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份证号码:45072219780718XXXX
摘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城市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作用日益显著。然而,在城市化的过程中,无论是经济建设还是生活环境等诸多方面都在向土地伸手。如何在城市化过程中保护耕地资源,是一个值得相当关注的问题。本文就主要对加强土地管理提高耕地保护意识相关问题进行了简要分析。
关键词:土地管理;耕地保护;措施
前言
耕地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保护耕地是落实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必然选择。人多地少是我国的基本国情,改进和创新土管理机制已成为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因此,必须建立健全土地管理新机制,规范耕地使用与保护的相关制度,以夯实农业发展的基础,促进国家经济的持续发展和社会的长期稳定。
一、耕地保护前提条件
1、要摒弃发展经济与保护耕地“对立”观点。有些地方片面强调发展经济的重要性,认为保护就抑制了发展,要发展就须占用耕地。因此,为了发展不惜以牺牲子孙后代的利益为代价。在这种错误观念的指导下大量耕地被占用来搞开发,造成耕地锐减。须知只有保护好耕地,有计划有步骤的开发建设才能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两者是相辅相成而不是对立的。
2、要克服“无所作为”观点。有些地方,特别是资源相对贫乏的地方,在处理土地供需矛盾时,不是积极主动想办法解决,而是产生畏难情绪,消极应付,无所作为。这不但会耽误经济发展的时机,也不利于促进耕地的保护。因为经济发展了,实力壮大了,反过来又能保障耕地补充建设资金的落实,促进耕地保护工作。
3、宣传、贯彻、执行好党的方针政策。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等媒体和信息渠道,大力宣传党的一系列扶持“三农”的方针政策,力求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在宣传的同时要贯彻、执行好党的方针政策,包括土地长期承包不变的政策、两用地自主经营的政策、允许土地集约经营政策、种粮补贴政策、基本农田保护政策、耕地征用和补偿政策、失地职工的就业和生活保障政策等,以调动和激发职工经营好承包地的积极性。
4、大力开展“珍惜每一分土地”为主的思想教育。要学习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法》,教育职工树立“珍惜土地光荣,浪费土地可耻”的观念。
二、当前在耕地的保护管理中存在的不足
1、耕地的管理体制还不健全
(1)保护耕地意识淡薄,没有形成一种全民参与和保护的激励机制。
(2)保护耕地的积极性上就不高。我国土地受偿的主体为集体经济组织,农民只能在集体经济组织中受偿,但是有的失地农民并不是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而却丧失了土地承包经营权,享受不到生产和生活的保障。
(3)缺乏对耕地进行专门保护的法律法规。在操作过程中因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出现占用、买卖等非法转让土地和越权审批、或先征后批、或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占地的现象,导致农村土地流失。
2、缺少土地利用整体规划
我国和各个地区尚未形成整体的土地利用规划以及耕地保护规划措施,对土地的使用特别是耕地征用的随意性较大。一些地方不按照实际情况,随意扩大城市规划范围,并且更改耕地位置和调整农业结构,违反规划和计划批地、用地,缺乏对征用土地用途的管控,导致土地资源的减少与浪费。
3、耕地保护重数量轻质量
对于建设占用耕地我国往往是通过土地开发整理复垦的方式来补充耕地。但是目前不论是耕地占补平衡制度,还是土地整理措施,其补充的耕地在质量以及生态方面,与其所占用的耕地都存在一定的差异。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4、耕地后备资源贫乏,隐匿虚报耕地实有量
我国现仅有约2亿亩耕地后备资源,即使这些可开垦成的耕地得以实现,人均耕地也不足1亩。有些边远地区的乡镇以及农垦系统和军队农场之中,他们实有耕地面积大,而填报统计数量小,隐匿一部分耕地不报。
三、加强土地管理,提高耕地保护的主要措施
1、建立严格、完整的保障机制
