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综合实践活动论文,课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一门新课程,虽然在实施中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总体来看不容乐观,在实施过程中还有许多困难与问题。特别是,因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没有像其他学科有一个正式的课程标准,从课程制定和理解上增加了这门课程的实施难度。而且由于课程标准不健全,对这门课程的争论也一直不断,导致学校在开设这门课程方面还很不规范,实施效果差异较大。为了解把握各地课程实施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推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常态化,山东省教研室从2008年开始,通过网上、实地问卷调查和座谈的形式,对我省义务教育段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情况进行了深入广泛地调研,发现存在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校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存在的价值依然认识不足
“应试教育”的强大作用力,使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许多学校形同虚设,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的现象比比皆是。主要表现为,一是学校缺乏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管理和整体规划。以校长为核心的学校领导团队的课程领导力缺失,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在学校层面没有真正地开展起来,导致课程缺乏规划,随意性强,课程得不到有效实施。如有的学校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就是老师个人开发的,学校没有课程框架,不管也不知道老师上什么内容,导致课程目标缺失,内容杂乱,实施随意,浪费了宝贵的教学时间。二是还没有建立一支能胜任课程实施需要的专兼职教师队伍。从问卷调查100名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教师任教学科情况看,99%的老师都是兼职老师,65%的老师任教学科达三科以上。对问卷进一步分析发现,部分学校是按照“一门考试学科,缀上综合实践活动、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科学、体育等非考试学科,凑足课时”的模式安排教师,而不是从课程的特点出发,选择有相关的知识基础、特长、能力的教师任教,教师配置结构不合理。三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存在功利性倾向。有些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注重活动形式,注重造声势,搞宣传,寻求媒体的报道成为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重要任务。在实践活动中,往往出现学生每到一处,先拉开旗子合影留念,之后就是走马观花地走个形式,而实践活动的收获与心得,体验与感悟,实践过程中所蕴含的教育意义及其总结关注少。究其原因,学校对综合实践活动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发展,促进学校特色的创生与发展,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与发展的价值,认识不到位,将课程价值窄化,功利化造成的。
二、对课程定位错位,偏离了国家课程的方向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在三至九年级由国家设置、地方指导和学校根据实际开发与实施的一门必修课程,具有国家课程的性质。目前山东省有的地方出现了国家课程地方化、地方课程校本化、校本课程单一化的现象。有的学校用地方课程代替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的用校本课程代替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的以“活动”取代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还有的将某一指定领域的内容代替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如:将研究性学习代替综合实践活动,将劳动与技术教育代替综合实践活动,将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代替综合实践活动;有的学校将非指定领域代替综合实践活动,如学校自己开展的节日活动(艺术节、科技节等)以及某些传统活动(清明节、端午节等)作为综合实践活动的全部内容;甚至有的学校将学科的综合性学习和实践活动取代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认为综合实践活动就是各门学科的综合和拓展)等。同时,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至今,仍有部分教师被传统的课程思维定势所束缚,还没有把综合实践活动看作一门独立的课程。应当明确,地方指导和地方课程,学校根据实际开发与实施和校本课程不是一回事。
三、课程内容窄化,研究方式庸俗化,弱化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功能
《纲要》明确指出,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学内容应遵循亲近与探索自然,体验与融入社会,认识与完善自我,尊重每一位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体现学校和社区的特色,从学生的生活中提出问题,以学生为核心,实现学生与自然、学生与他人和社会、学生与自我三种关系的均衡与整合。可是目前有些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内容的选择忽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三个维度的协调,出现了教学内容的生活指向弱化和研究形式的庸俗化,使大量的脱离学生的内容进入了课堂,如“曹雪芹小说的研究”、“×××胡同的研究”、“外星人的研究”等。在教学中,有些教师不考虑问题情景的特殊性,总是按一套固定的常规化的安排:以信息获得为导向,先是查资料,然后是缺乏指导的没有意义的问卷调查和参与调查,研究的目的多数是扩展知识。这些只重视某一个维度、忽视其他维度;主题选择没有做到四个指定领域有机融合,以偏概全现象的存在,导致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功能的弱化。
四、教师在教学中感到非常困惑或迷茫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具有整体性、实践性、开放性、生成性和自主性的特点,是一门引导学生从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中发现问题,开展多样化的实践学习,注重知识和技能综合运用的实践性课程。包含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及信息技术教育四个指定领域,是一种与学科课程有着本质区别的新的课程领域。传统学科的教学与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学理念出现了冲突。许多教师反映在以下几方面出现困惑,如:如何构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体系、框架和确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容,如何处理好教师预设和尊重学生自主性的关系等方面出现困惑。面对学校班额太大,如何照顾到每一个学生的兴趣,如何处理好课内和课外的关系,教师如何对学生的课余活动情况进行有效的监督,如何正确处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和学科综合性实践学习的关系,如何处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学科教学的关系以及如何取得学生家长的支持等方面也都感到无所适从。由此可见,现有的教师从事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学工作,还要面临着一个需要更新教学观念、扩大知识面、提高实践能力、改进教学方法的问题。然而,我国目前教师教育体系和学校用人机制,尚难以适应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师队伍建设的需要。
五、缺乏适切性的评价方法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评价强调主体多元,内容多元,形式多元,还强调采用档案袋评价法,但是在具体实施中,重视结果和成果的展示,忽视过程的指导,缺乏切实可行的学生评价办法。主要表现在:一是对学校开发与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的尺度不一。《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讨论稿)》里关于对学校评价这样描述:“对各小学落实综合实践活动情况的评价主要集中于学校具体保障措施的实行。包括对教师安排、课时安排、场地安排、设备配套及相关管理制度的制定等方面的评价。”而上级主管部门对基层学校检查中涉及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时,缺乏统一的标准,要求不一致,甚至有互相矛盾的地方。究其原因,各部门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认识不够统一,理解上有偏差,评价依据不一致,学校有无所适从的感觉。二是对学生综合实践活动学业评价存在不规范和不科学。对学生的评价有流于形式的倾向,搞一刀切。评价的功能没有发挥出来。究其原因是对综合实践活动评价理念“主体多元化”“评价内容多元化”“评价的手段和方法多样性”,理解层次浅,操作过程进行简化,使评价有名无实;学校和教师缺乏对评价维度、评价工具、评价依据搜集、整理、分析等科学的评价方式的研究和学习,对学生评价缺乏针对性,评价的目的不清,使评价促进和发展的功能没有得到发挥;综合实践活动学生评价存在评价过多、过繁的问题。综合实践活动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老师通过观察,采用即时评语的方式记录小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的行为、情绪情感、参与程度、努力程度等表现,并将其作为评价小学生的标准,采取学生自我评价、同伴相互评价、家长参与评价多元评价方式,学生每参与经历了一个完整的课题研究活动就做一次评价,每个学期需要有好几次这样的评价过程,整个操作过程繁琐、复杂,老师工作量大,无形中也加重了学生负担。究其原因是对学生评价缺乏完整的评价系统,统筹规划缺乏评价技术支撑。
标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论文; 课程评价论文; 课程论文; 教师评价论文; 学生评价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