-002

DOI: 10.19694/j.cnki.issn2095-2457.2019.24.103

※基金项目: 山东省高等教育研究项目“跨文化交际视角下外语课堂‘课程思政’策略研究”(19GDJ046)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 孙雪琴(1980.11—),女,山东青岛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日语教育教学、日语翻译。

标签:;  ;  ;  ;  ;  

高校外语课堂“课程思政”策略研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