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关键词:英语断课程准指出课程改革妥“改史课积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勒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祈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结论为在选择和设计教学方式与方法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应有利于学生学会合作学习和发展与人沟通的能力。
祈课程标准师生关系的转史合作学习策略新一轮教学改革不仅对教师的“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且对学生的“学”来说也是一大挑战。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中的地位和关系等都发生着较大的转变,孺要我们的反思和研究。
一、对现有及过去英语教学方法师生关系的反思现今在英语教学中,特别是在新教材的使用后。谈得最多的就是创造英语课堂教学的新模式,以适应新课程标准提出的教学理念以及在此基础上编写的牛津英语新教材。
到目前为止,新教材的试用并没有达到其预想的效果,发挥其重要的作用,笔者发现在英语教学中存在这样一些问题,使本来新教材的优点成了教学过程中的缺点。
1.由于现行教材容量大,教师被教材牵着鼻子走。对教材的过度重视只会使目标转移,教师把备课重点放在了教材上,对学生却忽视了。
2.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落实。学生基本上还是被老师牵着鼻子走,谈不上有什么主动参与、积极探究、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就是因为学生的主体地位并未得到真正的落实,教师在平时的授课中尽管已十分注意并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但效果却并不理想,到头来又是教师在唱独角戏。
二、由师生关系的改变,对英语学习教与学改进的几点思考1.在新课程标准要求下的师生角色定位。
新课标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菊阿专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基于以上所述,新课标下的师生角色有了如下转变。
1)学生角色的转变(1)参与者。在新课程标准要求中,学生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要通过体验、交流、讨论、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发展听、说、读、写的综合语言技能。
(2)自我监控者。在新课程标准要求下,学生不再只是被动地受到监控,而是必须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他们需要将学习过程与个人目标结合起来,并且能够为自己的学习过程负责,能够控制自己的学习过程。检查自已对知识的理解程度,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成为自律的学习者。
(3)探险者。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需要有冒险精神。由于许多任务需要学生传递自己独特的信息,表达自己的思想,讨论自己感兴趣的间题,因此他们在独立完成任务时,难免会出现各种各样的语言错误。学生应该不怕犯错误,并且认识到犯错误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是不可避免的一个阶段。
2)教师角色的转变(1)平等参与者。在新课程标准要求下,教师的“权威”地位会受到影响,学生完全可能知道的更多,而且学生所完成的任务的答案也往往是开放性的。这时教师应调整自己的角色,与学生一起学习和向学生学习。
(2)提供帮助者。由于学习者的背景和经验有很大的差异,他们对新旧知识进行整体的意义建构的方式不尽相同。作为教师,要帮助学生掌握新知识.并将新旧知识整合成对他们有意义的知识体系。
(3)语言输人者。大量的、内容广泛的输人是习得语言最重要的因素。输人材料的质量比数盆还重要。简言之,来自教师的输人不仅要保证有足够的数量,也要有一定的品质,要考虑语言的真实性、知识性、广泛性、多样性等。
2.英语的合作学习策略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可行性探讨由于这一新型的师生关系.对英语学习方法和策略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学习方法及学习策略林林总总,不一而足,笔者仅探讨合作学习这一学习策略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1)合作学习方法,学习策略的定义。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合作学习是现在教学中的热门话题,特别是在研究性学习中。
现代社会中的许多科研活动,包括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都是用合作的方式进行的。诺贝尔科学奖的获奖项目,绝大部分是集体合作的结果,有跨国的,有跨洲的。英语是科学家相互交流最常用的工具,又往往是他们的第二语言。这些科学家在合作搞科研的同时,也在合作学习英语。我们可简单的做如下理解,所谓合作学习是指,在课堂范围内.以分组为形式,使学生与教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能进行交流的活动。在这类活动中,学生起主体作用,是活动的重要参加者,负主要责任;教师则起着组织和指导的作用。目的是为了达到如下效果:课堂交际活动彻底打破传统课堂教学的沉闷局面,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通过积极的思维和行为活动,达到学习语言及运用语言的目的。
