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旅游业与农业融合发展的实证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旅游业论文,中国论文,实证研究论文,农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DOI:10.13502/j.cnki.issn1000~7636.2016.01.010 “三农”问题,历来是党和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三农”问题的核心就是如何实现农业现代化。发展现代农业,能够改变传统农业低效率生产的现状,促进农民增产增收,推进农村社会稳定繁荣。现代农业是一个大农业的概念,要实现农业现代化,不能仅在“种植业”上下工夫,还要特别关注属于服务业范畴的农业产前、产后问题[1]。改革开放后,旅游业逐渐成为服务业中最具活力与潜力的新兴产业,得到了空前的发展[2]。因此,关注农业产前、产后问题,就是要大力促进旅游业与农业的融合发展,这是实现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一、文献综述 学界对旅游业与农业融合发展的研究,大致可归为两类:一类是属于理论研究;另一类属于实证研究。在理论研究方面,鲜有国外学者对该研究范畴进行研究,而国内学者大多是从产业融合的视角来探讨旅游业与农业融合的机理、意义以及实现的路径。例如,杨颖(2008)认为,产业融合的出现是信息技术发展和扩散的结果,旅游业的融合发展是产业融合背景下旅游业出现的新趋势和新业态,旅游业与农业融合使原本各自独立的旅游服务产品和农产品,通过共同的标准束或集合后渗透结为一体[3];郑岩(2014)认为,旅游业呈现产业融合的趋势是后工业化社会产业分工和产业融合的结果,并指出要实现旅游业与农业的融合必须要坚持以农惠旅、以旅富农的方针[4];石培华(2011)指出,旅游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是由旅游业关联度高、综合性强的内在本质决定的,旅游业与农业融合的重点就是要充分利用农业遗产、农业遗存和农村特色资源来加快发展乡村旅游[5]。 在实证研究方面,国外学者大多是以某个区域为案例,具体分析当地旅游业与农业融合发展的现状、问题。福赛斯(Forsyth,1995)以泰国北部为例,分析旅游业与农业融合的条件,以及旅游业与农业融合给当地环境造成的影响[6];托雷斯(Torres,2003)则具体研究墨西哥旅游业与农业融合存在的问题[7]。国内有学者以某个地区为案例,进而分析该地区实现旅游与农业相融合的路径;而有的学者直接从旅游业与农业融合出现的新业态观光农业的视角,具体分析某个省份或者某个地区观光农业的经验、现状及问题。例如,丁雨莲和马大全(2012)分析芜湖大浦乡村世界的成功是旅游产业与农业融合发展的产物,融合的主要路径有资源融合、技术融合、功能融合、市场融合、资本融合、人才融合、组织融合[8];王琪延和徐玲(2013)从产业关联视角出发,利用投入产出法,分析北京旅游业与农业的关联度和发展趋势[9];张白平和彭瑛(2013)以贵州黄果树景区为例,探讨景区农业与旅游产业的深度融合发展给自然旅游区的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农村环境条件的改善所带来的改变[10];舒伯阳(1997)从中国观光旅游兴起的时代背景出发,指出中国观光农业旅游经过自发式、自主式和开发式三个发展阶段,并对观光旅游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理性思考[11];蒋梅鑫和钟业喜(2003)以江西省为例,从多角度分析江西省发展观光农业的优势及限制[12];杨彦明和董锁成(2004)则以甘肃省酒泉市为例,对干旱区发展观光农业的优势及现状进行分析,指出酒泉市政府需要给观光农业提供相关的政策保障[13]。 既有成果多为定性研究,鲜有定量研究。定性研究中,多是从旅游产业融合视角去探讨旅游现象[3~5];或以旅游业与农业融合发展出现的新业态观光旅游为研究对象[9~11]。