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高层建筑;施工技术;探讨
1.高层建筑工程施工技术阐述
国民经济的繁荣发展促进了城市化建设,城市化范围的扩大缩小了城市空间,导致城市土地利用形势日益紧张。在此基础上,人们开始设计和建造高层建筑。与一般工程相比,高层建筑的施工难度在于需要频繁的高空作业,安全措施必须严格到位。在施工过程中,也会出现交叉作业的问题,导致整个工程体积较大,人财物成本较大,施工周期明显较长。同时,高层建筑地基埋深较一般低层建筑深,有利于提高工程的稳定性和可靠性。目前,高层建筑的外观设计越来越复杂,功能要求越来越多样化,高度也在不断提高,这也对先进技术和工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尽管专门为高层建筑服务的施工技术正在逐步完善,地基处理、钢筋混凝土等建设工艺越来越多,但由于高层建筑涉猎范围广阔,细节工序多,高空垂直作业频率高,加上建筑外形不规则,规模与层高各有差异,在设计依据、使用标准等方面也有所不同。但无论如何,在现实情况下,施工单位都应尽可能选择高效可靠的先进技术工艺。
2.高层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的应用探讨
2.1地基处理施工技术
高层建筑的地基处理可细分成多个环节,包括开挖环节、支护环节和排水环节等。在换土垫层时,应尽量选用较严谨的封层填土做法,以便巩固碾压的土壤,使混凝土能顺利浇筑在土壤表面并固化。如果基坑深度在5米以上,须邀请专家进行现场论证,否则不得施工。
地基施工时,如果土质很复杂,埋藏深度偏浅,建议选择小噪音、强适应力且造价较低的用桩工艺,如现浇桩技术等。如果地基的埋藏深度偏深,可选择可靠性较高的沉箱法或者是沉井法。在地基实际施工中,要注重应用注浆法。即打造土灰层巩固基础土壤,防止注入的浆液上冒。在灌浆压力方面,初始压力控制范围是0.2-0.4mpa,最终压力控制范围是0.8-1.0mpa。灌注时,注意严格遵守自上而下原则,并实时标记施工时间与孔位,定期抽查浆液配比、浆液性能、注浆孔位以及其具体深度。如果灌注过程中发生漏孔问题,须立即停止注浆,查找原因,再对注浆参数进行针对性调整,切实提高灌浆成效。地基处理的另一常见方法是强夯法,其重在提高测量和定位的精准率,完善混凝土灌注点布置图,明确每一夯点的位置。随后,根据布置图引进推土机,通过2-3遍的预压操作平整场地。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同时,采用分段施工法,从边缘开始逐步建设,最终围合中央。每个夯点平整完成,再开启下个夯击,确保地基的整体施工质量。但如果地基的地下水平偏高,应适当采取降水措施,并铺排0.5-2.0m厚的砂石垫层,避免孔隙水压产生。但技术工艺的选用,仍需根据具体情况而定。
2.2主体结构施工技术
建设高层建筑的主体结构时,要高度重视位居核心地位的钢筋混凝土工程。首先,在粗钢筋连接方面,要注意套筒挤压方式、螺纹方式与气压方式等的差异,尽可能选用应用率较高、性能较佳、操作简单的电压焊工艺,特别是暗柱、翼缘柱、转角柱等一系列部位,要注意做好粗钢筋连接的安防措施。梁粗钢筋通常选用机械进行焊接。针对配筋用量大,钢筋密度小问题,可适当发挥预应力钢筋技术的作用。此时,应先适当张拉钢筋,确保其韧性和强度获得一定提升,再逐步提高其应用率,减少其工程造价。先张法是一种降低造价的优质方法,后张法则便于施工时解决钢筋应用问题。
高层建筑的建设工期长,混凝土会因内外环境,如温度、湿度差异而出现开裂,导致工程质量难以提高。因此,有必要适当优化混凝土施工技术,提高混凝土建设水平。具体操作是:首先,立足工程实际,挑选质量合规,性能上乘且规格合适的混凝土材料、外加剂等来施工。施工前,应用马歇尔法严格落实配比实验,看其是否符合混凝土强度等级,从而明确混水泥、砂石等的具体用量。再在适宜温度下搅拌与输送混凝土。用泵输送混凝土会产生一定的强度压力,这种强度压力有利于提高混凝土的浇筑水平。浇筑时,要严格遵守自下而上原则进行严谨的分层浇筑。任一浇筑层的上部和下部间都要添加两道振动棒,由此形成三道。其中,第一道置放在砼卸料点处,确保上部振实作用;第二道置放于中部,第三道置放于坡角处,使下部混凝土得到充分振捣并自由流淌形成一定的坡度,确保振捣均匀。浇筑结束后,洒水并给浇筑层覆盖一层塑料薄膜,加强混凝土层养护,防止出现裂缝,提高混凝土层的稳定性。
2.3装饰装修施工技术
建设高层建筑时要特别注意应用先进的防水技术和消防工程技术。具体来看,地下室可选择冷施工法来建设防水工程。即地下室的外墙建设需应用防水材料。为提高防水层安全性,可选择三种工艺,一是材料防水工艺,二是结构自防水工艺,三是构造防水工艺。目前,较常用的防水工艺是改性沥青卷材等,结构自防水则多引用具有较强密实性的膨胀水泥。建设过程中,为减少平面布局偏差,预防出现变形缝,缩小高低层差异,施工方多倾向于应用后浇带技术。与此同时,还会进一步完善防雷接地、照明系统等工程。其中,防雷接地工程可将地梁、建筑桩基、柱内主钢筋当作引下线,提高取材效率,但须确保建设数量符合既定的设计规定。照明系统方面,应严格遵守事前控制原则,在车库、安全应急等方面预留照明点,以便优化改善高层建筑的电器建设环境,提高照明设备使用安全性。
3.结语
最重要的是,功能多样化、复杂的结构和高层建筑项目管理带来许多特点,如在混凝土施工过程中,必须遵循科学的建设过程中,严格按照施工的相关技术标准的要求,唯一的方法,保证高层建筑的施工质量,为促进城镇化有序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唐斌. 探讨高层建筑主体结构工程的施工技术[J]. 黑龙江科技信息,2013,(02):280.
[2]张新凯. 基于超高层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的探讨[J]. 企业导报,2011,(16):292-293.
[3]方海波. 高层建筑工程施工中桩基础施工技术探讨[J]. 低碳世界,2016,(11):110-111.
[4]朱发兵. 高层建筑工程防渗漏施工技术探讨要求[J]. 四川水泥,2016,(09):213.
论文作者:耿喜梅
论文发表刊物:《防护工程》2019年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7/26
标签:高层建筑论文; 混凝土论文; 地基论文; 施工技术论文; 工艺论文; 工程论文; 钢筋论文; 《防护工程》2019年8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