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领导干部网络问政能力探微,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领导干部论文,能力论文,探微论文,网络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C933 【文件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426[2010]05-0094-04
胡锦涛总书记在人民网考察时指出:互联网已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我们要充分认识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媒体的社会影响力。换句话说,在瞬息万变的网络世界里,网络舆情应对能力正在成为党政机关执政能力的集中体现,不断提高应对网络舆论的能力和技巧,已成为各级党政机关施政过程中不可回避的重要课题。中国共产党执政已六十周年,在这个过程中,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实践的发展,需要不断地注入新的执政形式和执政内容,网络问政就是最新执政形式之一,也是互联网时代民主政治的必然选择。几年来的探索实践,党和政府运用网络问政已取得了很大成就,但也存在着党政网站建设滞后,部分领导干部网络知识欠缺,忽视网民意见、应对网络舆情经验欠缺等问题。因此,完善网络问政制度,提高领导干部网络问政能力,加强网络问政的对策研究,已日显重要而紧迫。
一、网络问政是创新执政方式的重要内容
互联网是20世纪一项重大基础性科技发明,由此引发的对人类社会生活方式的影响是广泛且深刻的。自1994年我国接入互联网以来,十几年间,互联网在我国得到迅猛发展。据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目前,我国网民数已达到3.84亿人,世界排名第一,中国网站数量为191.9万个,年增长率为46.3%。尤其是近几年来,我国党政网站拥有率稳步提高,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开通,96%的国务院部门建立了自己的网站,97%的省级政府、96.7%的地市级政府、87%的县级政府拥有了自己的网站,政府网站的总体拥有率达86%。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开阔了人们的视野,丰富了人们的生活,增强了人们的素质能力,开辟了一条人类认识世界的新途径,正日益深刻地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网络的力量已经达到了相当程度,各国政党不得不重新审视网络的能量,利用网络进行问政。网络问政已成为世界各国政党与时俱进的一种执政新手段。
当前,网络已成为民意表达最为集中的场所之一,已成为公众参与政治的主流渠道。网络问政不仅创造了一种网络民意表达的新形式,更为政府利用网络梳解舆论,沟通社情民意创造了便利的条件,可以说,网络问政开创了一种官民交流沟通的崭新形式,政府和公众通过网络平台循环互动,构建一种双向性的沟通反馈模式。通过这种直接的官民接触,政府的行政效率和执政能力得以提升,社会治理结构也更加趋于合理。
从实践来看,网络问政的具体内容大致有:
(一)党和政府建立网站。通过网站发布法律、法令、政策等,及时传递决策信息,使网民或下级机关了解上级意图。
(二)网上公示。在选举中,将参加选举者的名单挂在网上,听取群众的评价;政策制定时,把政策初稿和成稿公布于互联网,接受群众监督。
(三)收集民意。领导干部以普通网民身份浏览网民在论坛和跟帖中发表的对党和政府事务的意见和建议;领导干部通过设置博客、公共信箱、留言板,从而获取网民对有关问题的观点和留言。
(四)网络投票。在社会重大政治、经济、社会事件发生时,为了解社会舆论,让网民投票和发表意见,从而掌握社情民意,引导舆论导向。
(五)召开网络会议。定期通过网络平台就当前某个热点和难点问题,通过BBS、聊天室等与网民进行实时交流,网民可以直接就相关问题向领导干部提问和讨论。
(六)网络新闻。党和政府的门户网站将无序化的新闻进行有序的整合,大大压缩信息的厚度,让人们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最有效的新闻信息。
二、网络问政是当代民主政治的必然选择
最近,中国传媒大学网络舆情(口碑)研究所发布了《2009中国网络舆情指数年度报告》。报告指出:目前我国网络舆情呈现出热点多、涉及面广、持续性强、社会影响增大等特点,网络对现实社会影响日益加大,网民把社会问题“暴露”在网上,形成民间舆论的集散地,网络对现实社会影响日益加大。对于党和政府来讲,互联网时代利用网络问政,可以开辟一条不同于传统执政形式的新形式,将会加速中国民主政治和法制建设的步伐。
