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有教无类”思想对现代教育改革的指导意义论文

孔子“有教无类”思想对现代教育改革的指导意义论文

孔子“有教无类”思想对现代教育改革的指导意义

林煜峰

(福建师范大学 协和学院,福建 福州 350100)

摘 要: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思想的主流,孔子的教育思想是儒家教育理论的源头,他在传统教育中一直秉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如“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等。通过对孔子“有教无类”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思想内涵的研究,我们可以深入理解“有教无类”思想对现代教育改革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 孔子;“有教无类”思想;现代教育改革;指导意义

教育是国家的基石,具有强大的社会推动力。教育目的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社会需要的人,这也是国家对教育培养人才的总要求,对教育工作具有长远的指导作用。

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孔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他开创了私人讲学的先河,是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在两千多年前提出和践行的“有教无类”思想,在今天仍有深远的意义。

在实际坐标外扩处理阶段,基于高斯投影坐标系统等角投影的特点,可设定其中间经线长度比为1。考虑到高斯投影中央子午线长度变形与中央子午线长度间正比例关系,可设定经度差,将地球表层划分为具有单独投影的若干个带。即以1/10000比例尺为分界点,在高斯投影带比例尺大于1/1000时,采用3°经度差作为带间划分依据。反之采用6°经度差作为带间划分依据。以3°分带为例,可以1.5°中央子午线为起始点,沿由西向东方向,将全球划分为120个带。假定某一带号为m,则m与中央子午线的大地经度H间关系就为:H=3*m,m=1,2,3,4,…,120。

在不同的经济形态下,每个学者都试图使自己的教育理论研究成果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同,但是在不同的经济形态下还没有产生被广泛认同的理论和思想,这是一项贯穿古今的挑战性研究工作。

一、孔子“有教无类”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

春秋时期,礼崩乐坏,诸侯国相互征伐,只有贵族子弟才有权享受相对完善的贵族教育,到后来官府为了充实人才以及提升民众整体素质,也招收一些有能力的平民并加以教育。在这样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环境下,孔子开始了数十年的讲学生涯,在鲁国丰厚的文化底蕴土壤和动荡的社会环境下,孔子提出了“有教无类”的教学思想,希望通过教育的全面复兴来培养“贤才”和“明官”,从而实现政治抱负。

教育富有针对性,孔子对学生不同的性格特征有清楚的了解,他根据学生的性格差异,进行因势利导,使不同的人能受到不同的教育。在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孔子“有教无类”的思想对培养人才起着重要作用,例如:在当代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工作岗位需求也随之增加,不同行业的人才在不同领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这就使企业能够引入多样化人才,进一步推动学校培养满足社会发展需求的复合型人才。

二、孔子“有教无类”的思想内涵

“古人对‘有教无类’有三种诠释:教不分类、教不择人、容众纳贤。‘教不分类、教不择人’是‘有教无类’的本体,是教育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容众纳贤’是‘有教无类’的用体,是教育原则在实践教学中的推广应用。”[3]

“因材施教”是实现“有教无类”的有效途径。孔子提出这一思想的理论基础是其“学而知之”的认识论与“和而不同”的辩证法,以及中庸之道的宽容包纳思想。正如《论语·阳货》中所言:“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人先天具有的本性是接近的,而后天养成的习性却差异很大。“因材施教”就是从学生的具体实际出发,既要有共同的要求,又要适应每个人的差异,使教育尽量符合学生的实际条件,善于发现每个人的闪光点,使各尽其才,开发并发挥人才的作用。

在古代汉语中,“教育”包括我们今天所说的“培养”和“学习”,现在我们通常所说的“教育”意义相对狭窄,就像古代的“教学”一词一样。《论语·先进》篇介绍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四个方面的人才。众弟子中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长于“德行”,宰我、子贡长于“言语”,冉有、季路长于“政事”,子游、子夏长于“文学”:这就是所谓的孔门四科。北宋理学家程颐说:“孔子教人,各因其材。”朱熹对此的注释是“圣贤施教,各因其材。小以小成,大以大成,无弃人也”[2]。“有教无类”,就是根据每个人的特点和天赋,利用不同的措施和途径来进行教育。