笔者通过检索中国知网,以“旅游业+农业融合”为关键词而符合条件的研究文献只有5篇,仅仅只有王琪延和徐玲(2013)[9]、方世敏和陈洁(2013)[14]两篇定量分析的代表性论文。而这两篇文献,也仅仅只是从某个特定的微观区域来探讨旅游业与农业的融合问题,前者运用投入产出法,对北京市旅游业与农业的关联度进行分析,后者通过构建评价旅游业与农业融合的指标体系,对南洞庭湖区旅游业与农业融合的社会、经济、生态效应进行定量测评。 可见,学界尚未有从总体上来定量分析中国旅游业与农业融合发展的文献。为了弥补这一不足,本文综合运用向量自回归(vector auto-regression,VAR)模型、协整检验、格兰杰(Granger)因果检验和方差分解等方法,选择1990~2013年中国旅游业与农业的相关数据,利用软件Eviews 7.2对这一问题进行实证分析。本文运用定量的计量经济学相关方法,有助于正确认识和客观准确评价中国旅游业与农业融合发展的定量的因果关系,对今后推动中国旅游业与农业融合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二、数据来源及实证分析 (一)数据来源及处理 本研究涉及的中国旅游业与农业相关数据,都来源于国家统计局官方网站上公布的最新数据。序列数据一般会存在异方差,而依据计量经济学理论可知,对数据取其自然对数,不仅不改变相关变量之间动态关系、能有效消除异方差的影响,而且对数函数的系数即是经济学上的弹性,能够表示当自变量每变化1%时,相应因变量的变化程度[15]。因此,在运用Eviews 7.2进行分析前,对经过以不变价处理之后的相关数据取其自然对数,再做分析。 (二)实证分析 1.模型的设定与变量的选取 本文运用向量自回归模型(VAR)进行实证分析,VAR模型常用于预测相互联系的时间序列系统及分析随机扰动对变量系统的动态冲击,从而解释各种经济冲击对经济变量形成的影响。VAR(p)模型的数学表达式见式(1)。 一般而言,衡量农业发展水平的主要指标有农业增加值、农业投入水平、农业人均GDP等,而衡量旅游业发展水平的指标有旅游总收入、旅游人次等。考虑到数据的可获得性,本文选取1990~2013年国家统计局官方网站上公布的国内旅游总收入和入境旅游总收入作为国内旅游和入境旅游的发展水平指标,用农业增加值作为衡量农业发展水平的指标。 需要说明的是,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一般是当年的名义值。因此,为了消除物价和人口因素的影响,首先选取1990年为基期,计算出各年份的GDP平减指数;在此基础上用各变量的名义值除以GDP平减指数,得到各变量的实际值;最后计算出的实际值除以总人口得到人均实际值,分别为TDT、TIT和TAR。为了消除异方差,用自然对数来处理序列数据,这不会改变变量之间的动态关系,所以TDT、TIT、TAR即转化为LTDT、LTIT和LTAR。据此,为了刻画LTDT、LTIT和LTAR之间的关系,可建立的定量模型见式(2)、式(3)。 其中,δ、γ、к、和р为参数,μ为随机扰动项。 2.时间序列的平稳性检验 在计量经济学中,一般假定数据是平稳的。然而,在时间序列数据中,普遍存在虚假回归问题。因此,在时间序列分析中,为了做进一步分析,必须首先要检验数据的平稳性,主要有图示判断法和单位根检验;而统计检验中,运用非常广泛的是单位根检验。因此,本文选取单位根检验来考察数据的平稳性。检验单位根的方法主要有DF检验、ADF检验、ERS检验和PP检验等。本文选取ADF检验对各变量进行平稳性分析,结果见表1。 由表1可知,即便是在显著水平为10%时,LTDT、LTIT、和LTAR的ADF检验值都显著的大于相应的临界值,这说明序列数据是非平稳的。通过对数据进行一阶差分处理后,序列LTDT、LTIT、和LTAR的ADF检验值明显的小于相应的临界值,所以满足VAR模型中要求每一个变量都是平稳性的要求。 3.VAR模型滞后期检验和估计 在进行VAR模型的估计中,最为关键的是确定滞后阶数的取值。一般通过LR检验、AIC信息准则和SC准则等方法获得。本文利用AIC、SC、FPE、HQ、LR五个指标进行来确定滞后P的阶数,结果详见表2。 由表2中VAR模型滞后期的检验结果可知,选取的5个判断准则的指标的滞后阶数均为1。所以,可以建立VAR(1)模型。在此基础上,用单位圆的方法对VAR(1)平稳性进行检验,全部的特征值都在单位圆内,表明该VAR模型是稳定的。据此,三个变量构建的VAR(1)模型见式(4)。 