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性别意识及其影响因素&以福建省为例_性别认同障碍论文

女性性别意识及其影响因素——以福建省为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福建省论文,为例论文,性别论文,意识论文,因素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C913.6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129X(2003)02-0015-07

性别意识是衡量女性社会地位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一个基本标志。建国以来,我国女性的性别意识发生了显著的变化,男女平等的观念逐步深入人心,女性对自身性别的认识和自身的价值的实现越来越重视。但女性性别意识是否随着社会的进步,尤其是经济的发展,其现代化程度也越来越高呢?最近的调查资料和分析表明,女性性别意识中传统观念依旧大量存在,所占比例有明显上升趋势,特别在知识分子中,“男主外,女主内”等传统的性别意识还有一定的市场。这些调查分析结果引人深思,并说明深化性别意识的研究仍具有重要的理论和政策价值。本文利用2000年中国妇女社会地位抽样调查福建样本的数据,描述女性性别意识的时期变动和在时点上与男性性别意识的差异,借鉴国内外学者对女性性别意识影响因素分析的结果,建构解释女性性别意识的理论模型,然后利用多元回归分析来检验所提出的理论假设。

一、性别意识的定义和内涵

当前我国对女性问题的讨论中,性别意识是个热门话题,越来越多的女性理论工作者意识到性别意识对于理论和实践工作的重要意义。但如果仔细审视性别意识使用时所指的涵义,我们会发现,不同的人用同样的词表达不同的意思,并且不少人对这个词的涵义并不清楚,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们对性别意识的测量和分析。下面我们在借鉴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定义性别意识并解释它的内涵。

目前,人们对性别意识大概有以下几种代表性的定义:1)性别意识就是处处保护女的,照顾女的(汪红雨,1996)。2)性别意识就是男女平等的意识(张晓玲,1996)。3)性别意识就是具有性别敏感和性别自觉,促进男女两性协调发展(李慧英,1996)。从以上几个主要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出,对性别意识的定义存在着以下几个问题:1)重视女性与男性不同的生理差异,但习惯地把女性看成是弱者,认为性别意识是女性的问题,而不是社会问题。2)着重强调男女平等,但缺乏对男女平等科学内涵的认识。3)重视女性天生具有的自然女性意识,强调协调发展,但具有明显向传统性别意识复归的倾向。

那么,到底什么是性别意识的真正涵义呢?众所周知,意识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存在的主观映像,它经人们的态度、感觉和评价表现出来。简单地讲,性别意识就是指人们对现实生活中男女两性关系的认识。理解这一概念时,我们必须注意以下二点:第一,应充分关注性别的生理特征和社会特征。女性天生的生理特征决定了她与男性不同的性别特征,这是自然属性,我们在性别角色定位、性别角色期待时,必须从女性自身的特点出发,体现对女性问题的关注和对女性自身的关怀,但是先定的性别特征并不能说明男强女弱、男尊女卑的社会结果,两性的差异其实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社会因素造成的,很多对女性的定位来源于社会制度、文化观念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应该说,性别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生理特征,而且是一种由社会规定的关系、过程和社会结构。性别的差异是文化的力量与生物学的力量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第二,科学体现男女两性的关系。男女两性的关系,无外乎三种,一种是男强女弱,一种是女强男弱,还有一种就是男女平等。我们认为现代的性别意识应该是指,在尊重男女生物性差别的基础上,真正实现男女在社会性层面上的平等。这样既避免了只重视女性自身天然的性别特征,而认为女性是弱者,处处排斥女性,形成性别歧视,又防范了无视男女生理差别,抽象地谈论男女平等;既有对女性自身天然的人文关怀,积极地从性别角度发现问题,关注女性发展的障碍,保护和引导女性健康发展,同时又促使我们发挥社会各个层面力量切实保障性别平等发展,实现男女的真正平等。

