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江三角洲农业生产力制约因素分析_农业论文

珠江三角洲农业生产力制约因素分析_农业论文

珠三角农业生产力的制约因素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生产力论文,制约因素论文,农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现代化农业,是把农业生产全过程建立在综合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特别是生物技术、现代工业物质技术设备、现代科学经济管理基础上,实现区域化、专业化、集约化、商品化和企业化生产,以较低的成本获得较高的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投入产出率,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农产品商品率、农民收入水平都相对较高,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有机统一的现代农业和产业化农业经营体系。

农业现代化作为一个科学范畴和国际性和历史发展阶段性的概念,有其客观的评估标准。粤府办[1999]65号文件公布了由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情报研究所研究制定的《广东省2010年珠江三角洲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评价指标体系及说明》,共包括有11项一级指标和19个二级指标。

珠江三角洲农业现代化评价指标还应包括一些代表农业生产力、生产关系、投资水平、市场化程度的具体指标,珠江三角洲农业现代化的制约因素也正存在这些方面。本文重点分析其中珠江三角洲在实现农业现代化进程生产力方面的制约因素。

1.土地资源数量在减少、质量在下降。

珠江三角洲的气候温热,河流纵横,历来土地肥沃,物产丰盛,是岭南著名的渔米之乡。早在1991年,珠江三角洲的农产品商品率已达到72.4%,香洲、南海、江门、石湾、宝安、顺德更达到80—86%。价格放得早经营放得开的水果、蔬菜、水产品、 禽畜产品, 商品率更高达90%以上。这标志着20世纪90年代初珠江三角洲农业已经告别了自然经济,向着商品经济转型。1991年珠江三角洲的人均耕地,户籍农业人口为1.10亩/人,户籍城乡人口为0.65亩/人。随着90年代初、中期珠江三角洲农村工业化和城市化高潮席卷而来和第二次人口生育高峰的到来,到1997年初全国第一次农业普查时,上述两个数据已锐减为0.42亩/人和0.32亩/人。90年代中后期,由于国家采取经济紧缩政策和广东实施基本农田保护区政策,珠三角人均耕地递减的速度有所趋缓。1999年广州市人均耕地仅0.28亩。按珠江三角洲年亩产400公斤粮食算, 则城乡人均156公斤粮食, 在排除自然灾害情况下城乡人均粮食自给尚有一些缺口,如果算上约600万外来人口以及畜牧业用粮, 珠江三角洲粮食自给缺口很大。国际组织规定人均耕地0.795亩为警戒线, 珠江三角洲的耕地早已在警戒线以下。据估算,2000年珠江三角洲农产品商品率已达到95%以上,但粮食、生猪的商品率总体上是负数。广东每年从省外购进大量粮食、生猪,主要消费地在珠江三角洲。土地资源短缺和粮食自给不足,将影响珠江三角洲农业的基础地位和成为实现农业现代化的一大制约因素。

另一方面,农业用地质量不断下降。随着珠江三角洲工业化的快速发展,环境污染日益严重。国际公认的环保公害危险污染物(铝、镉、汞、砷等)在土壤中的残留已普遍高于土壤背景值。据广东省环保部门1998 年的测定, 珠江三角洲地区农田中重金属残留超标率分别为:镉38%、汞17%、砷33%。同时,农用化学物质污染也日趋严重。近年来,珠三角因蔬菜农药污染中毒事件也成了公害。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珠三角农业生存的空间已经受到有关学者的质疑,这同样构成了对珠三角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影响,应引起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

2.农业科学技术基础薄弱。

(1)在软件方面,农民的文化素质不高, 大多数只掌握传统的农业技术;现代农业技术培训、传播、推广的动力和需求不足。

据1997 年初全国第一次农业普查资料统计, 珠江三角洲农村3300779 个主要从事农业的劳动力的文化构成是:不识字或识字很少占10.01%、小学52.41%、初中33.33%、高中3.90%、中专0.32%、 大专及以上0.03%、小学及以下占62.42%。珠江三角洲农村4054129个主要从事非农业的劳动力的文化构成是:不识字或识字很少占1.78%、小学30.94%、初中53.36%、高中11.64%、中专1.54%、 大专及以上0.75 %、 初中及以上占67.29 %。 珠江三角洲行政村(农村)所有7354908个从业劳动力中,农业科技人员占4.98‰,专业人员占6.18 ‰,参加过培训的劳动力占18.02‰。上述数据说明, 这一地区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本来就不高,工农业比较利益的差异,更将文化素质稍高的农村劳动力导向主要从事非农业,文化素质更低的劳动力才留在土地上主要从事农业生产;本地区科技、专业人员以及经过技术培训的劳动力比例极低,而且还有大量未经培训的外来劳动力在这一地区务农。这一方面对现代农业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是一个障碍,另一方面使得现代农业技术的市场需求不足,缺乏原动力和资金的支持。

