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高校科技管理改革与开放_科技论文

加快高校科技管理改革与开放_科技论文

加快高校科技管理的改革开放步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改革开放论文,步伐论文,高校论文,科技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文摘

本文研究了在新形势下高校科技管理如何加大改革开放的步伐,增强自身的活力和竞争力,建立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科技自身发展相适应的科技管理体制这一重要问题。

关键词 高校科技管理 科技方针 改革措施

改革和发展是当代中国的两大主题。在新形势下,高校科技管理如何加大改革开放的步伐,增强自身的活力和竞争力,建立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科技自身发展相适应的科技管理体制,这是当前在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中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也是摆在高校科技管理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

1 提高认识,加深对“稳住一头、放开一片”科技方针的理解

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为了全面贯彻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指导思想,中央提出了“稳住一头、放开一片”的科技方针。这一方针是“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工作必须面向经济建设”基本方针的深化和发展,是我国十多年来科技体制改革实践经验的总结。

“稳住一头、放开一片”的内涵是什么?“稳住一头”是指稳定支持基础性研究、高技术研究及事关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国防事业长远发展的重大研究开发,形成优势力量,力争重大突破,提高我国整体科技实力、科技水平和发展后劲。“放开一片”是指放开搞活各类直接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研究、开发、创新机构,放开搞活科技成果商品化、产业化活动,使之以市场为导向运行,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作出新贡献。

基础科学研究是以探求自然界的本质,发现自然界演变发展的规律为目的,它可为改造自然、造福人类提供强大的理论武器和科学方法、途径。其研究成果虽然不能立即看到经济效益,但具有很大的应用前景和潜在效益。基础性研究的重大突破,将带动新兴产业的崛起,引起经济和社会的重大改革。它是高新技术的先导和后盾,是科学发明的源泉。对事关国家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国防事业长远发展的重大研究开发,也必须要集中优势力量,力争取得重大突破。只有“稳住”了这类研究,才能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和整体科技水平。在“稳住一头”的同时,对经济建设主战场上大量的应用开发研究,也要进一步放开搞活,促进其大力发展。当前国际竞争的焦点是科技实力竞争,这就要求我们以“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为指导思想,加快科技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以市场经济为导向,合理进行人才分流,鼓励和动员更多的教师和科研人员积极承担地方和企业的科研任务,加速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使科技更好地为经济建设服务。全面贯彻执行“稳住一头、放开一片”的科技方针,就可正确处理好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及开发研究的关系,对我国的科技资源进行结构性调整,做到优化配置,合理布局,使各类研究都得到发展,使我国的科技工作既攀登科学高峰,走向国际前沿,又为经济建设作贡献,提高综合国力。因此,从国家长远观点看,贯彻“稳、放”方针,不仅十分重要,而且意义深远。

贯彻这一方针,对高校来说,也是自身发展的需要。当前,高校之间的竞争十分激烈,要提高学校的办学水平,就一定要在“上水平、创效益”上下功夫。其根本出路在于切实贯彻“稳、放”方针。通过“稳住一头”可保证有一支能在国际前沿拼搏的精干队伍,使学校的科研向纵深发展,在重大基础研究方面,做到在若干领域进一步创新,形成特色,出一批高水平的科研成果,不断提高学校在国内外的学术地位和知名度。同时,通过“放开一片”,可充分发挥高校的科技优势,多出一批高效益的科技成果,并通过政策导向,尽快转化为生产力。这不仅对国家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作出了贡献,而且,也为学校的创收开辟了一条重要渠道,从而改善学校的办学条件和教职工的生活待遇。因此,贯彻执行这一方针,对高校来说,可给学校的科研带来活力和生机,这是促进学校科研上水平、出成果、出人才、增效益的有力保证。