从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性别意识其实包含三个相互关联的层面,一是性别敏感,即你是不是尊重和关怀男性女性的生理差异,从性别角度审视女性问题,这是对男性女性生物性差异的重视;二是性别能力,指女性自身素质,是不是先定地认为男优女劣,女性的能力不如男性;三是性别分工,是否严格限定男女在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领域及其在家庭内部的分工,认定女性应该如何、而不应该怎样的性别角色定位和性别角色期待,社会是否应该提供男女平等的发展机会,提供女性展示自身能力的舞台,这是对男性女性社会性差异的关注。其中,是否具有性别敏感,善于从性别角度观察社会和现实,审视男女两性的各自特点和角色定位,这是性别意识存在的出发点;对性别能力的判断,对女性自身素质的认可,是我们能否有平等的性别意识的前提;对性别分工的认识则是性别意识在社会中的具体表现。

二、女性性别意识的影响因素

观察当前社会现实,我们发现传统的性别意识还比较明显地存在着,许多领域甚至还有严重的性别歧视。为了有针对性地解决上述问题,提高全社会的性别意识,我们必须弄清楚性别意识产生的原因,以便标本兼治,溯源施策,真正地实现性别意识的现代化和男女的平等发展。

1.前人研究的综述

关于性别意识产生的原因,是伴随着人们对性别意识的认识不断发生变化的,概括起来说,大概经历了两个较明显的阶段。在后现代女权主义运动发生之前,人们都是从男女性别的生理差异出发去寻找性别差异的原因,自然就把影响性别意识的原因推及到男女生理的特征差异。

但我们知道,由生物因素决定的男性或女性,是自然给定的,它只能显现生理上的人的性别特征。对于社会来说,我们探讨的由性别差异产生的性别意识,是在尊重性别生物性的差别和区分的基础上,考察或研究社会对性别规范所给予的规定。这种规定受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并制约着女性地位的升降。盖儿·鲁宾1975年发表了《妇女交易:性“政治经济学”笔记》提出了性/社会性别制度的概念。“性/社会性别制度是社会将生物的性转化为人类活动的产品的一整套组织,这些转变了的性需求在这套组织中得到满足”。她指出,是家族的再生产,或者说,是妇女交易,在家庭中再生产了男性权力和构造了社会性别身分。受到鲁宾的启发,女权主义学者们从各个方面探究社会性别制度在各种社会文化及各个历史时期的形态和演变过程,社会性别制度与其它制度如家庭、政治、经济、制度之间的关系等等。Hare-mustin(1987)的研究显示,不管是男性、女性,只要社会经济或政治地位低下,就不得不表现出依赖和被动的特征。随着后现代女权主义运动的发起,人们越来越意识到男女两性的差异的主要原因并不根源于自然的生理特征的差异,而是主要来源于社会性因素,所以对性别意识的影响因素有了新的认识。国内学者分别从收入、年龄、教育程度、职业等多方面对此问题进行了探讨。陶春芳(1993)在《中国妇女社会地位概观》一书中,认为城乡结构、文化程度、年龄、职业的因素影响女性的性别意识,沙吉才(1998)把性别规范作为影响妇女家庭地位的因素,战捷(1998)专门对性别差异进行论述,通过教育—职业-收入-妇女地位的递进性,详细论述了性别差异发生作用的内在机制,许改玲(1998),对男女性别差异的原因做出较为明确的分析,认为文化素质和科技能力、依附性、跨市迁移对男女性别意识有较为显著的影响。

国内外学者的研究和分析揭示了影响女性性别意识的部分因素,给我们探讨问题提供了一定的视角,也给我们很多的启发。比如,我们在分析性别意识的影响因素时,要考虑收入、年龄、教育程度、职业、跨市迁移等个人的因素。但是,他们的研究也存着一定的缺陷,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大部分研究和分析都偏重于从个人的层面去分析性别意识的影响因素;2)对性别意识的影响因素分析只是停留在定性的描述上,很少展开定量的估计和检验,对于各因素的影响力缺乏数量的比较,也就难以据此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措施,有针对性地解决与性别意识相关的现实问题。显然,我们还需要一个能综合说明性别意识的理论解释框架。

