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合用水中异丙醇的分离

聚合用水中异丙醇的分离

周俊华[1]2000年在《聚合用水中异丙醇的分离》文中认为本文综述了国内外大量滲透汽化分离醇水混合物的文献,总结了各种优先透醇膜及优先透水膜的滲透性能。自行设计构建了渗透汽化装置并进行了实验测定,制备了各种不同性能的有机硅膜,并进行了渗透汽化实验。研究了温度、硅沸石填充量、不同硅铝比硅沸石、不同分子量硅橡胶对渗透汽化的影响规律。 建立了精确测量水中异丙醇含量的方法,所测误差小于1%。 在对渗透汽化过程传质理论的分析中,提出了一个新的二元组分滲透汽化模型,用于描述二元组分在活性表层中的渗透汽化过程,并导出了该模型的解析解。

陈晓蕾[2]2004年在《共聚法合成阴离子型聚丙烯酰胺石油驱油剂的研究》文中指出本文采用丙烯酰胺(AM)与丙烯酸(AA)水溶液共聚合的工艺方法,合成作为石油驱油剂的阴离子型超高相对分子量的聚丙烯酰胺(PAM)。主要研究了丙烯酰胺和丙烯酸共聚合的反应机理,聚合反应的时间和温度,丙烯酰胺与丙烯酸的配比、单体浓度、引发剂、金属遮蔽剂、链转移剂及氧的含量对聚丙烯酰胺(PAM)分子量,单体转化率和溶解速度的影响。确定了最佳的工艺条件:将配比为7∶3的丙烯酰胺与丙烯酸钠(反应前由丙烯酸和氢氧化钠中和制得)反应溶液放入30℃的恒温水浴中反应2.5小时,其单体浓度为30%,调整pH值为11.5,在通入氮气(N_2)的情况下加入氧化剂(NH_4)_2S_2O_80.1%、还原剂Na_2SO_30.1%、链转移剂异丙醇0.3%、乙二胺四乙酸二钠(EDTA-2Na)金属遮蔽剂0.09%。然后升温至55℃继续反应3小时,在反应过程中尽量保持静置。等反应结束后,将所得胶状产品取出在温度80~90℃下,干燥时间20h左右得到干燥的产品。在此优化的聚合条件下,合成了相对分子量高达2.0×10~7,水解度在20%~30%可调,溶解时间为16小时的阴离子型聚丙烯酰胺。

郑保山, 龚小芬[3]1997年在《《精细石油化工文摘》1997年 第11卷 主题索引》文中研究说明本编辑部开发有《精细石油化工文摘》机器翻译编辑出版系统和文摘自动建库系统,此索引系采用文摘自动建库系统中的主题索引功能制作。索引按叙词的汉语拼音顺序编排,以外文字母开头的叙词排在以汉字开头的叙词前面,各叙词下的每一个索引款目由中文题名和文摘流水号组成,索引叙词取自《石油化工汉语叙词表》和《精细石油化工文摘词表》。

管丹[4]2008年在《高分子乳化剂的合成及其在丙烯酸酯乳液聚合中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两亲性聚合物兼具高分子的增粘性和低分子的表面活性,具有很多独特的物理化学性质。无规型两亲性聚合物是两亲性聚合物的种类之一,其降低表面活性的作用不明显,但是分散、增稠、絮凝的作用十分突出,作为乳化剂或分散剂使用时具备很多其他乳化剂或乳化剂复配体系所不具备的优点。同时无规型两亲性聚合物还具有合成方法简便易行,单体种类选择和组成的范围变化多样,有利于推广和应用的优点。目前,通过化学合成手段得到兼具高表面活性和一定分子量的两亲性聚合物仍然是两亲性聚合物合成研究的重点之一,而两亲性聚合物对分散体系的稳定作用及其在乳液聚合和分散聚合中的应用则是该类聚合物最引人注目的应用研究之一。本论文利用功能性单体甲基丙烯酸(MAA)、甲基丙烯酸十八烷基酯(SMA)和聚乙二醇甲基丙烯酸酯(PEGMA)通过常规自由基无规共聚反应,合成了两亲性共聚物Poly(MAA-SMA-PEGMA)。对其结构、临界胶束浓度(CMC),表面张力等进行了研究,并对由共聚物与低分子表面活性剂组成的复配体系进行了一定的研究。实验结果表明:高低分子表面活性剂复配体系在质量比不大于5∶5时,体系的表面张力和临界胶束浓度都有所降低,接近于低分子表面活性剂。以这种高分子表面活性剂及其复配体系作为乳化剂,采用预乳化半连续种子乳液聚合工艺,制备丙烯酸酯乳液。并在乳液聚合过程中,加入功能性单体、活性交联单体和在乳液中加入耐水性单体。研究结果表明,加入的功能性单体和采用的聚合条件极大的提高了聚合过程的稳定性;加入的活性交联单体和耐水性单体,提高了聚合物乳液的耐候性和耐水性。乳化剂是影响乳液聚合过程主要因素之一。采用半连续种子乳液聚合工艺,在聚合过程中,改变乳化剂的用量和配比,研究了混合乳化剂对聚合稳定性和聚合物乳液性能(聚合物乳液平均粒径、乳液稳定性和粘度等)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随着乳化剂用量的增加,聚合稳定性提高,乳液平均粒径减小、稳定性提高、粘度增大。复配体系乳化剂合成的丙烯酸酯乳液涂膜的耐水性得到很大提高,HS∶LS=5∶5时,乳液的综合性能最优。

