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生存状态分析的哲学意义_哲学论文

论生存状态分析的哲学意义_哲学论文

论生存状态分析的哲学意义,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生存状态论文,哲学论文,意义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现在是更新哲学观念的时代

对于“哲学是什么?”这个问题,中国哲学和西方哲学都是当作事实摆在我们面前的,哪怕有人质疑中国哲学的“合法性”,他们毕竟在谈中国哲学,这说明人们对中国哲学是有所知的。现在我们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但是,接受了西方哲学的观念以后,人们已经习惯于对事情作“本质”的追问。这是两种不同的追问方式。后一种方式在西方称为“本质主义”,它同“是论”密切相关,随着“是论”的坍塌,“本质主义”几乎也没有人信奉了。前一种提问方式要问的是哲学之为哲学的产生根源,它把我们引向生存状态的分析。

二、本质主义的无奈

一切“所是”的本质在于其“是”的方式中,也即在人的生存方式中。这是一种新的本质观,它驱散了长期围绕着本质观的神秘的晕。

根据新的观念,如果哲学有自己的本质,那么就应当从哲学产生的原因和方式中去追寻。在这里,中国哲学和西方哲学作为“所是”,都是既有的事实,是人自身生存活动中产生的结果。它们形态上的区别,应当在与它们各自相关的生存方式的差异中去探讨。这样的探讨就是对哲学作生存状态的分析,这里,我们是从事实出发,而不是从定义出发。定义本身也是一种“所是”,它的“本质”还有待于我们去澄清呢!

三、从定义到生存状态分析

生存状态分析与定义的方法形成对照,二者的区别是历史的方法与逻辑的方法的区别。

现在人们总结了关于定义的许多不同样式,如,描述性的定义、发生论的定义、约定定义、辞典定义、功能定义、分析定义、语境定义等。种种定义无非是对我们要想知道的东西给出一点说明。然而严格地说,人们期望的不只是得到一点说明,而是要知道对象的真正所是,也即所谓事物的本质。在古希腊的时候,定义的提出就是与追求本质有关的。

但是,定义的方法并不适宜于作为中西哲学比较研究的入手处。我们要转而寻求生存状态分析的方法。这一转变是从逻辑的方法到历史的方法的转变。

如果哲学号称研究最深的问题,那么,就应该包括研究逻辑本身从“无”到“有”的起源,而不是把它当作既定的出发点。哲学是人创造的,对哲学作从“无”到“有”的研究,就要研究人创造哲学的过程和方式。哲学并不是纯粹意识对世界的反映:世界是在人的实践活动中进入人的意识的,而意识也总是伴随着人的实践活动的意识,哲学是在人的实践活动中产生出来的。所以,哲学的根据和来历在人的实践中。生存状态分析就是对人的实践活动的结构和机制的分析。

四、生存状态分析的唯物史观性质

事实上,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早就包含着对哲学作生存状态分析的方法。

众所周知,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把自己的学说标明为唯物史观,据此我们有理由说,唯物史观及生存状态分析的方法本质上是历史的方法,而不是逻辑的方法。时下许多论著都标榜自己运用的是历史的方法和逻辑的方法相结合的方法,这使我颇觉疑惑。所谓历史的方法和逻辑的方法的结合,滥觞于黑格尔。

生存状态分析方法的历史性质,是因为它面对事实、分析事实、由事实所决定的。马克思曾经用它批判唯心主义,那时,不同形态的哲学还没有照面。今天,各种文明正风云际会,要保持自己文化的认同性,就急切需要对蕴涵在自己文化中的哲学精神作出辩护。

五、追溯哲学的原始根源

生存状态分析是要探溯哲学的源头,说明哲学的“本质”,并进一步对中西哲学的不同形态作出解说。

让我们从中国哲学的分析开始。在中国历史上主要有儒、道、释三家,其中尤以儒家为主。

从事实出发,意味着从历史上所讨论的问题出发。那么我们就不得不承认,中国学问的主旨无非是在儒成圣、在道成仙、在佛成佛,这三种情况又都称为“得道”,所以概括起来,中国学问的主旨可以说就是关于“道”的学问。道是万事万物的根源和根据,应当也是人之为人的根源和根据,所谓得道是紧扣着人之为人的根源和根据去做人。

