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是教学的主阵地,也是体现和落实学校教学为本的主阵地。国家督学、北京十一学校校长李希贵曾提出“将落实定位在课堂上”,华东师大叶澜教授则振聋发聩地呐喊:让课堂焕发出活力。只有充满生机和活力的课堂才是真正理想的课堂,也才是真正受到学生欢迎的课堂。但在新课程标准下的课堂教学具备什么条件才是与时俱进的富有生机的课堂呢?
一、体现一个“新”字。新课程标准的提出无疑是对旧课程设置和教学的挑战。那么现在的课堂教学就应该积极落实这种精神。一是充分体现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学生自己选择自己的学习方式,自己能解决的问题自己解决,老师不要越俎代庖,同时不要占用学生自己感悟,顿悟知识的时间,放手让他们自己支配自己的时间。二是在课程目标设置上贯彻落实三维目标,即“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样设置不但学生在听课时有章可循,而且体现了学习上的循序渐进,更重要的是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和丰富的情感以及对事物的深刻认识能力。三是在学习方式上贯彻自主、合作、探究。以旧的学习方法学习新课程,无疑是穿新鞋走老路,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大力倡导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是为学生构建一种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一个多渠道获取知识并把学到的知识加以综合并应用于实践的机会。这样的教学活动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际能力,充分开发学生的潜能具有重要意义。实际上,学会了探究钻研,学习将会变为一种兴趣和乐事。
二、突出一个“动”字。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不止一次地告诫老师:解放孩子的的手,让他能动;解放孩子的嘴,让他能说;解放孩子的眼,让他能看;解放孩子的大脑,让他能想。可我们的教师虽然学习了新课程标准的精神,但仍然是满堂灌输,生怕学生不会,课堂仍然是老师的“一言堂”,哪里有学生动脑发言的份,更不用说充满活力了。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所以一个动态的课堂应该一是师生之间能够产生互动,学生勇于发言并且敢于提出不同的意见;二是生生互动,学生在课堂上提出自己的见解并且能够产生争鸣讨论;三是课堂上学生的表情丰富,有热火朝天的争论,有低头沉思的落实,有喜极而泣的悲伤,有绞尽脑汁后的豁然开朗和快乐。总之,一节课后学生能够感到充实和幸福,大呼过瘾。
三、淡化一个“讲”字。教师的职责是“传道、授业、解惑”。课堂上不能没有教师的讲授,但必须淡化讲的内容。我想,我们教师的讲授最好做到“点面结合”。所谓“点”有三点:一是讲的东西要点到这个问题的关键处,学生听后问题便迎刃而解;二是点拨,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要善于启发,不要把问题的答案直接告诉他们,而要让他们在你的启发下自己把问题搞明白,彻底理解;三是点到深处,对学生学习上的事情,我们要善于把学生对问题的探究引向深入,不满足于已有的结论,这样一来他们的学习才会更上一层楼,思想也会慢慢地变得深刻。所谓“面”有两面:一面是做好为学生系统梳理知识的示范,让学生对知识有一个系统储备,不至于漏拉知识点,因为系统的东西既便于记忆也便于提出应用;二面是讲一些开阔学生视野的知识,让学生在知识面有大的拓展,为以后能力的形成打下牢固的知识基础,毕竟知识是能力的载体。点面结合,省时省力,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四、落实一个“练”字。能力是练出来的,没有一定数量的练习,学生的能力就无从谈起。但也不是练习题越多越好,这儿有一个度的问题,所以我们大力提倡精练。精练之前,要求我们教师要做到精心选择练习题,题目要有一定难度,让学生能够“跳起来能摘到桃子”,同时还应具备典型性,最好题目老师本人要做一遍,千万不要不管三七二十一把题目都抛给学生,这不仅浪费了学生的宝贵时间,而且还加重了他们的负担,加深他们对学习的不满和厌倦。题目做完后并不意味着事情的终结,要指导学生做好做题的总结反思,可以把错题整理到错题本上,也可以把经典例题放到好题本上。但不管怎样,一定要让学生尽可能的把题目在课堂上完成,在课堂上落实好,课下留出更多时间让他们自个反思提高。如此以来,我们的“练”才是高效率的练习,能力的提升才会有强有力的保证。
社会的发展对我国高中提出了新的要求,适应时代的要求的需要,调整课程内容和目标,变革学习方式和评价方式,构建具有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的高中课程。但不管怎么改革,教学的课堂中心是不能变的,而学生的主体地位必将越来越突出,教师的主导地位转化为讲的质量和指导的智慧,课堂上焕发出充满无穷生机和活力的欢声和笑语。这样的课堂才是对新课程标准的最好注脚。
论文作者:涂 颖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5年7月总第21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5/7/15
标签:学生论文; 课堂论文; 能力论文; 知识论文; 自己的论文; 他们的论文; 教师论文; 《中小学教育》2015年7月总第21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