2.理论框架和假设

我们认为影响女性性别意识的因素主要来自三个层面,第一是来自社会方面的因素,包括城乡结构、地域文化、流动状况;第二是来自家庭方面的因素,包括家庭婚姻状况的满意度、夫妻受教育程度的差别、母亲的受教育程度、生育孩子的数量;第三是来自个人方面的因素,包括年龄、受教育程度、职业性质和对工作的满意度。从图1可知,为了克服从单一的个人层面去解释性别意识的影响因素,我们首先采用多层面因素相结合的分析方式,不仅从个人本身寻找原因,而且还综合分析家庭和社会层面的相关因素对性别意识的影响;其次,我们认为,家庭生活是女性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女性对婚姻状况的满意度、夫妻受教育程度的差异、母亲的受教育程度、生育孩子的数量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女性性别意识的现代化程度。最后,性别意识是社会制度安排和社会文化长期积淀的结果,所以在社会层面的影响因素也不可忽视,一个社会的城乡结构、地域文化特点、人口流动状况也会对女性性别意识产生重要影响。

以上的理论分析具体化为下面的三个假设:

1)女性个人的年龄与性别意识呈正相关,受教育程度、职业和对工作的满意度与性别意识成负相关,即年龄越大,‘其性别意识越传统,个人受教育程度、职业层次越高和对工作的满意度越好,其性别意识越现代。

2)女性对家庭婚姻关系的满意度、夫妻受教育程度的差异以及生育孩子的数量与性别意识呈正相关,母亲的教育程度与性别意识成负相关,即女性对自身的婚姻生活越满意,夫妻受教育程度差异越大,生育孩子的数量越多,其性别意识越传统,而母亲受教育程度越高,女性的性别意识越现代。

图1 女性性别意识的理论解释框架

3)社会的城乡分类、地域文化和流动状况与女性性别意识成负相关。即居住在城市的女性,其性别意识的现代化程度较乡村高,地域文化观念中对女性越尊重、女性流动的距离越远,其性别意识的现代化程度越高。

三、资料与分析方法

本文资料来自“第二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抽样调查”。这是全国妇联和国家统计局继1990年第一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后组织的又一次全国性的大型抽样调查。福建省调查涉及36个县、市、区,全国样本526人,占全国样本总数的2.7%,省级追加样本1 583人,占2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省级追加样本总数的5.5%,村委会样本131份,占全国4.4%。调查工作持续3个月,共收回个人主问卷2112份,村委会问卷131份,回收率达100%。

为了保证抽查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福建省采取多层次的质量审核办法,其中主要包括对住户清单的审核,对换户、换人现象进行处理,以及对填答后的问卷的质量查核。除部分问卷出现漏填和某些项目置空不回答以外,问卷填答的数据具有较好的可靠性。

抽查数据表明,福建省调查样本以汉族为主,少数民族仅占1.8%。61.4%的样本人口分布在南平、福州和泉州等三市,各占22.7%、20.5%和18.2%。另外,81.4%的被调查对象集中在20至49岁年龄段。为了进行性别比较,本研究的分析单位是每一个被调查的女性和男性,其中,女性样本规模为1132,男性样本规模为980。

关于女性性别意识的测量,我们选用在抽样调查问卷中涉及女性性别意识的4个问题作为指标,用对问题的选答结果来测量。这4个问题分别是:1、男人以社会为主,女人以家庭为主;2、女性应避免在社会地位上超过她的丈夫;3、干得好不如嫁得好;4、男性的能力天生比女性强。在回答选项中依次是非常同意、同意、无所谓、不一定、不同意,我们以非常同意取值最大。为了进行回归分析,我们还分性别计算了性别意识的4个指标的复合指数,用单一的复合指数对女性的传统性别意识进行测量和分析。其复合指标内在一致性的可信度为女性0.77,男性0.75,这说明测量性别意识的4个指标具有足够高的可信度。