(一)网络问政是了解利益主体主张和诉求的需要。在相对虚拟、隐秘的互联网上,很多人平时在现实社会中不敢说、不方便说的话,往往都能原汁原味地展现在各级领导干部面前。这些海量、及时、真实的网络原生态信息,是各级政府和领导干部了解社情民意的第一手资料,通过网络进行信息收集,则开辟了一条新的社情民意表达与获取的途径,也堪称领导干部“新时期的微服私访”。
(二)网络问政是拉近干部与群众距离的需要。党和政府是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代表者,各级干部是人民群众的公仆,然而由于种种原因,群众的诉求有时候不能及时的上传,造成信息阻塞,诱发党群干群关系隔阂,极易产生新的社会矛盾,像2008年贵州瓮安群体性事件就是如此。而网络问政的最大优势就在于其绕过了众多的行政壁垒和人为障碍,使网民同领导干部的沟通、联系更为直接,消除了双方的生疏感、距离感,使双方的直接对话和平等沟通成为可能。
(三)网络问政是提高领导决策科学性的需要。作为一种信息传播手段,网络具有高效性、实时性、平等性、开放性、互交性等特点,党和政府的重大决策只有广泛汇聚民智、经得起民意的检验,才具有贯彻落实的群众基础。利用互联网,通过论坛、聊天室、电子邮箱、博客、网络投票、网上公示、网络新闻等多种形式,问计于民,从社会实际需求中获得真实的有价值的信息,这就扩大了民意获取范围,避免党政信息获得的局限性、延缓性和失真性。
(四)网络问政是培养公民主体意识的需要。中国人受封建思想影响时间长,公民的民主素养偏低,在自身利益和社会利益的争取方面不敢大胆地行使民主权力,网络言论的匿名方式,为网民表达个人意愿提供的平台,对培养他们的自由意志和言论起到了很好的催化作用。同时,与网民在网上进行交流,也有利于消除官员头脑中的等级思想和官本位意识,有利于民主政治建设的发展,不少官员开博客,发表执政心得,探讨执政经验,都深得网民的欢迎。
三、网络问政的成就和存在的问题
人民网舆情监测室最新发布了“2010年第二季度地方应对网络舆情能力排行榜”,对地方党政机关应对舆情热点事件的得失进行考评。通过对这个排行榜分析可以看到,地方政府应对危机的速度有所提升,处理问题力度进一步加大,如马鞍山局长打人事件发生后“一把手”市委书记当晚即赶到现场处理危机,使得事态得以较快平息,没有酿成更大规模的群体事件。而辽宁庄河“千人下跪”、广州法制办“咆哮哥”、海南三亚社保局“招考门”等问题中表现不当的当事官员也都被上级党政机关迅速果断地进行了处理和问责,及时挽回了政府公信力因此可能受到的损失,这些较过去一年来很多地方出了问题之后只是一味采取的屏蔽删除消息、袒护当事官员相比不可谓没有明显的改善。大量案例研究显示:当前社会实情与网络舆情之间的互动格局正在形成,网民对重大社会事件网络舆情的贡献率日益提高,在79%的重大新闻事件中,网民积极评论对媒体增加报道量具有推动作用。实践证明,网络问政是对传统意义上的执政方式的有益补充,它丰富了执政形式和执政内容,对民主政治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一)网络问政成为提高决策水平与执行力的重要平台
通过互联网联系群众、凝聚民、心开展工作,已经形成一种普遍现象,也成为衡量执政水平的重要手段。2008年6月20日上午,胡锦涛总书记来到人民网,与网友“零距离接触”,这是中国最高领导人第一次直接与网民对话。2009年2月的最后一个周末,温家宝总理走进中国政府网和新华网与网友交流了两个小时,谈及民生、就业、应对金融危机以及个人“厨艺”等话题。2010年8月13日上午,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政法委书记周永康在法制网与广大网友在线交流,面对广大网友的提问,他都表现出真切、真情、真心。周永康同志是继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之后又一位中央常委同志上网与网友面对面在线交流,这再次体现出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民心、重视民意,高度重视互联网的建设、利用和管理,做到重视网络,学习网络,懂得网络,用好网络。
在南京周久耕、深圳林嘉祥事件中,参与讨论表达的网民分别达到了100万和180万,从周正龙“虎照”案再到上海的“钓鱼”执法案,群众也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关注。这说明互联网作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显示出巨大的舆论能量,各级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要充分重视和高度尊重网民的呼声和利益诉求,面对汹涌的网络民意,政府和主流媒体只能因势利导,主动揭示真相,澄清流言,坦然承认和认真改进政府管理的缺失,才能赢得主动权,争取话语权。同时,也只有主动吸纳网络舆论,意识到民心可用、民怨可畏,才能化危为机,推动良政和善治。
