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叫做“溺爱”的爱_亲子成长论文

有一种叫做“溺爱”的爱_亲子成长论文

有一种爱叫“溺爱”,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溺爱论文,有一种爱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溺爱孩子后患无穷

溺爱是罪魁祸首

13年前杨丽娟还是一个15岁的花季少女,学习成绩在班上名列前茅,据说还是优秀班干部。那年2月的一个晚上,一个奇怪的梦从此把她和刘德华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梦里有一张刘德华的照片,照片两侧写着:你这样走近我;你与我真情相遇。

梦醒后,杨丽娟发誓“不见刘德华,决不嫁人”。从此,电视上刘德华的演唱会成了杨丽娟每天的必修课,房间的墙上贴满了从各种娱乐杂志剪贴下来的刘德华的照片。在杨丽娟的父亲杨勤冀生前留下的信件中我们看到:“我的孩子从来不是歌迷,更不是追星,她是从多年的梦中熟悉刘德华,把他当做家里的亲人,家里的一员,像多年不见的大哥一样,见一面而已,不图钱,不图名,不图利。”

此后,为见刘德华,杨丽娟先后与父母6次进京,3次赴港。高额的费用早已让这个家庭不堪重负,债台高筑。家里不足40平方米的房子易主,杨勤冀甚至产生了卖肾的念头,因为被告知非法而作罢,整个家庭一直在“流浪”,数次搬家。

老杨因为结婚晚,又中年得女,对女儿疼爱到了溺爱的地步,女儿衣来伸手,饭来张口,随心所欲,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说一不二,甚至于给女儿端洗脚水都要顶在头顶上,像太监一样毕恭毕敬,女儿洗完脚,老杨身体躬到90度退出来。

爱开玩笑的邻居张师傅为这还被请进了派出所。一次,见到杨丽娟在发呆,他打趣说“又在等刘德华啊”,结果杨勤冀报警称有醉汉骚扰他们家。

杨勤冀也曾向张师傅诉苦,女儿只知道喜欢刘德华,也不出去工作。老杨曾托熟人给娟娟找过工作,但过不了几天,她又待在家里了。

在张师傅眼里,老杨人挺好,就是懦弱,是个书呆子,女儿有什么要求,他都答应。他为了帮女儿圆与偶像见面的梦不惜散尽盘缠,导致倾家荡产。

为了女儿能够在4月18日到香港见偶像,杨父不断为女儿的旅费想办法,还曾到兰州市一家医院,与医生商讨卖肾事宜。医生指出,私自买卖人体器官属于违法行为,老人只好放弃。由于杨父仍无法凑足旅费,杨丽娟可能被迫取消到香港的计划。杨丽娟自16岁起盲追刘德华,12年来荒废学业,她对刘德华的喜欢不仅仅是痴迷和执著,而是以付出青春为代价的。杨父却认为凑不足钱,女儿就无法去香港了,万一女儿因此出个什么意外,我和老伴可怎么活啊?他一边流泪、一边给刘德华写了一封信函,希望刘德华能见女儿一面。直到最后为帮女儿圆梦而散尽盘缠跳海身亡。

溺爱的传统由来已久

溺爱是中国人传统的教育子女方法。因为溺爱培养下的孩子缺乏独立性,自古以来就有“慈母败子”的说法。所谓“慈母”指的是一种过分的母爱,也就是溺爱。从字面上看,溺爱的“溺”字兼有过分和淹没的意思,过分地疼爱孩子等于淹没他们。古人云:“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爱之,其实仇之。”这是对“溺爱”一词最好的注解。韩非子有句话:人之情性莫爱于父母,皆见爱而未必治也。这是说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没有比得上父母爱子女之情的,但是只有爱,不见得就能教育出好孩子来。

当今做父母的都知道对孩子溺爱有害,但到实际当中一切又身不由己,在此,我奉劝天下所有的父母都能“照照镜子”,警诫自己要以科学的爱来使孩子健康成长。

过分的溺爱会使孩子变得无情

父母的爱总是仁慈的,但是仁慈的心要用得恰到好处,如果让爱泛滥,结果只会适得其反。伟大的心理学家阿德勒博士在其个性心理学畅销书《自卑与超越》中讲道:有三种儿童成年后,常常是生活中的失败者——有器官缺陷的,被忽视的,被宠坏的。特别是被宠坏的孩子,很可能成为社会中最危险的一群。

有一位父亲,他与妻子把所有的爱都给了独生儿子。但儿子却很自私,对父母那种无私的爱丝毫不懂得感恩,也没有想过要关心父母:好饭菜要独吃、先吃;衣服鞋帽要父母帮着穿、脱;只知道伸手向父母要这要那,当父母生病时,却不闻不问。

