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门市政企业集团有限公司 广东江门 529000
摘要:沥青路面因具有行车舒适性、养护方便等优点,而被广泛应用于市政道路建设中。但道路沥青路面往往会因为各种原因产生各种病害,处理不及时将影响到市政道路的正常运行,也影响了经济的发展。因此对沥青路面病害的成因分析与整治就显得十分重要。本文主要阐述了沥青路面病害的主要类型与分析其中的成因,并提出一些措施进行改造,以提高市政道路建设质量,延长其使用寿命。
关键词:市政道路;沥青路面;病害;分析;改造
引言
随着城市化步伐的加快,各种基础设施建设都在不断的进行,道路作为市政基础设施的重要部分,是城市交通的载体,是连接各地经济的交通纽带。而沥青路面因自身诸多的优势,可以有效地提高路面的平整度和行车的舒适性,在市政道路路面上得到广泛的应用。但在使用过程中,由于环境、施工、材料等各种原因,极易发生路面病害的现象,这无疑对市政道路的正常使用造成严重的影响,不仅缩短了沥青路面的使用寿命,更制约了车辆快速、安全、经济地运行。因此,正确认识到病害类型及成因,合理处治病害是一种重要的技术手段,亦是一种科学的养护方式。下文就是对市政道路沥青路面病害的原因分析及改造措施,可供参考。
1 沥青路面典型病害
沥青路面以其表面平整、热稳性高、振动小、噪声低、行车舒适、养护维修方便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公路建设上。然而,随着超重、超载车辆日益增长,多数高速公路沥青路面均呈现早期损坏现象,总结沥青路面的典型病害主要有:裂缝类、松散类、变形类和其他类四大类,并根据病害的表现形式可细分为8类病害,如图1所示。
图1 沥青路面病害类型
2 沥青路面病害试验分析
对沥青路面典型病害进行试验研究,每类路面均取一处路段进行取芯,检测沥青混合料的厚度、级配、油石比等指标。
2.1 裂缝类
2.1.1 龟裂
选取某沥青路面龟裂位置进行取芯(见图2)。沥青混合料级配曲线见图3。
(1)沥青面层平均厚度为11.3cm,远小于设计厚度14cm。
(2)沥青上面层和中面层的油石比远小于设计油石比。
(3)沥青上面层混合料级配虽然符合要求,但粒径小于9.5mm细集料含量偏少,基本处于中值曲线以下,可见该路段上面层龟裂处缝壁细集料散落严重;中面层沥青混合料不符合规范要求,粗集料所占比例超过规范上限值,中面层空隙率较大。
根据芯样检测结果可知,该路段发生龟裂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沥青混合料贫油严重。
(2)颗粒级配不良。
(3)沥青面层厚度不足。
(4)许多龟裂部位存在道路基层破坏或松散,并有不密实情况。导致路面的整体强度不足,在行车荷载作用下,容易引起面层集中开裂,形成龟裂。
2.1.2 横向裂缝
横向裂缝已经贯穿整个沥青面层,且裂缝的缝宽从上往下逐渐变宽,中面层和底面层因裂缝过宽而出现了部分松散脱落的现象,表明该路段的横向裂缝是由基层往沥青面层逐渐向上反射形成的。
2.1.3 纵向裂缝
纵向裂缝贯穿了整个沥青面层,且裂缝的缝宽从上往下几乎相同,同时还可以看到该道路基层出现了与沥青下面层对应的裂缝,且裂缝两侧路面出现了轻度错台,可见该纵向裂缝是从基层往面层逐渐向上反射形成的。
根据该路段现场情况分析,出现纵向裂缝的主要原因是沟槽回填土压实度不足导致。在行车荷载的反复作用下,回填土逐渐被压实,造成路面回填土位置发生沉陷,从而引起路面出现纵向裂缝。
2.2 松散类
选取某高架桥桥底麻面位置进行取芯试验。该路面结构形式为:4cmAC-13C+5cmAC-16F+7cmAC-25F。
沥青混凝土上面级配基本符合规范要求,但粒径小于4.75mm的沥青混合料所占的比例小于中值,粒径小于0.3mm的沥青混合料接近于下限值。