作为解释因素的11个变量,分别是城乡结构、地域文化和异地流动状况等3个社区解释变量;对家庭婚姻状况的满意度、夫妻受教育差别程度、母亲的受教育状况和生育孩子的数量等4个家庭解释变量,以及个人的年龄、受教育程度、职业性质和对工作的满意度等4个个人解释变量。其中,城乡结构是指该女性居住地是在城市还是乡村;地域文化用闽南、闽东或福州和闽西北等文化来表示;我们用一个女性近期最远到达的地区来表示人口的流动状况;婚姻状况的满意度、夫妻受教育差别程度、母亲的受教育状况和生育孩子的数量,我们主要根据问卷中的有关问题进行分析;年龄,指被调查者实际的年龄,女性受教育程度,指女性所获得最高学历;职业分为农林牧渔业从业人员与非农单位从业人员两组,以比较性别意识的现代化程度,对工作的满意度我们用问卷中关于工作的满意度的几个相关问题的选答进行因子分析,这个由工作收入高低、劳动强度、工作的主动性、工作稳定性、发挥自己能力水平状况和职业社会地位等6个项目复合而成的因子,其测露的可信度都比较高,其中女性为0.84,男性为0.85。

在分析方法方面,我们首先用福建女性在不同时期的性别意识数据和在同一时期与男性性别意识的比较结果具体描述女性性别意识的变化和现状,然后用多元回归分析相关变量对女性性别意识的影响。

四、结果与分析

1.描述分析

从福建女性性别意识的时期变动来看(见表1、表2),从1990年到2000年的10年里,被调查者在对“男人以社会为主,女人以家庭为主”,“女性应避免在社会地位上超过她的丈夫”,“男性的能力天生比女性强”的等问题的认识上,发生了一些显著的变化。就“男人以社会为主,女人以家庭为主”而言,1990年女性持肯定态度的约占49.5%,而在2000年上升到52.6%;对于女性应避免在社会地位上超过她的丈夫也从22.1%上升到36.1%;对于男性的能力天生比女性强女性持赞同态度的比例却由29.4%下降到22.2%。从以上的数据分析可知:自1990年至2000年10年间,女性对自身能力的信心和认可上升了近7个百分点,表现了较10年前更强的自信心,但是对男女在社会和家庭中角色认定的数据却显示:虽然社会经济在不断进步,但传统的性别意识在女性中还占有很大的市场,女性认同性别能力的同时却在性别的家庭分工中更注重扮演与亲情、血缘等有关系的家庭角色,大多数女性对家庭幸福报以极大的期望,贤妻良母是她们对性别角色较为认同的定位。数据表现出的结果使我们感到就社会分工而言,女性往往把自身放在配角和点缀的位置上,人格表现出一定的依附性,女性参加社会竞争、大胆追求事业成功的比例有所下降。究其原因有二,一是在现代社会中,传统的“男主外,女主内”性别意识观念还较强地影响女性的思想意识。二是社会环境潜在的压力使女性自由地实现个人价值变得艰难。比如:女性在就业、收入及升迁的机会等方面仍存在受歧视的现象;女性较多地集中在收入偏低的职业,在相同职业中女性的职务级别又比男性偏低;现代社会竞争的压力越来越大,这些原因都直接导致女性在承担社会角色时自信心减弱,对事业成功的信心不足,甚至使女性认定“女性是弱者”的潜意识暴露出来。

表1 性别意识的性别分布:1990年(%)

其中,项目1为“男人以社会为主,女人以家庭为主”;项目2为“女性应避免在社会地位上超过她的丈夫”;项目3为“男性的能力天生比女性强”。

表2 性别意识的性别分布:2000年(%)

其中,项目1为“男人以社会为主,女人以家庭为主”;项目2为“女性应避免在社会地位上超过她的丈夫”;项目3为“干得好不如嫁得好”;项目4为“男性的能力天生比女性强”。

相对于女性而言,自1990年至2000年这10年间,男性在性别意识方面的状况表现出与女性性别意识同方向的变化,即认为男人以社会为主,女人以家庭为主的比例,由54.2%上升到57.3%;对女性应避免在社会地位上超过她的丈夫由22.8%上升到34.8%;对男性的能力天生比女性强由29.5%下降到22.1%。从对性别意识认识的频率增幅度来看,男性对于传统性别意识的支持度相对女性还偏低,对于男性自身的能力比女性强的回答下降了7个百分点,说明男性对女性能力的认可度在增加。