张明祖[5]2010年在《高分子乳化剂的合成及其在(细)乳液聚合中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两亲性聚合物作为乳化剂,具有低分子的表面活性同时,也具有很多独特的物理化学性质,使用时具备很多小分子乳化剂或复配体系所不具备的优点。对分散体系的稳定作用及其在(细)乳液聚合和分散聚合中的应用则是该类聚合物最引人注目的应用研究之一。两亲性聚合物的种类之一是无规型两亲性聚合物,其合成方法简便易行,单体种类选择和组成的范围变化多样,通过化学合成手段可得到表面活性高低不同、不同结构的、一定分子量的两亲性聚合物,作为乳化剂应用于相关的乳液聚合中,其聚合产物结构或性能有不少独特的优点。本论文合成了两种新型两亲性无规共聚物:(1)利用BPO引发甲基丙烯酸(MAA)、甲基丙烯酸十八烷基酯(SMA)和聚乙二醇甲基丙烯酸酯(PEGMA),合成了两亲性共聚物Poly(MAA-co-SMA-co-PEGMA),其具有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和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的特点。(2)利用AIBN引发SMA、DMA(甲基丙烯酸(N, N-二甲氨基)乙酯)单体,合成了分子量分布窄的两亲性无规共聚物Poly(SMA-co-DMAEMA),其具有阳离子表面活性剂的特点。这两种两亲性共聚物作为后续(细)乳液聚合的乳化剂。与此同时,将已合成的聚甲基丙烯酸(N, N-二甲氨基)乙酯[poly(DMAEMA)]Y-型大分子单体作为细乳液聚合反应的乳化剂和共聚大分子单体。对它们相应的(细)乳液聚合的体系和聚合产物做了相关研究。得到了如下重要的结论:1.Poly(MAA-co-SMA-co-PEGMA)共聚物(MAA:SMA:PEGMA = 45:25:30)的CMC(临界胶束浓度)为0.003g/ml左右,其浊点温度69.1°C,水溶液的表面张力最低值为48 mN/m左右,而低分子表面活性剂SDS(十二烷基硫酸钠)则为40 mN/m。Poly(MAA-co-SMA-co-PEGMA)共聚物(以下简称HS)与低分子表面活性剂SDS(以下简称LS)复配增强其表面活性、提高其浊点,当HS:LS=5:5后,体系的表面张力和临界胶束浓度都有所降低,接近于低分子表面活性剂,且有明显的CMC值,浊点温度大于100℃。作为丙烯酸酯乳液聚合的复配乳化剂,其聚丙烯酸酯乳液的稳定性好,成膜后吸水性低,很容易达到平衡,且最终的吸水率也比较低,比低分子表面活性剂体系聚丙烯酸酯膜吸水率降低100%以上,耐水性好。2.Poly(SMA-co-DMAEMA)是以DMA:SMA=8:2,9:1(摩尔比)两种比例,制备出两种结构精致,分子量分布较窄的大分子乳化剂。在乳液中亲水链伸向水相,形成聚苯乙烯为“核”乳化剂为“壳”的聚合物粒子。细乳液聚合动力学研究表明,随着固含率增大,聚合反应速率、转化率增加;随着大分子乳化剂用量的增加,聚合反应速率、转化率增加;随着体系pH值变化,在pH=3-5范围内,细乳液聚合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反应速率和转化率;而在pH=7时,细乳液聚合稳定性、反应速率和转化率都较低。FTIR和1HNMR分析,结果表明:大分子乳化剂吸附在苯乙烯的微球上,而把它们的亲水链伸向水中,形成“毛发型”聚合物微球。对反应中的细乳液的粒径进行跟踪测试,结果显示,粒径基本不变,表明大分子乳化剂具有良好的乳化效果。对聚合物粒子的形态进行透镜分析,结果表明:在酸性介质中,粒子大小均匀,说明大分子乳化剂所形成的阳离子型聚电解质或部分质子化对苯乙烯细乳液聚合有明显影响。3.以聚甲基丙烯酸(N, N-二甲氨基)乙酯[poly(DMAEMA)]Y-型大分子单体作为细乳液聚合反应的乳化剂和共聚大分子单体。细乳液聚合动力学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大分子单体用量的增加,聚合反应速率增加。随着体系pH值增大,在pH=3-5范围内,细乳液聚合速率较快,转化率较高;而在pH=7时,最终单体的转化率仍很低。FTIR和1H NMR分析,结果表明:大分子单体以共价键形式与苯乙烯微球相结合,而把它们的两条亲水链伸向水中。形成“毛发型”聚合物微球。DSC分析结果表明:每一样品只有一个玻璃化转变温度和单一吸热分解峰,证明体系中poly(DMAEMA)与聚苯乙烯合为一体。对聚合物粒子的形态进行透射电镜分析,结果表明:随着体系中大分子用量的增大,聚合物微球粒径变得均匀。在酸性介质中,粒子大小均匀;而在中性pH介质中,粒子大小不均匀。说明poly(DMAEMA)所形成的阳离子型聚电解质或部分质子化对苯乙烯细乳液聚合有明显影响。