(二)网络监督成为反腐倡廉的新形式
有了网络媒体,必然会有网络监督如今网络问责、网络监督。已成为反腐败机制的重要一环。云南“躲猫猫”、“抽天价烟房管局局长周久耕”、“记者博客举报山西溃坝”、“灵宝王帅网上发帖被拘案”等事件,都成为网民关注的热点话题,推动了事件的最终解决和处理,相关责任人和渎职官员相继被追究,有人称此为“网络舆论监督的胜利”。特别是在今年春节前,网上有对石家庄团市委书记王亚丽骗官的反映,中组部通过认真调查,最终查到她的确是一个满身是假的“假货女”,对相关责任人进行了处理。在这些事件中,网络舆论成为舆论新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社会舆论的发源地和放大器,网络舆论使执政党、地方政府和各级领导干部面临新的挑战和考验。
2008年8月,全国第一个网络反腐倡廉方面的文件《关于建立网络反腐倡廉工作机制的暂行办法》由湖南株洲市纪委、监察局出台,引起国人的高度关注。此前,株洲市纪委书记杨平也因在红网株洲论坛实名注册同时通过网络线索查处地方官员受贿案,被国内外媒体称为“中国网络反腐第一人”。时隔数月,网络从中国官员个人的“网络表达”变化为行政上的集体规定,让人们对于官员“触”网又多了一些看法。作为新的监督形式,“网络反腐”正考验着领导干部执政新能力。
在中央层面,中央纪委、最高法院、最高检察院等部门也都拓宽了网络举报的渠道,为网络问责奠定了基础。据报道,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纪委书记贺国强在考察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络信息工作时强调,反腐倡廉要高度重视网络举报,要进一步完善中央、省、市、县四级统一的纪检监察网络举报体系。中央纪委监察部开通全国纪检监察举报网站的当天,其网站被点击瘫痪。现在,国家预防腐败局每天都要安排专人对网民提供的线索进行汇总和归纳,经查证属实的将及时处理。来自中央层面的态度已经清晰:高度认同互联网在反腐败斗争中的重要作用,而且网络反腐作为一种新的机制被正式引入反腐体制中。
但是,我们应当看到网络问政毕竟是个新生事情,其发展成熟需要一个过程。当前网络问政存在的突出问题有:
一是部分基层党政网站建设滞后。有些党政部门没有建立网站,群众无法获得所需要信息;有的网站缺乏专人维护,信息陈旧过时,留言板、电子邮箱长时间没有打开过,网民的诉求没人回复,群众反映强烈。还有些政府部门在利用和应对网络方面尚处于起步阶段,网络阵地建设比较滞后,工作机制还不健全,网络问政作用难以发挥。
二是部分领导干部缺乏网络知识。现实生活中,领导干部自觉学习和运用互联网知识的状况并不乐观,相当一部分领导干部对互联网知识满足于一知半解、不少干部还处于网盲的边缘,不会使用电子邮件,不知道什么是博客,还有的领导干部上网看新闻只为猎奇,看报道只看“喜”不看“忧”,和网友们交流缺少平等心态,等等。所以,这些人根本谈不上“网络问政”。
三是领导干部听不得网民不同意见。因为对网络条件下执政认识的偏颇,个别领导干部很不习惯接受网络监督,还有一些领导干部对网络有一种排斥心理,一旦网上出现了一些所谓的负面言论,就迅速删帖甚至封闭ID,使得小矛盾变成了大冲突。目前,多位领导干部和公务员因“语出惊人”而受到网民攻击,结果是被“停职检查”。
四是部分党政网站不善于运用网络与群众沟通。有些领导和部门,要么对网络问政工作不够重视,应付了事,要么回复率很高但问题解决率不高,一些部门甚至存在推诿、“踢皮球”情况。对于网络曝光的公共事件以及由此而来的民意表达,有些政府部门不是无动于衷、置之不理,就是过度敏感、惊惶失措,以致本来可以得到妥善解决的问题或被拖延或被放大,酿成不该有的后果。
四、提高领导干部网络问政能力的路径
在信息网络化的今天,现代传媒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公共力量,一种能够影响社会的“软权力”,具有其他力量所无法望其项背的魔力,没有人能回避这种力量。事实表明,网络正在促进一个崭新的执政模式逐步成型,其原则就是公开、互动。中国人民大学行政管理学系主任毛寿龙教授指出,“网络执政的土壤已经形成,网络不仅成为全国上下相当重视的一个信息平台,也应该成为官员执政的另一个平台。”随着网络问政实践的深入发展,客观上要求各级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要高度重视这一新的执政形式,采取有效措施,完善网络问政的相关制度和机制,努力提高自己的网络问政能力。
