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农产品价格与农业技术进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农产品论文,技术进步论文,农业论文,价格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我国农民收入和农业发展,特别是粮食生产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是什么?有人认为是农产品价格太低,主张进一步提高农产品价格;另有人则认为是农业技术水平太低,主张重视和加强农业技术进步。我们认为,这两种观点都不无道理,但却都存在着片面化和绝对化的思想倾向,实际上,提高农产品价格与加强农业技术进步并不是互相对立的,而是互相依存,互相转化,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
一、从近期看,农产品价格低是制约我国农民收入、 农业技术进步和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我们并不否认技术进步的重要作用,问题在于如何实现技术进步,没有一个可靠的实现机制,无论如何侈谈技术进步的重要,都是一句空话。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技术进步的实现机制就是利益机制,即生产者对超额收入的追求,超额收入的生产前提是合理价格下的平均收入。因此,合理的农产品价格是实现农业技术进步的前提条件。
在过去长期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的农产品价格是由国家直接决定的,既不符合价值,又不考虑供求关系。在工农业产品交换中,存在着严重的不等价交换,国家以此作为从农业中提取工业建设资金的手段,由此使农民蒙受重大损失。据测算,从1954年实行农产品统购统销制度起到1978年改革开放前,农民损失达7000亿元左右。在1979年后国家几次大幅度提高农产品价格的情况下,由于农用生产资料和其他工业品的价格同步甚至更大幅度上涨,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不仅没有缩小,反而进一步扩大,整个80年代,农民仍损失1400亿元之巨。1993年,由于国家粮食收购价格太低,农民损失268.19亿元,1994年为569.02亿元,而由于农用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农民又分别损失98.18亿元和109.81 亿元。由此导致农民利益受到不公正剥夺,收入水平长期严重低于城镇居民,不仅得不到超额收入,甚至得不到平均收入,1978年,城乡居民收入之比为2.4∶1,1994年扩大为2.6∶1。这就极大地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制约了农业的发展。在这种情况下,价格问题自然就成为制约农民收入和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提出通过提高农产品价格来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业发展无疑是适时的,正确的;而提出依靠科技进步来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业发展,以此否定和取代提高农产品价格,则是缺乏针对性,回避主要矛盾,是不合时宜的。这种观点的错误在于,它实际上暗含着一个理论前提,即生产者采用先进技术的目标不应该是追求超额收入,而是平均收入。首先承认农产品价格低于价值,农民不能得到平均收入的合理性,然后要求他们提高技术水平,降低成本,获得平均收入,如果不采用先进技术,仍然不能获得平均收入,从而彻底修正了技术进步的收入目标,把它降低了一个档次,这与价值规律的要求是根本相悖的。
在价格合理的前提下,农民对超额收入的追求是内在的,主动的,从而农业技术进步也就是农民的一种自觉行为,有一个可靠的实现机制,无须别人去强制。而在价格不合理的情况下,既然技术进步不能达到追求超额收入的目的,而仅能得到平均收入,甚至得不偿失,农民就缺乏技术进步的积极性,不愿去主动采用先进技术,于是就需要有一个外部强制力量,如政府。即使这样,它也是一种外部行为,其效果要比那种内在冲动差得多。而且,技术进步需要有投入,农产品价格不合理,农民收入低,缺乏技术进步的应有投入。政府的科研机构可以向农民示范和诱导,推广农业技术成果,但是农民作为科技成果的最终需求者、收益者和责任者,是否采用某种技术,要由他们根据在当时价格条件下的投入与收益比较自主做出决定。
二、从长远看,技术进步是增加我国农民收入、 推动农业发展的根本手段
从长远看,我国农民收入的增加和农业发展不能永远依靠提高价格。价格合理化是针对现行农产品价格太低而言的,它并不意味着农产品价格可以无限制地、连续不断地提高。在价格合理化以后,农民收入的增加及农业发展应该主要依靠科技进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论断已经被中外国家的实践所证明,是一个不争的真理,科教兴国、科教兴农也已被人们普遍接受,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一条基本方针。
科技进步对于增加农民收入、推动农业发展的重要作用表现在:
第一,采用先进技术的农民,可以获得其他农民所没有的超额收入,而当先进技术普遍推广以后,它就可以降低单位产品的成本,增加单位产品收入和总收入。目前我国农业技术在整体上仍相当落后,大多数地区仍然沿用传统耕作技术,机械化水平低,耗费人力多,劳动生产率不高,化肥施用品种及数量不当,优良品种推广面积有限,因而在农业中推广先进技术还是大有潜力的。发达国家如美国的粮食生产成本要比我国低20%。如果我国能够把农产品成本降到发达国家的水平,那就可以使我国农民收入有一个显著提高。
第二,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国的农产品供给面临日益严重的形势,我国耕地面积日渐减少,这就决定了我国必须通过提高单产水平来增加农产品总量,满足日益增长的人口对农产品的需求。1995年,我国人均粮食产量为344公斤,略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在未来30年内, 我国人口将以1%的速度增长,而我国的可垦荒地已经很少, 由于工业建设等原因造成的用地急剧增加,这就更需要提高粮食单产水平。1994年美国粮食单产水平为5572公斤/公顷,而我国为4500公斤/公顷。依靠我国传统的农业耕作技术,已经很难进一步提高粮食单产水平,必须依靠新的农业技术,提高我国的农业现代化水平,包括选育优良品种,推广新的耕作技术,合理施用化肥,发展节水农业等。特别是在北方干旱地区,更需要采用节水、保水的耕作技术,抵御干旱对农业生产的威胁,例如采用塑料薄膜,可以有效保墒,在大旱之年实现稳产高产;建设塑料大棚,不仅可以保墒,而且可以调节温度,在寒冬季节生产夏令蔬菜、水果;雨水集流工程不仅可以避免水土流失,而且可以有效调节一年内不同时期降雨量分布的不均,使它与农作物生长需要一致;改大水漫灌为滴灌渗灌,不仅可以节约保护水资源,提高水资源利用率,而且可以降低灌溉成本,等等,都说明采用先进技术对于推动我国农业发展所起的巨大作用。
第三,当前,我国正在积极申请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为此,必须向国外开放市场。借鉴日本、韩国及一些欧洲国家的做法,我国开放市场首先应该是工业品市场,对农产品市场可暂不开放或部分开放,以保护我国农业。但从长远看,我国的农产品市场也必将同国际市场接轨,迟早要向国外开放。届时,为了使我国农产品能够有效抵御外国农产品的进入,并主动走向国际市场,惟有降低成本。虽然目前发达国家的农产品出口包含有巨额的政府补贴,国际市场农产品价格低并非正常现象,但是不可否认,它们的农产品成本还是低于我国。以我国的农产品成本,很难在国际市场上进行有力竞争。为此,也必须提高我国农业的技术水平,实现农业现代化,缩小与发达国家农业的差距。
总之,我们不能把提高农产品价格与农业技术进步在增加农民收入和推动农业发展中的作用对立起来,用一个去否定和代替另一个,而应该用联系的和统一的观点去认识和处理二者之间的关系。在各个时期,应该根据具体情况,抓住主要矛盾,解开死结,带动全局。从近期看,应该首先理顺农产品价格,而从长远看,则应该下大力气提高农业技术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