有一位母亲,为了儿子,为了丈夫,放弃自己不错的工作,整天在家相夫教子。她每天都不辞辛苦地骑车送儿子上学,打零工赚钱供丈夫攻读学位。丈夫毕业后,功成名就有了钱,却抛弃了妻子,还带走了儿子。儿子跟着有钱的爸爸,进了贵族学校读书,却很少想到曾经为他付出很多的母亲。

当这位妈妈想儿子时,特意买了一件新衣服到学校去看儿子,儿子却嫌弃母亲穿得太“土”给他丢脸,告诉同学这是他的“老乡”。后来,儿子竟提出了一个无理的要求:让母亲做他的“地下妈妈”,否则就不认她这个妈!这位母亲痛不欲生。她不明白,为什么天下会有这样无情无义的孩子?自己究竟做错了什么,怎么用十几年的爱换不到儿子的一丝感恩,却得到这种冷酷无情的回报?

从孩子降生开始,到孩子成长的每一天,父母都带着望子成龙的心情为孩子倾注了无限的爱。但过分的溺爱并不能使孩子成才,望子成龙这句话应该改为育子成龙,因为目前我们的家庭教育中有一种倾向是颇令人担忧的。曾有一位儿童教育家说过:“只知索取,不知付出;只知爱己,不知爱人,是当前独生子女的通病。”仁爱是人类最光辉灿烂的人性、最崇高伟大的品德,教子做人,首先要赋予他一颗仁爱之心。

是孩子生下来就不会爱别人吗?不!那么“爱丢失症”的根源在哪里?是父母的“极度关爱”“过分袒护”“无限纵容”滋长了孩子的自私,使孩子心中只有自己,没有别人。

自私自利根源于父母的私爱和溺爱。为了不让孩子的爱心枯竭、泯灭,为人父母者不仅要爱孩子,更重要的是让孩子学会爱。无私奉献的爱固然是伟大的,但是只知辛勤耕耘而不问收获的父母之爱,很容易变成一种对孩子的自私的爱与可怕的溺爱。“溺爱是父母与孩子关系上最可悲的事,用这种爱培养出来的孩子不肯把心灵献一点儿给别人。”这是一位教育家的经验之谈。溺爱只会让孩子变得无情。为什么使孩子过“幸福平安的生活”的想法却成了问题?

单亲不应成为溺爱的理由

父母离婚对未成年的孩子来说,影响深远,很多单亲家庭的家长认为孩子因为爸爸或妈妈不在身边很可怜,从而对孩子特别溺爱。不讲原则的爱,久而久之就把孩子惯坏了。父母要学会教育孩子。例如单亲家庭的刘琴女士,儿子黄伟从上小学中学大学直到读博士一路顺风,能在人生道路上顺利成长,与刘琴得当的教育方法是分不开的。所以,不管是单亲还是双亲,父母只要掌握了正确的教育方法,注意孩子的全面发展,孩子就会健康成长。

不少单亲家长反映,孩子不听话、很叛逆,这很让他们头疼。很多十几岁的孩子认为自己已经长大,可以做成年人做的事情了,不再想听父母的话,但实际上他们并没有真正成熟。碰到这种情况时,很多单亲家长会认为自己付出了别的家长双倍的努力,却换不来孩子的理解,失落之余,唠叨、责骂孩子就成了家常便饭,原本就有些叛逆的孩子就会变得更叛逆。其实,对待叛逆期的孩子,应该以讲道理为主。

隔代溺爱

4岁的小阳是一个任性、放纵、骄横的独生子,由于父母、姥姥的娇惯, 在家里像个“小王子”,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谁也阻挡不了。一天,他用一根尼龙绳子拴住家里的猫玩,谁知拴得不牢,猫逃走了。他玩兴未尽,要把绳子套在姥姥脖子上玩,70多岁的姥姥让他拴脚,可小阳不同意,非得套在脖子上。老太太对外孙一向溺爱,迁就放任,百依百顺,这时见小外孙哭闹起来。心疼了,便依他把绳子套在自己的脖子上。谁知打的是个活结,小外孙一拉,便紧紧勒住姥姥的脖子。老太太一时感到气闷难忍,便挣扎起来,从炕上滚到地上。小外孙见姥姥挣扎,越发觉得好玩,更使劲拽住绳子不放,直到老太太不动弹了,他才松手扔下绳子出屋外去了。孩子的妈妈回来,一摸老母亲的心脏,已经停止了跳动。

