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雪燕 山东省宁阳县蒋集镇小胡小学 271409
课前预习是三环节教学中最重要、最关键的一环。它是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提高学生学习能力、让学生学会学习的主要过程,它可以帮助学生把握新课的内容、了解重点、明确难点、增强听课的针对性。因此,一定要让学生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以切实落实三环节教学,全面提高学生素质。那么,如何让学生做好课前预习呢?我认为应该做好以下几方面:
一、培养预习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是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的一句名言。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兴趣是一种带有情感色彩的认识倾向。它以认识和探索某种事物的需要为基础,是推动人去认识事物、探求真理的一种重要动机,是学生学习最活跃的因素。有了学习兴趣,学生在学习中才会产生很大的积极性,从而产生某种肯定的、积极的情感体验。因此,要想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就必须从培养学生预习的兴趣起步,使学生体验到预习所带来的益处,从而帮助学生养成自觉预习的良好学习习惯。由于小学生初次接触预习,不了解预习数学的方法,更没有主动预习的习惯和预习的兴趣。可以通过及时对好的预习方法和结果进行激励性的评价,让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设计形式多样的预习问题等方法来逐步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调动起预习的兴趣。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二、指导预习的方法
小学生年龄小,能力有限,预习时往往不知从何下手,许多学生把预习简单理解成看数学书,读书时走马观花、一目十行;也有些学生把书后的习题做一遍便认为是“预习”了,未深入教材、独立思考、探索新知。因此,教师要有步骤地进行预习方法辅导。在初始阶段以教给学生基本的预习方法步骤为主。比如,可以按“通读圈点,了解内容——细读理解,尽量消化——精读难点,标注疑点——尝试练习,牛刀小试”四个步骤进行。等到学生有了一定的预习能力,初步形成了预习习惯,就可以针对不同教学内容设计预习问题、指导预习方法。比如,在教学平行和相交中的认识平行时,可以布置这样的预习任务:拿两根小棒,从高处落下,观察落下后两个小棒的位置关系。如果不小心把其中的一根小棒落到地上,那么桌面上的小棒和地面上的小棒又是怎样的关系?仔细阅读书中的知识,然后把你的疑惑提出来。对这样的预习任务,学生一定有着浓厚的兴趣,既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又减轻了课堂的压力。
三、预习面向全体,分层要求
实施素质教育,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但也应该允许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预习效果。新《课标》指出:“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要正确认识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要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要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允许学生的预习效果存在差异,对预习效果不要强求学生都到达相同的水平。而对于部分在预习中有困难的学生,需经常给予耐心帮助和鼓励,以增强他们的自学信心。孩子的潜力靠老师挖掘,只有让他们巩固预习的方法,人人才有事做,个个才有收获,全体得到提高。
总之,要从以“教”为中心转变到以“学”为中心,从知识的传授与学习转变为学习能力、学习习惯的培养,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发现,更要学会创造,从而达到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目的。
论文作者:韩雪燕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6年5月总第24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5/20
标签:学生论文; 兴趣论文; 方法论文; 课前论文; 习惯论文; 数学论文; 培养学生论文; 《中小学教育》2016年5月总第24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