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6月24-25日江西省铜鼓县一次连续性强降水天气过程分析论文_聂红红

(江西省铜鼓县气象局,江西 宜春336200)

摘要:本文利用地面观测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台站观测资料等对2017年6月24-25日江西省铜鼓县一次连续性强降水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0 hPa 分流区,500 hPa 低槽向东移动并携带大量的冷空气逐渐南下,副热带高压位于华南地区,588线呈现出东北—西南走向,对于西南气流的发展较为有利;在暴雨出现的前24h,铜鼓县位于高能舌区内,对于强降水天气的出现提供了热力条件;湖南北部、江西北部、安徽南部和浙江中北部地区的相对湿度均超过了90%,铜鼓县上空的湿层厚度较为深厚,再加上水汽条件较为充足,进一步促进了强降水天气的出现;铜鼓县的强降水天气主要来自暴雨对流云带,雨带上存在多个对流云团是铜鼓县强降水天气持续的主要原因,三个对流云带的合并是暴雨对流云带形成的主要机制。

关键词:强降水 天气系统 物理量场 铜鼓县

引言

铜鼓县地处罗霄山脉北端东部,修河上游,地势由西南向东北倾斜,地形西宽东窄,境内山丘连绵起伏,灾害性天气频繁出现,尤以暴雨、雷雨大风、冰雹等气象灾害频繁。2017年6月24日3时至25日20时,铜鼓县普降暴雨、大暴雨,国家站累计雨量250.2mm,区域站累计雨量最大262.8mm,出现在西湖村,小时最大51.3mm。造成我县受灾严重,受灾总人数45062人,农作物受灾面积2513.6公顷,直接经济损失18558万元,其中农业损失7890万元。本文利用地面观测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台站观测资料等对2017年6月24-25日江西省铜鼓县一次连续性强降水天气过程进行分析,不断提升人们对强降雨天气的认识和气象部门对此类强降雨天气的预报水平。

天气系统

6月24日08时,200hPa高空处的江西北部存在明显的分流区且呈现出“两槽一脊”的环流形势(图1a),其中里海以北和鄂霍次克海以东地区分别有大槽存在,两槽中间分布有高压脊。东北冷涡稳定维持在渤海地区,在低涡中心延伸出一低槽,位于120°E 附近,并携带大量的冷空气入侵到沿江地区,低槽后存在宽广的西北走向的高空急流,江西省大部分地区均在高空急流出口的右侧。24日08时500hPa高空图中(图1b),中高纬地区仍旧呈现出“两槽一脊”的环流形势,槽的位置同200hPa处的位置较为接近。在辽东半岛存在东北低涡,从低涡延伸低槽呈现出东北—西南走向,不断向湖南北部地区伸展,江西在槽前西南气流中。位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强度较大,588线在江西省南部地区。低槽带来的冷空气与副热带高压外围的暖湿气流在江西南部地区交汇。24日08时700hP中低空处(图1c),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存在冷切变;在来自广西北部的低空急流从湖南—江西一带不断向浙江中部地区延伸,此时的中心风速达到了18m/s,此时的铜鼓县位于急流轴上。24日08时850hPa低空处(图1d),850hPa处的切变线与700hPa处的位置相近;850hPa处的低空急流从广西北部沿着湖南逐渐向江西东北部地区移动。24-25日地面图上,从黄河下游东北到西南长江中游地区一直存在着锋面系统。

图1 2017年6月24日08时200(a)、500(b)、700(c)及850hPa(d)高空图

2、物理量场诊断

2.1热力条件

通过对K指数进行分析,6月24日08时,在湖南东北部、江西北部到浙江南部一带的K指数均在40℃左右,说明大气层结极不稳定,再加上低层辐合区的配合,使得不稳定能量增强。在暴雨出现之前的24h内,对流有效位能明显增强,低层暖湿气流输送较为明显,经过抬升作用大量的潮湿空气释放潜热,大气不稳定性加强,很容易形成恶劣天气,此时的铜鼓县位于该区域内,热量不稳定条件良好。通过对假相当位温特征进行分析,在暴雨出现的前24h,铜鼓县位于高能舌区内,对于强降水天气的出现提供了热力条件。