爷爷奶奶爱孙子是天经地义的,但爱要有个度,过分的宠爱就成了溺爱。目前城市中独生子女占99%以上,他们生活在养尊处优的家庭里,被视为“小太阳”,被老人(包括爷爷、奶奶、外婆、外公)宠爱的现象十分普遍,而且相当严重,这就叫“隔代亲”。当父母批评孩子时,爷爷奶奶就出来干涉,袒护孩子。针对这种现象,父母该怎么办?只有耐心说服老人。爷爷、奶奶和父母是两代人,除了在年龄上有较大的差异外,思想方法、生活经历、个人爱好、生活习惯、社会条件以及所受到的教育等,都存在很大差距,在教育晚辈方面持有不同的意见、态度和方法是正常的。因此,父母既要看到老人溺爱孩子的“必然性”,可以先肯定老人的慈爱之心,尊重老人的劳动成果,对老人哺育之情表示由衷感激。然后,向老人陈述正确教育孩子的责任以及溺爱孩子的危害性,希望老人配合共同教育好孩子。例如,不偏袒孩子的短处,不娇惯孩子,孩子来看望时,不要给孩子零花钱或唠叨“你妈不会照顾你”之类的话。如果采用了讲道理的方法解决矛盾,老人一般会通情达理,共同承担教育孩子的重担,采取一些必要的教育手段。

溺爱使孩子忧郁

小亮是一个16岁的男孩子,今年上高一,随着年龄的增加,他变得越来越沉闷,这一年来更是整日愁眉不展,有时还唉声叹气,脾气特别大,动不动就大着嗓门跟父母发火,有一次还摔了杯子。

省人民医院临床心理科诊断:小亮处于抑郁状态,情绪中度抑郁合并焦虑。原因是父母溺爱的抚养方式,剥脱了孩子生活中许多重要的东西。

1.溺爱剥夺了幼儿的运动机会。发展运动能力,有能力支配自己的身体,使孩子最初获得成功的喜悦感和自信心的重要途径,溺爱孩子的家长常担心孩子拿这摸那不卫生,跑东跑西不安全,限制孩子的活动,致使孩子运动游戏的能力差,和同伴玩不到一起,内心因此自卑孤独。

2.溺爱剥夺了孩子动手做事的机会,也就剥夺了孩子获得成功的喜悦。溺爱的父母喜欢包揽孩子生活中的大小事物,情愿自己多累点,也不愿意孩子辛苦。这样做一方面让孩子有“只有你们会做,我不会做”的自卑感,另一方面理所当然地认为父母应该为他做一切,不懂得感恩,如果父母或别人做得哪里不如他的意,就会很不满,结果就不快乐。

3.溺爱剥夺了孩子的自主权。溺爱的父母多数是专制的父母,小到每天穿什么衣服,大到怎么安排前程,大事小事都替孩子做主,孩子感觉自己就像父母手中的木偶,做什么都得顺应父母的意图,没有自主权,但由于能力不足,又不敢自作主张,因此内心对父母既是抱怨又是依赖。

4.溺爱剥夺了孩子认识规则的机会。溺爱孩子的父母常无原则地满足孩子的无理要求,对孩子的哭闹让步,不能有力地禁止孩子的不当行为,孩子的内心就无法建立遵守规则的意思,不遵守规则,在遇到外界要求他遵守规则时就感到愤怒,无理反抗,在人际关系中成为不受欢迎的人,这样他也就享受不到友情的快乐。

溺爱会使孩子走向偏执

孩子在沈阳市和平区某小学读三年级的一位女士哭诉,说班上老师对孩子不好,总批评孩子。事实与这位家长的说法大相径庭。因为家长对孩子的溺爱,让孩子越来越任性妄为,存在严重的心理障碍。心理专家对这位孩子的心理特点做了分析。

据这位家长讲,她儿子小飞(化名)因早产腿部落下残疾,家里人对他从小就特别宠爱。因为怕出危险,家人从来不让小飞和别的孩子玩,家长每次出去都带着他。上学后,小飞十分聪明,但有时候爱走神,成绩不是很好。小飞常回家向大人哭诉说,这天同学欺负他了,那天老师又骂他了。家长为此每次都跑到学校,非要为孩子讨个公道。这次小飞又回家哭着说,老师说他长大什么都做不了。家长对此十分气愤,认为是老师瞧不起她的孩子,随意批评。

谈起小飞,老师和校长都十分头疼。小飞原班主任老师说,因小飞身体情况特殊,老师、同学对他十分照顾,可他却养成唯我独尊的性格。在班上,他一个人要坐四个同学的位置,哪个同学惹他不高兴,他抬手就打。上课提问,要是小飞举手老师没叫他,他就会生气地指着老师说“我要让你下岗”。小飞班上同学说,大家都不敢和他一起玩,他不高兴就打骂同学。这次小飞哭的原因是,老师在课堂上问同学长大了怎么用科学造福人类,小飞就举手说,长大了他要造炸药,炸死老师的女儿和全家,老师为此批评了他。每次小飞哭,他妈妈都会到学校来找,学校也很无奈,就劝小飞母亲不要那么溺爱孩子,领孩子到心理医院去看看,可小飞母亲认为,孩子一点错都没有,是学校和老师不好。