“稳住一头”和“放开一片”这两者是辩证的统一,都很重要,不可偏废,必须要有一个完整的认识,处理得好,可达到相辅相成、相互促进良性循环的局面。

2 加快改革开放步伐,努力改善高校科技的内部环境

2.1 理顺关系,建成合理的科技管理体制

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把科技工作的上、中、下游工作都做好,必须建立合理的管理体制。目前高校在机构的设置上主要有以下几种模式:一是把科研管理和科技开发管理平行设立两个独立的机构。有的学校这两个机构同属一个校长(或副校长)主管,有的还分属两个校长领导;二是把科技开发工作由科研处(或科技处)统一归口管理。

设置与科研处平行的专门机构管理科技开发工作,目的是为了重视和加强科技开发工作。针对高校过去科技开发工作比较薄弱的情况而言,是有促进和推动作用的,但这种模式使科技工作的上、中、下游不贯通,不能及时衔接的弊端非常突出。

1991年国务院第48号文件《关于加强高等学校科学技术工作意见》,其中对有关机构设置问题,特别强调指出:“以推动科技成果商品化、产业化为基本宗旨的技术推广、成果转化、科技咨询、设计和试制、中间试验等科技开发服务工作,是高校研究与发展工作的延伸,是科技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当前要着力加强的一部分工作,在一般情况下应由学校科技(研)处统一归口管理”。根据中央的文件精神,并通过我校多年来实践经验教训的总结,学校进行了校内管理体制和机构改革,我们认为科技开发工作应由科研处统一归口管理,这样的管理模式更为合理。因此,于1992年撤消了原科技开发研究院,科技开发工作归科研处统一管理,使科技工作的上、中、下游更好的衔接和协调。

2.2 优化配置科技资源,合理部署三个层次的科技工作

江泽民总书记在十四大报告中指出:“科技工作要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在开发研究、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基础研究这三个方面合理配置力量,确定各自攀登高峰的目标”。这为高校合理配置校内的科技资源指明了方向。

对这三类研究,在力量的组织和配置上,要根据各单位的实际情况和各类研究的特点,做到实事求是。我校是国家教委直属综合性重点大科,在基础研究方面有着传统的优势,实力较为雄厚,这表现在能反映基础研究水平的国际学术榜排序,这几年来我校一直位于全国高校的前列。特别是《科学引文索引》(SCI),我校在1992、1993年连续两年居全国高校第一。但在应用开发研究方面,则显得比较薄弱。针对这些情况,我们在科技力量的配置上,做到合理布局,正确处理好三类研究的关系。一方面继续保持并发扬原有的基础研究优势,抓住重点,在若干领域取得新的突破,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同时,对比较薄弱的应用开发研究和工程技术类研究,则采取有力措施给予支持,促进其发展。我们主要抓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2.2.1 加强基础研究

根据“有所赶、有所不赶”的原则,我们对基础研究主要是抓住重点、瞄准国家目标和世界科学前沿,大胆探索、勇于创新、形成特色。避免力量分散,搞低水平重复。我校的重点归纳起来为:“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重点项目”。这“三重”,也就是我校“稳住一头”的重点。在队伍的组织上,要求做到少而精,人数不在于多,而要精干;在项目的选题上,要求起点高、方向新,真正瞄准国际前沿。

目前,我校已有重点学科18个,已建和在建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和专业实验室10个(其中与同济大学合建1个),校重点项目20个。他们正在承担着一批国家级的重大科研任务,如国家攀登计划、“863”高科技项目、国家重大攻关项目、重大或重点基金项目等。通过抓重点,这几年来已经获得了一批高水平的科技成果,培养了一批高层次的科技人才,从而推动整个学校的科研水平再上一个台阶。