(一)构建高效务实的电子政务平台。党政网站建设是实行网络问政的重要前提。近几年来,政府网站作为电子政务服务的重要载体,已经成为各级政府、部门展示自身形象、提供便民服务、加强公众监督的有效手段。但从质量上来衡量,仍有不少部门网站建设工作还较为普遍地存在重复分散建设、网络缺乏维护利用、信息共享利用程度不高等现象,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切实加强党政网络的建设和管理。同时,各级党政部门要完善网络问政的相关制度,使网站建设、信息发布、论坛、留言板、电子邮箱、意见回复、网络投票等多形式的为网民服务制度落到实处,真正在网络上打造一个“24小时不下班的政府”。
(二)加强领导干部网络知识运用能力的培养。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八次就世界网络技术发展和中国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问题进行集体学习时强调指出:各级领导干部要重视学习互联网知识,提高领导水平和驾驭能力,努力开创中国网络文化建设的新局面。这就给领导干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素质要求,鉴于部分领导干部网络知识素养缺乏的现状,必须加大培训力度,使其尽快掌握网络知识、提高网络运用能力,多到网上去调研,多与网友平等交流,多观察网上舆情,通过网络这一平台,倾听民声,了解民情,掌握民意,排解民忧,汇集民智,凝聚民心,实现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这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也是必须面对的现实。
(三)领导干部要增强责任意识和忧患意识。网络是个平等的空间,对现实社会影响日益增大,需要平等的沟通。而领导干部必须改变过去那种以权为本的观念,放下架子,同网民平等交流沟通,把网络作为政府执政的一个重要载体。在现实中,我们有的领导干部对网络不闻不问,不会有效利用网络来收集和了解社情民意;有的领导干部视网络为洪水猛兽,一有负面消息、负面新闻就不知所措,目瞪口呆。因此,各级领导干部要增强责任意识、忧患意识,做到重视网络,学习网络,懂得网络,用好网络。
(四)畅通网络诉求渠道。民主社会,老百姓有意见就需要表达,有问题就需要反映。比起传统的信访工作,网络更有利于矛盾的解决。网络实际上是一个上传下达的桥梁、渠道。重视网络民意,要依靠领导干部的民本情怀,依靠与民心相通的道德自律,这样才能做到问政于民、问计于民、问需于民。所以,要高度重视网民的意见和反馈工作,一方面搭建一个上下畅通的社情民意渠道,使我们更好地了解民情、关注民生;另一方面,经常性开展一些问计于民的大型活动,汇聚民智,帮助我们科学决策。只有这样,才能整合网民和其它执政方式得来的意见和建议,形成科学政策,进一步提高执政水平和执政质量。
(五)要把网络问政新方式与传统手段统筹兼顾。网络问政是个新兴事物,它以其强大的理性力量,在推动政治文明和社会进步,完善重大公共决策等方面,发挥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深刻改变着社会生态环境和领导执政理念。重视网络问政,既要肯定它的积极作用,也要看到它那种自发的、无序的、散乱的状态,“网络问政”随之带来的一些隐忧和负面问题不断显现,这一方面给正常的“网络问政”设置了障碍,但另一方面也为我们探索和完善更好的体制机制提供了契机。所以,民主执政、科学执政仅仅依靠网络还是远远不够的,要把它与社会调研、专家论证、会议听证等传统的执政方法结合起来,配套运用,只有这样,才能使执政方式更加丰富,执政水平更加提高。
结语
人民网近期发起了网络问政大型调查,调查显示近七成网友认可网络对领导的监督作用,对网络问政推动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作用充满期待,52%的网友认为网络问政会成为新的执政方式之一。事实表明,不受时空和地域限制的互联网,正成为领导干部民主执政、科学执政的一个重要手段,网络问政时代已经到来。适应这种执政形式的新变化,领导干部必须不断提高舆论引导力,树立网络问政的沟通意识、引导意识、坦诚心态,牢牢掌握网络舆论的话语权、主导权,借助于网络广泛、迅速、聚合等特点,提高网络问政能力,使网络成为主流舆论的“放大器”,更好地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服务。
近些年,“网络问政”已经成为民众和政府部门进行沟通交流的重要渠道。应该承认,当前一些政府部门和领导干部在利用和应对网络进行问政方面尚处于探索阶段,还需要不断完善和系统化。“网络问政”能否发挥长效机制,能否形成制度化、规范化的运作机制,能否改进政府工作作风,使其更加勤政于民,保障民意上下畅通等等,是决定这种新的执政方式成败的关键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