无论是儒家、道家还是佛家,作为中国哲学,在其最深处都指向了原始的生命状态,在物我未分的一度,揭示出人和世界原是一体的。这里包含着对哲学自身缘起的说明,从这个根基出发决定他们各自对于世界和生活的一种态度,或是出世(即道家、释家),或是入世(儒家);或是修身立诚(儒家伦理性质的修养),或是养性尽年(道家末流为长寿和成仙的身心修炼),把他们各自理解的自身与环境世界相契合的状态称为得道。

中国哲学,无论儒、道、释,都把人生的原始起源作为主题,并把这个起源归结为混沌未分的状态,一切人生现象都是从“彼-我”这个结构中展现出来的。哲学则是对这个展现的过程和方式的反思,或者说,哲学是人对自身生存方式的反思。

六、掀开遗忘的面纱

我们根据西方哲学的新发展,试对西方传统哲学作一初步的生存状态的分析。要说明西方传统哲学在生存状态方面的起源,就要说明普遍知识的性质。所谓客观性、普遍性,其关键还是在于逻辑。逻辑以其必然性的力量,迫使人的思想不得不遵循,不得不照着走。

一般以为,逻辑是亚里士多德所创立的。这是就形式逻辑而言的。早在亚里士多德之前的柏拉图哲学中,已经提出了要寻求理念间结合的方法,我以为这是产生逻辑的原动力。

与西方哲学追求普遍知识相关的逻辑是演绎逻辑。在演绎逻辑中,概念的结合表达为从普遍到特殊的推论,用康德的话来说,就是先天分析判断,在这种判断形式里,结论是事先包含在前提中的,推论不过是把包含在其中的东西点明出来。

西方人长期以来把与“逻辑主体”对应着的概念世界当作是本质的世界,而把生活世界当成表面现象。把通过概念演示的意义系统当作普遍的知识、绝对的真理来追求,而忘却了这种对应关系的生存状态的根子在“彼-我”结构中。直到20世纪,西方人才在海德格尔这里重新提起对于原始根源问题的注意,海德格尔用西方哲学熟知的术语,把人的原始生存结构表述为“Being-in-the-world”(“是于世中”),一种意译为“人生在世”。

七、同一根源的不同展开

生存状态的分析视“彼-我”关系是人生的基本结构,也是哲学所始出的根子。以此为出发点,我们拟对中西哲学的形态、表述方式及其主题的构成作一简略的分析说明。

中国哲学从一开始就注意到了一切都是从原始的“彼-我”结构中分化出来的,并且以此作为做人行事的根据,力求在各种情况里达到彼我间的契合,这就是所谓“得道”。求得得道是中国哲学的主要目标和内容。

西方哲学向人们提供了一个理性的世界,这个世界需要人站到理性思维的立场上成为逻辑主体,由于专注于“看”,突出的是所看见的世界,而把原始的“彼-我”结构掩盖掉了,西方传统哲学受批评的原因之一是遗忘了人的问题,其原因盖出于此。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说,中国哲学是立足于形而上学根源处的更原始、更根本的形而上学。

相应于道和作为普遍知识的规律的不同,中国哲学和西方哲学使用的语言也是不同的。西方传统哲学追求的本质世界是在现象之外的,关于其所使用的语言的特点,它们是纯粹逻辑规定性的概念、范畴。中国哲学的概念当然不是那种逻辑规定性的概念或范畴。如果把体验也归入可感一边,那么,中国哲学的语言与日常语言之间并不存在鸿沟。在西方哲学中,需要通过意向分析才得到揭露的那种意向及意向对象的关系,在类似上面举的中国用词里,是直接得到表达的。

标签:;  ;  ;  ;  ;  ;  ;  

论生存状态分析的哲学意义_哲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