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甲方与乙方”的艺术风尚与商业价值_甲方乙方论文

论“甲方与乙方”的艺术风尚与商业价值_甲方乙方论文

评说《甲方乙方》商业上超值的回报艺术上落伍的时髦,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甲方论文,时髦论文,艺术论文,商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甲方乙方》作为1997年最后一部国产大片是应该引人关注的。这里面有许多原因。如中国第一部贺岁影片,由冯小刚执导,葛优、刘蓓、冯小刚主演等等。当这部影片选择在圣诞节前上映后,所获得的市场反馈是相当强烈的。第一天票房收入50万元,截止到发稿时为止,该片在北京创下的票房已突破800万元,直逼《真实的谎言》890万元纪录的大关。预计在全国的票房纪录会达到8000万元,这是一个惊人的市场回报。但是,看过影片之后,人们对这部影片所包含的艺术性、质量的认识并不感到满意。这正如片名一样,商业与艺术、市场与内涵被分裂为甲方与乙方。

1997年的中国电影表现出了更多的灵活性。对于市场的追求更加现实,而且手段非常的多样化。《离开雷锋的日子》靠“团体观摩”获得市场,《红河谷》靠西藏风光吸引观众,《鸦片战争》则靠百年等一回的香港回归为市场依托。张艺谋与冯小刚则以最纯粹的商业片战略最终占有市场。在这两个人的影片中有很大的相同之处:大明星+荒诞喜剧+城市题材。这种商业效果与预想的效果是一致的,甚至更好。但是,这两部商业片想获得影评界的认同、获得艺术上激赏的热望却远未实现。

《甲方乙方》这部影片最早源于王朔的小说《你不是一个俗人》,后曾想拓展成为一部20集的电视剧《好梦献给你》,这部电影被称为《编辑部故事》的续集。但由于创作出现问题而被搁置。到了1997年,当初的策划者、编剧冯小刚决定将其改编成电影,最终定名为《甲方乙方》。之所以要展示其背景是为了说明这部影片所存在的问题,《甲方乙方》最大的问题便是在1997年底仍然抱残守缺1992年的时尚,这使得这部影片给人一种很不舒服的间离之感。

冯小刚对城市有着十分强烈的关注,但这种关注更多是表象的、浮躁的,城市在冯小刚影片中更多的是一种情调、一种城市外在景物,如高尔夫球场、迪厅、豪华饭店、大款、国安9∶1灭申花、泰森世纪之咬……而在表现生存状态上冯小刚仍存留于90年代初期的王朔时代。作为王朔观念的崇拜者、继承者和最大受益者,冯小刚无法从此中脱离,他的过度迷恋导致他无法判断和了解这种状态是否仍具有当初的活力和影响。

其实,当王朔时代已结束之后,由于没有新的文化潮流突起,导致文化方向的不明确,第五代与第六代处于同样的困境之中,冯小刚个人不可能于这一环境中独创出新的文化状态。于是,他以一种保守但熟练、过时但能控制的方式进行自己的创作。这一点与张艺谋有很大的共同之处,而两人在艺术上的失败也正在于他们的局限性:对新生活状态的不了解以及过于浮躁和表面化地炫耀城市生活。《甲方乙方》某种程度上应可理解成《顽主》的续集。但是,这两部影片在艺术上的差距是如此的明显。《顽主》代表着一种新的城市经验与新的文化生活状态,而《甲方乙方》除了能赚钱和让人大笑之外便一无所有了。

《甲方乙方》就像《刻舟求剑》所说的那样:“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对于《甲方乙方》商业上的成功我们应给予充分的肯定,但是,影片在艺术、生活中的肤浅、低劣、无聊也是不能回避的。一部好的影片不应是不完整的。《甲方乙方》是一部在商业上获得超值的回报、但在艺术上呈现出一种“落伍的时髦”的影片。

标签:;  ;  ;  ;  ;  ;  ;  

论“甲方与乙方”的艺术风尚与商业价值_甲方乙方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