溺爱孩子后患无穷

有个学生叫王平,父母对孩子从小百依百顺,上初中后经常要钱去游戏厅,交不三不四的朋友,老师苦口婆心,到他家不知去了多少次,但父母仍对其顺从、纵容,结果勉强毕业。职高里表现更糟糕,实在念不下去就回家了,很快跟一女子同居,两天一骂,三天一打,不久那女孩就淹死在他家附近的河里,据说身上还有许多伤痕,其家人告到法院,结果可想而知。

我曾有两个学生,陆志祥和陈金凯。陆是一个很聪明的孩子,是奶奶唯一的孙子,被奶奶视为珍宝,爸爸对孩子也是百依百顺,母亲开一个饭店,爸爸有空了就去给妈妈帮忙,不去照看孩子,总是用钱来打发孩子,动不动就“给你钱,你去玩吧”,所以孩子只要不上学就在游戏厅,上了初中,一到双休日就是他的天下,作业看也不看,只顾玩游戏,父亲对孩子宠到什么地步?如果一周没去玩游戏,父亲会心疼地说:“给点钱你去玩游戏吧!这么长时间没玩了。”老师多次家访说这种教育方法不对,他不听,当时我说“如果不改变教育方法,以后你们还有哭的日子”。到了初二下学期,这孩子的成绩越来越差,作业不做且不说,常因玩游戏逃学,在家偷钱,在游戏厅交了不三不四的朋友,就再没心思学习了,跟着那些哥儿们一起偷,还敲诈小学生,曾经把影剧院的大布幕用刀子戳坏,父亲赔了几千块钱,不得已转到上海老家,但仍没学成。他的爸爸曾在老师面前哭过好几次,一个堂堂的男子汉竟落到这般地步!

陈金凯是长江村的孩子,初一时表面看起来沉默寡言,尽管学习基础差,表现还过得去,初二把小学的一套又捡了回来,疯玩、打架。据了解他小学特喜欢打架,父母没文化,一个儿子心疼得要什么给什么,父母发现他大了一点老在外面跑,进游戏厅,要管他,他就开条件,要买VCD,父母就听他的,过了一段时间,仍旧出去跑,再管他,他又开了一个条件:每天给15元钱,这下更糟了,交友的条件更好了,烟也有钱买了。班主任说破了嘴还不及他的哥儿们一句话。到了初三还剩几个月就毕业了,他说不读就不读了,一出去就打架……

从溺爱中挣脱出来

社会不会溺爱,环境不会溺爱,所以,在孩子寻找自己的定位时,要安稳他(她),而不是把孩子捧到天上去,之后眼看着孩子摔死。在溺爱中成长的孩子会有很强的优越感,常常眼高手低,不善于与人相处,而当他们看到别人的进步时,又很容易产生怨恨与沮丧的情绪。

孩子是家庭的希望,社会的未来。关爱孩子是一种神圣而伟大的情感,全世界的父母都在为孩子的成长付出自己的心血。当孩子逐渐长大,父母应该给予孩子更大的空间去独立思考和做决定,让他们学习自己面对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不再是处处被照顾得无微不至,建议身为家长的你:

1.鼓励孩子多动脑思考、动手操作,享受自由的乐趣及尝试成功的喜悦,不要让填鸭式的学习材料和学习方法阻碍了孩子。不要无条件地满足他们的需求,要鼓励孩子自己克服困难,以自己的能力完成自己的事。

2.让孩子体验做决定时要考虑哪些利弊得失,并学习对后果负责任。有过成功与失败的经验,孩子面对挑战时将会更机智。为了培养、锻炼孩子的意志,应该有意识地给他们“造成”一些困难、“设置”一些障碍,让他们碰一碰钉子、尝一尝苦头,感受一下采撷悬崖上的花朵是怎样的喜悦。

3.建立良好的家庭环境。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父母如果能以乐观、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中的事情,不怕难、不逃避,孩子耳濡目染之下,比较能模仿及认同如此的生活态度,创造自己积极的人生。

4.让孩子多参加集体活动,教育他们不能一味只想着自己,应该学会关心他人,在集体活动中体验友谊的温暖和学习其他人的长处。相信这些,对于孩子了解社会,认识人生、磨炼意志以及对于他们未来的健康成长都是有着深远的意义的。

帮帮你的孩子吧……

原载《家庭与家教》(合肥),2007.6.4~7

标签:;  ;  ;  ;  ;  

有一种叫做“溺爱”的爱_亲子成长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