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无论是做事畏缩的冉求,还是敢作敢为有时不够慎重的仲由,通过教育都可以消除这些差异。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无论才智是否过人,对各类人都可以进行教育[1]。这也体现了孔子“有教无类”的思想内涵。孔子致力于培养出更多“习仁”“复礼”“正名”的君子,不论贵贱贤愚,从“学在官府”到普及教育,以“有教无类”的普遍性和“因材施教”的独特性来打破贵族对教育的垄断。

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也是一个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深远影响的儒家学派创始人。他三岁丧父,家境贫寒,自称“吾少也贱”。即便如此,他的母亲也从来没有放松过对他的培养。孔子勤学好问,年少时当过管理仓库的小吏,在30岁左右开始私人讲学,随后向他请教的人越来越多。再后来他参与管理国事,曾担任过鲁国的大司寇。孔子晚年颠沛流离,带着其弟子周游列国,并且开展私人讲学,培养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

三、孔子“有教无类”思想对现代教育改革的指导意义

(一)树立全面的素质教育思想

当不同协同成员之间存在多种类型的关联关系时,则在不同类型关系下协同成员之间的相互影响概率可能不同。令wκ(pipj)∈[0,1]表示在第κ类关系下协同成员pi与pj之间发生相互影响的概率。假设协同成员之间的影响是双向的,且各类关联关系之间是相互独立的,基于相互独立事件概率方法,可得到协同成员之间的综合影响概率集合

“有一次我和他带着大家去上工,走着走着,我看他头上都是汗,腰也直不起来,就过去问他怎么了,他说肚子疼,去解个手,让我先带人去劳动,大概过了二十多分钟,我一看他还没回来,觉得不对劲,就往回走去找他,结果看到老连长把坎土曼一头顶在胡杨树上,一头顶在自己的胃上,汗水在他脚底下湿了一片,后来才知道,那是在战争年代留下的病根,这个办法是他的‘止疼药’”,谢运华曾经的老搭档胡建清回忆老连长时边说边敲茶几,“他真硬,跟这茶几上的石头一样”。

21世纪的我们,更加懂得世界上唯一能改变普通人命运的只有教育,但不同的学生有着不同的天性与天资,教师的教育不应该只局限于书本内容。国家推行教育改革,应从德至劳,从儿童到成人,从普通公民到特殊人群,从学校教育到社会教育,等等,为培育社会人才打下基础。新时期,教育改革提倡素质教育,其根本目的是“面向全体,全面培养,全面发展,人人有得,学会高质量地生存”,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一切为了教育”,“从孩子出发”。基于孔子“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积极开拓教育的社会基础和人才来源,大力提高全民素质。

“仁”是孔子教育思想的出发点,也是教育的归宿。孔子认为,“仁”是教育的基础,要想实现“仁”,不能只靠个人的力量,更要发挥全社会的作用。因此,教育不应该为少数人所享受,更应该是全社会的事业,所有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彰显的是“以人为本,人人平等”的价值理念。与以前的贵族教育相比,孔子推崇的是全民全面教育,这不仅是教育意义上的跨越,也是社会观念的进步。正如《荀子·儒效》中所言:“不学问,无正义,以富利为隆,是俗人者也。”近年来,国家将1993年出台的教育改革政策落到实处,强化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使国民都得到教育的灌溉,加快了构建科学的教育评价体系,在全社会树立了科学的社会教育观。

(二)人才是第一生产力

CRS 被定义成一种鼻腔和鼻窦的慢性炎症性疾病,病程超过 12 周[1]。其主要表现为两种症状,一种为鼻塞、流涕;另一种为面部胀痛、嗅觉减退或消失。此外鼻窦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和(或)鼻内镜检查提示窦口鼻道复合体和(或)鼻窦黏膜改变,包括鼻息肉、中鼻道脓性分泌物或鼻黏膜肿胀。

一个国家的科技发展水平反映了这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在经济全球化的大环境下,科技与国情的联系更加紧密,各个国家的外交摩擦与综合国力的竞争也愈演愈烈。教育改革是提升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之一。孔子所推行的全面教育有利于提高劳动者的素质,从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在工业逐渐智能化的今天,不仅需要受过教育的技术人员工作在生产第一线,还需要大量科研人才做坚强后盾,而培养各类型人才不仅需要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更需要通过素质教育改革来实现,所以教育改革的实施势在必行。