2.2.2 大力推动应用开发研究

应用开发研究是高校“放开一片”的主要内涵,是高校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的重要联结点。我校在稳住一支少而精的基础研究队伍的同时,更主要的是要动员和鼓励广大的教师和科研人员积极开展与经济建设密切相关的应用开发研究。通过人事、聘任、分配、奖励等一系列政策,充分调动从事应用和开发研究人员的积极性。我们主要抓了以下工作:一是抓自身成果的延伸和转化,特别是高新技术成果,或是自己办工厂,或是转让给有关厂家,尽快使之产业化、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二是抓横向协作,通过接受企业单位和地方政府的委托,抓住国民经济发展中的技术难题进行攻关。实践证明,高校与企业联合,可以做到优势互补,缩短生产周期,是加速成果转化的有效途径;三是在基础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遴选了一批可实用化、有影响、能够形成较大规模产业的项目,作为校级重大项目,继续支持。目前,已有医用直线加速器及其应用技术、激光条形码系列设备等都达到了产业化程度,正在与企业合作,将产品推向市场。

2.3 加强队伍建设,优化队伍结构

科技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高校本是培养人才的摇篮,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也面临着人才的挑战。“出国”、“下海”已造成一部分人才的流失。目前企业与高校争夺人才的竞争也十分激烈,他们不仅要技术、要成果,而且要人才,用高薪、优惠的住房条件等来聘用。在此情况下,高校也一定要加快改革力度,制定相应的人才政策,不断优化自己的队伍结构,保证既出成果,又出人才。为此我们力争做到如下三点:

一是要创造良好的学术环境和工作条件,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风气,增强凝聚力和吸引力。不论是对基础型研究型人才或应用型人才,都要用其所长,使他们感到有用武之地,有责任感和成就感,同时,在物质生活上给予一定的保障,使他们无后顾之忧,全身心地投入工作。

二是创造一个良好的人才交流条件。一部分人流出去,使他们找到最适合的岗位,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同时,一部分流进来,补充新鲜血液。通过人才的交流,更好地活跃学术空气,吸收新思想、新技术,增强科研活力。

三是要大力培养人才,特别是要培养青年学术骨干,培养跨世纪人才,使科技队伍后继有人,而且充满活力。

2.4 完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各类科技人员的积极性

为了更好地贯彻落实“稳、放”科技方针,学校必须充分运用政策的导向和杠杆作用,通过所制订的政策。建立激励和驱动机制,使从事基础研究和从事应用开发研究人员的积极性都能得到发挥,为提高学校的办学水平作出更大贡献。

这几年来,我校已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其中包括经济分配政策、不同类型研究人员的职称评聘条件、奖励政策、青年学术骨干人员管理办法等。其目的就是为了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建立起自我适应、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新机制,以不断提高工作效率和办学效益。

如为推动我校基础研究的发展,对部分从事基础研究的科技骨干人员,(一般控制在全校科研人员的20~30%),根据其所承担的科研任务,所作的贡献和业绩,以及所获取的科研经费数等情况,分别享受不同等级的科研津贴(目前分300元、200元、100元三个档次),对做出成绩和贡献的有功人员(如成果获奖、学术榜上有名),学校视其贡献大小再给予奖励,并在职称的评聘上也给予倾斜。对大多数承担横向科研任务的人员,在科研经费的分配和使用上,放宽政策,扩大自主权,特别在课题费的提成和劳务费的支取上,有较大幅度的提高,使科技人员的劳动报酬与其贡献和创造的效益直接挂勾。

3 创造良好的高校科技外部环境

3.1 国家要加强宏观调控,对重大项目起导向和保障作用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既要克服过去靠行政命令、统得太死的弊端,但也绝不是放任不管。国家要充分发挥宏观调控职能,强化对科技工作的导向作用。特别是稳住的这一头,主要是政府行为,更要加强宏观调控,体现“有所赶,有所不赶”的精神。如对国家攀登计划、“863”高科技计划、国家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包括重大、重点科学基金)等的制定,应根据国际发展趋向和我国国情,在国家级层次上先提出指导性意见,明确赶超的重点,制定项目指南,引入竞争机制,在全国公开招标。对一旦中标的项目,都应列入“稳住一头”的重点,并在政策措施上给予支撑保证。在“放开一片”方面,国家也要充分发挥宏观调控作用,做到“活”而不乱。对来自生产第一线、经济建设急需解决的科技项目,国家可通过所制订的投资政策、人才政策、税收政策等,在人力、物力、财力上给予倾斜。特别是对高校的科技成果,要给中试生产条件,使之尽快转化为生产力。对校办工厂的新产品,要减免税收,给予优惠政策。

