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台湾科技产业的发展战略_科技论文

论台湾科技产业的发展战略_科技论文

台湾科技产业发展策略管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台湾论文,产业发展论文,策略论文,科技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 G31(25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1-7348(2002)02-065-03

经过20世纪80年代初至90年代末近20年时间的发展,台湾的整体科技实力和研究开发水平显著提高,研究开发投入占GDP比率大幅提高,高科技产业发展在国际上居领先地位。1998年台湾的研究开发经费达1770.54亿元台币,占GDP的比率达1.98%,每万名台湾人中38个科研人员,达到发达国家和地区水平。1998年台湾在美国发表的科研论文共8592篇,全球排名第19位,在美国获得的专利3805件,如按人口计算,每万人在美获得的专利数居全球第7位,高于7大工业国的德国、加拿大、法国、英国和意大利。1996年台湾高新技术产值达2.6万亿元新台币,比1986年的9608亿新台币增长1.7倍;高科技产业产值占制造业生产总值比率为43.3%,比1986年提高14.9个百分点,1998年高科技产值占制造业产值的比重更高达43.7%,已迈向制造业全面科技化的新阶段。1996年台湾的高科技产品出口总值531亿美元,占出口总额的比重达45.8%,科技产业实力在全球的排名已由1993年的第20位,上升到1998年的第11位。台湾在提高整体科技实力和发展高科技产业方面取得的突出成就,与其制定和实施一系列适宜的科技产业发展策略紧密相关。

1 制定和实施一系列重大科技攻关计划,加快传统产业升级和高科技产业发展

不少国家和地区科技产业发展的经验表明,科技研究和科技产业发展应具有前瞻性与先导性,并应长期、持续投入大量资源。在传统产业日渐衰退、逐渐失去发展优势的情况下,促进传统产业向科技产业转型已是不可逆转的趋势。为此台湾制定了传统产业的发展目标,这就是加快推进传统产业高附加值化、产品高品质化和科技化。早在1995年规划台湾制造业21世纪的发展方向时,台湾“工业局”便对传统产业进行了筛选,选出了34项具有发展潜力的传统产业技术,决定用3年时间,平均每年完成11项传统产业的技术升级,加强对其资金和技术的投入,并由科研单位协作和辅导,帮助克服技术升级的瓶颈。面对以信息技术为标志的全球科技革命兴起,岛内以资讯电子为主导的高科技产业发展迅速,台湾当局积极推进岛内科技产业发展。台湾“经济部”早于1997年便将资讯电子等24项高科技产业技术作为当时重点发展的关键性产业技术,其中包括精密零组件、64位元微处理机、通讯技术关键零组件、高清晰视讯产品、生物科技产品、复合材料等。

台湾还借鉴美国、日本发展高科技产业的成功经验,选定了20世纪末、21世纪初重点发展的4大尖端技术,以引导高科技产业的发展:①信息技术。台湾制定了资讯通讯基础建设计划(即NII计划),发展目标是实现能提供多媒体服务、远距离视讯会议等先进资讯技术,并建立一个将资讯、多媒体与企业无纸贸易相结合的电子市场。其近期目标是发展用户终端机设备,区域网络、网络互联、宽带网络技术及网络管理等技术。这个计划预计投资百亿美元,用6年的时间完成。②电子技术,主要是电子技术的产业化和半导体技术,力争在技术产业化方面形成新的实力。③生物技术。台湾将生物技术定位为21世纪的重点技术,并制定生物技术发展计划,实施重点投资和超前发展。④航太技术。台湾准备在21世纪将航太工业发展成为岛内的重点科技产业。