田宝娟[6]2015年在《含氟聚丙烯酸酯纳米复合乳液及其复合材料的制备与性能表征》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丙烯酸酯类涂料和相关高分子复合材料在高分子应用领域中占有重要地位,但由于其本身存在的一些缺点,因此对其进行改性一直是高分子领域研究的热点之一。其中提高聚丙烯酸酯耐热性能、耐老化性能和力学性能是对聚丙烯酸酯改性的几个重要方面。含氟聚合物具有优异的抗老化和自清洁性,纳米材料可以改善高分子材料的物理力学性能。另外也希望实现通过一次涂布可以形成多层的功能,因而开始了自分层涂料的研究。本论文根据上述需求,采用了原位生成、乳液共聚和物理共混法引入纳米粒子的核壳乳液聚合法,制备了具有良好的疏水性、热稳定性的含氟丙烯酸酯纳米复合乳液,筛选了含氟纳米复合乳液聚合条件,并对乳液、乳胶膜的结构、形态和性能进行了表征,研究内容主要包括:1.聚硅氧烷-含氟丙烯酸酯核/壳复合乳液聚合:以自制低分子量聚丙烯酸酯钠和吐温-80为乳化剂,过硫酸钾为引发剂,通过半连续加料和核/壳聚合的复合乳液聚合方法,将甲基丙烯酸三氟乙酯含氟单体引入聚合物壳层链中合成了复合高分子乳液,以提高材料的耐光、耐环境老化和自清洁能力,在此基础上通过加入硅氧烷的方法改性聚丙烯酸酯乳液,乳胶粒径约为400~700nm。引入硅氧烷不仅可有效改善涂料的耐水和老化性,且三烷氧基硅烷水解后可形成无机交联网络,会进一步提高材料的物理力学性能。2.笼型倍半硅氧烷(POSS)-含氟丙烯酸酯乳液聚合:用甲基丙烯酰氧丙基笼型倍半硅氧烷(MAP-POSS)和乙烯基笼型倍半硅氧烷(V-POSS)为改性单体,通过核壳聚合方式制备了POSS改性的含氟丙烯酸酯核/壳共聚乳液。用TGA、TEM、FTIR、DMA、XRD和激光散射粒度分析等手段对乳液及其涂膜进行了表征。FTIR和XRD显示聚合物中存在POSS,TEM显示共聚物乳胶粒子大小均匀,均粒径为32.9~36nm,分布指数为0.399左右。随着POSS用量的增加,聚合物的热稳定性提高,加入9wt%MAP-POSS材料起始热分解温度提高了26℃左右,玻璃转化温度提高10℃左右。加入9wt%V-POSS聚合物的初始分解温度低提高了19℃左右,玻璃转化温度提高了5℃左右。3.碳纳米管(CNTs)、氧化石墨烯(GO)-丙烯酸酯乳液聚合:先配制一定芯中烯类的单体与CNTs(或GO)的混合液,经超声分散后于搅拌下再进行核/壳聚合反应,经破乳得含CNTs(或GO)纳米复合聚合物。试验证明聚合乳液有较好的储存稳定性。DMA测试显示加入0.2wt%CNTs,聚合物的Tp升高了约10℃,但进一步增加CNTs的含量,Tg又有所降低的,但仍高于纯组分。热分解动力学分析证明,加入CNTs聚合物的热分解活化能Ea增大,加入0.1wt%起始热分解温度提高了14.2℃。加入0.6wt%CNTs复合材料的拉伸强度增加了20.3MPa,抗冲强度提高了约2.6倍,但对聚合物的电学性能无明显影响。由DMA谱图可知,加入GO后,聚合物的Tg表现降低的趋势,因而可提高材料抗冲强度。TGA分析可知,加入GO后,聚合物的初始分解温度降低,之后随着GO含量进一步增加又缓慢提高。加入GO使材料介电损耗有不同程度增大。4.纳米SiO_2/Al_2O_3-含氟丙烯酸酯乳液聚合:用正硅酸乙酯和异丙醇铝经原位生成法引入纳米SiO_2/Al_2O_3粒子制得含氟聚丙烯酸酯纳米杂化复合乳液。分析证明聚合乳胶粒子的粒径随纳米材料含量增加而减小,平均直径约10~30nm;纳米粒子含量为1%~11wt.%时,复合材料的Tg随纳米粒子含量增加而降低,说明加入纳米粒子可以提高聚丙烯酸酯材料的韧性;热重分析证明复合材料的热分解温度在250~300℃,引入SiO_2/Al_2O_3纳米粒子,初始分解温度降低,说明纳米SiO_2/Al_2O_3在加热条件下对聚丙烯酸酯这种极性聚合物具有催化降解作用。5.自分层涂料的制备:自分层涂料是涂料在施工后随着时间推移或环境变化而逐渐分层,以达到一次涂布形成多层的目的。本研究包括了两个方面,一是通过计算聚合物溶解度参数的差异,用含氟聚丙烯酸酯(FPMA)与不含氟聚丙烯酸酯(PMA)的乳液混和调节溶剂挥发速度制备了自分层含氟丙烯酸酯涂料。光学显微镜和FTIR面分析证明在具有适当含氟单体用量时,通过两种乳液复配,可制得具有一定自分层能力的丙烯酸酯乳胶涂料;用相反转法分别制得水性环氧树脂乳液和水性含氟聚丙烯酸酯乳液,将两乳液按一定比例复配、涂膜后制得具有一定涂层厚度的乳胶膜,用光学显微镜观察乳胶膜的纵切面上的相分离,采用FT-IR对涂膜上下表面进行结构分析,证明得到了具有自分层效果的环氧/丙烯酸酯乳胶涂料。水性环氧/丙烯酸酯自分层涂料具有环氧树脂突出的化学物理性能与丙烯酸酯树脂优异的成膜性能。