2.2水汽条件

通过对6月24日08时850hPa的水汽通量散度进行分析,在湖南北部、江西到福建地区存在西北到东南走向的水汽辐合带,辐合中心值达到了-20g/cm2·hPa·s,铜鼓县在该辐合区内,由于水分较为充足,再加上源源不断的水汽输送,有利于暴雨天气的出现。通过分析相对湿度,湖南北部、江西北部、安徽南部和浙江中北部地区的相对湿度均超过了90%,铜鼓县上空的湿层厚度较为深厚,再加上水汽条件较为充足,进一步促进了强降水天气的出现。

2.3动力条件

通过对6月24日850hPa处的散度场进行分析,铜鼓县位于辐合区内,中低层辐合上升,水汽凝结释放的潜热恰好补充了中小尺度系统扰动过程中所需的能量,加强和维持了垂直上升运动。24日20时850hPa处的涡度场,在强降雨天气还没有出现之前,中低层的低涡从西南不断向长江下游地区输送,低层切变线的存在增强了大气的不稳定性,辐合流场抬升作用,为强降雨天气出现提供了动力条件。

3、云图分析

6月25日00时,江西北部地区的对流云带呈现出不连续特征,可以将其划分为A、B、C三段,其中云带A位于江西东北部、云带B位于江西西北部、云带C则位于湖南境内,铜鼓县则位于江西西北部B云带尾端;03时,A云团开始发展,进而对江西东北地区产生影响;B云团和C云团发展合并后逐渐向东移动;06时,ABC云团合并且发展较为旺盛,随后形成一条东北至西南走向的暴雨对流云带,影响铜鼓县的降水强度明显增加;09时,暴雨对流云带仍旧在铜鼓县上空维持,云带中的对流云团移动方向同云带的移动方向保持一致,进而形成“列车效应”长期停留在铜鼓县境内,使得降雨时间加强进而形成强降雨天气;12时,暴雨对流云带南压,影响铜鼓县的降水强度减小;15时,暴雨对流云带从铜鼓县境内移出,云带后侧存在层状云降水,铜鼓县的降水天气基本结束。由此不难看出,铜鼓县的强降水天气主要来自暴雨对流云带,雨带上存在多个对流云团是铜鼓县强降水天气持续的主要原因,三个对流云带的合并是暴雨对流云带形成的主要机制。

结论:

(1)200 hPa 分流区,500 hPa 低槽向东移动并携带大量的冷空气逐渐南下,副热带高压位于华南地区,588线呈现出东北—西南走向,对于西南气流的发展较为有利;700 hPa 切变,850 hPa 低涡切变、地面准静止锋上南北气流汇合等是产生强降水天气的主要系统。

(2)在暴雨出现的前24h,铜鼓县位于高能舌区内,对于强降水天气的出现提供了热力条件;湖南北部、江西北部、安徽南部和浙江中北部地区的相对湿度均超过了90%,铜鼓县上空的湿层厚度较为深厚,再加上水汽条件较为充足,进一步促进了强降水天气的出现。

(3)铜鼓县的强降水天气主要来自暴雨对流云带,雨带上存在多个对流云团是铜鼓县强降水天气持续的主要原因,三个对流云带的合并是暴雨对流云带形成的主要机制。

参考文献:

[1] 陈云辉,金米娜,许爱华. 江西省一次短历时暖区暴雨中尺度结构及发生维持机制分析[J]. 气象与减灾研究,2015,38(3):26 -34.

[2] 郑婧,孙素琴,吴静,等. 梅雨锋短时大暴雨的多尺度环境场分析[J]. 气象,2014,40(5):570 -579.

论文作者:聂红红

论文发表刊物:《科技新时代》2018年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1/15

标签:;  ;  ;  ;  ;  ;  ;  ;  

2017年6月24-25日江西省铜鼓县一次连续性强降水天气过程分析论文_聂红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