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调整投资与消费的关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重视论文,关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12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820(2006)06-0005-03
一
中共中央关于“十一五”规划的建议中指出:“要进一步扩大国内需求,调整投资和消费的关系,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1]中央的这一科学决策,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应当引起我们的重视。
首先,调整投资与消费的关系,关系着我国国民经济平稳快速健康持久地发展。
当前,我国确实存在着投资率偏高、消费率偏低的问题,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正在减弱。这里既有体制和机制的问题,容易引起投资偏好和投资冲动,同时也有对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作用认识不足的问题。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学告诉我们,消费也是生产,它不仅能产生新的生产需要,而且可以产生新的动力,能够拉动经济平稳快速健康发展,这在具有13亿人口的中国更应如此。依靠国内需求不断扩大以促进国民经济增长,应该是符合我国国情而长期坚持的方针。正如温家宝总理在“十一五”规划建议的说明中指出的:“立足于扩大国内需求,是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重大战略方针。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人民群众收入水平提高和消费结构升级的发展阶段,国内储蓄率也较高,这就决定了我们需要也有可能主要依靠国内需求推动发展。既要继续扩大投资需求,保持固定资产投资以合理的规模和速度增长,更要注意扩大消费需求,进一步发挥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1]它清楚地告诉我们,投资和消费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一方面,合理有效的投资,能促进经济增长,为扩大消费奠定了物质基础;另一方面,在国民收入一定的使用额中,投资与消费的比例关系应该适当,否则,投资比重过大,势必挤消费,影响消费水平的相应提高,就可能最终影响国民经济健康持续发展。所以,我们一定要注意保持投资与消费的良性互动,既要继续扩大投资需求,保持固定资产投资以合理的规模和速度增长,更要注意扩大消费需求,进一步发挥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
其次,调整投资与消费的关系,关系着我国构建和谐社会,是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坚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它要求我们把那种以物为本的发展理念转变到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上来,使各族人民通过发展得到相应地实实在在的利益。以人为本是社会主义本质的体现,就是要做到民富(共同富裕)、民智(提高智力)、民康(身体健康)、民主(民主权利)、民安(安定和谐),使各族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不断促进各族人民全面发展。这是构建和谐社会最根本的基础。尽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族人民的生活水平和教育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人民的身体素质有了很大改善,民主法制建设有了很大加强,但还有相当一部分城乡居民的生活相当困难,农村贫困人口仍然不少,社会保障水平相当低,就业难、就医难、升学难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加之贫富差距拉大,腐败现象仍然比较严重,不少人们心理上很不平衡,给和谐社会建设造成了诸多不利的影响。这些情况表明,加强社会建设,构建和谐社会是一项相当艰巨而繁重的任务。这既是一项系统工程,又同调整投资与消费的关系紧密相连。关键是要加大政府对公共消费基金的投入力度,健全城乡公共教育体系、公共卫生体系和城镇就业体系,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并采取得力措施,着力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逐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有效调节过高收入,逐步解决收入分配差距过大的问题。
二
《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讨论稿)》中明确指出:新疆“坚持把扩大内需作为促进经济增长的立足点”,这是符合新疆实际的正确抉择。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新疆投资与消费的关系,总的趋势是消费率不断下降,投资率不断上升。由于新疆百废待兴,需要加大投资力度,以改变新疆落后的基础设施面貌和经济技术面貌,适当提高投资率是完全必要的,这从根本上有利于提高各族人民的生活水平。如“六五”时期,投资率由“五五”时期的30.2%提高到“六五”时期的33.8%,相应地社会最终消费额由 1980年的719.6亿元增至1985年的1219.8亿元,增长了69.5%,其中居民消费额由651.8亿元增至 1021.5亿元,增长了65.7%。这个时候投资与消费的关系是很协调的,各族人民深深地感受到了改革开放带来的好处,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前景充满了信心。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新疆为了缩小同沿海发达地区的差距,加速资源优势转换为经济优势的步伐,“九五”时期投资率提高到了44.8%。特别是西部大开发以来,中央加大了新疆的投资力度,有力地促进了新疆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各族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但同时投资率也越来越高,2001年、2002年、2003年相继大幅度地增至51.9%、 56.3%和59.6%,比“九五”时期平均投资率分别提高了7.1、11.5和14.8个百分点。2003年同1980年相比,新疆的消费率降低了28.4个百分点;同全国相比,新疆的消费率低17个百分点,因而新疆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大降低。