3.2 加大高校科技的经费投入

众所周知,高校是我国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军,是科技成果的主要源头单位之一。然而,长期以来高校科技经费不足,已成为困扰和阻碍高校科技发展的重要因素。要赶超世界先进水平,除了要有后来居上的雄心和奉献精神,还必须要有相应的经费投入作为后盾。

解决经费问题,当前国家加大科技投入力度,仍然是主渠道。特别是对一些国家级的重大项目和基础研究项目,都属于“稳住一头”的重点,只有依靠国家加大投资强度来解决,只有这样才能稳住一支精干的队伍去攀登科学高峰。与此同时,也要拓宽投资渠道,在当前国家财力有限的情况下,随着市场经济的发育、完善,应由政府为主的投入转变为社会多渠道多层次地增加科技投入。如接收一些大型企业或乡镇企业的委托科研任务,开展横向科技协作,以及争取大的集团公司的资助,共同开发当前市场上急需的项目。此外,还可通过校办产业、成果转化等方式创收资金,以形成“科研促生产、生产养科研”良性循环的局面。

3.3 建立与完善对科技成果的市场评价机制,并健全法制,保护知识产权

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是价值规律,科技成果是知识分子的劳动成果,也是国家的宝贵财富。其所创造的价值和对社会的贡献,应该得到合理的评价。要健全法制,依法保护知识产权,保护科研单位、科技人员、发明创造者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但目前仍有不少单位和个人法制意识淡薄,贬低科技成果,压低转让费,甚至想无偿占有高校科技成果的现象仍时有发生。这不但大大挫伤了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影响了科技成果的转化,而且对贯彻执行“稳、放”科技方针也是极为不利的。

3.4 增强企业依靠科技进步的动力和压力

企业只有依靠科技进步才能求生存、求发展,在竞争中取胜。但长期以来,由于市场经济还不完善,竞争机制不健全,不少企业还没有真正认识到科技进步对促进经济的作用,缺少依靠科技进步的动力和压力,从而使高校有一批成熟而先进的成果长期束之高阁,得不到转化。因此,必须要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把增强企业应用先进技术的活力,提高技术创新能力作为现代企业制度建设重要内容。要创造条件,鼓励科研院所、高校的科技力量,以多种形式进入企业或企业集团,参与企业的技术改造和技术开发。这样,才能使高校的科技成果有了用武之地,并源源不断地流向企业、生产部门,形成产品,转化为生产力。一旦这样的机制形成,企业真正尝到了科技进步的甜头,也就会自觉地产生依靠科技进步的动力和压力,真正做到“面向”和“依靠”。

3.5 加强科研基地的建设

自1984年以来,在国家计委、国家科委的领导下,在有关重点高校、中科院所属各研究所、有关部委的研究机构中相继建立了一大批开放型国家重点实验室(或专业实验室)。这是一项富有远见的、具有战略意义的改革措施,对我国发展科学技术、培养造就高级研究人才方面起了重要作用。通过10年的建设,实践证明国家重点实验室已经成为我国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领域中的“国家队”。今后,一方面要进一步加强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建设,促使其更全面的发展。同时,还要鼓励国家重点实验室之间的交叉、联合、集成,成为国家科学研究中心,使基础研究基础化、网络化,还要倡导和支持跨校、跨地区、跨部门之间的联合,如高校和科研院所之间的紧密联合,做到科研人员、教学人员相互兼职、信息资源共享,这样,更有利于做到优势互补、形成特色,赶超世界先进水平。

收稿日期:1995-10-04

标签:;  ;  ;  ;  ;  ;  ;  

加快高校科技管理改革与开放_科技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