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观察分析高频超声联合彩超诊断良性胆囊息肉样病变的价值成效。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2月—2016年4月期间诊治的66例良性胆囊息肉样病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给予高频超声联合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方案,结合临床手术病理结果,对比患者超声诊断符合率。结果:参照手术病理结果可知,本研究所纳入66例良性胆囊息肉样病变患者中,经高频超声联合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确诊患者58例,诊断符合率达87.88%。结论:针对良性胆囊息肉样病变患者采用高频超声联合彩超检查方案,具有着较好的诊断效果,可进一步辅助患者疾病治疗,强化患者预后,值得综合应用推广。
【关键词】超声;胆囊息肉;良性病变;诊断价值
【中图分类号】R445.1;R57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7)33-0107-01
胆囊息肉样病变主要是对胆囊内突出局限性息肉样隆起性病变的总称,通常为良性病变。但需注意虽然胆囊息肉样病变为良性病变,若不及时治疗干预也存在恶性肿瘤转变可能。因此,针对胆囊性息肉患者,给予科学的影像学诊断技术,为患者临床治疗提供客观参考依据尤为必要。超声为胆囊息肉样病变检查常用手段,但不同超声检查方式的效果往往存在差异[1],因此本研究为选择适宜良性胆囊息肉样病变患者适用的超声检查方案,系统纳入了我院2015年2月以来接收的66例良性胆囊息肉样病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了66例患者经高频超声联合彩超检查的影像学资料,并结合病理学检验结果,探讨了高频超声联合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良性胆囊息肉样病变的价值,现将研究结果具体报道如下。
1.一般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性纳入我院2015年2月—2016年4月期间诊治的66例良性胆囊息肉样病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纳入66例患者中,男性患者36例,女性患者30例,年龄区间为39~68岁,平均年龄(58.3±11.2)岁;患者多数无明显症状,部分患者存在右上腹及剑突下疼痛情况。所有患者后均实施开腹或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并予开展了病理检验分析,系数确诊为良性胆囊息肉样病变。
1.2 方法
超声检查选取PHILIPS-iU22彩色多普勒超声仪器,所有患者检查均于清晨空腹状态下展开,检查前8h禁食,且避免服用影响胆囊收缩药物。检查步骤:合理调整超声探头频率为2.5~5MHz,高频超声探头频率合理调整为7~10MHz,引导患者保持卧位,实施高频超声检查时保持胸膝位,于右肋间、肋缘下、剑突下等部位作超声探头扫查,并行胆囊多切面扫查,观察胆囊周边组织情况,记录胆囊病变部位、大小、形态、边界、内部回声、病变周侧是否存在血流信号等[2],做好超声影像结果分析。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3 观察指标
参照术后病理诊断结果,实施本研究66例良性胆囊息肉样病变患者的超声影像学价值评价,观察记录66例患者的高频超声联合彩色多普勒腹部超声检查的准确率,以作超声联合检查价值的综合评估。
1.4 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数据均系统纳入SPSS 18.0软件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以(%)表示,行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行t检验,P<0.05,代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本研究66例良性胆囊息肉样病变患者,后均经临床手术病理结果证实。依据患者疾病类型划分可知,胆囊结石患者共计4例、胆固醇息肉患者32例、黏膜下层软结节患者2例、炎性息肉患者14例、囊壁腺体结构紊乱患者4例、腺瘤患者4例、腺肌症患者2例,腺癌患者4例。
经腹部超声联合高频超声诊断结果显示:共计胆囊结石患者5例,胆固醇息肉患者35例、黏膜下层软结节患者2例、炎性息肉患者15例,囊壁腺体结构紊乱患者4例、腺瘤患者2例,腺肌症患者1例、腺癌患者4例。对比病理诊断结果,超声诊断符合患者共计58例(87.88%),误诊患者共计8例(12.12%)。
3.讨论
目前,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众生活方式、饮食结构、生活环境均呈现出了较大的变化,熬夜、酗酒、不规律饮食、长期食用油炸、刺激性食品等因素的集中存在,相应导致了胆囊息肉病变情况的逐年增加。现实中,针对胆囊息肉病变患者若不及时给予明确诊断,积极做好疾病治疗干预,易诱发患者癌变可能,从而导致患者生命安全威胁,尤其是胆囊息肉病变早期一般不具有明显的疾病特异性表现,因而易造成患者疏忽和临床漏诊情况,从而在患者发现阶段已酿成难以挽回的结果[3]。所以,借助科学的诊断方式,明确胆囊息肉病变性质,辅助患者作出综合治疗,具有着现实的价值意义。
目前,彩超诊断胆囊息肉病变患者有着较好的应用依据,因为通过彩超扫查可清晰显示患者的息肉病变部位、数量、大小及胆囊局部变化情况,且检查不具创伤性,应用安全性较高。而高频超声可消除近场效应,通过放大图像更清晰观察病变情况,同时还能将彩色血流显示出来,更深入的观察胆囊息肉病变的活动范围、组织形态,降低误诊率。近些年也被广泛结合腹部彩超诊断技术,应用在胆囊息肉样病变患者检查中,良好提高胆囊息肉样病变检出率同时,降低了误诊率。当然,受多元因素影响,针对临床症状不明显及胆囊息肉样病变类型众多等因素影响,不免产生误诊、漏诊情况[4]。本研究中便存在8例误诊患者,主要原因即患者无典型临床症状、加上患者过于肥胖,未能准确显示病灶组织形态,导致胆囊息肉样病变类型区分不明确,出现误诊。因此,针对此类情况的存在,即需检查人员切实强化责任意识,加强对病灶组织形态、特征的综合分析,必要时可结合其他影像技术作辅助检测,从而良好确保患者的及时确诊、获得对应治疗,以便强化预后生活质量。
本研究结果显示:66例良性胆囊息肉样病变患者经高频超声联合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下,诊断准确率达87.88%。由此表明了超声联合诊断良性胆囊息肉样病变患者的价值,可作为良性胆囊息肉样病变筛查、鉴别的首选技术方案,予以综合应用推广。
【参考文献】
[1]吴梓芳.经腹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良性胆囊息肉样病变的应用价值[J].中国医药导刊,2013,(11):1795.
[2]黄间娣.腹部彩色多普勒超声联合高频超声诊断良性胆囊息肉样病变[J].医药前沿,2014,(4):254-254,255.
[3]曹旭红.经腹部彩超在良性胆囊息肉样病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中外女性健康研究,2015,(4):61.
[4]韩梅.胆囊息肉病例的医学超声诊断分析[J].中国保健营养,2016,26(20):284.
论文作者:林国宾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7年11月第3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2/22
标签:患者论文; 超声论文; 胆囊息肉论文; 多普勒论文; 胆囊论文; 价值论文; 彩色论文; 《医药前沿》2017年11月第3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