2 增加科技投入,加强科技基础设施建设

科技投入是促进科技加速发展的重要保证,而科技研发经费的投入和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又是促进科技进步与科技产业发展的基础条件。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为适应岛内经济和科技发展需要,台湾当局不断加大科技投入力度,整体科研实力明显提高。1984年台湾的研究开发经费投入为224.44亿元台币,占同年GDP比率为0.99%,1998年达1700.54亿元台币,占GDP1.98%。为适应岛内科技事业发展需要,台湾还斥巨资强化科技基础设施建设,主要有:①高速电脑中心。台湾“国科会”投资20亿元台币兴建的高速电脑中心,是目前台湾设备最先进、性能最优良、规模最庞大的供学术单位及工业界使用的资讯科技实验设备。该中心不但配备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计算机硬件设备,而且引进了多项计算高级软件,使这一高速电脑中心的运算速度和工作效率都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②同步辐射中心。台湾当局耗资新台币280亿元、历时10年建造完成的世界级科学研究设备——国际同步辐射研究中心,拥有13亿电子伏特能量的同步辐射加速器光源,为国际间第三座第三代同步辐射光源,仅次于欧共体建立的同步辐射研究设备,也是亚洲地区唯一的最佳光源,该光源可同时满足不同实验条件,光源强度比普通X光机要高出20万倍。③生物科技中心。台湾在20世纪90年代末期投资建立的生物科技中心是以开发生物科技、推动生物科技工业发展为宗旨的科研机构,它着重进行岛内生物科技研究成果的产业开发,为科研机构与产业界的中介桥梁。④作物种原中心。代表着一个国家或地区农业发展实力的种原,是国际农业科技竞争中的秘密武器,因为农业竞争实际上是种原之争。台湾建立的作物种原中心是推动岛内农业科技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机构,该中心的功能主要是收集和贮藏优良生物种原,进行品种改良,提高农业收成,并开展岛内外种原更换的研究。此外,台湾还投、斥巨资建成一批高级实验室,如次微米实验室、毫微米实验室、卫星遥测实验室、高频实验室及晶片设计制作中心等。

长期以来,台湾当局把科技信息资源系统建设作为科技发展的基础工作来抓,大幅增加经费投入,积极拓展对外资讯交流和科技情报协作,不断完善和发展科技信息网络系统。目前,岛内科技信息网络系统主要有“科技信息网”、“学术网”和“书目网”这三大网络系统。在建立岛内三大信息系统的同时,台湾各有关部门和科研机构每年还大量订购科技期刊,积极开展国际科技信息、科技情报交流与合作。目前,台湾引进的国际科技情报信息除利用SIC、CA、EL专利公报等参考工具获得二手资料外,岛内各资料单位还引进了DIALOG系统、ORBIT系统、BRS系统、ESAIRS系统、SIN系统、DIIMDI系统、FOODLLNE系统,约604种资料库,供岛内研究部门检索使用。

3 采取有效措施,大力延揽海外科技人才

长期以来,台湾极为重视海外科技人才特别是海外华人中高科技人才的延揽工作。台湾“行政院”专门制定和实施《加强培育及延揽高科技人才方案》,台“行政院”科技顾问组也于1995年制订了“加强运用高级科技人才方案”,计划从1996年起的3年内,每年延揽资深专业人才350人,拥有博士学位且具丰富科研经验的研究员250人,合计每年延揽600名高级科技人才,以加强岛内的科技研究和科技产业研发工作。台湾“经济部”和“行政院青辅会”还联手推出“延揽海外产业专家暂时返台工作要点”,决定以提供专项资金的方式,不惜以重金延揽海外专家来台作短期专题研究或合作研究;台湾还通过其驻外机构向世界各地的华人资深科技专家发贴。为了有效地开展引进和延揽海外科技人才的工作,台湾还专门成立“杰出人才基金会”。该基金会由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台湾“中央研究院”院长李远哲发起成立,目的在于以民间资源替岛内延揽具国际水准的学术人才回台参加研究工作。该基金会制定了相当严格的杰出人才基金申请和审核标准,规定具有杰出人才基金申请资格的海外学人为两类,一是已在台湾工作多年且已取得国际公认杰出学术成就的大学与研究机构里的海外学人,二是目前仍在海外工作的杰出学者,其标准是在海外著名大学从教的正教授和从事研究工作10年以上的卓有成就者。台湾还专门建立了海外学人档案,由台湾有关部门编印海外学人《回国服务手册》和《求才讯息》等,向海外学人和留学生送发,使他们随时了解台湾的经济、科技发展状况和岛内的科技人才就业形势。台湾还在美国的加利福尼亚等地设立两个办事处,收集保存了3000名由台湾去美留学或工作的工程师及电脑专家的档案,随时动员他们回台服务。在具体的人才延揽方面,台湾“行政院”各下属职能部门还结合本部门工作实际,制定和实施具体的人才延揽措施。台湾“国科会”有“协助延揽科技人才处理要点”、“协助延聘博士后研究人才处理要点”,台“经济部”有“延揽海外返国博士后短期研究人员实施要点”,台“青辅会”有“延聘博士后短期研究人员实施要点”等。