梁金燕[7]2016年在《脱磺酸型暂水溶性树脂研究—对位酯系暂水溶性聚合单体合成及性能研究》文中指出本文以对(β-硫酸酯乙基砜)苯胺(又称对位酯)和3-氯丙烯为原料,通过N-烷化反应制备出一种新型可制成脱磺酸型暂水溶性树脂的对位酯系暂水溶性聚合单体。研究反应溶剂、缚酸剂、pH值、原料摩尔比、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对原料对位酯N-烷化程度及产品水溶性的影响。通过用莫尔法(硝酸银沉淀滴定法)和离子色谱法测定水中氯离子的含量,间接计算出原料对位酯的N-烷化率,通过溴化法测定并计算出聚合单体的碳碳双键含量,直接计算出原料对位酯的N-烷化率。结果表明,以水为溶剂,以碳酸钠为缚酸剂,对位酯和3-氯丙烯的摩尔比为2:1,反应温度60℃,反应体系pH控制在7,反应时间8h时,原料对位酯的N-烷化率达到98.40%,所得产品水溶性良好。用薄层色谱法进行柱色谱的预试,找出最优的展开剂体系,分离出了纯产品。本文通过4类14种溶剂,结合均匀设计法、单因素实验法和正交实验法,安排三组实验,优选出一组展开剂体系:V(甲醇)∶V(1,2-二氯乙烷)∶V(氯仿)=1∶1∶1,能够将N-烷化一取代物良好分离,并通过柱色谱分离出纯的产品。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液相-质谱联用技术、离子色谱仪、核磁共振仪、元素分析仪对原料和产物进行结构表征,红外谱图、质谱图、核磁谱图以及离子色谱图表明产物结构与预期一致,并且保持有良好的水溶性。研究了位酯系暂水溶性聚合单体的硫酸酯基的稳定性和用碱液脱除硫酸酯基的方法,对聚合单体的聚合性能进行了实验,合成的对位酯系暂水溶性树脂的水溶性良好。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和臭氧层受破坏,世界范围内的工业环保要求日益严格,涂装过程中使用的有机挥发物(VOC)对气候变暖有不利的作用,对于汽车涂料行业,在涂装过程中使用的VOC的排放已经有标准。其中,减少VOC最有效的方法是水性化。本文首次以3-氯丙烯和对位酯为原料,以水为反应介质制备了具有暂水溶性的聚合单体。目前并未见暂水溶性聚合单体的合成及应用于涂料行业的相关文献报道。预测若将其应用于汽车面漆的制备过程中,可以大大消减VOC的排放量,又因其在脱除暂水溶性功能基团硫酸酯基后失去水溶性,可以弥补水性面漆性能的不足,赋予面漆更加优良的使用性能。