其中。判断模型整体解释能力的大小,主要指标有确定性残差协方差、AIC信息值、SC信息值和极大似然函数值。所以,由VAR模型整体检验的确定性残差协方差(4.48E-08)、AIC信息值(-6.497)和SC信息值(-5.456)均较小,极大似然函数值(92.471)较大,说明本文构建的VAR(1)模型整体解释力强,由此得出的相关研究结论是具有可信度的。 4.协整检验 如果两时间序列是协整的,则表明在两时间序列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所以,时间序列之间的协整就成为表示它们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的另一种方式[16]。因此,为了确定变量之间在长期内是否存在均衡关系,需要对变量进行协整检验。协整检验的前提条件是所有的变量都必须要是单整变量,检验的主要方法有:Engel-Granger检验、JJ检验(约翰森协整检验)。本文选取JJ检验作为协整关系分析的方法,选择趋势假设为无确定性趋势、有截距、无趋势项对上述3个变量进行检验。结果详见表3。 表3表明,通过JJ检验,由迹统计量和最大特征统计量的值显示,在显著性水平为5%的时候,变量LTDT、LTIT和LTAR之间存在着一个协整关系。经标准化的协整向量,能够得到三个变量的长期均衡方程式,见式(5)。 由式(5)可表明,中国农业、入境旅游、国内旅游之间存在着一种长期均衡的稳定关系。由于数据处理时取得是变量之间的自然对数形式,所以由方程可以反映出变量之间变化的弹性。由此可知,农业增加值每增长1%,国内旅游总收入约增长0.35%,原由在于农业的发展(特别是现代农业的发展)能够给国内旅游者提供更加富有乡村特色的旅游服务产品,刺激旅游者的消费;入境旅游收入每增长1%,国内旅游收入便可增长0.58%,这主要是由入境旅游者对国内旅游者所产生的示范效应引起的。 5.格兰杰因果检验 约翰森协整检验只是表明变量之间存在一种长期的均衡关系,而无法识别彼此之间是否有因果关系。在实际分析中,往往需要判断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以便做进一步的实证分析。格兰杰因果检验常被用来做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分析。检验结果见表4。 由格兰杰因果检验可知,LTDT与LTAR之间存在双向的因果关系,表明中国旅游业与农业的融合发展是互为促进的,两者的融合发展既是实现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旅游业进一步发展的新趋势和保障;而LTIT与LTAR之间、LTIT与LTDT之间,并不存在显著的格兰杰因果关系。 6.方差分解 方差分解是通过分析每一个结构冲击对内生变量变化(通常用方差来度量)的贡献度,进一步评价不同结构冲击的重要性。因此,方差分解给出对VAR模型中的变量产生影响的每个随机扰动项的相对重要性的信息[17]。为了能够更加清晰地动态刻画农业增加值、国内旅游收入和入境旅游收入在不同预测时期产生波动的贡献率,采用方差分解表(预测期设定为10)对LTAR、LTDT和LTIT进行方差分解,结果见表5。 表5表明,在LTDT的方差分解中,国内旅游的波动在第一期全部来源于自身,随着预测期的延长,自身波动的影响程度急剧下降,在第四期降幅最大,从第三期的61.5%降到第四期的38.7%;入境旅游的波动对国内旅游的影响到第二期才开始显现,并且入境旅游的波动对国内旅游波动的影响比较小,第四期达到最大9.18%;农业的波动对国内旅游的波动发生在第二期,并且随着预测期的拉长,影响不断增大,到第十期达到最大值85.1%。这表明:首先,中国旅游市场的格局已经从改革开放初期由入境旅游主导型转变为国内旅游主导型,所以入境旅游的波动对国内旅游的影响程度不大;农业的波动对国内旅游的波动影响非常大,充分说明旅游业与农业的融合是旅游产业融合的新趋势,也符合发展现代农业的要求。 在LTIT的方差分解中,入境旅游的波动主要受到自身的影响,影响程度一直很高;国内旅游的波动对入境旅游的波动影响程度一直比较稳定,仅由第一期的23.8%降为第十期的19.9%;农业的波动对入境旅游的波动影响程度不断增大,由第一期的0迅速增大到第十期的31.9%。