(三)开拓全面发展的教育道路

孔子很重视发展学生的爱好专长,根据不同的人不同的天资条件,培养多种类型的人才。在他提倡的理论中,强调以本心修养为开端,立足于个人的成长历程,以培养德才兼备的君子为教育目的,强调“修己以安人”,君子既要“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又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每个人不一定都有出众的才华,也不会有绝对德才兼备的完美人才,但是每个人都能通过教育和自身努力真正成为对社会有贡献的人。如“他认为‘雍也可使南面’(《论语·雍也》);德行突出的仲弓可以当君王;善于政事的子路可以管理军政,‘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论语·公冶长》);善于交际的子贡可以从事外交,等等”[4]。然而,在现代的教育教学中,很多教师往往不自觉地将学生分为三六九等,顺应社会不良风气去歧视一些自认为“朽木不可雕也”的“差生”,而忽视了他们本身的天资和优点,片面追求升学率和成绩,漠视中等生,放弃所谓的“差生”。当下的素质教育改革要面向全体学生,促进所有学生的全面发展。当代教育改革不仅要打破给学生贴标签的思想禁锢,更重要的是要树立“有教无类”的教育观念。教育的目的就是促进和引导他们自我发展,而不仅仅是由试卷成绩的高低来代表一个人能力的高低。

要高度重视理工科学生党员的发展和培育,坚持“成熟一个,发展一个”。严格理工科学生入党各阶段的程序,对入党申请人、入党积极分子、发展对象的情况仔细摸底,定期谈话,除学业和生活外,关注其思想状况。理工科学生往往会花更多精力专注学业,对除学习外的其他活动投入或关注不够。通过兼任学生干部、组织集体活动、参与公益类志愿服务活动等多种形式,可以对理工科学生党员进行综合能力培养,并通过座谈会、个别学生谈话、任课教师评价等多渠道、多视角考察学生的学习、生活、人际交往、思想状况等综合素养,保证学生党员质量,使理工科学生党支部成为一支有吸引力的队伍。

教育的进步在于有意识的教育反思,从而在反复的经验总结中促进教育观的形成。孔子开创的儒家思想影响了中国几千年,被各朝各代作为治世之本,至今仍影响着中国人,甚至漂洋过海在外国落地生根,如孔子学院目前在很多国家都有设立。虽然目前升学竞争激烈,许多家长和教师鼓励孩子力争上游,但人们对教育的价值与目的观念已经发生了转变,从为了单纯地传递教材的内容到为了促进人主观能动性的提升与个人健康发展。孔子的“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思想,使现代教育改革和实践为全民教育开辟了新领域,改变了社会风貌,探索出了“成人”与“成才”的深刻含义。孔子的“有教无类”原则,之所以能与现代教育理论相通,正是因为这种思想是以人本身为基础的,提倡人人都要不断完善自我,其源源不断的活力在于继承与创新的发展机制,通过教育在个人觉悟与能力拓展的基础上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并且通过人的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与进步。

四、结语

教育是学生未来发展和人格成长的基础。通过对孔子“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思想的研究,我们可以发现现今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对此,我们要呼吁社会推行教育改革和科学研究来解决这些问题。作为新世纪的大学生,我们要克服各种困难和干扰,加深对教育的地位和作用、教育在社会发展和人类发展中的重要性的认识。

参考文献

[1]鞠慧卿.“因材施教”的心理学解读[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0(14):45-46.

[2]吕纯领.新课程标准下的英语“分层递进教学”[J].徐州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3):171-173.

[3]满娜,孙艳.浅谈孔子教育思想中的“因材施教”理念[J].青年与社会(下),2015(3):276-276.

[4]马丽芳.读《论语》感受孔子的教育方法[J].考试周刊,2009(30):212-213.

中图分类号: G40-0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9640(2019)08-0187-02

doi: 10.3969/j.issn.1008-9640.2019.08.083

收稿日期: 2019-08-02

作者简介: 林煜峰(1995—),男,福建晋江人,福建师范大学协和学院财务管理专业2017级本科生。研究方向:教育改革。

(责任编辑:陆水东)

标签:;  ;  ;  ;  ;  

孔子“有教无类”思想对现代教育改革的指导意义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