肖奎[8]2007年在《RNAi抑制肺腺癌细胞EGFR表达对信号传导通路及耐药基因影响的研究》文中提出研究背景由于肿瘤细胞的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receptor,EGFR)及其下游信号传导途径通路调控失常,相当部分的肿瘤细胞存在EGFR的过度表达并与肿瘤细胞的恶性行为密切相关。肺癌是全球恶性肿瘤死亡的主要原因,现已成为对人类威胁最大的恶性肿瘤。约40%—85%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患者肺癌组织标本中可检测到EGFR表达或高表达,并且EGFR高表达和/或激活者病变进展较快,对化学治疗、放射治疗不敏感且预后差。由于60%—80%的肺癌患者在诊断时已属晚期,失去手术治疗的机会,治疗多采用以化疗为主的多学科综合治疗。但原发/继发耐药仍是肺癌化疗失败、化疗后复发的重要原因。RNA干扰(RNA interference,RNAi)是由双链RNA(double strandRNA,dsRNA)介导,在mRNA水平上的序列特异性转录后基因沉默(post-transcriptional gene silencing,PTGS)过程,它能高效特异地抑制靶基因的表达。在我们实验室的前期工作中,已经利用化学合成的小干扰RNA(small interference RNA,siRNA)分子筛选出了靶向EGFR基因的最佳RNAi作用位点,体外试验表明它能抑制肺腺癌细胞的生长,并由此构建了靶向EGFR基因的短发夹RNA(short hairpin RNA,shRNA)表达载体。同时也发现,使用siRNA或shRNA下调肺腺癌细胞株SPC-A1的EGFR表达后,SPC-A1细胞对顺铂、阿霉素、泰素的敏感性增加约4—7倍,对放射治疗的敏感性也增加。在此基础上,本研究通过体外细胞培养的方法,观察靶向EGFR基因的shRNA表达载体对SPC-A1细胞存活率等的剂量效应和时间效应以及对EGFR基因表达调控的时间效应和剂量效应关系,并进一步研究EGFR基因表达下调后其下游的两条主要信号传导通路(Raf/MEK/ERK和PI3K/AKT通路)的变化和对三种在肿瘤多药耐药中起重要作用的基因(mdr1、lrp1和gst-π)的表达调控,以期从基因和蛋白水平上分析和探讨信号传导通路和相关耐药基因在shRNA下调SPC-A1细胞EGFR后所致化放疗增敏中可能的作用机制。第一章siRNA质粒抑制肺腺癌细胞株EGFR的表达及对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目的:探讨siRNA质粒介导的短发夹RNA(shRNA)表达载体对人肺腺癌细胞株SPC-A1中EGFR基因表达调控的时间效应和剂量效应关系,并观察此表达载体对SPC-A1细胞存活率等细胞生物学特征的影响的剂量效应和时间效应。方法:①抽提纯化质粒。②常规培养SPC-A1细胞,利用Lipofectamine 2000将pShEGFR载体和pShNEG载体转染入SPC-A细胞中。③用四氮唑蓝比色法(MTT法)检测不同剂量和时间时SPC-A1细胞的存活率。④用集落形成试验检测pShEGFR载体和pShNEG载体转染后SPC-A1细胞的集落形成能力。⑤用实时定量PCR(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法检测pShEGFR载体和pShNEG载体转染SPC-A1细胞后EGFR基因mRNA表达水平的时间变化。⑥用免疫蛋白印迹试验(Western blot)检测pShEGFR载体和pShNEG载体转染SPC-A1细胞后EGFR蛋白水平的变化。结果:pShEGFR载体转染SPC-A1细胞后使其存活率和克隆形成率显著降低(分别降低达78.7%和68.8%),和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并呈一定的剂量效应和时间效应。pShEGFR载体转染SPC-A1细胞后第2天EGFR mRNA水平降至最低,抑制率为84.3%(P<0.01),此后随时间推移稍有升高,但仍显著低于对照组水平(P<0.01);转染pShEGFR载体后第2天EGFR蛋白水平即有显著降低,至第6天降至最低,抑制率达82.6%(P<0.01),此后稍有回升,但仍显著低于对照组水平(P<0.01)。结论:①siRNA质粒介导的shRNA表达载体能有效的从mRNA水平和蛋白水平下调肺腺癌细胞株SPC-A1的EGFR的表达,并呈一定的剂量和时间效应。②siRNA质粒介导的shRNA表达载体转染SPC-A1细胞能显著影响SPC-A1细胞的存活率和集落形成能力等肿瘤细胞生物学行为,有发展成为肿瘤基因治疗新方法的前景。第二章siRNA质粒抑制肺腺癌细胞株EGFR的表达对细胞内主要信号传导通路的影响目的:分析细胞外信号调节蛋白激酶1/2(extracellularsignal-regulated protein kinase,ERK1/2)、磷脂酰肌醇3-激酶(phosphatidylinositol 3-kinase,PI3K)和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serine/threonine kinase,AKT)等在EGFR下游信号传导通路中起重要作用的节点蛋白在siRNA质粒抑制肺腺癌细胞株EGFR的表达后其基因mRNA水平、其总蛋白水平和磷酸化蛋白水平的变化,探讨其变化在SPC-A1细胞存活率降低、化放疗增敏中可能的机制。方法:①使用Lipofectamine 2000将pShEGFR和pShNEG载体转染至SPC-A1细胞。②实时定量PCR法检测未转染组、Lipofectamine 2000处理组、pShNEG转染组和pShEGFR转染组在转染后各时间点的erk1、erk2、pi3k和akt基因的mRNA表达水平。③免疫印迹试验检测未转染组、Lipofectamine 2000处理组、pShNEG转染组和pShEGFR转染组转染后各时间点的ERK1、ERK2、PI3K、AKT、p-ERK1、p-ERK2、p-PI3K和p-AKT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与未转染组相比,pShEGFR转染组在转染后第2、8、10天可见erk1基因mRNA表达量明显升高(P<0.05),在转染后第6、10天可见akt基因mRNA表达量明显升高(P<0.05),erk2和pi3k基因mRNA表达量无显著变化(P>0.05)。与未转染组相比,ERK1、ERK2蛋白在pShNEG转染后第4天先明显降低,降低的幅度分别为39.3%、44.8%(P<0.05),第6天时回升至未转染组水平,第8、10天时明显升高,升高的幅度在30.7%—38.9%之间(P<0.05)。转染pShEGFR组p-ERK1、p-ERK2蛋白表达量在转染当天即开始出现明显降低,降低的幅度分别为49.8%、38.5%(P<0.05),第2天时进一步降低,至第4—8天时显著降低,降幅在97.4%—98.3%之间(P<0.01),第10天时p-ERK1表达水平略有回升,p-ERK2较第4—6天时有升高趋势,但较未转染组仍显著为低(P<0.05)。与未转染组相比,转染pShEGFR组PI3K蛋白表达量在转染第4、6天时明显降低,降低幅度为37.9%、41.2%(P<0.05),其他时间点与未转染组无显著差异(P>0.05);转染pShEGFR组AKT蛋白表达量在转染第8天时明显降低,降低幅度为32.4%(P<0.05),其他时间点与未转染组无显著差异(P>0.05);与未转染组相比,转染pShEGFR组p-PI3K蛋白表达量在转染第6天时即出现显著降低,幅度为29.4%(P<0.05),第8、10天时继续降低,降幅分别为43.7%和58.3%(P<0.05)。转染pShEGFR组p-AKT蛋白表达量在转染第6天时显著降低,降幅为61.2%(P<0.05),第8、10天时继续降低,降幅分别为72.8%和85.6%(P<0.05)。pShNEG转染组上述各基因mRNA和蛋白变化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①pShEGFR转染SPC-A1细胞后erk1基因和akt基因mRNA水平发生了显著变化,ERK1/2、PI3K、AKT蛋白表达水平也发生了显著变化。②pShEGFR转染SPC-A1细胞后p-ERK1/2、p-PI3K、p-AKT等磷酸化蛋白的表达水平也发生了显著变化,但变化趋势与基因水平和总蛋白水平并不一致。第三章siRNA质粒抑制肺腺癌细胞株EGFR的表达对主要耐药基因的影响目的:研究mdr1、lrp1和gst-π这三种在肿瘤细胞多药耐药中起重要作用的基因mRNA水平表达水平在siRNA质粒抑制肺腺癌细胞株EGFR表达后的变化,并探讨其变化在pShEGFR对SPC-A1细胞化疗增敏中可能的作用与意义。方法:①使用Lipofectamine 2000将pShEGFR和pShNEG载体转染至SPC-A1细胞。②实时定量PCR法检测未转染组、Lipofectamine 2000处理组、pShNEG转染组和pShEGFR转染组在转染后各时间点的mdr1、lrp1和gst-π基因的mRNA表达水平。结果:与未转染组SPC-A1细胞mdr1 mRNA表达量(0.000191±0.00003)相比,转染pShEGFR组在转染后2d mdr1mRNA表达量(0.0000833±0.000014)显著降低,抑制率达56.4%(P<0.05),转染后第4、6天继续降低,降幅为78.1%和84.9%(P<0.01),至转染后第8、10天mdr1 mRNA表达量稍有回升,但仍明显低于未转染SPC-A1细胞,降幅为71.5%和76.2%(P<0.01)。与未转染组SPC-A1细胞lrp1 mRNA表达量(0.171±0.033)相比,转染pShEGFR组在转染后第2天lrp1 mRNA表达量(0.088±0.024)显著降低,抑制率达48.5%(P<0.05),转染后第4、6天继续降低,降幅为68.3%和77.7%(P<0.01),至转染后第8、10天lrp1 mRNA表达量较第4、6天稍有回升,但仍明显低于未转染SPC-A1细胞,降幅为73.1%(P<0.01)和41.8%(P<0.05)。gst-πmRNA表达量在pShEGFR转染前后差异无显著性(P>0.05)。pShNEG转染组上述各基因mRNA表达水平变化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①pShEGFR转染SPC-A1细胞后,mdr1基因和lrp1基因mRNA表达水平均发生了显著变化,其变化的原因可能与其上游信号传导通路蛋白的表达水平变化有关。②mdr1基因和lrp1基因mRNA表达水平的变化可能是pShEGFR转染SPC-A1细胞所致化疗增敏效应的主要分子机制。