可见,该路段产生麻面的原因:
(1)上面层油石比过低。上面层的油石比为4.0%,小于AC-13C的最佳油石比4.8~5.3%,导致集料之间的粘结力不足,集料容易被车轮带走,从而形成麻面。
(2)表面层水破坏。当水分滞留在表面层沥青混合料的孔隙中,在车辆产生的反复动力压力作用下,容易降低集料与沥青之间的粘结力,使沥青从集料表面剥离,从而形成麻面。
2.3 变形类
2.3.1 沉陷
路表面的局部沉陷是一种表面现象,主要原因是基层、路基压实度不足。后期沟槽回填土压实度不足也是造成沉陷的一个重要原因。
2.3.2 车辙
选取某车辙位置进行取芯,从图中可以看出,面层集料被挤到一侧,为典型的失稳型车辙。
芯样试验结果见表1,从表中可以看到,沥青面层的 油石比均大于6.0%,甚至达到6.9%,沥青含量严重超过规范限值。
根据芯样检测结果可知,该路段发生车辙的原因主要有两点:
(1)面层强度不足。
(2)面层油石比过大。
2.4 其他类-泛油
泛油是目前沥青路面新出现的病害,大多出现在SMA沥青面层,且均在道路通车不久,全幅路面开始出现泛油病害。
通过取芯试验,分析检测结果可知,该路段出现泛油的原因:
(1)SMA路面的油石比过大。泛油位置上面层的油石比为5.8%,高于SMA的最佳油石比5.5%~5.6%,这是造成泛油的一个重要原因。
(2)高温作用。温度是影响沥青流变的主要外因。当路面温度较高时,沥青路面中沥青混合料发生一定程度的软化,粘度降低,同时高速行驶车辆在沥青路面中产生的剪切力作用,使得沥青混合料表现处一连串流变学行为,导致沥青路面发生泛油现象。此外,高温天气下,沥青面层中的沥青受热膨胀。当沥青混合料中的空隙无法容纳沥青,会导致沥青溢出地表。
3 沥青路面病害成因综合分析
根据典型病害路段的试验分析结果,综合分析沥青路面发生病害的原因。
3.1 环境原因
3.1.1 高温作用
沥青是一种对温度非常敏感的材料,其各方面性能随温度有很大的变化。沥青路面车辙、松散、裂缝均与温度密切相关。
高温已成为沥青路面车辙产生的一个重要因素,在夏季高温条件下,沥青路面平均温度可达55℃,最高温度达到62℃,几乎接近于沥青的软化点温度,使得沥青路面呈现为塑性体,抗变形能力下降,从而在行车荷载作用下出现车辙病害。
高温也是沥青老化的主要因素。一方面,高温条件下,沥青中的轻质油分不断挥发,使沥青变硬变脆;另一方面,高温条件加速了沥青的氧化反应,加快沥青的老化。由高温产生的沥青老化,会使沥青丧失粘塑性,路面变得脆硬、干涩、暗淡而无光泽,抗磨性能降低,在行车荷载作用下相继出现松散、裂缝以至大面积龟裂。
3.1.2 水破坏
沥青路面的水损害破坏是指沥青路面在存在水分的条件下,经受行车荷载和温度胀缩的反复作用,一方面水分逐步浸入到沥青与集料的界面上,易引起沥青和集料料界面粘附性降低;另一方面由于水分的浸泡或动水压力等的作用,沥青膜粘度降低,导致集料之间的粘结力损失而发生的路面破坏过程。沥青路面的水损害破坏主要表现为两种形式:
(1)表面层水损坏
表面层水破坏往往表现为麻面、掉粒、松散、坑槽。在降雨过程中,雨水首先渗入并滞留在表面层沥青混凝土的孔隙中。当下层的沥青混合料密水性好,且沥青层厚较大,向下渗透相对比较困难,在行车荷载的作用下,反复产生的动力压力逐渐使沥青从集料表面剥离,局部沥青混凝土松散。
(2)基层水损坏
当水通过路面进入基层后,不能从基层迅速排走,容易使得路面基层受到水损害。当水分进入沥青面层底部时,在行车荷载作用下,水分开始破坏道路面层与基层之间的粘结,并发生唧泥、唧浆等,从而导致路面发生龟裂病害。
3.2 施工原因
3.2.1 沥青混凝土面层厚度不满足设计要求
在测量的20个芯样中,13个沥青混凝土面层达到设计要求厚度,占全部芯样的66%,其中面层厚度差最大达6.4cm。面层厚度不足易导致其承受的应力增加,从而增大了病害出现的可能性。