(2)硬件之一,农业基础设施落后、老化。

农田基本建设和农田水利设施普遍是靠吃20世纪50年代“大跃进”和70年代农业学大寨的老本。农田水利设施,江、河、海堤围、山塘水库、大型排灌系统原设计标准偏低、配套不完善。这些年来,各级政府投入资金又少,影响了经常性的维修和巩固,抗灾能力、旱涝保收和有效灌溉面积不断下降。工业开发热又使部分条件较好的农田水利设施不同程度地受到损坏。1998年和1991年对比,有效灌溉面积从1076.5万亩,减为973.6万亩,旱涝保收面积从967.7万亩,减为785.1万亩, 易涝面积增加到478.1万亩。而新的农田基本建设项目, 特别是按现代化标准建设的基建项目,除1999年广东省政府农业办公室规划划定的珠江三角洲十大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外,新增加的不多,由于农业耕作制度不当,有的土地因承包转包过于频繁而透支地力、大量化肥农药的使用造成了农田有机质普遍减少,地力下降,粮食低产田的面积仍占较大的比重。

(3)硬件之二,农业机械设备少,农业机械化程度低下。

农业机械设备,以广州市和上海市作一对比,1998年上海市6区4县的450万亩耕地,已拥有中型拖拉机9000多台、联合收割机5711台、 水稻直播机2870台,机械化率都在90%以上。相对而言,广州市拥有耕地198.16万亩,却仅拥有大中型拖拉机322台、联合收割机107台,平均每5800亩才拥有一台拖拉机,每17650亩才拥有一台联合式收割机。 上海分别为500亩和800亩,超过广州10倍。

据广州市农业局测算,1998年广州市及珠江三角洲地区综合机械化水平仅达51.5%,距离农业现代化规划目标所要求的70%基本机械化指标相差近20%。其中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一,用于农业机械化特别是粮食生产机械化的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其二,农业机械技术超前研制供给不足,技术储备特别是适用又价廉的农机产品严重缺乏。其三,家庭承包责任制以家庭经营为主,导致农业生产分散、规模过小,生产布局不一,普遍存在“插花田”粗放经营。据广东省国土局资料,珠江三角洲地区水田1亩以下田块占32%,1—2亩田块占40%,2亩以上仅占28%。这使得农业机械化几乎没有了生存的空间。其四,农业机械化的投入成本与农业劳动力的投入成本相比并没有多少优势,大量农业劳动力的存在也将部分农业机械闲置着。

(4)硬件之三,设施农业和工厂化农业科技含量较低。

目前我国以塑料薄膜覆盖为主的园艺设施,一般每平方米成本不超过100元,而其效果要比露地平均高50%以上, 高效节能温室比露地增产80%,亩增收达5000—6000元,高的可达10000元。利用这些设施, 还可进行反季节生产,弥补传统农业靠天吃饭的缺陷。设施农业和工厂化农业具有较高的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也是实行农业企业化管理的良好途径之一。目前,尽管珠三角的设施农业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但很大程度上仍要由人工操作,与电脑化、信息化及红外线遥感控制等世界先进水平相比,显得科技含量较低,设施装备条件差,机械化作业水平不高,技术不配套等差距。在我国即将加入WTO之际, 珠江三角洲地区若不努力提高代表农业工程技术水平重要标志的设施农业水平,将难以实现在全国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目标。

3.高新科技成果的差距与科技成果转让市场的艰辛。

在当今世界农业新科技革命浪潮推动下,世界各国均会加快其农业科技的研制和更新速度,代表当今世界农业新技术革命前沿性成果的生物技术中第二代基因工程和电脑信息技术已在欧、美、日等发达国家进入了商业性开发与推广阶段。而在珠江三角洲农业科技发展中的生物技术运用还在走遗传、育种和组培式的传统技术老路。珠江三角洲农业相应的科技领域的发展水平不仅落后了10—15年和相差了整整一代,而且许多技术,如工厂化设施农业和生物农药的示范与引进等,仍然处于研制或中间试验阶段,还未投入大规模的普及和推广。 随着我国加入WTO的即将到来,在未来5—10年里, 珠江三角洲农业生物技术体系如果不能实现升级以及有效的开发、应用、推广从而跟上世界农业科技革命的步伐,那就有可能如中国科学院石元春院士1999年在“珠江三角洲农业现代化研讨会”上说的,“中国及广东农业将彻底丧失在国际经济舞台上的竞争力”。