周小虎[9]2013年在《聚丙烯酸类防沾剂的合成及工艺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活性染料染色后的传统碱性皂洗工艺中在去除织物表面残余的染料提高,并纺织品色牢度的同时,易使已固着于织物的活性染料发生断键而造成上染率的下降。且染色织物在水洗和皂洗过程中,被洗涤下来的染料会重新上染未染色部分或浅色部分而引起白地沾污,降低了染色织物的色牢度影响织物的外观及性能。开发新型防沾色型防沾污皂洗助剂成为研究的热点。N-乙烯基吡咯烷酮(NVP)具有分子内酰胺结构,对活性染料具有良好的亲和力,由于其单体成本较高所以本课题,将其作为皂洗剂合成中的一种单体。本论文以马来酸酐(MA),丙烯酸(AA),N-乙烯基吡咯烷酮(NVP)和AEO-15为基本原料,按照不同的单体配比、温度和时间,合成了酸性皂洗剂中的助洗组分,通过改变各组分的用量对比了聚合物在不同用量下对钙、镁、铁等离子的螯合能力,对染料的分散和抗沾污能力,得出最佳聚合工艺:单体质量比,m(AA): m(MA):m(NVP):m(AEO-15)=2.7:1:0.7:4.4。聚合条件为,85℃下滴加120min;保温条件,100℃下保温130min。以三元共聚物P(MA-AA-NVP)与AEO-15复配物为原料,复配物的用量为2g/L,85℃下皂洗15min。防沾污能力能力的都提升,经其皂洗后的纺织品各项性能良好,湿摩擦牢度可提高半级到一级。聚合物较传统碱性皂洗工艺,在取得良好净洗效果和防沾污能力的前提下,可以大幅度减少皂洗后水洗次数,实现了节约水电、减少污染物排放,降低企业综合成本的目标,其在环境保护越来越受到重视的今天就显得尤为重要。同时,聚丙烯酸类防沾色剂皂洗过程和皂洗工艺的统一,缩短了染色工艺流程,明显提高了工作效率。

