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183人生存#183教育-对话教育研究导论_世界语言论文

对话#183人生存#183教育-对话教育研究导论_世界语言论文

对话#183;人类存在#183;教育——对话教育研究之引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引论论文,人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C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973(2007)03—0114—04

“对话(Dialogue)”是当今世界的流行术语之一,它已经渗透在哲学、政治、经济、科学、文化和教育的各个领域,成为我们整个时代的精神主流。在21世纪的今天,对话被人们赋予了更多新的内涵,已成为一种时代精神,并且正逐渐成为人们的生存状态。或者说,人类存在就是进行对话。教育是与人类社会共生、共在的一种现象,因此教育与对话的关系也逐渐进入了人们的视野。

一、对话与人类存在

对话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普遍现象。我们每天都在和别人交流,和别人进行对话。但什么是对话?对话最原始的意义是指人与人之间的一种交谈方式,但并不是所有的交谈都是对话。“对话是一种平等、开放、自由、民主、协调、富有情趣和美感、时时激发出新意和遐想的交谈。”[1](P22) 从一定意义上讲,交谈包含着对话;交谈最完美的表现形式是对话。

与日常生活中的对话不同,在当代西方哲学中,对话是一个含义深刻、使用极其频繁的哲学范畴,它或者被赋予存在论的意义,或者被赋予认识论的意义。解释学往往把视野交融也称为对话,但即使这样,在不同的哲学家那儿对话的含义也不尽相同:“狄尔泰的对话意在通过对他人的心理揣摩和体验,找到他人或作者的原意;弗洛伊德的对话,意在诱导出他人或作品的无意识深层,伽达默尔的对话就是要在对话中碰撞和生成一个新的东西。”[2](P220) 本文认为,对话是平等者之间一种共生的交往关系。通过对话,在两者之间的边缘产生新的火花或达到新的视界融合,从而促进真理与公正的实现。对话不仅指人与人之间通过语言进行的平等交流,也包括人与自我之间、人与社会之间以及人与自然之问的平等交流。总之,对话是一种渗透于人类一切行为与一切生产和消费方式的意识或哲学。

对话与人类存在是什么关系呢?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人类存在就是对话。“生命在对话中敞亮,存在在对话中展开,主体建构在自我与他人的对话中实现。”[3](P2) “生活中一切全是对话,也就是对话性的对立。”[4](P58) “生活意味着参与对话:提问、聆听、应答、赞同,等等。人是整个地以其全部生活参与到这一对话之中,包括眼睛、嘴巴、双手、心灵、精神、整个躯体、行为。他以整个身心投入话语之中,这个话语则进到人类生活的对话网络里,参与到国际的研讨中。”[4](P387) 如巴赫金所说,用话语来表现真正的人类生活,惟一贴切的形式就是未完成的对话。

“要知道,对话关系这一现象,……浸透了整个人类的语言,浸透了人类生活的一切关系和一切表现形式,总之是浸透了一切蕴含着意义的事物。”[4](P55—56) 具体说来,人类存在的几个领域如思想、语言、道德、艺术等都与对话密切相关。

(一)思想的本质是对话

为什么说思想的本质是对话?这涉及到对思想的理解。巴赫金指出,“思想不是生活在孤立的个人意识之中,它如果仅仅停留在这里,就会退化以至死亡。思想只有同他人别的思想发生重要的对话关系之后,才能开始自己的生活,亦即才能形成、发展、寻找和更新自己的语言表现形式、衍生新的思想。人的想法要成为真正的思想,即成为思想观点,必须是在同他人另一个思想的积极交往之中。”[4](P114) 他人的另一个思想,体现在他人的声音中,就是体现在通过语言表现出来的他人意识中。恰是在不同声音、不同意识互相交往的连接点上,思想才得以产生并开始发展。

根据艺术家陀思妥耶夫斯基对思想的观察,思想“并非是一种主观的个人心理的产物,而‘固定居住’在人脑中;不是这样,思想是超个人超主观的,它的生存领域不是个人的意识,而是不同意识之间的对话交际。思想是在两个或几个意识相遇的对话点上演出的生动的事件。……同言论一样,思想也希望能被人听到,被人理解,得到其他声音从其他立场作出的回答。同言论一样,思想就其本质来说是对话性的……。”[4](P114—115)

