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留守儿童现状调查及对策建议初探论文_吕巧玉

农村留守儿童现状调查及对策建议初探论文_吕巧玉

甘肃省白银市会宁县教育局教研室 730700

一、农村留守儿童现状及成因分析(以甘肃省会宁县为例)

1.目前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现状。会宁县地处甘肃省中部,目前全县学前及义务教育阶段现有学生63384人,其中留守儿童8491人,占13.4%。通过走访儿童本人、临时监护人、学校教师,并随机抽取五个乡镇各三十个留守儿童家庭问卷调查,我统计出如下一些数据:

①儿童本人。很少与父母联系的占31.9%;非常想和父母在一起的占74.2%;害怕和陌生人接触的占54.5.0%;总是害怕被身边人欺负的占34.7%;对学习不感兴趣的占52%。

②临时监护人。和祖(外)父母生活在一起的占67.5%;做错事被批评时当面顶撞的占58.4%;在家不按时完成作业的占37%。

③学校教师。拉帮结派、打架斗殴、吸烟酗酒的占10.3%;学习成绩优秀率占9.3%;做错事被教师批评时当面顶撞的占11.8%;不能按时完成学习任务的占21%。

(2)透过以上现象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

①学习成绩一般。由于临时监护人文化水平低,没有能力辅导孩子学习,重养轻教。隔代亲人照看,重监护轻教育,重学习成绩轻品德教育和健康人格培养,甚至娇生惯养、放任自流;由于自控能力较差,无法抵制现代社会中不良诱惑,所以厌学、逃学甚至辍学的现象时有发生。在调查中发现,留守儿童中学习优秀的不足10%,70%以上成绩中等或偏下。

②行为习惯不良。调查中发现,20%留守儿童行为习惯较好, 65%是一般,15%较差。例如:经常说谎,不服管教,常有迟到、早退、打架斗殴的现象;在家里好吃懒做,不愿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③性格发展不健全。临时监护人一般只管吃穿,不善于管理教育,致使部分留守儿童长期缺少家庭教育,养成任性、放纵、随意的性格。他们没有倾诉的渠道,监护人无暇顾及他们的情绪情感变化,使得留守儿童缺少了起码的与父母交流的机会。这种关系直接影响到孩子的行为、心理健康、人格与智力发展。另外,在缺乏父母关爱和正常家庭氛围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儿童,往往缺乏安全感,人际交往能力也较差,性格柔弱内向。

④心理出现问题。A.自卑心理。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儿童大都具有攀比心理,而父母不在身边他们就好像失去了坚强的依靠和保护,容易产生自卑的心理障碍。B.寂寞无聊。父母的外出使孩子在家里感到寂寞,进而产生心理骚动和抑郁等问题。C.盲目反抗和逆反心理。留守儿童因为缺乏保护而总觉得别人会欺负他,一点小事就会计较当真,与人交流时充满警惕甚至是敌意,对教师、临时监护人的管教有比较强的逆反心理。D.产生怨恨父母的心理。少数孩子不理解父母,认为家里穷,父母没有能耐,才外出打工,由此产生怨恨情绪,有的孩子在父母回家后疏远父母,和父母产生情感隔膜。

2.成因分析

(1)社会原因。流动人口的数量不断扩大,家庭化流动的趋势日益明显。城乡二元结构使进城打工的农民工无法长期将子女带在身边给予照顾。 现行的的户籍制度以及与这种户籍制度相伴而生的入学、中高考制度,使农民工无法承担子女入学的高昂费用, 无法参加农民工子女中高考,直接造成了留守儿童群体的产生。

(2)家庭原因。在经济收入与子女教育之间取舍失衡。为了改善家庭生活,越来越多的农民离开了土地,进城务工谋生同时也希望给下一代成长提供更充裕的经济支持。但二者产生冲突时,他们往往选择前者。这其中,既有生活压力的原因,也有教育意识的原因。但导致的结果都是使儿童在流动——留守——流动的变动中长大。

(3)从学校教育来看,课程设置与儿童身心发展不相适应。由于家庭生活的不完整,留守儿童在心理发展上存在许多的困惑与问题,他们需要学校给予更多的帮助与疏导,但由于教育理念、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等多方面的制约,农村学校很少开设专门的心理课程并配备专门的心理教师。也很少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

二、对策及建议

1.各级政府部门要切实担负起责任,发挥其功能和作用。完善新型城镇化体制机制,加快推动户籍制度改革,加快建立农业人口市民化激励机制。要把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列入重要日程,除加大农村中小学基础教育投资的力度以外,更要加强对农民工子女上学问题的调查和研究,制定保证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措施。

2.加快当地经济的发展,增加农民本地就业机会。让更多的农民就近务工,做到“挣钱养家”两不误,从而减少留守儿童,创造促进孩子健康成长的家庭环境。

3.重视家庭教育。 让孩子健康成长,成为社会有用之才,不仅是父母应尽的职责,也是法定义务。外出务工要尽量带孩子随身就读,或者做到在外地多联系孩子,多关心孩子的身心健康,尽可能多地回家与孩子见面,让孩子体会到父爱母爱,使孩子健康成长。同时,要整合社区、村组和家庭的力量,充分发挥“家庭教育指导中心”的作用,加强留守儿童监护人的培训教育工作。

4.加大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学校要针对一些留守儿童的品德行为偏差和心理障碍问题,开设心理教育课,定期开展思想教育和情感教育。通过实行教师与留守儿童一对一帮扶制度,让留守儿童得到学校和教师更多的关心与帮助。培养留守儿童良好的心理素质,增强他们的社会适应性。

论文作者:吕巧玉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6年5月总第19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5/30

标签:;  ;  ;  ;  ;  ;  ;  ;  

农村留守儿童现状调查及对策建议初探论文_吕巧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