苗晶[10]2006年在《基于壳聚糖硫酸酯、羧甲基壳聚糖及羧甲基纤维素钠复合纳滤膜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纳滤(Nanofiltratrtion,NF)是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发展起来的介于超滤和反渗透之间的、同属于压力驱动的新型膜分离技术。目前绝大部分的纳滤膜属于复合膜,即在一基膜上复合一活性层。纤维素是地球上资源最为丰富的天然高分子化合物,甲壳素也是一种天然的、可再生的高分子化合物,产量仅次于纤维素,壳聚糖是甲壳素的脱乙酰化产物。在本研究中,以壳聚糖的两种两性的水溶性衍生物-壳聚糖硫酸酯(SCS)和N, O-羧甲基壳聚糖(NOCC),以及羧甲基纤维素钠(CMC-Na)作为复合NF膜表面活性层材料,戊二醛(GA)、环氧氯丙烷(ECH)、以及六亚甲基二异氰酸酯(HDI)作为交联剂,利用涂敷与交联结合使用的方法,在一定的制备工艺下,制备了三个系列的新型复合纳滤膜。利用衰减全反射红外光谱(ATR-IR)、环境扫描电镜(ESEM)和原子力显微镜(AFM)对其结构形貌进行了表征,研究了其性能指标和截留性能,并对其截留特性做了探讨。以SCS和NOCC为表面活性层材料的两性复合NF膜均呈现出荷负电纳滤膜的截留特征;对于同一种材料制得的复合NF膜,通量应与平均面粗糙度(Ra)有关:Ra值较大,通量也较大。通过改变表面活性层铸膜液的组成、交联剂的浓度、以及制备工艺等,适量的无机小分子、有机小分子、以及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的添加,可调节所制得复合NF膜的截留性能。研究结果表明涂敷与交联结合使用的方法是一种制备多糖水溶性衍生物复合NF膜的有效途径。以均相合成的方法制备了高含硫量的壳聚糖硫酸酯(SCS)。以壳聚糖硫酸酯为活性层材料,戊二醛水溶液为交联剂,聚丙烯腈(PAN)超滤膜为基膜,制备了SCS/PAN复合NF膜。在0.40MPa、25℃下,所制得的SCS/PAN复合NF膜对1000 mg·L-1 K2SO4、Na2SO4及NaCl溶液的截留率分别为92.8、92.1及52.3%,通量分别为11.3、7.1及10.4kg·m-2·h-1。SCS/PAN系列复合膜对无机盐