2)合作语言学习教学的优点。
(1)有助于引导学生相互尊重、相互支持和优势互补。在一个传统的课堂上,学生处于竞争机制之中。“优等”成绩是与“劣等”成绩相比之下而存在的。一个学生的成功需要其他学生的失败作为代价。美国的一些心理学家把这种情况叫做Negative Inter dependenrx(具有负面意义的相互依赖)。很明显,这种竞争机制对于不善于语言学习的学生来说是一种痛苦。使用合作小组活动的方式学习英语,则可以避免这种不利因素。因为在合作小组中,每一个学生的收获都是整个小组的收获,每一个学生的进步都是对小组的贡献。再者,一个小组能得到什么样的成绩取决于全体组员的共同努力。所以,合作学习小组括动有助于引导学生相互尊重彼此,鼓励学生民主平等、相互支持和优势互补。在课堂上,化“竞争”为“合作”,为解决一个共同的间题,完成一个共同的课题相互支持,相互帮助。
(2)不同以往的评估方法的积极效果。在小组活动中,师生一起参加综合、分析和评估。大家都既当学生又当先生。教师和学生共同商定评分原则,有时给个人和小组分别评分,有时只给小组评分。学生自我评估有时会产生更加积极的效果。使学生在集体活动中对使用英语产生迫切的需要,也给学生创造了练习英语的大好机会。”。
(3)重视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思维能力。Bloom(布卢姆)把语言思维的过程从低级到高级划分成六个阶段:认知、理解、运用、分析、综合和评估。合作语言学习在组织教学时。
在不否认基础训练的基础上,更重视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思维能力,促进学生的英语思维能力尽快地从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
3.合作学习策略在英语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l分派学习小组。
合作学习的第一步就是分派学习小组,有两种基本方法可供选择。
一种是让学生凭兴趣任意选择,一种是由教师根据每个学生各方面不同的特点,把程度参差不齐的学生安排在一个小组。我们还可以按学生居住地分组,以利于假期学习。学生的不同特点包括个性、学习成绩、学习方法和语言能力等等。把特点不同的学生编在一组,可以促使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建立相互信任、了解和欣赏。编组一定要小,保证每个学生都有充分的发言机会。每组以4人为宜,因为在需要的时候,很容易在组内分成两对,进行一对一的活动。
2)合作学习活动的类型:(1)间答法(questions and answers }。“问答法”是通过提出间题和回答间题进行的课堂交际活动,但它不仅局限于教师提问,学生回答,而应该是社会交际活动在课堂上的再现,包括人们在获取信息时的大部分活动。活动本身要围绕着某个题目展开。例如,组织一次以采访为题的活动,或以初次见面相互介绍为主的活动。由于间答法涉及很多人们社交时的初级活动,运用的语言知识比较简单,基本上是处于短语和句子水平上,因此间答法比较适合于开展课堂交际活动的初期,或者是刚进校的学生。
(2)讨论与决策法(discussions and decisions )。“讨论与决策法“是让学生针对某一个问题做出决策,然后几个人组成一个小组,各自陈述自己的决策,并进行讨论,最后向全班宜布讨论的结果。
例如,针对Weekend Trip这一问题,所有的同学都提出自己的方案.并形诸文字,然后全班组成若干个小组分别进行讨论,最后将各小组讨论的结果向全班迈报。组织这类活动时,学生应该具备一定的语言基础.就其语言知识范围而言,属于句子和篇章水平上的。开展好这类活动除了教师要组织得当,学生还要具有协作精神。
(3)故事和场景法( stories and scenes) 。“故事与场景法”主要是让学生根据一定的要求共同编写故事,或根据现有故事情节进行表演(role play)。具体运用时,可把全班分成两个部分,一部分编故事,一部分表演,也可以让学生表演自己编的故事。编故事时教师可以把故事的第一句话告诉学生,然后让学生每人编写一句,最后组成一个故事;也可以把其中的一段告诉学生,由学生编出其他部分,参加这类活动要求有比较高的语言水平,适合于高年级学生.就语言知识而言属于篇章以上水平。
这三种活动所运用的语言知识,涉及的交际行动基本上是从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过程,在组织教学时可以有选择地加以采用,依照学生的实际水平和教学内容的要求,由浅人深,循序渐进地安排课堂交际活动。
由上文所述,对合作学习策略运用得当的话,在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英语能力方面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甚至可以把课堂延伸到课外,使学生在假期亦可合作学习共同完成一项至多项任务。实现用英语交流的目的。
参考书目:1.黎天睦:《现代外语教学法》,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2.潘菽:《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3《英语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4.纪筠:《新课标下的任务型教学》艺术性语言在政治课堂上的影响
论文作者:陈鈺
论文发表刊物:《新疆教育》2013年第9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4-4-1
标签:学生论文; 英语论文; 语言论文; 教师论文; 自己的论文; 合作学习论文; 小组论文; 《新疆教育》2013年第9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