4 以科学工业园为基地,积极推进“科技岛”建设计划

以美国斯坦福科学园为蓝本并于20世纪80年代初创建的台湾新竹科学工业园,经过近20年的发展,目前已发展成为台湾高科技产业重镇,成为台湾的“硅谷”和全球发展最快的十大科学工业园之一。1993年新竹科学工业园产值首次突破1000亿元新台币。截止1998年底,区内共有272家公司,园区营业额达4550亿元台币。预计到2000年园区产值将达到1万亿元新台币。台湾新竹科学工业园发展的成功经验及其对台湾经济发展的突出贡献,使台湾当局认识到科学园建设和发展的重要性并决定集中岛内的资金、技术与人力资源,增加对科技园建设的支持,兴建一批智慧型工业园来推动岛内科技产业的发展,进而把台湾建成“科技岛”。台湾“经济部”计划在10年内在全岛兴建20~30个智慧型工业型区,每年开发2~3座。这些智慧型科技园或科技工业园的建设大致为9种类型,其中科学园区3座、科技工业园区2座、软件工业园区3座、航太工业园区2座、机械工业园区1座、生物工业园1座、中山科技园区3座、创业者园区1座、研究园区1座。台湾“交通部”还计划比照美国达拉斯“电信走廊”及法国“电信谷”的做法,成立台湾电信园区,作为无线通讯产业及微波通讯半导体产业的生产基地及电信研发中心。此外,还有台湾“经济部工业局”主导的南港软体园区、云林科技工业园区等。由于官方主导的园区远不能适应科技产业发展的需要,为此,台湾的大企业纷纷创建民营科技工业园。如宏棋集团、东和纺织、和信集团等台湾大集团企业都在兴建自己的科学园,专业性较强,但规模一般较小。如台塑华亚园区,占地面积为158hm[2],是台湾第一大民营科技园区。而宏棋集团的渴望园区,则规划成为宏棋集团专属的科技开发总部和科技实验基地。在岛内科学工业园、科技园建设迅速发展的情况下,台湾还明确提出建设科技岛的计划,其发展目标是将整个台湾建设成为以新竹科学工业园和台南科学工业园为基地,众多官办和民办的科技园为网络的世界高科技产业重镇,亚太地区科技营运中心,使台湾成为高科技、高附加值、低能耗和无污染的科技岛,成为“绿色矽岛”。