3.2.2 沥青混合料级配不满足规范要求
在采集的14个芯样中,7个芯样的颗粒级配不符合设计要求,11个芯样的细集料比例偏低。
3.2.3 沥青混合料贫油严重
沥青混合料贫油是沥青路面普遍存在的问题。当沥青混合料的油石比过低时,沥青与石料之间的粘结性较差,混合料容易发生松散。
3.2.4 层间粘结不足
在钻芯取样过程中,发现部分芯样存在层间脱节现象。摊铺温度不足、透油层、粘油层施工不规范、雨天施工是导致层间粘结不足的原因。
3.3 管养原因
3.3.1 病害未及时处理
沥青路面病害处理不及时,将诱发新的病害,进一步影响路面的使用性能。
3.3.2 缺乏预防性养护措施
预防性养护措施是指在路面结构强度足够、路面状况尚好时就对路面有计划地采取养护措施,以达到保持或提高路面使用性能、延长路面使用寿命和减少路面周期养护费用的目的。
3.4 其他原因
3.4.1 路面基层破坏导致沥青面层发生病害。
3.4.2 路基压实度、沟槽回填压实度不足导致沥青面层发生病害。
4 路面病害改造方案
4.1 面层修补、基层无需修补
原沥青路面较完好的路段,可直接进行表面铣刨、裂缝处置及黏结油撒铺处理,再加铺1层4cm厚上面层沥青。铣刨后的浮料必须清理干净,沥青面层间必须洒布改性乳化沥青黏层油,同时满铺1 层玻纤格栅。
4.2 面层、基层均需修补
原沥青路面面层及基层均破坏严重的路段,须对已破坏的面层、基层进行挖补,待处置合格后,整体加铺面层。加铺的参考路面结构:4 cm 厚SMA-13 沥青马蹄脂碎石(后期整体加铺的面层)+6 cm 沥青混凝土AC-20+8cm 沥青混凝土AC-25+稀浆封层+30cm 5.5%水泥稳定级配碎石基层+20cm 4.5%水泥稳定级配碎石底基层。实施过程须注意新旧基层和面层的搭接处理。
4.3 面层、基层、底基层、路基均需修补
原沥青路面面层、基层、底基层、路基整体破坏严重的路段,须对整个结构层进行修补。路基可参考采用40cm级配碎石换填,底基层、基层均采用前述的水泥稳定级配碎石,面层采用前述的3层路面结构。
为了保证路面面层结构的完整性,鉴于大中修工程的特点,建议在道路中下面层、基层及路基处置合格后,在整体铺筑上面层前满铺1 层玻纤格栅或橡胶沥青,以进一步增强层间接触及延缓面层开裂,防止反射裂缝的产生。
5 结语
总之,要想有效的减少病害的发生,实现路面养护工作的新要求,就需要针对沥青路面常见病害的成因进行分析,从而进行及时、根本性的治理,才能有效的保证路面的质量,延长市政道路的使用寿命,同时也减少道路大修和改造周期,节约成本,充分发挥了市政道路的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刘宜山,韩明喜.市政道路沥青路面病害防治对策研究[J].科技经济市场.2015(09)
[2]代光达.市政道路施工质量控制措施[J].现代商贸工业.2015(21)
[3] 徐桂丽.城市市区沥青路面病害成因浅析及处理对策[J].价值工程.2014
[4] 周樱,陆南蓉.浅谈城市道路沥青路面的主要病害、原因及防治措施[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4
论文作者:叶新球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6年1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8/5
标签:沥青论文; 面层论文; 病害论文; 路面论文; 沥青路面论文; 基层论文; 裂缝论文; 《基层建设》2016年1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