参考文献:

[1]. 聚合用水中异丙醇的分离[D]. 周俊华. 北京化工大学. 2000

[2]. 共聚法合成阴离子型聚丙烯酰胺石油驱油剂的研究[D]. 陈晓蕾. 西北工业大学. 2004

[3]. 《精细石油化工文摘》1997年 第11卷 主题索引[J]. 郑保山, 龚小芬. 精细石油化工文摘. 1997

[4]. 高分子乳化剂的合成及其在丙烯酸酯乳液聚合中的应用[D]. 管丹. 苏州大学. 2008

[5]. 高分子乳化剂的合成及其在(细)乳液聚合中的应用[D]. 张明祖. 苏州大学. 2010

[6]. 含氟聚丙烯酸酯纳米复合乳液及其复合材料的制备与性能表征[D]. 田宝娟. 河北大学. 2015

[7]. 脱磺酸型暂水溶性树脂研究—对位酯系暂水溶性聚合单体合成及性能研究[D]. 梁金燕. 大连工业大学. 2016

[8]. RNAi抑制肺腺癌细胞EGFR表达对信号传导通路及耐药基因影响的研究[D]. 肖奎. 中南大学. 2007

[9]. 聚丙烯酸类防沾剂的合成及工艺研究[D]. 周小虎. 武汉纺织大学. 2013

[10]. 基于壳聚糖硫酸酯、羧甲基壳聚糖及羧甲基纤维素钠复合纳滤膜的研究[D]. 苗晶. 中国海洋大学. 2006

标签:;  ;  ;  ;  ;  ;  ;  

聚合用水中异丙醇的分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