5 把台湾的高科技产业融入国际跨国公司的生产线,走小产品、大市场的发展道路

在高科技资讯电子产品的开发上,台湾走的是一条与韩国完全不同的道路,即走一条“小产品、大市场”的发展道路。韩国发展资讯电子产业,是倾国家之力,重点扶持大企业集团,力图以规模经济的优势和少数几家超大型企业的雄厚经济与科技实力尽早达到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目的。韩国这种政府主导、“扶大扶强”的发展策略可以在较短时间内集中国内的所有资源和人力实现资讯电子产业的超常规发展。但因将产业发展的希望寄托于少数企业寡头,一旦决策失误,这些企业便会因负债过高而深陷财务困境,整个产业也会被拖垮,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对韩国经济的强烈冲击已充分证明了这一点。而台湾则坚持从岛内实际出发,走一条与韩国完全不同的发展道路,这就是尽量避免与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进行正面竞争,主动适应新的国际分工模式,把台湾高新技术产业纳入国际跨国公司的生产线,成为跨国公司国际生产体系中的一道或几道生产线的专业加工部门,或着重为跨国公司生产某种零部件以及相关的配套产品。由于台湾的资讯产业是从仿制起家,陈宏棋等几家大企业外,绝大多数是中小型企业,其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先天不足,核心技术力量明显落后于美、日、欧等先进国家,这使岛内的资讯企业做不了CPU、CD-ROM等高精尖产品。为此台湾资讯企业并不刻意追求经济规模和独创的品牌技术,而是实行“小产品、大市场”的发展策略,各个企业实行严格、精细的专业分工,每个企业重点生产一、二个小产品,并力求使产品质量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和具有全球最高的市场占有率。由于力求以一项或几项产品占领市场,从而逐步形成集单项产品积聚而具有的产业或行业整体优势,形成宏观层面上的规模经济效应,并逐步建立以电子周边产品和个人电脑产品为核心,企业与企业从产品到服务的产业链,在产业内部自然形成同呼吸、共命运的互惠互利联合体。经过多年的努力,台湾的“小产品、大市场”策略取得了巨大成功。虽然台湾电子企业大多是生产电脑硬盘、主机板、键盘、接线器、机箱、鼠标等电脑配件和电子产品的中小企业,但台湾企业生产的这些小产品集中起来便可组装成一部质量一流的电脑整机。台湾企业生产的这些小产品,在世界电脑市场同类产品的生产和销售中均占有极高的市场占有率。据台湾“资策会市场情报中心”的资料显示,截止1999年底,台湾仅资讯电子硬体产业就有14项产品的产值居世界第一,其中包括笔记本电脑、监视器、台式电脑、主机板、电源供应器、光碟机、机壳、扫描器、绘图卡、键盘、滑鼠、网络卡、集线器、数据机等。

6 实行以“委托加工”和“委托设计加工”为主的高科技产品生产模式

台湾的电子信息产品虽然在国际市场上拥有相当高的市场占有率,但台湾的资讯电子厂商大多没有自创品牌,而是实行代工生产的模式。“代工”,即原厂委托生产或委托设计生产(ODE/ODM),就是借用国际跨国公司的著名商标和品牌,以接受订单的方式,为这些国际跨国公司进行委托生产或委托设计生产。人们打开美国、日本许多高技术公司产品的盖子,发现除了信息处理器外,其余部分几乎都是在台湾制造的,而台湾电子产品的3/4也是以别人的品牌销售的,台湾已成为美国、日本和德国等国际跨国企业的代工生产厂商。台湾实行代工生产方式,既是岛内企业参与国际资讯电子产业发展的一种适宜方式,同时也是资讯电子产业国际分工合作的产物。代工生产的最大好处是可避免自创品牌所必须面对的经营风险与竞争风险,在技术与产品高速进步中赢得市场空间,并可回避和减少复杂的知识产权纠纷。

代工成功的关键在于产品优良率与交货快捷度,只有形成并保持高于他人的产品优良率,加上良好的交货信誉,才能在利润甚微的代工业中站稳脚跟。台湾经过战后40多年的努力,在资讯电子和半导体产业的生产方面形成了极强的专业化生产水平和产业配套能力,并建立起一支高素质的劳工队伍。台湾的半导体产业从上游的晶圆设计到下游的测试、封装等产业,专业分工结构完整,比起美、日、韩的半导体厂商更具垂直分工形态,也使台湾厂商更容易集中从事专业化生产,提高生产效率。据有关专家分析,由于台湾资讯电子和半导体厂商的产业分工更精细,专业化程度更高,因而生产效率也更高,与韩国、日本比较,台湾厂商的生产效率大致要高出12%。这为台湾的资讯电子和半导体产业的代工厂商迅速达成合作协议并保持产品高优良率及交货信誉提供了保证。代工的不足在于将自己的命运操之于人,但这一问题并非不能克服。台湾主要是依靠自身以中小企业为主的传统经济结构,通过全方位介入生产的各个阶段、最终产品的各个部门,并充分运用灵活多变的特点,在高素质人才的配合下,积极主动地谋取更多的代工订单。正如台湾前工业局长尹启铭所说,“做代工生产,也可以做到让对方百分之百依赖你”。只要掌握众多品牌客户,并掌握客户六、七成的订单,就同样可以有效分散经营风险并与客户结成命运共同体。

收稿日期:2001-07-04

标签:;  ;  

论台湾科技产业的发展战略_科技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