这表明:入境旅游者来中国观光旅游,对中国乡间的独特田园风情情有独钟,所以农业的波动对入境旅游的波动影响会不断增大。所以,入境旅游市场的开发和深化,要把握旅游业与农业融合发展的新趋势,开发出更加有特色的旅游服务产品。 在LTAR的方差分解中,入境旅游和国内旅游的波动对农业的波动影响都不是很大,且影响程度缓慢下降,前者在第一期影响最大,比重为19.3%,最后一期降为2.65%,后者影响最大的第一期比重为9.96%,最后一期降为3.27%;农业的波动主要受到自身波动的影响,影响比重平均各期基本上都在90%以上。这表明:中国农业还没有改变传统农业的现状,与其他产业的关联度还比较低。所以,要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就要大力推进旅游业与农业的融合发展。 三、结论与政策建议 (一)主要结论 本文采用1990~2013年中国旅游业与农业的相关数据,构建VAR模型,并运用协整检验、格兰杰检验、方法分解等方法,并实证研究中国旅游业与农业融合发展的关系,可得到以下结论: 第一,中国旅游业与农业融合发展既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也是进一步推进旅游业发展的重要保障。第二,通过协整检验表明,中国入境旅游、农业与国内旅游之间存在长期均衡的稳定关系。农业增加值每增长1%,国内旅游收入约增长0.35%;入境旅游业每增长1%,国内旅游收入约增长0.58%。第三,格兰杰因果检验表明,存在着LTDT与LTAR之间双向的格兰杰因果关系,而LTIT与LTAR、LTIT与LTDT,并不存在显著的格兰杰因果关系。第四,方差分解表明,国内旅游业的波动主要来源于自身波动和农业波动的影响;农业波动主要源于自身波动的影响,而与入境旅游和国内旅游的波动无较大关系。这表明:中国旅游业与农业的融合发展虽然已是一种必然趋势,但是农业还没有实现现代化,与其他产业的关联度较低。 (二)政策建议 旅游业与农业的融合发展是一种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为了促进中国的旅游业与农业的融合发展,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促进农业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传统农业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自给自足式的农业,与其他产业的关联度较低,因此不改变传统农业的发展现状就很难实现旅游业与农业的进一步融合发展。现代农业具有市场化程度高、科技应用广泛、产业体系完善等特征,与其他产业的关联度高,实现现代化农业能够助推旅游业与农业的进一步融合发展。要实现农业现代化,不仅需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过程中的决定性作用,政府也需要加大对农业的基础设施投入、推进农业体制机制创新、构建现代农业综合服务体系、制定农业信息化专项支持政策和创新农产品流通模式。 2.促进旅游经济结构优化 旅游经济结构优化,是适应旅游需求发展和旅游市场变化的产业内结构的自动调整,是实现旅游经济发展的持续性、旅游与生态环境的融合性的必然选择。旅游经济结构优化,表现为旅游经济结构的合理化和旅游经济结构的高度化发展。因此,旅游经济结构优化的实现,有利于打破限制旅游业与农业进一步融合发展的技术难题,是实现旅游业与农业进一步融合发展的动力。 3.适时出台鼓励旅游与农业等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政策措施及其实施细则 中国特有的行政体制决定了政府在资源配置过程中依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要实现旅游业与农业进一步的融合发展,正确发挥政府的职能和作用是重要保障。政府需要出台一系列鼓励和促进旅游业与农业融合发展的政策措施及其实施细则,为旅游业与农业的融合发展创造有利的环境。我国旅游与农业一体化的实证研究_农业论文
我国旅游与农业一体化的实证研究_农业论文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