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德农民科学种植草莓亩收入5000元以上,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建德论文,草莓论文,收入论文,农民论文,科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小小草莓果,为啥介值钱?”浙江省建德市杨村桥镇绪塘村农民黄森水指着鲜红的草莓笑问我们。“科技让我们抢到了市场先机!”未等我们启口,他自己说出了答案。 建德市目前草莓种植面积达1.3万亩,年产值9000万元,农民从中可获得利润6500万元。每亩草莓收入从最初不到2000元到如今的5000元,这是不断提高科技水平的结果。
黄森水1981年率先在建德种起了草莓。然而,80年代后期当地草莓大规模发展,市场上的草莓越卖越多,价格也随之不断下降——原来的“摇钱树”成了沉重的包袱。怎么办?必须另辟蹊径,再造竞争新优势。1990年,黄森水把眼睛盯住了当时还十分稀奇的“大棚草莓栽培技术”。他拿出了全部的3000多元积蓄,搭起塑料大棚,又跑到杭州学习新技术,准备趁4月前的市场空档提前将草莓上市。“草莓也要用温室种,真是钱多得没处花了。”黄森水的举动换来的是周围群众的嘲笑。不过很快,嘲笑声就消失了,每亩9000元的收入让周围农民羡慕不已。
新技术让黄森水又一次喝到了“头口水”。有了塑料大棚,气温、湿度可以人为调节,上市时间可从4月提早到上一年的11月,并且从两个月延长至半年;原来一季草莓只能采3批,现在最多能采摘5批——既拓宽了市场空间,又提高了产量。
绪塘村党支部书记陈金土伸出10个手指:“1990年村里30多亩草莓露天种,平均每亩收入是1500元;第二年草莓进了棚,平均收入为15000元,整整相差10倍!”近几年大棚草莓发展迅速,竞争再次迫使黄森水拿出更新的“招数”。从前年开始,黄森水改变了传统的育苗方式,让幼苗住进了一个个小钵盂,里面是科学配方的营养土。这样培育出来的新型“营养苗”不仅成活率高,而且草莓上市时间再次提早。和黄森水的大棚相邻的农民章水金不无羡慕地说:“他用营养苗培育的草莓提早20天就上市,价格提高到了每公斤20元,许多商贩还是堵在大棚门口抢购。”
如今,建德农民种草莓的“新花样”越来越多了。有了气肥发生器,只要放进一些粉末,一会儿充足的二氧化碳就冒着泡泡参与光合作用。农民还把一箱箱蜜蜂放到了大棚里——“授粉不充分”难题迎刃而解。看到无公害农产品日益受青睐,农民就自觉地不再给草莓施化肥喷农药,而是不惜成本买来生物农药、无毒高效叶面肥。鲜果上沾染药肥是销售大忌,农民们就在地膜下埋设塑料滴管,用它来输水、输肥、输药,既节约成本,又保证果实清洁。栽种草莓苗时,农民就区分胚芽的向背,使草莓长在一侧,不仅采光充分,而且不会沾水腐烂。用上了先进的生长调节剂以后,原先要休眠的草莓会重新“打起精神”,不知疲倦地生长。
从“人无我有”到“人有我优”,抢占市场制高点让建德农民尝到了甜头,也增强了他们学习新技术的积极性。省内外的草莓专家每年都被请来讲授最新的栽培技术。从1994年开始,农民还请来了日本的草莓专家上课。
眼下,建德的农民不仅在省内成了种草莓的“老把式”,还跨出浙江到湖北、广东、江西、福建等地租地种草莓。像这样的农民目前建德已有200多名,出门6个月纯收入至少在万元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