首先,必须严格按新《土地管理法》规定规范用地管理。严格控制耕地转为非农建设用地,实行严格的土地用途管制制度,通过制定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限定建设可以占用土地的区域,对各项建设用地实施土地利用年度计划,控制建设占用土地(耕地)的规模;占用耕地须实行耕地占补平衡制度等,通过这些措施使各项建设占用耕地数量降到最低限度。只有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才有可能切实保护好人民的“饭碗田”。耕地保护工作应象抓计划生育和安全生产工作那样严厉的手段,将耕地保护作为重要工作常抓不懈,同时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在节约、挖潜用地上做文章,使耕地总量保持平衡基础上有所增加,在全社会营造“节约用地光荣,浪费土地可耻”,“增加耕地有奖,破坏耕地有罪”的社会氛围,真正扭转耕地保护力度不足的局面。另外,必须加强土地监察力度,及时巡查并制止侵占、破坏耕地的违法行为,对出现问题处置不力造成严重后果的应及时追究责任人的责任。
2、明确耕地产权
耕地保护产权不清导致我国耕地资源大量损失和耕地质量下降,还影响到国家粮食安全和社会稳定。在耕地保护产权不清的条件下,出让建设用地的巨大利益,诱使各方相互推卸保护耕地的责任和义务,竞相把农地转为建设用地。从目前来看,耕地保护制度并没有对耕地保护的产权划定界线,只是通过行政管制等手段进行纠正。但明确耕地产权对耕地保护具有重要作用,因为它直接关系到农民的切身利益。
3、严格耕地征用审批
要对原有耕地进行规划、整理,从而抑制城市的无序扩张。严格耕地征用审批程序,有效控制用地数量以及用地范围,只有这样才能保护耕地。就现在而言,土地利用格局、构建和谐社会和生态安全很不和谐。耕地不仅仅是粮食安全保障,更是生态屏障。人类利用耕地首要目的是运用耕地系统的功能生产粮食以及其他生物产品,与此同时其自身又提供了一种新的生物生存环境,形成耕地生态系统特有的种群结构和食物链,为生物多样性的存在和延续提供了条件。而且在涵养水源净化空气上有一定的作用和功能,形成了与城市不同的生态系统和环境质量。
4、加强农村土地整理
对于农村来说土地浪费现象是比较严重的,要加强对这些土地的整理,保证土地可持续利用,统筹城乡发展的新平台。对农村土地整理可以有效增加耕地面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农村生活环境,促进农村土地集约利用。农村宅基地整理是工作重点之一,农村宅基地分布广且分布散,所占用的土地面积大,浪费现象也十分严重。要根据农村实际情况来规划居民的宅基地,科学管理,对于瞒报或者违法建筑进行没收恢复成耕地。农村尤其是东北农村宅基地院落不规范,土地没有集中或集约利用,每户占地面积较大,而这部分土地并没有形成有效生产。所以对于有条件的农村可进行集中规划建设,比如可建造高层楼房满足居住者需求。
5提高耕地保护意识
一切行动从意识开始。耕地保护也要从意识形态开始,提高相关部门、相关工作人员以及其他人员的保护意识。加大对耕地保护的宣传力度,把耕地保护理念深入到人心,让人民自觉发起耕地保护行动。同时加大执法力度,让法律发挥其应有作用,对于一切不符合法律程序的用地坚决给予处理。加强巡查,建立土地动态巡查制度,成立土地巡查小组,坚持定期巡查,巡查到位、不留死角,对巡查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处理,将违法行为消灭在萌芽状态。加大对违法案件的查处力度,对重大违法案件要公开查处,一抓到底,既要处理事,更要处理人,构成刑事犯罪的,要移交司法部门追究刑事责任,在法律的配合下思想意识才能渗透彻底。
结束语
总之,土地是我国发展的根本,保护耕地是维护我国长治久安的重要决策,必须要立足实际从根本上转变耕地的发展方式,并从生态、法律,行政制度层面做好耕地保护的工作,促进国家经济的持续发展和社会的长期稳定。
参考文献
[1]李彦芳,张晓霞.建立耕地保护利益引导机制必要性的探讨[J].当代经济管理,2010,(05).
[2]彭凌,廖铁军.我国耕地数量变化与耕地保护政策关系的计量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
[3]张君宇,杜新波,胡杰.建立和完善耕地保护社会监督机制的思路探讨[J].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09,(02).
论文作者:韦登科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学研究前沿》2019年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5/8
标签:耕地论文; 土地论文; 农村论文; 政策论文; 宅基地论文; 制度论文; 我国论文; 《建筑学研究前沿》2019年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