表2是2000年福建性别意识分性别的各指标分布情况。我们可以看出女性同意男人以社会为主,女人以家庭为主的比例是52.6%,男性是57.3%;对女性应避免在社会地位上超过她的丈夫,女性的认同率是36.1%,而男性是34.8%;对干得好不如嫁得好,女性的赞同率是40.1%,而男性是35%;对男性的能力天生比女性强,女性的认同率是22.2%,男性是22.1%。从以上的数据我们可以看出,除了对男人以社会为主,,女人以家庭为主的看法,男性持有肯定的态度的比例大大超过女性,对于女性比较认同的女性应避免在社会地位上超过她的丈夫和干得好不如嫁得好等说法,男性的支持度比起女性反而下降了,这说明男性比女性更不认同这种看法,性别意识的现代化程度要比女性自身要高。对男性的能力天生比女性强男女的支持性大体差不多,这说明男性女性能力的认识和女性对自身能力的认识程度是吻合的。值得注意的是女性和男性都对女性的能力给予了认可,他们都能正确看待女性自身能力的提高,但并不意味着女性在社会中竞争和拼搏意识的增强,数据显示了这样的一种结果,即女性中相当一部分人虽然否认比男性能力差,但是依然非常认同传统的性别分工。这从一定的角度说明除了受传统的男性中心的性别意识和社会环境潜在压力影响外,女性的性别意识的复归与女性自身的状态也有重要的关系,相当一部分的女性进取意识淡薄,自身的独立意识与开拓精神不足,目标失落和模糊,忽视对未来的社会责任,也是非常值得关注的原因。

但是我们从各相关问题否定态度所占的比例可以看出,还是有超过半数的男性和女性不同意女性应避免在社会地位上超过她的丈夫、干得好不如嫁得好和男性的能力天生比女性强。这说明社会中大多数人的性别意识还是较为现代的。

总的来看,女性性别意识向传统的性别意识的复归表现得非常明显,而且在与男性性别意识的比较中,男性往往表现出较为现代的性别意识,这些都从一定的侧面反映出女性对自身性别角色和性别期待的滞后性。

2.多元回归分析

由于城乡结构、地域文化、夫妻的受教育程度差异、母亲的受教育程度和生育孩子数对女性性别意识的影响不具有统计意义,我们在进行多元回归时去掉这些变量。表3是女性性别意识的多元回归参数估计的结果。在剩下的解释变量中,我们发现:第一,年龄对女性性别意识产生影响,回归系数是0.194,这说明年龄越大,女性性别意识越传统,年龄越小,女性性别意识越现代,这与我们的理论假设一致。0.194的回归结果表明年龄因素的影响显著,在0.01水平上具有统计意义。可见现代社会性别意识的现代化程度较以前有明显的提高;第二,女性受教育程度对自身性别意识产生影响,其回归系数是-0.173,这在0.01水平上具有统计意义,与我们的理论假设相符,说明女性受教育程度层次越高,其性别意识的现代化程度越高。第三,工作的满意度对女性性别意识产生显著的影响,其回归系数为-0.157,这在0.01水平上具有统计意义。工作满意度与女性性别意识成负相关的关系,说明女性对自己的工作越满意,其性别意识的现代化程度越高,这与我们理论假设相符。第四,女性的职业对女性性别意识也产生影响,与我们的假设相符。表明在非农部门工作的女性其性别意识较农业部门工作的女性更加现代,其回归系数是-0.114,在0.05水平上具有统计意义;第五,女性流动状况对女性性别意识产生影响,但是最远到达过县城与地区所在市的回归系数是0.106,在0.05水平上具有统计意义,最远到达外省,其回归系数是0.082,这说明女性的流动性与其性别意识呈正相关,这与我们的假设不符。据此,我们认为有可能是因为:①女性在流动过程中压力增大,比如在就业、收入及升迁的机会等方面遇到歧视,自我价值难以实现,使她们留恋以前的生活,从而强化了自身传统的性别意识;②我们数据的样本来自经济较为发达的福建省;本省内部各地区及其与外省的经济差异不是很显著,女性在流动过程中所遇到的变化不是非常明显,对其原有的价值观念冲击不大,使她们依然保持传统的性别意识。但尽管如此,我们也看到最远到达过县城与地区所在市的回归系数是0.106,最远到达外省,其回归系数是0.082,其绝对值的降低说明流动的距离越远,其传统的性别意识在减弱,而性别意识的现代化程度在提高,于是我们可以肯定,女性在与外界的交往过程中,距离的加大,还是起到了促使其性别意识现代化的作用。由上可知,对流动性因素的分析较为复杂,除了考虑数据本身的问题,可能还要具体分析个别群体和不同省份的实际情况,不能一概而论,这对于我们的后续研究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第六,是否初婚对于女性性别意识产生影响,其回归系数是-0.096,这在0.05水平上具有统计意义。说明婚姻次数对于女性性别意识产生作用,初次婚姻质量对于女性性别意识的现代化程度有明显的作用,这与我们的理论假设相符。整个模型的样本决定系数,即R[,2]值为0.18,表示我们所提出的回归模型解释了18%的女性性别意识的方差。