“现实生活告诉我们,一种新的思想总是在同旧的思想的对话和交锋中产生,当它既能向别的思想挑战,也能接受别的思想挑战时,这种思想就总是生气勃勃的和充满活力的。一种思想如果一旦把自己树为绝对的权威,把自己凝固起来,不容许有别的思想,不容许有别的声音,拒绝同别的思想交锋和对话,那么这种思想肯定会走向僵化和消亡。”[5](P49—50)

由上可见,思想不仅通过对话产生,而且只有通过对话,思想才能充满活力、不断发扬光大。

(二)语言的本质是对话

语言是一种重要的社会现象,它既不是社会的经济基础,也不属于社会上层建筑,但是它存在于一切社会形态之中。语言是人们在物质生产劳动过程中,由于互相交往的需要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人生活在世界中,人也生活在语言中。“语言从我们生命伊始,意识初来,就围绕着我们。”[6](P127) 但是,“语言只能存在于使用者之间的对话交际之中。对话交际才是语言的生命真正所在之处。语言的整个生命,不论是在哪一个运用领域里(日常生活,公事交往、科学、文艺等等),无不渗透着对话关系。”[4](P242) 换句话说,语言的本质是对话,语言的生命是对话,离开人与人的交往和对话,语言就不存在。

从根本上讲,语言是对话的。很明显,我们通过和其他人说话运用和创造语言。我们的语言是新旧交织物,在其中每个新的用法都是和旧的用法交织在一起的。我们的陈词滥调,我们的俗语,我们的谚语都包含着与过去的交谈一致和不一致的历史。换句话说,我们发现我们的语言被用过了,并且正是通过语言,我们加入到过去的和现在的说话者中间去。从这种意义上讲,“语言既是对话的手段,也是对话的产品。在寻找我们自己声音的时候,我们不可避免地听到了他人的回响。”[7](P11)

简而言之,人的存在离不开语言,人的“存在”“在语言中”。正如海德格尔的名言——“语言是存在的家。”[8](P57)

(三)道德的本质是对话

道德是关于道德规范,即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等行为规范的总和。

只要仔细考察一下道德现象本身,就会发现,道德本身是一种社会意识现象,是一种通过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来影响、制约社会个体,使社会个体与整个社会协调一致,亦即调整社会个体之间、社会个体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使社会生活本身和谐进行的意识活动,因而它所反映的是社会关系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社会生活内部矛盾发展的产物。因此,道德现象产生的直接根源就是全部社会生活本身。“把道德起源的直接基础看作是社会生活本身,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然而在我们看来,社会生活也仅仅是道德起源的直接基础,在它背后还有更为深刻的基础或根源,这就是自然界与人类的对立与冲突。道德固然直接产生于社会生活本身,然而,社会生活本身又是建立在人和自然的冲突这一基础之上的。”[9](P109—112) 如果道德建立在人和自然的冲突这一基础之上,那么我们可以说道德是为解决人和自然之间的冲突对话的产物。道德通过对话不断完善和发展。

人,是社会中的人,是关系中的人。人的存在和生活要求人具有一定的道德。但作为个体的人的道德是怎样获得的呢?美国著名道德哲学家和道德教育家柯尔伯格指出:“道德既不由外部强制所致的给定文化价值的内化过程而来——如行为主义、社会学习论者、涂尔干及康德认为的那样,也不是生物学上的自然本能成熟的结果或内在情感的展开——如卢梭、格墨尔、霍尔、弗洛伊德与艾里克森认为的那样,而是在儿童与其社会道德环境的交互作用——积极的思考、活动或实践中逐步发展或建构起来的……。”[10](P371) 可以说,个体道德的形成和发展是个体与社会道德环境对话的结果。

无论是作为普遍现象的道德还是作为个体现象的道德,都是对话的产物,体现着对话的本质。但从另一个角度说,对话也被赋予了道德的或伦理的意蕴。“我们人类典型完美的榜样应该是对话式的……[它是]每个人的真正潜力——应该被认识到的潜力。”[11](P65.113) “作为交流过程的对话概念是与在讨论中包容、尊重和关心自己的合作者的价值密切相关的。它意味着人人平等的精神和对他人观点的开明态度是值得欣赏的。”[7](P12)