加之,同期最终消费中的政府消费比重由19.2%大幅升至40.5%,比全国高出18个百分点,而居民消费比重则由80.8%降至59.5%,大幅下降了21.3个百分点①。这是造成新疆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提高相对滞后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同全国相比,新疆城镇居民人均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水平,1978年仅分别相差7个百分点和11.2个百分点。到2004年差距分别扩大到20.4个百分点和23.6个百分点,差距扩大了2~ 3倍。如果同东部地区相比,新疆差距则更大。 2004年城镇居民人均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新疆只及东部省市平均值的65%和49%。加上隐性收入,实际收入差距比这大得多。再以职工平均工资来说,1978年新疆为717元,比全国平均水平615元高出16.6%,居全国第6位;2004年为14484元,仅及全国平均水平16 024元的90%,居全国第13位。正因为如此,尽管新疆人口在全国的比重由 1980年的1.3%提高到2004年的1.5%,但新疆社会消费品总额在全国的比重却从1.64%降至 1.04%,差不多降低了40%②。所以,在这个期间,新疆各族人民的绝对生活水平虽然是逐年提高的,但同全国平均水平比较起来,相对生活水平是逐年下降的,城乡人民收入水平同沿海地区的差距越来越大。这种情况应当引起新疆党政领导的高度重视。
三
上述情况表明,新疆贯彻落实十六届五中全会的精神,应当重视调整投资与消费的关系。笔者的具体建议是:
(一)适当降低投资率和提高消费率
关于投资和消费的协调关系,我国学术界一般都以适当的投资率来加以界定。改革开放以前,以薛暮桥同志为代表的经济学界提出,投资率不宜超过 25%。改革开放以后,经济学界一般主张投资率宜控制在35%左右。考虑到新疆正处于大规模开发建设时期,投资率适当高一些是必要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要调整投资与消费的关系,就是要求适当地降低过高的投资率和相应提高消费率。这个问题不解决,扩大内需就将是很难的。但考虑到新疆百废待兴的情况,投资率也不宜一下子降得过多。可考虑渐进办法,至2010年以前,每年降低1个百分点,到2010年降至55%左右。按2004年新疆支出法生产总值计算,投资率或消费率的使用额,每个百分点约19亿元。如果“十一五”期间能够这样适当地降低投资率,最终消费额将增加300亿元左右,这对于扩大新疆消费水平,显然会产生积极作用。如果2010-2020年投资率继续每年降低1个百分点,至2020年使投资率保持在45%左右,估计会进一步促进投资与消费协调发展,这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使命必将产生积极影响。
(二)逐步降低政府消费在最终消费中的比重
鉴于新疆实际情况,政府消费在最终消费中的比重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5个百分点是必要的,但现在高出近20个百分点,确实增加了老百姓的负担,而且容易滋生官僚主义,要狠下决心减下来。关键是要减少各级的领导职数。要建立节约型社会,要害在于建立节约型政府。要狠刹领导干部在住房、用车上的攀比之风和铺张浪费之风。精兵简政要动真格,不能越简越多。可考虑在2010年以前,将政府消费比重每年降低2个百分点,使其比重控制在30%左右,从而相应地提高居民消费比重。
(三)加大对“三农”的财政支持力度
扩大内需最主要的是扩大农村消费需求。近20多年来,尽管农民收入不断提高,但提高幅度远远低于城镇居民收入水平,导致农民消费占整个社会消费的比重大幅度下降。新疆城镇居民人均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1985年分别为735元和394元,城乡收入差距为1.87:1,2004年分别为7 503元和2 245元,城乡收入差距扩大到3.34:1,收入差距扩大了1.47倍。与此相对应的是,城镇消费比重上升,农村消费比重下降。1985年,城镇和农村的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占整个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分别为 61.4%和38.6%,至2004年两者的比重分别变化为 83.4%和16.6%,城镇和农村的消费比重分别提高和降低了22个百分点③。农村人口众多,新疆农村又多系少数民族,当前又进入了工业反哺农业的新的发展时期,多予、少取、放活的政策正在落实,农村劳力转移的步伐也越来越快,因而农村市场前景广阔,扩大内需首先是要扩大农村消费需求,对此一定要有清醒认识。扩大农村消费需求的基础是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是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尽快改变新疆农民收入偏低的状况。这需要国家和自治区财政进一步加大对“三农”的支持力度,围绕建设新农村这一农村工作主题,较大幅度地增加农村农田水利建设、住房建设、道路建设、环境建设、公共卫生建设、公共教育建设、公共文化建设的投入,推进传统农牧业向现代农牧业的转变,加快扶贫脱困进程,并积极创造条件探索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争取农村消费比重每年提高1~2个百分点。
(四)着力提高城镇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
对城镇低收入群体,应该引起党和政府的极大关注。一是要进一步贯彻落实积极就业的方针,大力发展具有市场前景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扩大职业技术教育规模,开拓就业门路,完善鼓励就业的各项政策,提高就业率。二是要随着经济发展,相应提高城镇低保人员津贴和退休职工津贴。还可考虑,建立失业救济基金,在一定期间给与失业救济金,并鼓励其自谋职业。三是要完善城镇居民社会保障体系,加大公共社会保障投入,切实解决“看病难”和“老有所养”的问题。四是进一步发展公共慈善事业,动员和鼓励社会力量扶贫帮困。
(五)逐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
要进一步贯彻落实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建立业绩审核制度,实行劳动成果与收入挂钩的政策,对成绩优异的人员提前晋级或奖励,鼓励这些人员依靠自己的知识和才能获得较多的个人收入,对不称职的人员限期不改的予以降级处理,彻底克服干多干少、干好干差收入一个样的弊端。要分不同情况,适当提高新疆公务员和国有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薪资,解决这些人员与内地收入差距越来越大的问题。
收稿日期:2006-04-12
注释:
①根据中国统计出版社《新疆统计年鉴2004》有关资料计算。
②根据中国统计出版社《新疆五十年》有关资料计算。
③根据中国统计出版社《新疆统计年鉴2005》有关资料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