表3 性别意识的多元回归分析结果

女性

男性

最远到过县城与地区所在市 .106* -.071

最远到过外省 .082

-.046

丈夫与妻子受教育程度差.055.096 *

是否初婚 -.096 * -.063

年龄 .194 * *

-.014

受教育程度

-.173 * *

-.206 * *

是否非农从业人员 -.114 * .033

曾任最高职务 -.039

-.021

对目前工作的满意度

-.157 * *

-.041

R[2] 0.18

0.03

F13.33.4

N 511 680

* * 表示在0.01显著性水平上有统计意义,* 表示在0.05显著性水平上有统计意义。

五、结论与建议

本研究证实了在影响女性性别意识的因素中,对女性性别意识的影响依显著性程度而言分别是女性年龄,受教育程度、对工作的满意度、职业,流动性次之,婚姻状况影响相对较小。相比较而言,这一模型在解释影响男性性别意识的因素时,效果并不理想,这从一定的角度说明影响男性性别意识的因素可能与女性的不尽相同,需要用不同的理论模型加以分析。在实证检验假设的过程,我们也发现了一些相关的问题。为此,我们认为要提高福建女性性别意识,提高妇女地位,保证男女平等,我们必须做到:

第一,提高女性个体的文化素质和职业层次,增强他们对自身能力的评估,对女性普遍感觉到的职业角色和性别角色的困惑进行引导,特别要使女性对自己将要担任的社会角色和承担的社会责任有比较清楚的认识,端正她们的竞争态度,提高她们在社会中的竞争能力,加快自身性别意识的现代化。

第二,增加女性流动机会,拓宽女性的空间区域活动范围,提高女性的社会参与能力和意识,改变女性足不出户,思想观念封闭落后的现状,不断使他们接受新的观念,加快女性性别意识现代化的进程。为此,社会应给予女性充分发展的机遇,消除在就业过程中的性别歧视,不断完善和认真执行妇女权益保障法,切实维护女性的各项基本权利。

第三,重视女性的家庭婚姻生活质量,切实尊重女性在家庭生活中的权益,在家庭内部提倡夫妻和睦共处的良好家庭氛围,共同决定家庭事务,提高女性的自信心,强化自身的性别意识。

第四,努力实现女性自身观念的转变,使她们从传统角色模式中解放出来,树立良好的性别意识,自觉告别人格依附、安逸享受、漠视社会责任的传统思想,强化女性的主体意识,发掘其性别优势,倡导积极进取、勇于开拓创新的精神,真正使女性做到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相信综合个人、家庭和社会三个方面的努力,积极宣传文明进步的女性性别意识,抵制和消除对妇女的歧视和偏见,一定能够切实实现男女平等。

[收稿日期]2003-01-08

标签:;  ;  

女性性别意识及其影响因素&以福建省为例_性别认同障碍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