农业科研成果的市场转让,以地处全省科研中心的广州市为例。据广州市农委测算,“九·五”时期广州市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应用率仅为50%,而上海、江苏、山东分别是54.4%、51%和接近60%。在广州市每年大约只有近一半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农业科技成果中,形成规模的就仅有20%。

珠江三角洲农业科技成果市场转让、推广应用转化率低的原因,其一,如前所述主要从事农业的劳动力文化素质低下,小学及以下程度的占62.42%,农民又有一些来自工业与第三产业的经济收入, 因而满足于传统农业的耕作技术,对现代农业科技的需求和追求都欠缺;另一方面,以政府行政手段推广的农业技术既缺乏推广的资金投入,又缺乏广大农民接纳现代科技所需具备的文化基础。其二,农业个体经营和农业企业的规模普遍过小,同样缺乏对现代农业科技的内在需求动力和承接转化的实际能力。其三,农业科技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缺乏相应的转让市场运行机制包括中介体系,更缺乏资金投入体系和风险保障机制。其四,由于缺乏上述条件,目前农业科技推广基本上仍是政府行为,农业科技产品基本上是由政府辖下的农业部门独家专控经营,农业技术推广传导成本过高、效率损失过大,农业技术推广层次较低,形式单一。

这些年来,珠江三角洲大多数农业技术中心或农技推广站,除了推广一些抛秧新技术外,还主要是停留在售卖物化技术产品阶段。许多乡镇一级的农技推广站曾以远高于农业技术产品价值的价格向广大农民兜售一些过时或不适用的农业技术产品,而不是努力去实现推广的最终目标:让广大农民在技术推广过程中得到知识,获取最新生产技术。

4.传统农业技术的普遍应用与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低下。

90年代以来,珠江三角洲各地政府重视发展现代农业技术,以推动整个农业生产的发展。在种植业方面,重视设施农业和绿色农业特别是无公害蔬菜的发展,以推动农业工厂化生产。以广州为例,目前已建成玻璃采种、玻璃(包括玻璃纤维瓦)大棚和塑料大棚等工厂化农业设施共12.5万平方米;1999年珠江三角洲无土栽培面积已达近1500亩;一些象征农业新科技革命前沿性成果的“深液无土栽培”、“电脑自动化微灌”、“基质控温催芽”、“深液流滴灌栽培”和生物防治技术等高新技术在珠江三角洲引进或研制获得成功,并逐步形成了规模化、工厂化绿色农业基地群。在畜牧业方面,深圳、广州机械化奶牛场和珠三角各地的机械化养鸡、养猪场,形成一定工厂化生产规模。在水产养殖业方面,滩涂、水库网箱养鱼养虾和反季节繁殖技术,使水产养殖工厂化和规模经营。据估算,上述现代科技农业在珠江三角洲仅约占全部农业的10%,其余90%是传统技术农业,传统的种植业加化肥农药,传统的塘鱼、河虾养殖技术,传统的家庭畜牧业和小作坊式的农产品加工业。

农业科技进步是一个不断创新知识、发明新技术、并推广应用于农业生产实践从而提高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发展过程。农业科技进步,既包含了农业科学研究的进展、新科技成果的应用和原有技术的改革与更新,也涉及到农业经营组织与管理方法的改进、农业劳动力素质的提高及采用新的政策法规,推行新的经济增长机制以及改善生产资源的合理配置、生产结构的调整优化与采用新的决策方法和采用能长期激发农业生产积极性的分配制度与政策法规等。农业科技进步能够使原有的生产要素的组合生产出比没有农业技术进步以前更多的产品,或者说用比以前较少量的生产要素的组合生产出和以前同样多的产品。即无论是在同等投入水平条件下多生产产品,还是在同等产出水平条件下减少投入均应视为是农业科技进步的贡献。广州市农委综合处、广州市农村发展研究中心与华南农业大学经贸学院合作,测算出“八·五”期间(1991—1995年)广州市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大致平均数为40%,比同期全国农业技术进步贡献率34%高出6%, 广东省人民政府农业办公室编《珠江三角洲农业现代化建设》一书中“珠江三角洲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评价指标体系”,要求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70%以上,广州市尚有30%距离,珠三角其他地区差距更大一些,发达国家已经达到80%。

标签:;  ;  ;  ;  ;  ;  

珠江三角洲农业生产力制约因素分析_农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