在更抽象的水平上,对话已被假定为一般伦理理论的基础:道德上站得住的准则是那些在“无强制的对话”中合伙者将一致同意的准则。在哈贝马斯最近的作品中,这种模式被称为“交往伦理学”。哈贝马斯认为“道德实质上是‘主体的对话关系’,并且认为人伦关系的调整是通过‘对话’(‘商谈’)来进行的,因而他有时又把‘交往伦理学’称之为‘对话伦理学’(‘商谈伦理学’)。”[12](P431—432

二、教育与人类存在

人所共知,教育现象是与人类社会同时产生的。“只要人类社会存在,传递知识和经验的需要就永远存在,因而教育也会永远存在。所以说,教育是和人类社会共始终、共存亡的一种社会历史现象。”[13](P33) 人类有目的地培养人的教育,就是教育者把人类长期积累起来的社会经验,按社会要求经过有目的的选择,传授给个体,通过引导其掌握社会经验,促使其心理发展来实现这种社会“遗传”,形成社会所需要的人。

“通过教育引导个体掌握社会经验,实现个体的社会化,需要一个必要而特殊的条件——交际。因为虽然人把自己的实质力量——人所特有的意识和才智——体现于创造物之中,但这决不是仅靠直观就可以达到对它们的真正认识和深刻的体验的。人的创造物的社会意义,只有通过有经验的人的行动和语言才能得到揭示,只有在与人们的共同活动和思想交流的过程中,才能达到对它们的真正掌握。因此,在正常情况下,个体与人类的物质的和精神的财富的关系,即与人的现实的关系,总是包括在人与人的关系之中,包括在人们的交际活动中。因而个体要掌握社会经验就必须与他人,特别是与有经验的人进行各种交际活动,才能实现对人的现实的反映。这种对人的现实反映活动的扩大、改善和提高过程,也就是人的心理发展的过程。”[14](P60) 由此可见,社会发展需要教育引导个体掌握社会经验,培养社会的人,实际上也就是因为人的发展需要教育保证个体在交际活动中掌握社会经验,实现人的心理的正常发展。

教育是人类存在的现象之一,人类存在的本质是对话,教育又在人类存在之内,因此教育的本质也是对话。具体说,教育与思想、艺术、语言、道德等方面是密不可分的,另一方面,教育又是促进思想、艺术、语言、道德等发展的重要手段。

三、对话与教育

教育是人类存在的一种社会现象,人类存在就是对话,教育也必然是对话的一种特殊形式。

从形态上讲,教育起源于人类的交往。即使原始社会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也已具备了教育所必需的基本要素,如交往双方、交往内容、交往媒体等。当交往的双方相对特殊化,并形成一种以传递经验、影响他人的身心为目的的活动时,交往则转化为教育。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教育是人类交往中的一种特殊形式,“交往”与“教育”之间的关系,是一般与特殊的关系[15](P40—41)。桑新民教授也谈到“从教育本质的角度来看,教育是人类特有的遗传方式和交往方式,是人类自身的再生产和再创造。”[16](P124) 人类自身的再生产和再创造绝不仅仅限于“种的繁衍”和一般意义上的物质生产、精神生产,而应该是通过教育这一人类实践活动中不可忽视和否认的重要领域塑造和建构主体自身,以形成完全意义上的人。这种完全意义上的人具有这样的特征,即能够完成人与自然、社会关系的认识与调整,同时完成对自身的认识与调整,成为具有主体性的人。

教育离不开语言。因为教育就是通过语言把人引向世界,引向历史,引向文化,引向传统,建立人与世界和历史的有意义的牵涉,在此意义牵涉中去组建个体有意义的人生。语言是通向世界的大门,世界作为“人的世界”已经在语言中。教育通过语言引导人与世界交往,理解世界,理解历史,理解人生的价值与意义。教育正是通过语言的渗透与引导,使个体在语言中,并且凭借语言来建构人生的精神历程。

人总是在语言中理解,在理解中显现个体的存在。没有语言就没有理解,没有理解就没有意义,没有意义就意味着没有人与世界的活泼牵涉,就意味着人与世界的阻隔,意味着人的存在的阻隔,因此,也就无教育可谈。任何教育都发生在语言中,没有语言就没有教育。语言是一个先于我们每个人而存在的人文世界,经验、传统尽在其中。教育引导个体接受语言的过程就是一个理解世界、理解历史传统的过程,同时,也是个体理解人生、理解自我的生活过程。人在何种程度上领略到语言中的价值和意义,便能在何种程度上启发人生的意义,实现人生的精神构架,这同样意味着个体享受到了何种程度的教育。教育并不是语言的产物,但教育离不开语言。教育发生在语言中,教育展现在语言中。因为对话是语言的本质,而教育又蕴含在语言中,某种意义上,对话也是教育的本质。

教育就是对话。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劳动起源说或社会起源说认为,劳动、人类、社会、教育是同时产生的,是人类祖先发展和进化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当人类已创造了人类经验(劳动知识和社会生活知识)并由于社会生存和延续的需要必须把这些经验传递给下一代时,教育就产生了。简单说,教育就是人类经验的传递活动。教育在任何意义上都是在交流中完成的。一方面是在教育中个体与历史的交流,另一方面是个体与个体的交流。从对话的角度来说,教育就是对话,是上一代人与下一代人的对话,是历史与现实的对话,是教师与学生的对话,是人类的历史经验与学生个体的对话。

具体说,在学校教育各个环节中都蕴含着对话因素。

就教育的目的而言,所培养的人应具有对话精神和对话能力,他们应具有完善的自我,并学会共存。

就教学观而言,教学就是对话。克林伯格(Klingberg,L.)曾指出,“在所有的教学之中,进行着最广义的‘对话’。……不管哪一种教学方式占支配地位,这种相互作用的对话是优秀教学的一种本质性的标识。”[17](P33—39) 在他看来,“教学原本就是形形色色的对话,拥有对话的性格。”我们把这种具有对话性格的教学称为对话教学。总之,对话教学是民主的、平等的教学;对话教学是创造的、生成的教学;对话教学是持续的、开放的教学;对话教学是以人为本的教学。在这种教学观念下,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师生与文本之间都是对话关系。学生与课程之间不是传统认识论中的主客体关系,而是一种意义关系,是一种“我”与“你”之间的平等对话关系。学生在已有智力结构的基础上,通过与课程的对话把新的知识融入已有智力结构之中,逐渐获得新的知识和发展智力。

就师生关系而言,教师与学生之间是一种对话关系。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平等对话主要有两方面:从知的角度说,教师与学生只是知识的先知者与后知者的关系,二者并不存在尊卑关系,教师不应以知识的权威自居;从情的角度说,每个学生在人格上都是独立的,有自己丰富的内心世界和情感表达方式。知与情的统一构成了师生双方各自完整的人格。因此师生之间的对话是具有独立人格的人之间真正的交流和沟通。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对话以尊重、信任、平等、宽容、爱为基础。尊重学生就包括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选择,尊重学生的观点,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等。相互信任是对话的先决要求,离开了信任对话无法进行。然而主体之间的平等不是指他们在体力、语言、心理、社会、文化或政治特性上的平等,而是指对话过程中参与的平等。对话教育中教师和学生的界限将渐趋模糊,存在的是“教师式学生”和“学生式教师”,既没有完美的无所不知者也没有完全的一无所知者,存在的是一些共同努力学会比现在懂得更多东西的人。在对话的过程中师生双方都敞开自己的精神世界互相倾听和言说,获得了精神的交流和意义的分享。

在当前的学校教育现实中,从形式上看,对话使用比较频繁,但事实上只是被当作一种达到目的的手段或背景。教育中这种对对话认识的偏差,不可避免地造成对话交往的实质性缺失。究其根源,是因为传统教育理论有着较为深刻的影响。教育若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增进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使人们幸福美好地生活,那么以相互理解和平等对话为基点的教育,就应成为人类教育发展的一种追求。

收稿日期:2006—09—14

标签:;  ;  ;  

对话#183人生存#183教育-对话教育研究导论_世界语言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